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月传,广州市租车全职12个小时跑滴滴

2023-06-14 14:30:05 89阅读

什么月传,广州市租车全职12个小时跑滴滴?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不管订单量,还是价格可以说全国最高的几个城市之一,那么广州全职滴滴司机一天能赚多少钱呢?

广州起步价是10块钱规定2.5公里以内,超过2.5另外结算,广州全职司机普遍流水固定在500左右,有时候可能不到,我们就按照500来计算。

什么月传,广州市租车全职12个小时跑滴滴

流水500*30(天)=15000元+早晚高峰一些奖励每个月总计1500元左右总计16500元

平台每单抽成百分之25直接扣除2750元

油费150*30(天)=4500车辆保养费用400

总计16500-2750-5000=8750元

在广州工作的滴滴司机每个月差不多在8000-9000左右。这样看起来工资还行,其实这都是司机用司机辛辛苦苦累计起来才有的,每天绝对万工作10小时才能拿到这样一份收入,如果只工作8小时毫无疑问是拿不到这么多的。

广州道路也是全国出了名的拥堵,每天跑500流水绝对是按照中等偏高计算的,不要觉的不可能,广大部分订单都是一些起步小订单,早晚高峰一小时能跑2单就很幸运了。

目前广州已经考取了网约车证的司机也才1万多人,大部分都是没考证的兼职司机,虽然说跑网约车多劳多得,但是长期这样开车加班加点,对身体的损耗也是不可估量的,各种小毛病职业病,随之而来,一生都无法根治,总结一句话,网约车不在是一份轻松活,而是一份辛苦活,要靠网约车养家糊口你就的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为什么大部分的农历新年都是在阳历的一月和二月这两个月份呢?

感谢邀请。

题主至少提了三个问题——第一,农历新年为何在“阳历”的一二月份;第二,农历中的闰月以何为据;第三,农历是谁发明的。

一步步地说。

“阳历”,准确的说法是“公历”。它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词汇,叫“Gregorian calendar”,什么意思呢?就是“格雷果里历”,简称“格里历”。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历法,由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又译格列高利)十三世在原来的儒略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于1582年颁布实行。

儒略历,是罗马独裁官凯撒采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于公元前45年实行的。这个历法的平均年长度是365.25日。

300年后的公元325年,基督教尼西亚公会议依据当时的天文观测,确定每年的3月21日为春分日。

但是,儒略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的365.2422日实际相差0.0078日。所以,从325年到1582年,累计已差约10天。这样,春分日就前移到了3月11日。

为消除这个差数,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的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后一天,定为格雷果里历10月15日。于是,跳过10天,使春分日恢复到了3月21日。

格雷果里历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的办法——公元年数能被4除尽的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比如1600、1700,……等等,只有当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

如此做的结果,是在400年中有97个闰年。这相比儒略历减少了3个闰年,但即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更为接近了。

格雷果里历,最初只在天主教国家使用。后来逐渐推行到新教国家。20世纪初期,全世界开始普遍使用。

中国也是在20世纪初的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的,这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不过,也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如“民国几年”。1949年以后,完全采用公历纪年。

中国的“农历”,源远流长。

史籍载,黄帝创历法。这大约就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

另外,还有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国古历等五种历法,加起来共六种。

例如,“夏历”这个说法很普遍,意即距今4000年前后夏朝的历法。

从甲骨卜辞得知,确实至少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使用“干支法”纪年、纪日,属于阴阳合历,尚且懂得了置闰。

具体到哪个人发明农历,已不可考。

应该说,这是先民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包括对天文气象的观测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比如在商代,已经对日食、月食有了很多记录;而且,给一些重要的星起了名称。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法的成熟完善时期。这个阶段,古人总结出了“黄道”——从地面观测太阳运行的轨道;明确描绘了“二十八宿”的星图;准确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等等。

把“农历”称之为“阴历”,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古代使用的,就是阴阳合历。

所谓“阳历”,是以太阳为准,即从地上看,太阳沿黄道上行走一周,称之为“年”。所谓“阴历”,则以太阴就是月亮为准,即从地上观测,月量运行呈现出的圆缺轮回,称之“月”。

