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先生打一字,白眉大侠瞽目大剑诙谐老人邹化昌的武功如何
算命先生打一字,白眉大侠瞽目大剑诙谐老人邹化昌的武功如何?
瞽目大剑诙谐老人邹化昌这个角色其实是白眉大侠前中期设定混乱的代表之一。白眉大侠这部书分上下两部,所有的设定,包括那个著名的武林十四大高手,其实都是在下部才搞出来的,前期的设定跟后期对不上的其实不少,邹化昌就是代表人物。
邹化昌如果按照早期的设定,瞽目大剑诙谐老人邹化昌那可是响当当的角色,他是疯上人雪竹莲的师弟,这要是套到后期设定,金灯剑客夏遂良这等大高手,都得叫他一声师叔。
然而为何说前期的设定乱呢?按照后期的设定,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冰山北极岛疯上人雪竹莲、武圣人于和于九莲这三个人都是师兄弟,师出同门,而这三人轮流执掌武林,武林中的大小门派,几乎都是三人的徒子徒孙担任掌门人。但是在上半部,这个师承关系是不确定的,书中丝毫没有提及以上三人是同门师兄弟,像莲花门总门长郭长达,在最初的设定里年纪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这年跟上面这三位也差不多了,然而按照下半部论资排辈,郭长达是武圣人的徒孙,这明显就很不合理,后面单老在龙虎风云会这部书里直接把郭长达年纪改成了七十多岁,一百多岁的师祖,七十多岁的徒孙就合理许多。
而我们回到瞽目大剑诙谐老人邹化昌这儿,如果按照他是雪竹莲的师弟,那他就是郭长达的师叔祖,但事实上二人的两次交手,都是以邹化昌的落败而告终。
郭长达第一次是在莲花观,邹化昌为接郭长达三掌,结果硬接两掌的邹化昌就已经承受不住,最后是疯僧醉菩提凌空长老替邹化昌挨了第三掌,第二次交手是在八王擂上,郭长达使用三十六路金莲掌对邹化昌七十二路冰山北极掌。这场大战相当激烈,双方大战一百多回合,邹化昌落败。
在这些评书小说中,师祖不如徒孙的情况实在太过少见了,就算存在也该是存在于主角身上,而郭长达不过是中期的小boss,比自己师叔祖还强,这可还行?
因此,到了白眉大侠这部书的下半部,邹化昌的设定大改,从雪竹莲的师弟变成了雪竹莲的徒弟,很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还强行解释,说邹化昌年岁大,雪竹莲不好叫他徒弟,因此才名为师兄弟,实为师徒,这完全没必要,要说年纪,按照普渡、雪竹莲、于和三个可能都一百二三十岁了,徒弟也都九十岁一百岁了,邹化昌并没有证据比这些人更大,而且要说年纪的bug,再bug还能有一百二十多岁的武圣人徒孙郭长达离谱?
邹化昌的问题单纯就是上下部的设定不同罢了,上部雪竹莲跟普渡、武圣没有师兄弟关系,他这一系逼格也没那么高,而另一方面郭长达一百二十多岁设定时肯定不是按照武圣人徒孙写得,设定不同,所以导致邹化昌敌不过郭长达。
郭长达我们尽量按照实战去定位邹化昌,邹化昌相关实战大体就那么四场,一是吓跑飞剑仙朱亮和金掌佛禅,二三都是不敌郭长达,第四场则是八老斗金灯时八个人一起会斗金灯剑客夏遂良。
因为第四场是围攻战,参考价值不大,加上围攻的主力是海外老剑仙陶禄,我们主要从第一场定位邹化昌,邹化昌同时吓跑朱亮和佛禅,可见他的实力应当要高于二人联手,而这两人是什么水平呢?两人朱亮在剑客级别中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佛禅则是剑客里最弱的那一档次。
当然,再弱的剑客那也是江湖一流高手,白眉大侠的高手分级,剑客的下限也比侠客中的强者(如展昭、白玉堂)要强上好几倍。当初白云瑞学艺的时候,评书中就说他武艺比父亲白玉堂强上好几倍了,跟剑客也差不多了。而此时的白云瑞跟佛禅武功差不多。
白云瑞学另一个飞剑仙朱亮,朱亮战绩就比佛禅好看不少了,堪称前期的boss,两次横扫开封府众高手,在徐良不在的情况下,整个开封府活着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小七杰什么的加起来都不够朱亮一个人打的,包括展昭在内都被朱亮吊打,第一次没有明确展昭跟朱亮交手打了几回合,但原文说开封府最多的也没在朱亮手下走过五六个回合,第二次,明确蒋平、展昭等人围攻朱亮,展昭三个照面兵器就飞了。
南侠展熊飞拿宝剑迎上去,三个照面宝剑飞了。南侠拣宝剑时钟林又上去了。几个都不是人家的对手,他怎么能打得过朱亮呢?朱亮也知道棍里有药粉就不碰他的棍:“小娃娃,你休想叫我上当。”钟林想使劲儿使不上,不碰棍,里面的药也出不来,钟林也冒汗了。房书安在后面直喊:“稳住!弟兄们上!”大伙儿各拉家伙往上就闯。朱亮身后三位也不示弱。双方互相厮打,展开了一场混战,所幸的是还没死人。
展昭后面徐良出场跟朱亮单打独斗,前期的主角徐良也远非朱亮对手,朱亮起初也是爱惜徐良的人才,不下重手,这才让徐良接了他二十多个回合,后面一想自己独自身处开封府,这是险地,加上徐良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这等功夫,留着是祸患,于是出了杀手,这一来徐良也就抵挡不住了。好在徐良的几个师父及时赶到,同时出家后武功大进的北侠欧阳春也横插一手,欧阳春抵住了朱亮,双方战成了平手。而朱亮在中期也还有威风的表现,打败了徐良的师父金睛好斗梅良祖,以及另一名老剑客,当然这两人在剑客中实力都谈不上多强,但总归是不错的战绩。不过这里不错的战绩单纯还是给徐良当垫脚石,初期的徐良远不及朱亮,现在到了剧情中期,要安排徐良击败朱亮,展现徐良的进步,因此徐良师父落败,是徐良出场为师父争气的好理由,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徐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徐良跟朱亮这次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而徐良使出了自己独创的八步赶蝉绝技,将朱亮按在了擂台上,朱亮被徐良击败,徐良报了一箭之仇。在后期剧情中,朱亮也是死在了徐良的手中,被徐良活活掐死。徐良而邹化昌视作强于佛禅和朱亮的联手,也就是远胜其中任何一人,整体看来还是相当不错的,应该强于中期的主角徐良,毕竟徐良打赢朱亮并不轻松,在剑客里算是中规中矩的水平。
