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阿哥,八阿哥侧福晋喜欢谁

2023-06-16 02:30:04 93阅读

清朝八阿哥,八阿哥侧福晋喜欢谁?

八福晋——郭络罗氏,她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康熙的宠妃—宜妃(郭络罗氏)的侄女,也是九阿哥胤禟的表妹,她从小在宜妃身边长大,深的康熙的宠爱,虽不是格格却比格格更娇贵,可以说康熙除了娇惯太子以外就最娇惯这个女孩子了,可以说是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娇女,而有趣的是这位天之娇女却嫁给了当时默默无闻、甚至在宫中备受鄙视和冷眼的八阿哥胤禩。史书中都说由于八福晋是个妒妇,而八阿哥又惧内,所以八阿哥一直没有纳侧福晋,现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仍有许多男人在外面包二奶偷情什么的,在当时的清朝,特别是个阿哥,不纳妾基本上可以算是个怪胎了,而八阿哥就是那个怪胎,他没有纳妾,虽然康熙后来骂他最宠儿的“格格”为天下第一妒妇,但尽管如此,老八还是没有娶第二个女人,八福晋的脾气是史学家公认的臭脾气,泼辣货,但八阿哥都容忍了,我想除了八福晋的身份背景得罪不起外,八阿哥爱八福晋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有爱才有包容一切,有爱才有娇惯才有一心一意,否则即使八福晋背后的势力再大,在以男为天的清朝,女人的地位和分量毕竟是有限的,由此八阿哥是爱八福晋的。 : http://www.zainanlu.com

历史上有哪个皇帝真正的拥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姐弟恋在我们现在看见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但是在明朝却有一位皇帝把姐弟恋“玩”出了新高度,这位仁兄对年长自己17岁的宫女爱得死去活来。

清朝八阿哥,八阿哥侧福晋喜欢谁

各位看官你们并没有看错,堂堂一国之君对一位年长自己17岁的宫女展开追求,一度在登基之后,还要册封这位宫女为皇后,遭到各方强烈反对后,他把这位宫女册封为贵妃,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明朝的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

朱见深年仅18岁就登上了帝位,后宫中那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一个气血方刚的小伙子理应在这些后宫佳丽中寻找一位来一场郎才女貌的爱情才对,但朱见深偏偏喜欢一位年长他17岁的宫女万氏。

说到这位后来的万贵妃也算是奇人,她不仅年长皇帝17岁,样貌也不是很出众。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既没有青春,也没有样貌的一个宫女,竟然谜一样的迷住了朱见深。根据历史记载朱见深对万贵妃是一往情深的宠爱至极。

她吃的用的都是皇宫最顶级的东西。虽然原先立万贵妃为后遭到反对,后来皇后对万贵妃大不敬后,朱见深就废了皇后,再想立万贵妃为后,但还是遭到了上至母后下至文武百官的反对而作罢。

朱见深的父亲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皇帝朱祁镇,之后他的叔叔上位成为了皇帝。他这个太子也被废了,他的生母自顾不暇,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照顾幼小的朱见深。就是在这最关键的时候,一名叫万贞儿的宫女来到了他的身边。

万贞儿对这位废太子是真心实意的好,她勤勤恳恳的照顾朱见深的饮食起居。年常日久,朱见深对这位年长自己17岁的宫女产生了感情,也许这根本就不是爱情,更像是亲情。

命运有时候就喜欢捉弄人,朱见深的父亲被俘虏后本来是该牢底坐穿的那种,但一年多后他就被放了回来。回来后遭到了明代宗的软禁,这一关就是7年,后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辟,重新登上帝位后,朱祁镇就把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

朱见深正是在最低谷的时候,只有万贞儿陪伴着他,给与了他超越爱情的爱亲情,当时在朱见深两岁多的时候,服侍他的正是19岁的万贞儿,此后陪伴着他到再被立为太子时,他10岁,万贞儿已经27岁了。而到了他18岁登基称帝时,万贞儿已经35岁高龄了。

由此可见,朱见深对万贞儿的爱是真情实意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这么疯狂的去宠爱万贵妃,第一个皇后就因为嫉妒朱见深宠爱万贵妃,吃醋后把她打了一顿,心爱的女人被打,朱见深就大怒了,他就因此废了第一任皇后。

朱见深还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情种,他除了独宠万贵妃之外,其他的皇后和妃子几乎都被冷落了。在万贵妃暴病去世后,朱见深抑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经油灯枯尽,追随万贵妃去了。

资料来源于:《明实录·万贵妃传》、《胜朝彤史拾遗记·万妃传》、《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

雍正皇帝为何不直接杀了八阿哥?

