战长沙结局,霍建华为什么没戏拍了

2023-06-17 03:45:04 87阅读

战长沙结局,霍建华为什么没戏拍了?

想想霍建华也是怪可惜的,当年也是台湾小鲜肉一枚,刚出道那会和张韶涵在《海豚湾恋人》气质多变的音乐制作,钟晓刚,可以说是迷倒了万千少女。

战长沙结局,霍建华为什么没戏拍了

还有和初恋陈乔恩合作的《千金百分百》痴情的明星律师李韦翔。

状态可以说是白白嫩嫩的可以掐出水,也赶上了台剧最辉煌的数十载。

2004年,年仅25岁的霍建华就转战来内地发展了,不得不说,非常的有远见,凭借俊朗的,古装形象,出演《天下第一》中的大内密探海归一刀,当时电视剧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霍建华也算是打开了内地市场。

同时也没有完全的放弃台湾市场,或许和林心如是命定的缘分,在2006年的时候,两个人就合作了《地下铁》富家公子陆云翔和乐观开朗的盲人女孩DJ傅晶晶的爱情让人感动万分。

2008年和唐嫣,胡歌,刘诗诗等人合作的仙剑奇侠传在里面,饰演一心为蜀山付出,隐忍所爱的大师兄徐长卿和女娲后人紫萱的爱情也让人难忘,也是霍建华的内地第一个事业巅峰。

此后的几年,霍建华也是几乎扎堆在古装剧里,2015年和85后人气小花赵丽颖合作的花千骨在里面饰演为天下苍生,想爱不敢爱的师尊白子画,此剧真的是大爆款,从此他的事业到了第二个巅峰。

但是个人其实觉得这个角色和第一个事业巅峰里的徐长卿,这个角色是有些高度重合的,不如水花小一些和刘诗诗搭档出演《怪侠一枝梅》里敢爱敢恨的离歌笑。

还有和90后人气小花杨紫搭档出演的抗战剧《战长沙》里的爱国军人顾清明出圈。

演完了花千骨之后此时的霍建华已经,35岁了,但是此时的霍建华还没有和,林心如公开他们的地下恋情,个人猜测他们两个应该是在2011年第二次合作《倾世皇妃》的时候好上。

那个剧是,林心如自己成立的工作室,出品的,邀请霍建华来出演痴情男二号,以霍建华当时的人气真的是蛮完全没有必要去接这个本子,但是霍建华还是接下了,两个人原本就是多年好友,拍着拍着那层窗户纸,终于捅破了。

其实在此后的好几年,他们两个都传过绯闻,只是大家都没在意,那的时候还沉迷于,胡歌和霍建华胡霍CP。

婚后的霍建华如很多艺人一样,婚后年轻颜粉自然是会流失的,那么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多年的老粉他的事业粉,但是比较遗憾的是,霍建华结婚之后,重心似乎转移到了家庭。

但这两口子吧在婚后经营宣传上,有些不讨观众喜欢,没有太多的观众缘,导致粉丝流失。

对于戏剧的把握不是很精准,在和刘诗诗二塔出演女医明妃传,相对来说不是很出圈,出圈的反而是男二号黄轩,搭档影后周迅出演的如懿传出演的乾隆皇帝,在角色的把握上不是很精准,有些模式化的刻版,转战银幕之后,也遗憾的没有扛起票房,霍建华是70后的末尾,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再体力竞争力上,自然也是比往昔逊色不少的。

所以导致霍建华,在如今的事业上,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再加上现在的局势,普遍都比较紧张,没有戏拍也是在意料之中,还好,霍建华也比较佛系,很享受现在的家庭生活 。

@影视娱乐安利站带你理智吃瓜,开心追剧喜欢可以关注一下,谢谢亲的支持!

在电视剧里有哪些非常明显的抢戏?