“年”和“月”结合的历法,就是阴阳合历。

前面讲到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合365.2422日。

阴阳合历,需参考月亮的运行——“月”,一个月合29.53059日;一年十二个月,就只有354日或355日,这与回归年相比,即与太阳的实际运行相比,每年少十天以上。

阴阳历的这个矛盾,对于农业生产,是极大的不便。因为,季节和时令,实际上是随着太阳的运行变化的。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古人采用了“置闰”的办法。

具体的办法是,把阳历比阴历多余出来的日数累计起来,隔几年置闰月。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闰”的解释是“余分之月”。《谷梁传》说:“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开始的时候,是三年一闰;然而三年置闰还有余分,于是又规定五年闰两次,这就是《说文》解“闰”字讲的“五年再闰”。

实际上,五年再闰依然不足。所以,后来又规定“十九年七闰”。

汉代,已知十九年七闰之法。

前面亦说到,殷商已经置闰。但当时,似乎对置闰的规律掌握尚不熟练。于是,出现了该闰不闰的情况,亦有一年两闰的现象。卜辞中可见。

进入西周,古人这方面的知识迅速积累。

《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载绩咸熙。”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说是历法与自然的四时相吻合,以保证丰收。

《尧典》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但其反映了春秋前后人们对历法的认识则应该无误。

因为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有太阳和月亮两个参考坐标,比只考虑太阳运行的“公历”多了一个,在每年的“一月一号”上面有偏差,就很自然了。

而且,这种偏差基本在每年少十余日,需要靠十九年七闰更正过来。所以,每当闰年的时候,“农历”正月初一,就在公历的二月份。然后,会与公历1月1日逐渐接近;再闰月,就又拉开了。

需要说的是,古代有“三正”一说,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这是说,夏代,以一月为岁首,一月初一为新年;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十二月初一为新年;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十一月初一为新年。

战国的时候,齐国邹衍搞了一个“五行终始说”,讲天下帝王,土木金火水“五德”周而复始。黄帝土德;夏禹木德;商汤金德;文王火德。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他说,到他应该是水德了。《史记.封禅书》说:“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秦朝,是以每年的十月初一作为新年的。

这种办法,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实际上,汉初六历并行,十分混乱,尤其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麻烦。老臣张苍,谙熟历法,他和其他一些朝臣,包括司马迁在内,都主张改历更张,但先是窦太后专权,后又发生了公孙臣、新垣平等欺骗武帝的事情,直到太初元年,就是前104年,武帝才诏令改制。

《史记.封禅书》云:“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为太初元年。”

夏朝暂不可考。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那么现版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御史萧翼从云门寺僧辩才手中骗到兰亭序后,唐太宗令虞世南等大书家临摹多个版本,遂以流传。下文是虞世南故事,其中包含此内容

虞世南:

我凭什么在冢

斜古村做神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01

欧阳修很会玩,佳作多出于青山绿水间,《醉翁亭记》就是典型。可见,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诗山文山。

欧阳修有一首诗,记载与梅尧臣等人一起游玩嵩山的快乐:“各具一壶酒,各蜡一双屐。登危相扶牵,遇平相笑噱……”与友人一起,嘻于水石间,自由自在,这样的句子,读着都让人开心。

现在的我 们,时代节奏很快,更须偶尔的登山涉水,为生命做调节。

9月2日,友人小虞约上我们一家,到绍兴稽东的冢斜古村游走。

冢斜村的余氏宗祠

02

冢斜村地处会稽山脉深处,背靠着大龙山,前对五龙山,一条舜江恰如玉带,环抱村堂,由北而来,向东而去,静静流淌,澄碧如初。

见过此地的,都说是不一样的风水。专家考证,这里就是越国旧都嶕岘所在地。

冢斜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相传虞舜和大禹的妃子都埋葬在这里的大龙山脚下,过去曾有纪念性坟墓,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

在余氏宗祠中,碰到村民余松庭,他已年逾古稀,看到我对冢斜村有兴趣,热情地给我当了半天向导。他女儿从城里回来看他,电话打了三次,催他回家,他嘴上回答马上回,却一直陪着我,讲解得格外认真。山里人真是朴实热情,让人感动。