唐朝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登基为帝;明朝成祖朱棣通过靖难,神奇取胜,赶跑了侄子登上了帝位。清朝康熙末年,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皇四子胤禛最终胜出,但没有立刻杀死自己的政敌,而是慢慢的折磨,一步步的剥夺,让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后再毒死他们,而其他的皇三子、皇十子、皇十四子等参与过夺嫡的众兄弟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圈禁,可谓是人人有份。

生在帝王家,很多时候做事是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的。而夺嫡作为最凶险的一件事,每个决心参与进去的人,都必须抱着必死的信念全力以赴去争取。这场游戏胜利者将得到万里江山,失败者则会万劫不复。所以从本质上讲,玄武门之变、靖难以及九子夺嫡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但因为每种情况都不相同,所以从表象上看,又都个有区别。

玄武门之变其实太宗是险胜。历史上隐太子的长林军有两千人之众,而且个个是军中优才,战力不俗。当时李世民是打了李建成一个措手不及,李建成怎么也没想到弟弟敢在皇宫里和他动手,而且是死手!太子和齐王的府兵随后来救援的时候,和秦王天策府的兵马大打了一场,结果实力不相上下。可以想象,假如秦王不是搞偷袭,双方订好时间,认真打。估计秦王肯定是赢不了。所以当时太紧急了,李世民需要迅速解决战斗,他需要让父亲低头,让太子的手下不再反抗。最好的办法就是取下哥哥和弟弟的人头!这样即可以断了父亲的念想,也能让长林军明白,他们的主人死了,再拼下去没意义了。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胜的实在侥幸,不过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最终的胜利者。但他同样有件难办的事情,此刻他还不能进南京城。因为自己的好侄儿,建文帝朱允文还在皇宫内待着呢。自己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来的,结过把“君”给清了?古人最讲名誉,更何况是皇帝呢?所以朱棣很为难,他不能杀了自己的侄儿。从这点看,楼主说明朝夺嫡杀侄子这事不存在。最后还是朱允文善解人意,他自己一把火烧了皇宫,不知所踪了。后来登基做皇帝的四叔曾经四处去找过这位好侄儿,结果嘛,正史没明确说答案,用春秋笔法草草带过了。要我说呢,应该是找到了,而且此时距离靖难已经过去20多年了,叔侄两的恩怨都已经被彼此看淡了。说一笑泯恩仇有点过分,但确实可以释怀了。朱棣没再派人去找朱允文,更没去杀他;朱允文也没搞一出“王子复仇记”的戏码给叔叔添乱。两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再没有过交集。朱棣有没有把找到朱允文这件事告诉过朱高炽,我们不清楚。即便是告诉了,作为宅心仁厚的大胖子,登基后的朱高炽肯定不会去为难自己的堂哥,这点大家放心。所以夺嫡虽然惨烈,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安然无恙,比如朱允文。丢了江山,保住了命,不知道朱允文这算是幸运啊,还是不幸呢。

最后说说九子夺嫡这件事。其实胤禛面对的局面没有李世民和朱棣这么危险,他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应对自己的兄弟们。大家看电视剧或者听评书的时候,可能觉得雍正继位之路也很惊险刺激。其实正史中,雍正继位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小说的演义不可信,文人对雍正的编排更是扯的没边。雍正之所以可以顺利继位,其实主动权不在他自己手中,而在康熙手中。他只需要干一件事,那就是让康熙觉得他是最适合的接班人。李世民和朱棣登上皇位都不是靠的父皇,而是自己抢来的,这其中的难易很容易区分,需要的手段哪个更血腥一些,也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太子胤礽被康熙废了,同时大皇子、十三皇帝也相继被圈禁。有机会的就是老八党、老三、老四和老十四了。其中势力最大,最受群臣拥护的老八,最不受康熙待见。一方面可能是老八的威望让康熙感到了一丝恐惧,毕竟弑君篡位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更重要的是康熙很嫌弃老八的出身,认为他母亲地位太低贱。清代比较在乎家世,母凭子贵很罕见,一般都是子凭母贵。老八在这方面很吃亏。