其实有很多电视剧中因为配角过分优秀或者角色讨喜,戏份多到称得上抢主角风头的地步,但整部剧下来反而给电视剧更加分,网友们也挺乐意。

之前看过一部霍建华和杨紫主演的《战长沙》,正午阳光制作,评分过9分的优质剧,不过当时的正午阳光名号还没有现在响亮,很多人还是冲着霍建华和杨紫去的。

不过观剧后,相信很多人都被姐夫圈了粉,又刚又man的姐夫,不仅人设好,演技也超赞,在剧中的戏份虽然多到比肩主角,但是观众似乎还挺买账的。

同样是杨紫主演的《香蜜沉沉烬如霜》。男主邓论饰演的凤凰跟杨紫饰演的锦觅是一对,前期二人甜蜜的互动,也圈了不少粉,但是到了后期,电视剧仿佛走向了另一个主题----“润玉传”,

男二戏份多到几乎赶超男一号,电视剧明显有注水的嫌疑,不过好在饰演润玉的罗云熙颜值够高,演技过得去,粉丝们尤其是颜值党们更是乐见其成,当然了最终大团圆的结局也总算平了锦觅凤凰cp粉愤愤不平的心,也算是圆满了。

吴磊主演的《沙海》,算是一部男主存在感比较弱的一部戏,因为饰演吴邪的秦昊演技过硬,饰演的角色相当深入人心,而且《盗墓笔记》中吴邪本来就是大家心目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所以秦昊过多的戏份网友们不仅没有反感,反而挺喜欢。

如果秦昊饰演的无邪是靠角色和演技抢镜,那饰演张日山的张铭恩就是靠着戏份成功引起的大家的注意,这部剧张日山戏份多到被网友戏称为 “张日山传”,不过不得不说张日山这个角色真的挺讨喜,首先是演员本身颜值高,演技好,很有观众缘,很多从《老九门》过来的观众,更是对张日山有很深的感情,当然了还有一部分纯粹是为了看梁湾和张日山这个“老不死”的谈恋爱,百岁老人和纯情小姑娘的爱恋足够满足观众yy的八卦心,总之,张日山的戏份很多,观众也很乐意,算是抢镜成功。

其实很多剧中都有抢镜的现象,只不过大部分情况是为了捧某个人,为了加戏而加戏,丝毫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所以观众比较反感,基本上那些演员表现出色,有可看性,不影响电视剧整体走向的,观众还是很乐意看的。

有什么电视剧看一遍就出不了坑?

当然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由康洪雷执导,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等领衔主演。里边的演员,演技个个影帝级别的,这部电视剧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演,因为每个人物角色都是主演,就和星爷的大话西游一样,每个人的表演都让人印象深刻!

而且里边的台词很经典,也很耐人寻味,更能体现在那个年代中国远征军的意志和视死如归!还有战争的残酷,举几个例子:

1.炮弹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机,铁翼下的种子徒生些抗力。应声站起来大时代的战士,高塔般竖立在我们的土地。什么力也瞬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么声也遮蔽不了愤怒的吼声。烟火里孕育着复兴的幼芽,献血培养起自由之花。真的生存要从死里来争取,我们要在暗夜中树立火炬。

2.我们连队,奋勇杀敌,身先士卒,拼光了日本鬼子整个小队。我亲眼,我亲手我把燃烧瓶扔到敌人坦克上,我看着它爆炸了。知道什么叫坦克吗?比这房、比这树还好,钢的、铁的!刀砍上去,弯了,子弹打上去,弹回来。我干的!

还有很多,说不完的,这部电视剧是我看过国产最真实的战争片,有人拿它和亮剑比,我觉得很可笑。我承认亮剑是不错,但它和我的团长我的团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根本没有可比性!

那群命贱的炮灰活得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热爱,没有人是爱战争的,可在国破家亡之时,他们也会任由高层将他们看做炮灰一样,把自己那么珍惜的生命奉献在那片土地,可最后真的没人记得他们啊,在历史面前,在活着的人书写的历史里,他们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啊

看完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压抑,心里五味杂陈,总之,向那个年代战死的英灵致敬,向中国远征军致敬!!!