丞相宰相相国?
本来以为这是道送分题,结果看了大家的答案,只能说都说的差不离,但都不全面。所以,我写这个答案,是对大家说法的补充,但不是否定。大家可以参考别人的答案来看。
中国人很重视正名,既然丞相、宰相、相国三个历史名词在古籍中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指代对象并不完全重合,那么我们先从词源说起,然后再看他们在历史上各自指代的特定人群是谁,就可以看出这三者的区别了。
一、词源和出处,不解释“国”字。【相】《说文解字》:“相,省视也。”就是“仔细看”,这是“相”字本义。如《诗经·鄘风》“相鼠有皮”,,算命先生的“相面”。后来这个词用作“相瞽”之“相”,瞽是瞎子,瞎子看不见东西,需要一个人帮助他看,这个帮助他看的人就叫“相”,于是“相”字有了“帮助”之意。周代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在天子、诸侯旁边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如《春秋左传·宣公十六年》:“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相礼”后来简称“相”,如《春秋左传·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于是“相”就有了“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详细的解释见下图《汉语大字典》字义:
【丞】《说文解字》:“丞,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注释说:“翊,当作翼。……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古代同音相训,“承”“丞”古代都属于古音第六部,所以段玉裁用“承”解释“丞”并没有错。《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就是丞的意思。根据甲骨文,“丞”的示意是“一人处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也就是说“丞”下面的“一”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臼”形的陷阱。丞的本义就有“帮助、辅助”之意,动词。后来使用在官职里,就变成名词,一般放在后面,表示“辅助……的人”,比如郡丞,就是辅助郡守的人;县丞,就是辅助县令的人。丞相的丞不是放在后面,那他就不是辅助相,而是辅助天子。详细的解释见下图《汉语大字典》字义:
【宰】“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统称,见于《周礼》。最早,宰是充当家奴的罪人,要干一些屠宰的贱业。在古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于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耕牛,所以后来把像管家一样的人都称为宰。详细的解释见下图《汉语大字典》字义:
当大家读完这三个字的字义后,实际上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帮助、辅佐”,不同之处在于本义来源不同,这反映出三个词汇最初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故而有差异是正常的。
二、官职来历。【丞相】官名。三国以后是皇帝重臣,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自秦武王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副手。吕不韦等曾居相邦之职,吕不韦免职后,没有人担任相邦,但丞相一职得到保留。秦统一以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增设中丞相。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副手。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曾两次迁为相国。从汉高帝、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相国,同时设丞相,后来汉惠帝下令各诸侯国废除相国官职,诸侯国只保留丞相。此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改称诸侯国丞相为相。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度,同时废除中书省,大权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中国最著名的丞相是李斯,李斯的政治主张(废分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等)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宋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学士等。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吕不韦曾任秦国相邦和丞相,可以看做中国早期历史最出名的宰相。据《史记》: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借鉴。