老十四本来是老八的小弟,但在老八出局之后,老八党开始全力支持老十四。本来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子,因为他出身好,而且文武全才,康熙还任命他为出征西北的统帅,这就是镀金啊。但是老八党帮了倒忙,作为康熙皇帝,一辈子权倾天下,当他变成垂暮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他非常的敏感。儿子们稍微的异动,在他看来就是谋反的前兆,这个时候不安心去替老爹平定西北,反而一直和老八老九老十勾勾搭搭,研究怎么当皇帝的事,这真是没脑子。很快便被康熙从继承人的名单里踢掉了。

最后就剩老三和老四了,他俩也是众多儿子里仅有的两个“亲王“,其他人都是贝勒,甚至是贝子。有脑子的人都看得出,皇位要在这两个人当中产生了。康熙很喜欢老三,因为老三聪明,擅长儒学,文章好,手下有一群文豪。但是老三也露出过马脚,他曾在最适当的时候给了大阿哥致命的一击,让大阿哥凉透了,太子也被废了,他成了长子,顺序继位的话,他最有优势。前面说了,人老了就会很偏执,康熙也不例外,老三耍的小聪明让康熙对他厌烦了,康熙不喜欢儿子们无休止的勾心斗角。

老四胤禛表现的最好,他对皇位的态度看上去很佛系。在康熙眼里,老四不结党,对谁当皇帝不在乎,对兄弟们很维护,对自己交代的任务很尽职,而且还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康熙确实老了,他忘了自己曾经评价胤禛是“喜怒无常”了。胤禛对皇位的渴望与其他的皇子没区别,只是他隐藏的更深罢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雍正帝继位相对顺利,没有太多的悬念。他属于先帝钦点,符合法理,没人能和他争,所以他也没必要一登基就杀人。虽然一开始没杀,但陆续几年,雍正还是把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自己这边的)通通处理掉了。一方面他需要一点时间继续稳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雍正帝应该是比较享受这种猫捉老鼠的快感。慢慢的折磨,慢慢的渲染恐怖气氛,让对手绝望、哭泣、求饶,然后再狠狠拒绝,最后再杀掉。

客观的评价,无论李世民还是朱棣,甚至胤禛,他们都是明君。杀伐果决,对敌人冷血无情,没有妇人之仁,这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最起码的素质。

雍正皇帝的亲兄弟老十四胤禵?

以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简单点说:

胤禵之所以跟老八关系好,主要是因为胤禵跟老九胤禟的关系好,而胤禟又很崇拜八阿哥胤禩;十阿哥胤俄也是因为跟胤禟的关系好,跟胤禵一起被胤禟带进老八圈子里面的。

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一案后,康熙皇帝曾发布过一篇诏书:

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大阿哥养于内务府总管噶禄处;三阿哥养于内大臣绰尔济处;惟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五阿哥养于皇太后宫中,心性甚善,为人淳厚。七阿哥心好,举止霭然可亲。

归纳总结就是说:

大阿哥和三阿哥,送到宫外抚养。老大交给内务府总管噶禄代养,老三交给内大臣绰尔济代养。

二阿哥由于是太子,康熙自己亲自抚养,留在宫中居住。

四阿哥雍正交给佟佳氏代养,五阿哥送给皇太后抚养,这哥俩加上七阿哥,三人都是在宫中长大。但是,分别生活在三个寝殿,相互来往并不多。

六阿哥夭折了。

所以,康熙的前六个儿子,因抚养问题,他们的来往不多,相互之间都不亲。

康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而将老八老九和老十,十二、十三和十四,这六个阿哥全部留在宫中集中抚养。也就是说,这六个儿子,从小就生活在一起。而且这六兄弟,当时都没有成年。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康熙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除太子坐镇京师外,从大阿哥到八阿哥全部随行。