父母爱情这部剧到底有多优秀?

“《父母爱情》 这部剧围绕男女主人公的一生,电视剧的跨度很长随剧中人一路走来,管窥我们国家从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再跨入到新世纪时代的变迁,有些经历和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父辈的所走过的路及其相似,从相遇、相知、相恋、结婚到老度过一生。

我梦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小岛。那里有一生的爱人,有闹腾可爱的儿女,有种满蔬菜花草的院子,有一个宽敞的房顶,可以站在上面看日出,看日落,看袅袅炊烟,看潮起潮落。身边的人有限又熟悉,什么东西都真切又长久。

安杰和江德福的相遇,并不十分浪漫。

在年轻漂亮的资本家小姐心中,农民出身的大老粗自然不是她梦想中白马王子该有的模样,但在那段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沦落为社会最底层反动派的特殊历史时期,高级炮校军官江德福的追求让生活中备受冷眼的安杰感受到久违的尊严,像久旱逢甘霖。而江德福为了娶她愿意放弃前途回乡下种田的决心更是触动她内心最温暖的那根弦,于是,他们结婚了。

安杰是漂亮的资本家小姐,有文化,懂生活。和那些大多是农村妇女出身的军官太太们不同,安杰把家里收拾得精致又有情趣。她说:“别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管,我安杰就要过这样的生活,喝水要有喝水的杯子,喝茶要有喝茶的杯子,喝咖啡也要有喝咖啡的杯子。”她也有身为小姐该有的通病,洁癖,矫情,脾气大,动不动就撇嘴,一言不合回娘家。她是百花园里最香的那一朵,也是最娇气的那一朵。她对无知冒昧的邻居白眼嘲笑,因为看不顺眼儿子带回家的女朋友而冷脸相待,晚年甚至还因为女儿给自己的婆婆割了“一刀肉”而大吃飞醋。

她这一切的矫情一半来自于她从小娇生惯养的环境,而另一半则来源于她有着江德福的宠爱。她爱干净,他就心甘情愿被她调教成“三洗丈夫”;她爱发脾气,他就嘻嘻哈哈任她发泄;她动不动回娘家,他就一次一次不厌其烦把她请回家;她爱喝咖啡,他就给她买咖啡;她的姐姐姐夫被打成右派生活艰难,他尽全力帮忙却把所有功劳推到安杰身上……

这个时常被安杰称为“骗子”的男人,用尽一生为她建了一个避风港,将她妥妥呵护起来,免她苦,免她忧,纵然在文革那段吃人不吐骨头的时期,她也因着他的荫庇继续安逸的生活着。

多年婚姻生活之后,安杰看到自己的画像不禁感叹:“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眼神怎么还这么干净呢,这说明我生活得幸福安逸,说明我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

故事的最后,江德福要过八十大寿,安杰因为为他赶织毛衣而昏迷住院,江德福害怕安杰离开自己,执意守在病床前等她醒来,我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故事的开始,随军的安杰经历了暴风雨和晕船终于到了小岛,远处的码头上,江德福一身显眼的海军白早已等候多时。

风雨无阻,我都会来找你,而如果正好你也在等我,这便是我能想象到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父母爱情》这部豆瓣评分8.8的电视剧由山东影视集团制作,听名字就知道是一部爸爸妈妈才会看的剧,但陪着他们看一点你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并不拘泥于年龄的温馨又耐看的喜剧,让人看了特别想结婚。剧里的每个人都贡献了完美的演技,安杰和小姑子的逗趣日常是全剧最大的笑点,看五个孩子小的时候闹腾就像在看上世纪版的《家有儿女》,邻里之间互相八卦又互相帮忙。最喜欢他们小岛上的生活,那一个房顶承载过许多人的感情,思念,牵挂,祝福,懵懂无知的爱恋……