【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及秦汉朝廷大臣的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第1个相邦是樛斿,最后1个相邦是吕不韦。吕不韦免职后,嬴政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了相邦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1个相国是韩信,以后是曹参、傅宽、萧何、樊哙、周勃、萧何(第2次)、曹参。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吕雉死后,侄子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相国名称成为萧何、曹参二人代名词。三国曹魏建国,再次设立魏相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权臣担任丞相、相国。隋唐以后,多用以作实际任宰相之职者的尊称。按说最有名的相国是吕不韦,我们前面介绍了,我们介绍另一位有名的相国萧何。周总理评价萧何:“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三、丞相、宰相、相国之间的主要区别。1、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2、丞相与相国不同,丞相是相国的副手,相国在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余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3、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同时并存。秦国东陵出土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同时并存。
4、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秦汉的相国及其副手丞相都没有官品。三国时期撤销相国官职,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最高,秩俸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为一品官品。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代左、右丞相是从二品。宋代左、右丞相是从一品。元代的丞相是一品 。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最高权力都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但其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事实上他往往要与他人分享一部分权力,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承接这部分权力的,通常是宰(丞)相,是故这部分权力称为“相权”。但对于皇帝来说,不愿与人分享权力,所以皇权不可避免地要与相权发生争夺。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便是“皇权”与“相权”的相争史。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如下图:
到了明朝,以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一职为起点,皇权彻底战胜了相权。
最后,没有相权的明朝统治集团变成这副模样:
没有了相权制约的皇权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值得我们深思。
难求一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命里一尺,难求一丈。”有一定道理,但是,对这句话,需要辩证地理解。
命运,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等一切遭遇。对命运的理解,需要一分为二看待。命运由命和运组成,是命加运,命是先天的,取决于遗传基因和母腹环境,譬如人的特长就是一种命;运是后天的,取决于生长环境,譬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一种环境影响的运势结果。通常命的分量比运大,大概可以认为是二比一的关系。
命先天决定,后天很难改变,但是可以改变一些,但不会很大;运后天决定,先天有一些但很小。
人生来是不平等的,生在帝王家和平常百姓家的人的命是不同的,但是并非生在帝王家的命就一定好,历史上皇子争夺帝位残死的很多,朱元璋家庭贫寒,却做了皇帝。
“命里一尺,难求一丈”。其合理性在于,先天有一尺的命,后天通过努力会增加一些,增强命运的力量,但是很难到一丈的量,因为受到命的限制。
这句话的本意是,有一尺的命,最终就有一尺,不会增加。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宿命论的观点。人有命运,但是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改变运,从而改变命运的途径是可行的。
总之,“命里一尺,难求一丈”,有一定道理,但求不了一丈,可以求二尺,所以,我们需要自信,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罗艺为何举兵造反?