这里的子民,多是余姓人家,余姓是大禹后裔。大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父姓“娰”,二儿子赐姓为“顾”,三儿子赐姓“余”。虽然古往今来,东南西北,迁来迁去,但冢斜余姓族谱中世系清楚,十分完善。目前这一支,是明朝建文帝时,到冢斜村落脚。六百年来,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其中余煌值得单独一提,他是明朝最后一位状元,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鲁王监国,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清兵直逼绍兴时,鲁王渡海而逃。余煌见大势已去,果断下令,大开城门,放军民出城避难,避免被屠城。而他自己呢,城空之后赋绝命诗一首,独自出东门,投河殉国。

他的绝命诗这样写:

穆骏自驰,老驹忍逝。

止水汨罗,以了吾事。

有愧文山,不入柴市。

余煌佩服文天祥,向他学习,以身殉国。我觉得这个人是值得称赞的,不完全是因为他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民本思想,像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一样,顺应时势,百姓为重,江山为轻,个人名利更轻。

八老爷台门,也建于乾隆年间,是河南布政史余炳涛所建,因他乡试考取举人时,恩科第八名,故称八老爷。

余氏家谱上的冢斜古村图

03

冢斜村历来有祭禹、祭山神的习俗,至今存有一处极为稀缺的古建筑——永兴公祠。该祠始建于唐贞元九年(793),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专为纪念山神永兴公和唐朝名臣虞世南。在这里,神人合一,山神就是虞世南,虞世南就是永兴公。

虞世南画像

山川河岳能兴云起雨,在先民们眼里,山川有着巨大的神秘力量,因此心怀敬畏,觉得自己的成功与否,天下太平与否,都和神秘力量相关。于是,就产生了山川祭祀的规矩,并且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同国家军事,不容轻慢。周朝时有九座名山是每年需要祭祀的,即五岳和四镇。五岳大家都知道,四镇是什么呢?就是将天下分为东南西北四片,每片确定一座主山,谓之镇山,也就是神山,用以祭祀,祈求太平。镇山是中原的天然屏障,《周礼》记载,东镇为山东的沂山,南镇为绍兴的会稽山,西镇为山西的霍山,北镇为辽宁的医巫闾山。西汉时,宣帝改封霍山为中镇,陕西的吴山为西镇,五岳五镇由此出现。

每座山都有山神。历代天子都要封禅祭天地,对山神也要大祭。很多地方,山神都被人格化,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人深受百姓爱戴,他们死后,老百姓会祭祀他们,有些就转化为护佑一方的山神。虞世南就是这样的例子。生前,被皇帝封为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死后,被越地百姓尊为神明。

虞世南怎么成为会稽山神的,历史记载中语焉不详,难以说清楚了。有轶事典故说,虞世南死后多年,唐太宗有天夜里梦见了他。梦中,虞世南依然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醒来后,唐太宗更是怀想他的美德,诏人设五百斋,祭奠虞世南,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也许,虞世南在绍兴民间转化为山神,跟皇帝这样的推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吧!

虞世南少年时,曾在云门寺跟智永和尚学书法,冢斜这一带都是他的活动范围。这一片山水人文,对他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人说,虞世南的字,如秀岭危峰,也应是受到了会稽山水的启发。

虞世南是浙江余姚人,今天的慈溪,还建有他的纪念馆。对于绍兴的山水,虞世南一直念念不忘,年老时,曾向唐太宗表达过致仕归越的想法。但没有获得皇帝同意。

虞世南是一代名臣,他辅佐唐太宗成就了大唐盛世。后来的人们,顺应虞世南生前意愿,为他在朝思暮想过的冢斜建一座祠堂,并把他升格为护佑一方的山神,顺理成章。

公祠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合院式,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这是目前绍兴仅有的公祠建筑,保存完好,极为难得。