安杰和江德福细水长流的爱情一开始就建立在很高的基础上,他们物质生活充裕,在六七十年代安杰也凭借江德福部队司令的声望免遭被打倒之苦,他们的儿女亲戚也因为江德福的身份而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家人经历微不足道的痛苦,大部分时间都在幸福着。

反观故事中的其他角色,江德福的妹妹江德华大半辈子都围着哥哥嫂子转,最后嫁人还是软磨硬泡把自己卖出去的感觉,而丈夫又以那么让人无法接受的原因去世,晚年她又回来围着哥哥嫂子转;安杰的姐姐和欧阳懿被打成右派,从资本家变成海边的小渔民,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酸,以至于向来高傲的欧阳懿在平反后的庆功宴上发出的那一声声“我是欧阳懿”的悲鸣。还有葛老师,王秀娥这些人,我们会开始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吗?

但是故事本身更想表达的是夫妻间的爱情,是相互的包容理解与融合。就像安杰和江德福的女婿说的那样:两口子过了一辈子,磨合了一辈子,都在努力地向对方去走近,可就在即将胜利会师的时候,他们两个人来了一擦肩而过,继续向前走下去了,安杰从资本家小姐走上了江德福来的时候那条乡村土路,而江德福从一个粗人走向了一个享受资本主义生活的文明人。

编剧为我们编造了这样一段童话,刨去了一切不美好因素,让我们能看到爱情里最本质的东西。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美,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善,那段时期的痛苦与绝望我们已经了解了够多,但每段时期都不可能只有痛苦,美和善永远存在。痛苦而不绝望,是困境中我们最大的希望。

你们觉得战长沙怎么样?

当我看到这部剧的片花,我便决定一定要好好追这部剧,从片花里头,我从故事、剪辑、演员和画面上都看到了很高的诚意。当片花播尽,片名出来,《战长沙》,底下便是这句: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我不会忘记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撼。战争片太多,缅怀活动不断,但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看待这段残酷而悲壮的历史。生与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仿佛是一个相悖的论题,既然结局都是死怎么还能有追求,既然对生有追求为何还要向死而行呢?

这部片子正是在告诉我们,没有人在求死,其实大家都是在求生,在求家园与民族的生。

正是这些热烈追求着的不屈生灵们,造就了民族的生存。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

真实的战争,是如此残酷。

我想在目前鼓舞人心的抗日片横行的年代,太难找出一部写战争与历史写得如此真实,真实到让人觉得憋屈的片子了。虽然整部片子没有正面地将每场战争罗列出来,但通过人物的命运它很真实地把这八年的历史勾勒了出来,这种真实的程度,甚至经得起我反复翻查历史去学习和考证。

片子定位在长沙确实高明。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并称为二战中损失最惨重的城市,八年的时间,长沙经历了文夕大火、四次长沙会战,有过抗日战争中最光荣的一笔胜仗,也闹出过自烧城门的愚蠢以及沦陷的屈辱。在《战长沙》中,其实我们透过如此悲壮的长沙,几乎看到的就是整个中国的命运。

这部片子很认真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段命运。它较真实地还原了两党的情况,国民党军负责正面战场,而共产党则负责后方游击,它难得地在这部描写长沙正面战场的戏中,真正地做到了只有国军的身影。它也还原了国军的样子,它让我们知道国军的确有腐败有无能,但同时也有太多忠义之士将日军抵抗在长沙外整整七年之久。

战争真正的残酷之处,那就是敌人真正的强大,自身真正的弱小。有军事迷考据过,这部片子对于日军装备精良以及优秀的战斗能力的描写是很符合史实的。全剧只正面写了两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一场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作为抗日史上最光荣的胜仗,片中展现了军队对前方重创军的放弃式轰炸,展现两位主角的一死一重伤;第二场是最后的湘潭游击战,代价是湘潭乡民几倍于日军的牺牲。除了此二者,几乎只有不断的败仗、内斗、俘虏和沦陷。如此的憋屈,让我想起来姜文的那部《鬼子来了》。