正史中的罗艺,与演义中不太一样。他既不是秦琼的姨夫,也没有罗成这样的儿子,更没有像燕云18骑这样,令人闻风丧胆的护卫军。罗艺起兵反李世民,名义上是为李建成报仇。实际上,罗艺是受到一个巫女的蛊惑。这个巫女告诉罗艺的老婆,说她有皇后之命。于是,罗艺的妻子就鼓动丈夫作乱。可以说,罗艺的惨死,一大半是毁在女人身上。 罗艺出生于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叫罗荣,是隋朝负责大内护卫的监门将军。罗艺从小就跟随父亲习武,善使长枪,同时箭法也十分高明。在隋炀帝杨广时期,罗艺就因为战功被封为虎贲郎将,跟随右武威大将军李景驻守在幽州。罗艺从小就跟随父亲从军,对军队生活特别熟悉,特别擅长管理军队。但是,罗艺这个人脾气不好,目空一切,谁也瞧不起。他感觉就自己最牛,尤其看不起上司李景。李景也算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征过高丽,战过突厥,平过杨谅,讨伐过吐谷浑。而且,隋炀帝还特别信任他,罗艺与李景作对,常常是自讨苦吃。一次,罗艺诬告李景拥兵自重,上报给隋炀帝。结果,杨过直接派人告诉李景,“别说有人说你拥兵自重,就是有人说你挥师长安,我都不信。” 后来,李景被召回京城,就留下罗艺和其他三名虎贲郎,将驻守北平府。此时已是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 而幽州物产丰富,军备充足,粮草丰富。再加上又有皇室行宫,宫内藏有无数珍宝。于是,各路义军都想打北平府的主意。驻守当地的虎贲郎将,只有罗艺敢出城应战,其他将领都缩在城中不敢动。罗艺先后接连打退无数来敌,逐渐树立了,罗艺在军中的威信。其他将领眼见罗艺逐渐得势,心中便起了嫉妒之心,想暗中杀死罗艺。罗艺得知这一消息,便趁机鼓动将士杀死太守和几个同僚。然后打开府库中的财物,赏赐给将士,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于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从此,罗艺开始自称为幽州总管。 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之后,也派人来到幽州,想收买罗艺。但罗艺却说,“我是隋朝旧臣,对朝廷感恩戴德,如今圣上都被你们杀了,这是我难以接受的。”于是,罗艺就杀了宇文化及的使者,并吊唁隋炀帝杨广3天。当时,在北方除了罗艺,还有两股势力,一个是窦建德,另一个是高开道。在这三股势力之中,罗艺的势力最弱。窦建德和高开道,都派使者去见罗艺,希望他能归顺。但罗艺觉得,这两个人都没有做天下的命。于是,罗艺就投降了李渊。李渊下诏,封罗艺为燕王,并赐姓为李,将户籍交由宗正寺管理。也就意味着,罗艺正式成为皇室的一员。 在李世民第1次讨伐刘黑闼的时候,罗艺率领数千人马配合,击败了刘黑闼的弟弟刘仕善。第2年,刘黑闼引突厥入侵,罗艺又率领本部人马配合李建成,击败了刘黑闼。从此,罗艺便和李建成捆绑在一起。此时,天下基本稳定,于是,罗艺请求入朝。随后,李渊便封他为左羽卫大将军。而罗艺还是那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脾气,一次,唐太宗的随从,在他的大营中不知因为何事,直接被罗艺暴打一顿。罗艺这种无故殴打他人的做法,让李渊很生气。他下令将罗艺法办,过了很久才释放。当时,大唐还经常受到突厥的侵扰。而罗艺在北方享有威名,李渊就派他镇守泾州。 玄武门之变以后,罗艺作为李建成的部下,感到十分不安。当他听说庐江王李瑷被杀以后,他心中感到更害怕。因为李建成在朝廷外部有两大外援,一是庐江王李瑷,另一个就是罗艺。现在李李瑷已经死了,罗艺觉的,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放过他的。于是,罗艺就在暗中准备,以便应付将要到来的危险。但是,罗艺等来的,不是征召他入朝的圣旨,而是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唐朝级别最高的荣誉称号,虽然是个文散官,但级别是从一品,再往上就是王爷了。此时的“开府”,已经权利征辟幕僚的权利,只保留了荣誉。 估计,李世民也是从李瑷事件中,吸取了教训,他不想再逼迫罗艺作反。可见,李世民就没有对罗艺秋后算账的意思。可是罗艺自己心虚,他还是觉得李世民有后招。