虞世南手迹,真迹保留在文保所。

无尘殿,与平水平阳寺的无尘阁一样,梁柱不用打扫,长年不沾灰尘,很神奇。

永兴公祠中这片山石,每年都在“生长”,很神哦。

此石窗乃唐朝古物

雕梁画栋

族谱记载,每年阴历6月15日,冢斜村的村民,都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隆重祭奠永兴公虞世南。据说这一天,是山神巡视禾稻的日子,大家抬着永兴公神像,绕村巡游,祈求吉祥。现场往往鼓乐喧天,彩旗猎猎,很是热闹。

永兴公

冢斜村庙会活动,祭禹,祭永兴公。此三图片由柯小微摄。

04

冢斜村青山环抱,周边山水俱佳,田野沃畴,风光无限。北边的大龙山,气势磅礴,山脊如大龙舞动。有个叫铜勺柄的山坳,相传即是禹妃墓地。

这也算是爱情圣地了,因为历史上传说的第一首爱情诗《候人歌》,就是这位禹妃涂山氏所作。全诗只有一句,“候人猗兮”,意思是“我在等你回来啊!”

远望大龙山

关于这个爱情故事,也有更多戏说。前些年,有人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小三了。这论断当然惹来反对派一片骂声。当然,这种争吵肯定没结果。大禹都是传说的,何况他的妻妾呢,谁搞得清楚?谁又是正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猜测好玩而已。

大龙山上,听说有个仙人洞,因为尚未开发,山路被野草灌木侵蔓,不好行走,我们没有去。

村子南边正对的是轰溪山。这山名是现在老百姓叫出的俗名,也许是因为溪水轰鸣而称之。余氏族谱上,这座山有个雅名,叫五龙山。这个名字更有味,因为若仔细观察,此山形状如五条小龙相聚,拱卫在村前,与后面的大龙山形成呼应。

当天,我们逛完古村后,去攀爬的,就是南边五龙山后面的大西岭和小西岭古道。这曾是绍兴南部山区重要的邮道,嵊州和诸暨的山民,过去要来平水和绍兴,就要翻越此道。全长2.5公里的古道,石阶蜿蜒,溪水见底,茂林修竹,别有趣味。

建于清代的永济桥

游鱼碎石,清澈见底

古道上的景色

05

有兴趣的,再看看更多关于虞世南的故事。

虞世南,历陈隋唐三代,558年生,638年卒,终年81岁。其生年有多种说法,取其一。虞世南入唐后,官至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有座小楼,名为凌烟阁。唐太宗晚年,怀念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遂建此阁,陈列由阎立本所画《二十四功臣图》,画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进阁怀旧。

此后,头像挂上凌烟阁,成为人臣荣耀之最,是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虞世南在凌烟阁中,排名第二十。唐太宗称他为完人,身兼五绝:忠谠、友悌、博文、词藻、书翰,表扬他忠诚友善品德好,公文诗词文采好,还有书法也杠杠的。

虞世南对唐太宗总是直言相劝,拾遗补阙,要他薄葬爱民,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太平久了就骄怠,不要恣于田猎,要牢记初心。唐太宗称虞世南为当代名臣,人世楷模,他感慨地说,如果大家都像虞世南一样忠正,天下哪会不治?

虞世南沉静寡欲,意志坚定,俭朴有度,对父亲很孝道。他对兄弟也很友善。哥哥虞世基与他的三观不一样,隋朝时,虞世基靠拍马逢迎,获得高官厚禄,却依然贪得无厌。弟弟虞世南却洁身自好,视富贵如浮云。后来,在江都兵变中,宇文化及反叛杀君,同时要杀时为内史侍郎的虞世基。虞世南舍身相保,希望自己能顶替哥哥去死,其情深若此。最终没能保住哥哥,虞世南悲哀得形销骨立。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很悲伤,为他加官晋爵,赐他陪葬昭陵,谥文懿。