这一年老大24岁,老二22岁,老三19岁,老四18岁。

八阿哥15岁,老九和老十13岁,十四阿哥8岁。

老大胤禔为先锋,统率八旗前锋、汉军火器营与四旗察哈尔及绿旗诸军先行出发;

老三胤祉奉命率领镶红旗大营出征;

老四胤禛奉命率领正红旗大营随征;

老五胤祺奉命率领正黄旗大营随征;

老七胤祐奉命率领镶黄旗大营从征。

老八胤禩由于年纪最小,跟随康熙帝一起坐镇主帅大营,观摩哥哥们带兵打仗。

从老九胤禟往下,由于年龄更小,全部留在宫中读书,没有上前线。

哥哥们全部都在前线,宫中谁是老大?当然是胤禟了。十三岁的胤禟,带着八岁的胤禵一起玩。在胤禵建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影响他的人是他的九哥。

而他的九哥,又整天吹嘘八哥如何贤明。对于老九来说,他的大哥是老八胤禩,因为老八在他们这一拨兄弟里面年纪最大,也是能力最强的人。

受老九的影响,胤禵眼中的大哥,自然就不是大阿哥胤褆,也不是太子胤礽,更不是他的亲生哥哥雍正。而是八阿哥胤禩。

据《圣祖实录》记载,废太子一案后,康熙召诸皇子入乾清宫,下谕责备八阿哥胤禩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妄图谋害废太子胤礽,下令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老九胤禟认为八阿哥胤禩被冤屈,遂不顾康熙帝正在盛怒之中,与胤禵一起为之保奏。

康熙帝斥其为“梁山泊的义气”,并打了胤禟两个耳光。当八阿哥胤禩被锁拿发审时,胤禟竟与胤禵怀藏毒药,愿与同死。又携带锁铐,亲自随行,以示同患之意。

当老八胤禩受责备的时候,替他出头挨揍的是老九胤禟。而忽悠老十四胤禵“怀藏毒药”,愿意与老八胤禩“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也是老九胤禟。

这就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老九是真心拥戴老八当大哥,而老十四也是真心拥戴老九当他的二哥。

唯二例外的是老十二和老十三。十二阿哥是因为交给苏麻喇姑抚养,跟老八他们一伙人关系不亲密;十三阿哥是因为从小就被康熙带在身边,跟太子和老四的关系好。太子和老八谁胳膊粗?一目了然嘛,胤祥自然就不需要跟老八他们一起混了。

所以十四阿哥胤禵加入八爷党,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胤禵小时候就跟老八、老九、老十他们一起长大。又不像老十三那样,得到康熙的赏识,可以跟太子和雍正一起混。他只能选择跟着老九一起,拜老八当大哥了。这是很正常的选择。

我一直都认为,八爷党是由胤禩和胤禟双核构成,胤俄和胤禵只不过是跟班而已。后来老八和老九被雍正害死,老十和老十四没被弄死,就证明了这一点。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历史上的康熙朝晚年,众位康熙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就此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九子夺嫡”大戏。最终,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成为了这场皇位争夺战的胜利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康熙皇帝去世后,其顺利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登基之后的雍正,也随即对于那些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兄弟们,展开了疯狂的清算与报复,使得这些康熙皇子大都没能够以善终收场。在这其中,作为雍正夺位之路上最具竞争力的对手以及实力最为强大的政敌,八阿哥胤禩自然受到了雍正的“特别关注”与“特殊对待”,因而其最终的结局也是最为悲惨的。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正式下旨将胤禩削宗夺爵、革除黄带子,进而将其治罪圈禁、折磨致死,就连胤禩的名字也被改为了“阿其那”。

至于胤禩的家人,也同样是在劫难逃,胤禩之子弘旺被雍正“缚以九条铁索监禁”,其名字被改为了“菩萨保”。而胤禩的嫡福晋、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先是被雍正勒令与胤禩“离婚”,之后也被雍正赐以自尽,死后更是被“焚尸扬灰”。

雍正之所以会用如此残酷而又决绝的方式处置胤禩,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他本人是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而这一切都是胤禩“咎由自取”的结果,这也充分表明了雍正对于胤禩的不满与愤恨。