但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战争就是几比一的伤亡率打出来的,就是弱小的人民挣扎过来的。承认这样的历史并不可悲,反而,这样从屈辱中一路努力过来的民族才值得我们去自豪。

平民的视角,是如此悲伤。

虽写战长沙,但其实战斗的戏份并不多,该剧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长沙一个家族的描写上,从平民的视角,去描写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的抗争。整个叙述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一大家子的闹腾、逃避,到战争到来时的痛苦,到最后的绝地挣扎与抗争,可以说,这就是那个年代真实的中国人的命运。

还记得当湘湘无忧无虑地想着嫁人事情的时候,她遇到了从南京大屠杀中逃回来的金凤。金凤说,当父母兄弟的血浸过脸庞,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没有人出生便是英雄,大多数人就像长沙这一家子一样,害怕死亡,喜欢听着的几个小曲,炒着的小菜过着平安小日子,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整八年,剧中每个人物都在变化着,但让人悲伤的是他们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次次的死亡。

最地痞流氓坏事做尽的薛君山,打尽了生命的子弹,壮烈死在战场;最怕事懦弱的父亲,敢于在日本人面前唱着抗日的戏曲走向生命尽头;最刚烈坚强的奶奶,为了不连累子孙,自缢于屋中;最不懂事的小满,临死前挣扎着将最后一颗子弹送给了那位日本的高级军官……

我心疼这样的变化。因为这些人,跟我们都一样,不完美,有着各种小心思,但是在战争面前,他们都只能选择了同样的结局。这样个体的牺牲在历史长河上来说,不过是一个数字,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切。全剧我唯一哭了的地方,是湘湘得知全家牺牲的真相时,崩溃地冲出去说要回家。但家已不在,战争使人再也回不到过去。

顾清明说,什么是战争,战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坚强的顾清明第一次退却,是害怕湘湘成为寡妇。如果预知到这样痛苦的结局,那何必还要努力在一起呢?没有曾经的快乐,就会少一分将来的痛苦。

但是虽然向死而行,生命也要热烈生长,这是湘湘给出的答案。她说,我们都不知道谁能活到明天,但只要活着的一天,她就要活得痛快。

因为有着后面的半句,所以在这描写残酷战争的片子中,多了温暖而明亮的色彩。所有的人,都在活着的一刻努力追求着幸福,努力保护他们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他们的爱情

顾清明与胡湘湘

如果说全剧最算得上完美的一个角色,当属顾清明。他成熟沉稳,富有学识并有着一腔热血的救国之心,出身富甲之家却可以抛下一切来追求理想。但这也是全剧变化较小的一个角色,但霍建华还是将顾清明演活了,他赋予了清明一种儒将的气质,同时用眼神将这个沉稳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而胡湘湘则是全剧变化最大的一个角色,作为整部剧的最核心人物,她从一开始16岁的胡闹生事,凡事逃避责任,到后来一步步的坚强与担当,每个阶段都非常明了。她像是一团火,闹得热烈,但坚强起来又能撑起一片天。杨紫可以说也是把这个角色发挥到极致。

按说这剧从片花就开始吸引我的,应该就是这两人的化学效应,霍建华与杨紫,这个相差十余年的搭配实在是新奇得有点让人错愕。但正是这样的差距,能让顾清明与湘湘的爱情磨合变得如此美丽。

从性格上来讲,他们俩应该是南辕北辙的。一个沉稳,一个捣蛋;一个静,一个动。这样的差距让他们一开始便水火不容。但他们其实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也是这样的相似让两人最后走在一起,而且相互无比默契,这一点就是心中的倔强。