虞世南博闻强志。少时,与兄长虞世基就学于博学多知的顾野王,少年英发,时人将二虞比之为晋时陆机陆云。读书时,学到入神处,虞世南可以半个月不洗漱。

虞世南编了我国第一部完整内书《北堂书钞》,唐朝能见到的各种古书,都摘录其内,为保存古代文化典籍贡献巨大。因为读书多,记忆好,虞世南被人称为“两脚书橱”,名列“十八学士”。相传有一次,唐太宗装修大明宫,内有一巨幅屏风,需要将105名烈女小传书其上。唐太宗只交待了一遍,虞世南即凭记忆,一夜之间书成屏风,一字不误。还有一次,唐太宗出行,有官员请示说,把书和文件带上,一同装车,以备时用。唐太宗说,此行有虞世南同行,有什么事问他就是,书就不必带了。

虞世南擅长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居其首。云门僧智永(时称永欣寺),是王羲之七世孙,活了一百岁。陈隋期间,他在这里闭门苦练,习书三十年。因日日临摹《兰亭序》,智永妙传家法,创出了永字八法,世传《真草千字文》,并带出了三个高徒:智果、辨才、虞世南。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因此学书遍临王帖,并不时向虞世南请教。智永死后,将《兰亭序》传给了辩才,嘱咐妥善保管。辩才不负重托,在寺庙方丈屋内梁上,凿洞收藏,秘不示人。

唐太宗知道《兰亭序》在辩才手上,有说是魏征告诉,有说是房玄龄说与。不管是谁透露,最终的新闻源应该是虞世南。因为只有他与智永学书,真正亲眼见过《兰亭序》。因有虞世南的亲眼所见,唐太宗才能锁定《兰亭序》就在永欣寺,所以在三召辩才而不得的情况下,最后放出杀手锏,派诡谲的御史萧翼出马,演绎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萧翼赚兰亭。

虞世南书法极为纯静,江南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怀气度,直承魏晋风骨,一洗六朝浮靡,简静萧散,超凡脱俗,圆融遒丽,法度严谨,锋芒内敛,外柔内刚,劲健中和,温润近人。真是字如其人,虞世南书法,观之如听松涛古琴,恬淡安宁,大器深藏,充满君子法度。但现在临他帖的人相对较少,因为他的楷书,境界极高,蕴藉太多,城府太深,很难琢磨,让人可望不可即,望而生畏。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经常临写。相传有天,太宗书“戬”字,只写好了“晋”字,虞世南进见,顺便替皇帝将“戈”字补上。唐太宗将写好的字给魏征看,魏征说,唯“戈”笔逼真。

628年,长安孔庙建成,年近古稀的虞世南应诏,书写《孔子庙堂碑》。宋朝黄庭坚有诗赞此碑帖: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临摹的《兰亭序》。

虞世南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刚健,但因是近臣,侍宴应诏作品较多。有一诗《蝉》,大家较为熟知: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此诗表达了虞世南的节气,人活世上,得靠自己的品格和能力生存,而不是依赖和受制于他人。清代沈德潜认为这诗已渐开唐风,成为盛唐文学的先声。

古古阁 生命如此美好,我们有情有义相守

讲述最有情怀的故事

推荐最有历史的风景

欢度最有味道的人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古古阁

作者简介:古古,微信号LZLLZL9,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媒体工作人员,性朴拙,爱山水,爱家乡。

3岁女儿每个月都要扁桃体化脓两到三次?

我女儿现在是13岁了,我们去年做了扁桃体摘除手术,现在有快一年了,在也没有犯过,我女儿从一岁开始就老是因为扁桃体发烧,肿起来时堵了半个喉咙,各种方法都试过就是动不动扁桃体发炎,差不多每月跑医院二三次,搞得大人小孩都精疲力竭。医生建议讲,还小不宜做手术,等到八九岁的时候会改善的,就是这么反复发作的坚持到了去年,中间有段时间5一7岁时一年才二三次,其间发生个重要病情,九岁时的11月份一天早上起床晨跑后,起先小腿上有许多小红斑点,接着遍及全身,上医院一查,过敏性紫癜,血小板降低至13。如天塌了一般,医院直接叫我签病危单,以为是白血病或地中海,最后是巨噬性病毒感染,就是由扁桃体发炎反复发作,打抗生素过多产生了赖药性,治愈好了后,扁桃体发炎还是经常发作,怕耽误了学业,才在前年暑假割掉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后遗症,以上真实写照,供你参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