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罗艺也不想走到反叛的路上。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了个助攻,让罗艺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叫李五戒,她是一个巫女。她号称能够与鬼神沟通,而且能治各种疾病。有些人就慕名而来,请她治病,结果很一大部分都治好了。于是,李五戒的名气就越来越大,最后,连李渊都知道李五戒的名号,还专门请他入京,替京城的百姓解决疑难杂症。 这一天,李五戒就来到罗艺的府上。她对罗艺的老婆说,我看你的面相,有皇后之相,将来你一定能母仪天下。古代的人都特别迷信,尤其是隋唐时期,这些术士甚至可以左右朝政。比如在隋末,术士就告诉隋炀帝,“有李氏应为天子”,并建议隋炀帝诛杀所有李姓人士。后来,李密取代翟让,取得瓦岗寨的领导权,也是编造了一首“桃子李”的谶言歌。李渊能够取得天下,也是因为编造了“天命所归”的歌谣。甚至还有袁天罡,李淳风,打着太上老君的名义,为李渊做宣传。由于李渊就是靠这些术士起家,因此,在他坐上王位之后,对这些术士大多采取支持态度。所以,在当时巫术特别有市场。 当罗艺的老婆,听到自己有皇后之相之时,立刻拉着李五戒给罗艺看相。李五戒一见罗艺,立刻对罗艺说,“怪不得你的夫人有贵人之相,原来是沾了你的光。我看你现在的贵气越来越旺了,估计在10日之内,你就能登上龙床。”当时术士的地位都挺高,他们的话都被奉为神明。罗艺一听,自己还有望登上宝座,不禁怦然心动。再加上他老婆在一旁不停吹风,罗艺立即起兵。于是,在贞观元年正月十七,罗艺在泾州召集将士,说李渊给他一道密诏,让他入京勤王。于是,众将离就跟随罗艺南下,行到幽州之地,幽州太守赵慈浩出城迎接罗艺,罗艺趁势占据了幽州。赵慈浩这才发现罗艺的阴谋,他只能假装归顺。他暗中让人禀报李世民,他又暗中与统军杨岌密商,要擒拿罗艺。 李世民接到赵慈浩的密报,立刻派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领大军争讨罗艺。尉迟敬德的大军刚出发,罗艺就收到了消息,暗中一查,才知道原来是赵慈浩,在暗中放出的消息。于是,罗艺将赵慈浩扣押。而此时,统军杨岌已经聚集了人马,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城中,罗艺手下四散而逃。在慌乱之中,罗艺也顾不上老婆,孩子只带上少数亲信,出城便朝北逃去,罗艺想去投靠突厥者。但当他走到宁州之地,他的随从突然将他杀死,将他的首级送到长安。不久之后,罗氏一族全部被杀,并被夺去国姓,恢复了原姓。 罗艺之死,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首先,罗艺出身勋贵,外加武艺超群。所以,也就养成了他任性自负的性格。由于罗艺太过自负,也就导致他很容易因为盲目自信。罗艺亲近李建成,疏远李世民是有原因的。因为他觉得李世民并非未来的天子,所以没有必要和他走得太近。但是,罗艺没有想到李世民,后来能干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同时,罗艺又太小看李世民的心胸。他觉得李世民一定会对他秋后算账,所以,他对李世民一直存有防范之心。之所以还没有起兵,是因为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其实,李世民对人才还是比较看重的。比如他对魏征、王圭这些,李建成的前部下,都还不错。由此可见,李世民还是比较看重名声的。更何况,唐朝和突厥还处在敌对关系。李世民还要依靠罗艺这样的守边大将,来镇守边关。所以,如果罗艺自己不作死,李世民大概率的不会动他。 最后,就是罗艺没有看清眼前的形势。他以为,还能像隋末天下群雄并起之时,随意就能当个草头王。但是,现在李唐已经天下归心,百姓也向往安定的生活。所以,没有人再去跟着罗艺,做着无谓的挣扎了。事实也是这样,当罗艺的部下一遇到正规军,立刻四散逃窜。这就说明,罗艺根本就不了解手下在想什么。像罗艺这样,仅仅就靠着一个巫女这蛊惑,也不管自身实力,就敢起兵作乱的,也是没有谁了。我甚至都怀疑,这个巫女是不是李世民派去的。