湘湘对顾长官是有点一见钟情的,那样的挺拔,那样的聪明,谁不倾心。但顾长官对这个闹腾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动情,大家却有点糊涂。我想大概是那些时候吧,顾清明看到湘湘为了伤兵放下面子到处讨药,为了姐夫可以放下她最珍贵的尊严,为了爱情的自由逃出湘潭……不知道他是否常常从湘湘身上看到过一样倔强的自己。

在剧的前半部分,顾清明总是绷着一张脸,他有点像一只刺猬,努力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摒除家族的影响,为此他甚至抛弃自己的名字与过去。做事至此,不过是为了理想,而在这理想又常常不得意时,他只有武装自己的身心来坚持军人的路。也许,这样的他,最懂什么是倔强,所以他开始懂湘湘,开始怜惜她、守护她。

战争年代的爱情,很难轰轰烈烈黏黏糊糊。在默认为姐夫妹夫很久后,顾清明才说出那句表白,而如果不是清明那个主动的拥抱,也许湘湘也不知道怎么去回应他的爱情。但是由于一个懂字,却让这份少了太多相处跟仪式的恋爱变得无比甜蜜。

他们懂对方懂到什么程度?湘湘懂清明,所以即使她时刻害怕着失去他也绝不阻挡他实现理想;清明也懂湘湘,所以他即使不在她身边也用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她和她的家人。他们的默契,甚至到了不必多说一句的地步。

薛君山与胡湘君

冲着霍建华看得《战长沙》,但最后连带爱上了薛姐夫。要说全剧最出彩的一个角色,我依然会选姐夫,这个角色塑造得实在太好。顾清明很完美,但却也很少见,更多的是薛君山这样的人。薛君山集齐了坏人身上的元素,他发国难财,开大烟馆,收保护费,房子跟老婆都是耍手段抢回来的,12岁就出来闯世界的他说,他从来不相信报应。但是这样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从来不含糊,他说收了保护费就要保护人,惜命的他在火海中救了一晚上的人,他也觉得上了战场就应该杀敌,最后立了无数军功的他死在了战场上。

薛君山总是说,怕什么,老子命大。他的确不怕什么,除了一样,湘君,这是这个汉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卑鄙抢来的湘君,却给了从小孤独的他一个家。因而他用自己的方式对她一家人好,虽然粗暴,但却在乱世成为了这一大家的守护伞。只有失去才知道重要,当姐夫牺牲后,胡家乱成一团,大家才知道这个看着玩世不恭、每天嚼着槟榔的粗鲁人对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但正是对湘君的珍惜与害怕,让他因为妒忌失去了孩子,也让最爱的妻子陷入了疯癫。

如果说湘湘是火,湘君就是水。她平静地接受着自己的命运,接受了强盗一样的薛君山。她像旧时代的女性,贤良淑德,但同时也有点逆来顺受。她对薛君山的爱,从来不强烈,平静如水,但却爱到极致。

世间最美是遗憾。薛君山最后一次出征前,他们俩都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却再也没机会对对方说了。君山最后只喊了一声湘君,再没有别的遗言。他到底想说什么,是感谢还是道歉,谁都无法得知了。但我想,不管是什么,他们的话里应该都是深深的爱。

胡小满、金凤与秀秀

我不知道是否能够将小满跟这两人的感情称为爱情。小满是整部剧最不懂事的角色,虽然是湘湘的双胞胎,但作为家中唯一男丁的他在变故中成长的速度却慢得超乎人想象。到片子的后段,我们都恨心狠手辣的日本人,恨出卖民族的小黑,但更恨这丢下一大家子只关心心上人、在全家最艰难时候拿房契赌生意的小满,真是恨铁不成钢 啊。

在爱情上他同样不懂事。他一直不要脸地追求着金凤,但这样的喜欢我却不能称之为爱,因为他只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去追求,但却从来不试着去理解金凤。而对着一心爱他的秀秀,他也只是一直逃避。