“圣祖升遐,朕念允禩夙有才幹,冀其痛改其非,为国家出力,令其总理事务,加封亲王,推心置腹。三年以来,宗人府及诸大臣劾议,什伯累积,朕百端容忍,乃允禩诡谲阴邪,狂妄悖乱,包藏祸心,日益加甚。”“允禩自绝於天,自绝於祖宗,自绝於朕,断不可留於宗姓之内,为我朝之玷!谨述皇考谕,遵先朝削籍离宗之典,革去允禩黄带子,以儆凶邪,为万世子孙鉴戒。”

然而,作为雍正的接班人,乾隆皇帝却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时候,亲自下旨为胤禩等人“平反”。

对与乾隆皇帝此举,或许有人会说,雍正是乾隆的父亲,擅自推翻自己父亲的决定,这可是违背“祖制”的不孝行为;或许还会有人说,乾隆名目仗胆的为胤禩等人平反,是不是认为自己的父亲雍正做错了,在替他的父亲做着弥补工作。

其实,纵观乾隆皇帝六十年的在位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平反”、“翻案”已然成为乾隆朝时期的一条重要的“主旋律”,不仅仅是胤禩等这一众康熙皇子,包括此前一系列已经盖棺定论的评价,都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推翻。

而这除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想要独树一帜进而成就一番“美名”的想法与性格所致外,更多的还是乾隆皇帝推行怀柔之道,引导舆论走向,进而维系政治统治根基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雍正临终前的“遗诏”,为乾隆皇帝松开了“平反”的紧箍咒。

雍正八年(1730年),可谓是雍正皇帝登基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中,他最为信赖与器重的兄弟怡亲王胤祥去世,这对于雍正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而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更是险些让雍正就此一命呜呼。

于是,这个时候的雍正开始审视过往的举动,并且通过“遗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省与反思,而这也随即成为了他对于乾隆皇帝的教诲及安排。

“朕夙夜忧勤,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因见人情浇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惩治以戒将来。故有从前条例本严而改易从宽者,乃原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从前本宽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这句,“有从前本宽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

雍正皇帝“本意”上,非常赞同并且支持康熙皇帝的“仁爱”之心与“德化”之政,只不过由于客观现实所迫,雍正似乎是“不得已”才“从严”治理天下,于是乎在对待许多事情上有了过严、过重的情况。

而雍正将此列为“遗诏”的内容,目的也是在告诫乾隆,不仅是要继续以康熙皇帝的“仁德”为施政的纲领,同时对于他此前的过严举动,也要进行匡正与弥补。

而雍正这样的安排与交代,无疑是给乾隆皇帝松开了“紧箍咒”。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为崇拜的并非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而是他的爷爷清圣祖康熙皇帝,特别是康熙皇帝的“仁”的谥号,是非常为乾隆皇帝所认可的,并且也得到了他极力的效仿。

雍正此举,本就顺从了乾隆的内心,同时,也算是给乾隆营造了一份极佳的舆论基础,让其可以放心大胆,并且是不被世人诟病的进行“平反”工作。

于是,登基之后的乾隆皇帝,对于哪些雍正在位时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宗室成员,着手开始进行“补救”。

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中,依然健在的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乾隆皇帝解除了他们的圈禁状态,重新予以了爵位加封,并且进行了善待,使得这两位乾隆的叔叔能够以善终收场。而被雍正治罪,最终被圈禁至死的三阿哥胤祉,乾隆也为其追赠了谥号,表明自己的尊重之意。

至于被雍正皇帝亲自下旨断绝父子关系,并将其削宗夺爵、逐出宗室的雍正之子弘时,也在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被重新被录入玉碟,得以恢复了宗室身份。

至此,除了最为雍正所痛恨,并且遭受雍正最为严厉惩治的八阿哥胤禩及其坚定支持者九阿哥胤禟外,其他在雍正朝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众人,皆得以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就被予以了“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借由为多尔衮的“翻案”,胤禩等人最终也得以被“平反”。

乾隆皇帝之所以在登基之初,没有像为弘时、胤禵等人“平反”那样,着手处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的问题,也是有着其考量的。