乾隆在路边找了个算命先生算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玄学更是神秘莫测,就像《老子》中所形容的那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古代时,人们对玄学深信不疑,还有种迷之热爱,因此有不少奇闻轶事流传下来,像管辂卜筮、盲师摸骨……讲得这么热闹,帝王家也少不了要插一脚,譬如民间流传着的乾隆皇帝算命传位的段子。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因为即位之初曾向天起誓执政满六十年就退位,不敢打破祖父康熙的任职记录,以表示对祖父的尊敬,没曾想他真的活到了执政满六十年的时候,便遵守誓言禅位于十五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禅位之后乾隆仍旧不舍得放权,做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幕后皇帝。
这是正史上关于乾隆执政六十年后禅位给嘉庆的原因,民间版本则将这次禅位归结到了玄学上。
话说乾隆皇帝酷爱旅游,一生六下江南,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出宫去逛逛,美其名曰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故事发生在乾隆八十五岁那年,又是闲来无事,便带着和珅和少许侍卫微服出宫,君臣二人边走边聊,好不惬意,这时恰好路过一个算命占卜的卦摊,卦摊前坐着一位算命先生,仙风道骨、鹤发童颜,颇有几分世外高人的气质,旁边立着的卦幡上写着“上知皇极先天之数,下晓人间富贵贫贱。”
乾隆帝一看就来了兴致,走到卦摊前,让算命先生给算算寿数,算命先生要来了乾隆的生辰八字,掐指一算就认出了乾隆皇帝的身份,立马向乾隆行礼。
乾隆一看,这算命先生有点本事,一下子就算出来自己是皇帝了,就追问自己的寿数几何?
算命先生回答道,如果您现在退位,将帝位传给您的儿子,您就还能再活三年。这没说出口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您继续当皇帝,就命不久矣了。
乾隆听了之后,一笑置之,没说什么就离开了。但走出不远之后,乾隆害怕算命先生将这个泄露出去,危及江山,就立马派侍卫回去杀了那个算命先生。
但是侍卫回来时却禀告乾隆,他们没有找到那个算命先生,只找到了他留下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只为您一人算命。”意思就是我这一辈子只为您一个人算过命,您也不用担心我泄露消息,也不要来杀我了。
乾隆觉得这个算命先生不简单,可能是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所以他决定将皇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不过儿子只是傀儡,大权还是掌握在他这个太上皇手里,只是称呼变了,一切没有改变,天下还是乾隆的天下。
关于这位神通的算命先生是谁?因何来为乾隆指点迷津,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这个算命先生的确是一位能人异士,能知过去未来,为乾隆算这一卦也只是为了指点一下他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整个算命事件就是为乾隆皇帝设的局。那布局之人却是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名叫爱新觉罗·颙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的儿子,他在乾隆六十年时才被立为皇太子,此时的颙琰已经是35岁了。
大家不要觉得三十五岁还正是壮年,要知道,清朝时期男人的平均年龄只有四十五岁,不是人人都能像乾隆皇帝那样活那么久的。所以颙琰等的十分着急,他怕自己活不过自己的亲爹,坐不上这皇帝的宝座。于是就和算命先生一起布下了这个局,就是想让乾隆尽快退位,好让自己当皇帝。
在公元1796年,乾隆的确是举行了禅位大典,将皇位禅让给了颙琰,但是初登皇位的颙琰连亲政的机会都没有,朝政仍然是被乾隆把持着的,这恐怕就是在颙琰的意料之外了。几年后,乾隆逝世,这朝政大权才逐渐回到了颙琰手中。
在乾隆禅位的问题上,纵横是相信正史上的说法的,这个故事就是民间流传的段子罢了,当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