成长是阵痛的,但有时候也是无力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坚强的顾清明或者懂事的胡湘湘。最动容是,小满生意失败后,在轰炸中不要命地跑到自己的烟厂前,哭喊着说我不相信我什么都做不成。他不是不努力,只是他不够本事,他也想成长,但只是不知道能怎么长大。

作为独子,他一直得到最好的保护,头上的天有着薛姐夫守着,没有了薛姐夫还能有顾姐夫,再不行还能有奶奶爸爸妈妈。直到那一天,他看着亲人的生命一个个凋零在自己面前,自己却连将奶奶尸体抱走的力量都没有。那天,他知道了什么是痛。

痛定思痛,所以才有了后来小满的变化。他终于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为湘湘找到丈夫,为抗日贡献了生命,也终于娶了秀秀。我一直觉得他对于秀秀,更多是亲情而非爱情。但这又如何,婚姻有太多的理由,责任也是其中一种,如果他能活下去,我相信终于成长为一个男人的他应该会给秀秀最好的。只是没有如果了。

他们的亲情

战争时候谈爱情是奢侈的,亲情同样,所谓忠孝两难全。无论顾家、胡家,父子辈之间都存在着永远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亲人懦弱着,还是为了理想去牺牲。难得的是:这部剧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它没有去宣扬年轻人为国牺牲就是绝对对的,反而,它给了后方的亲人们一个温暖的关注视角。

看着胡爷爷各种手段拦着湘平参军,顾老用尽一切办法让顾清明成为一个上不了战场的人,我们也跟这些年轻人一样不忿过。可是,看着胡家失去的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看着老人家一次次白头送黑头的撕心裂肺,谁能不动容。即使是一直倔强的顾清明,也会看了这一切之后,第一次拨通父亲的电话,只为了说句我一切安好,勿念。

亲人间总是多点代沟的,改变对方是很困难,但他们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对方。那便是,即使你再忤逆我的想法,再任性,但你闯了祸受了伤,家永远是保护你的防线,也永远会对你宽容。前有胡家用尽一切金钱人情救薛君山,后有顾家努力保住了清明的自由跟名声。

亲情,是这个乱世中最后的港湾。

他们的友情

这是剧中描写得最少的一种情感了,在拿生命担待的战争中,友情也显得太珍贵。

要说顾清明跟湘湘的化学反应很厉害,那他跟薛君山之间的碰撞就更是火花四射了。从各个方面看,他们都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时时都在互相反衬。是薛君山的无赖反衬得顾清明有多么地正直无私,也是顾清明的严谨反衬得薛君山有多么地善于用他的“不要脸”。

爱情贵懂,亲情贵无私,而友情则是贵敬重了。即使性格如此不同,他们都敬重对方。以致于清明舍命去救君山,君山死在了清明怀里。

但在战争中守住友情太难,顾清明一次次地埋葬了兄弟,薛君山、小穆、小弟……在一个连家都守不住的年代,对兄弟他们只能含泪告别。但友情仍在,责任也在,那便是好好履行朋友的遗愿,好好地为大家活下去。

他们的将来

片子没有大幅描写抗战胜利后的幸福,反而,湘湘满带悲伤地走进喧嚣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残酷的战争,没有人是胜利者,也没有那么多值得高兴的地方。而且,那是1945年,人们的将来还会经历太多的悲伤。

但是纵然命运会有这样的悲伤,希望永远都在。

最后的最后,我以为湘湘含泪推开家门的那刻会看到破壁残垣,会感到物是人非,但是竟然没有。迎面而来的是五彩缤纷的染布,院子里的原来枯死的树重新长得翠绿,秀秀挺着肚子走来,肚子里又是一个小满。在家破人亡后的结局,竟然是这样的生意盎然。

逝者已矣,新的生命也正在茁壮成长,这就是人的韧性。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