一来,此时雍正刚刚去世不久,并且对于胤禩等人的惩治都是雍正亲自下旨,所给予的也是最为残酷而又严厉的处罚,如果在其登基之初就贸然推翻雍正的决议,无疑会引发朝堂的震动,不利于政权顺利交接与过度。

二来,乾隆登基之初,被雍正委以辅政重任的庄亲王胤禄、礼亲王胤礼以及张廷玉等人,皆参与了对于胤禩、胤禟的彻查与审理,在这个时候对此事进行“翻案”,必然也会引得这几位当朝权臣的不安,更会招致坚决抵制,所以出于核心统治集团内部团结的目的,乾隆皇帝也不能够在这个时候就处理此事。

三来,雍正在位时间并不长久,“九子夺嫡”的惨烈仍旧是历历在目,其中所积累的恩怨情仇与矛盾冲突也没有完全化解,而这些更是只能通过时间来进行消弭。

所以,对于最为棘手,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胤禩等人的问题,乾隆皇帝暂时性的选择了先将其搁置,以待日后解决。

然而,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经历过“九子夺嫡”的人几乎已经是全部离世,矛盾皆以淡化的时候,乾隆皇帝也开始了对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的“平反”。

只不过,胤禩、胤禟的“平反”仅仅是“插曲”,真正的“重头戏”,是乾隆皇帝为已经亡故一百多年的多尔衮,进行“翻案”。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而由于顺治年幼,多尔衮经过一系列的手段,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擅权专政,成为当时整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紧跟着就遭到了彻底清算。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将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党羽尽数被清除,多尔衮也就此身败名裂。

在此之前,乾隆皇帝已经亲自参与了几乎所有备受争议的重大事件的处理与定论工作,而在此基础上,乾隆皇帝经过一系列的考量,也最终决定为多尔衮“翻案”。

关于多尔衮的问题,乾隆皇帝给出了他自己的三条“翻案”理由。

首先,他高度的肯定了多尔衮在清军入关以及定鼎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其次,他否认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并将其归咎于因为其擅权专政引发了包括顺治皇帝在内的朝堂上下的一致恐慌。

“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

再次,他认为多尔衮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期间其所遭受的经历,让人倍感同情,如此一来其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所以不该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

就这样,乾隆皇帝成功为多尔衮“翻案”,并且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追谥曰忠,补入玉牒”,恢复其“睿亲王”封号,由其后代袭承,并将让配享太庙的殊荣。

受到多尔衮牵连而被降为郡王爵位的多铎,也被重新恢复了“豫亲王”的封号,并被给予了“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至高评价。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借由为多尔衮“翻案”的契机,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传承世袭,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为多尔衮“翻案”并且厘定“铁帽子王”制度,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也使得乾隆皇帝收获了积极的舆论口碑,而这不仅为乾隆“平反”胤禩、胤禟转移了矛盾方向,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朝堂阻力。

至于乾隆皇帝为胤禩等人“平反”的理由,乾隆皇帝也是列举出了三条。

其一,如对多尔衮的结论评价一样,乾隆皇帝否认了其有“悖逆”的行为。

“就两人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

其二,在此之前,雍正已经有了悔意。

“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有待。”

这更多是在对应雍正“遗诏”中的那句“有从前本宽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至于雍正是不是专指对待其处置胤禩和胤禟一事,还是值得商榷的。而此也使得乾隆不免有“断章取义”与“偷换概念”之嫌。

其三,就是乾隆“自视甚高”的认为,如果这件事情他不办理,那么以后就没有人再“敢”去为这二人“平反”了。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于是乾隆皇帝下旨:

“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至此,前后经过五十余年,历经两代人的时间沉淀,为受到雍正最为严厉与残酷打压的胤禩与胤禟“平反”一事,就此彻底实现了盖棺定论。

而纵观乾隆朝时期的历史,可以说,乾隆皇帝是将“平反”、“翻案”与“算旧账”等这些对于过往事件的审视与再定义,做到了极致。在这其中,除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般的自我标榜外,维系朝局的稳定与皇权统治的根基,才是他的根本目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