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怎么死的,面对楚王设下的必死之局

2023-06-13 12:30:04 89阅读

项梁怎么死的,面对楚王设下的必死之局?

宋义和项羽率军援救赵国,两个人在行动方略上产生了分歧,宋义认为应当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让秦军和赵军相互争斗,待秦军疲惫之时再予以攻击;而项羽则认为应当尽快攻击秦军援救赵国。宋义的计谋,粗略一看,似乎是很有道理,其实却隐含着两个巨大的问题,一个是楚军军粮不足,一个是秦军一旦打败赵国,会使实力得到增强。项羽对这两个问题看得很透彻,因此他认为楚军应当尽快攻击秦军,既可以尽快从赵国得到军粮,也可以联合赵国的力量击败秦军。

项羽认为宋义采取拖延不战的策略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于是,果断地将其斩杀,然后,假说楚怀王有密令斩杀宋义,借此震慑部众,从而夺得了军权。随后,项羽派人向楚怀王说明情况,由于宋义已死,项羽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军队,楚怀王无奈,只好承认现实,顺势正式任命项羽担任上将军,项羽由此成为楚军统帅。

项梁怎么死的,面对楚王设下的必死之局

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典故是真的吗?

老爹有话说:

刘邦斩蛇的典故,可信度不高。

刘邦斩蛇的故事,《史记》中的高祖本纪篇,有相关的记载: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後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那么,我们可以试着,来推敲下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到底有几分?

刘邦斩蛇之前,是喝醉酒的。有的人喝醉了,胆子就会变大很多。还有,是怎么发现前面有蛇的?“令一人行前”就是说,刘邦让一个人去前面探路,那个人回来告诉大家,前面有蛇在挡路。

那么,这就很可疑了。这个人是谁?《史记》中并没有交代。这个前去探路的人,有没有可能是和刘邦一起在演戏,自编自导,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刘邦,在这群人中树立起威信。

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从后面的“高祖乃心独喜”以及“诸从者日益畏之”中,可以得到证实。

那么,问题来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什么要特别记述这件事呢?

原因估计有两点。

第一,司马迁是生活在武帝时期的史官,对于高祖刘邦生平资料的了解,只能依靠前人留下的记录。那么,刘邦时期的人,对于刘邦的记录,肯定要对身为皇帝的刘邦,有所美化。这样一来,这个记载的可信度,就值得探究了。

第二,司马迁受时代因素的限制,对于帝王事迹的记述,不能做到完全的批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高祖本纪这篇内容,是他的父亲司马谈留下来的手稿。

总之,刘邦斩蛇的故事,可信度是不高的。

西汉唯一的长公主馆陶公主?

刘嫖(馆陶公主)是西汉的第一位长公主,她的母亲是窦太后。

孝文窦皇后,字漪房,是汉文帝的皇后。

汉高祖去世后,继位的汉惠帝刘盈仁善,由吕太后掌揽大权。这时,窦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汉宫伺候吕太后,称为窦姬。后来,吕太后欲释放一批宫人出宫,并将她们赏赐给诸侯王,窦姬也在其中。窦姬本想去赵国的,因为赵国离她的家乡清河郡比较近,结果阴差阳错去了代国。

代国国王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高祖十一年,打败陈豨平定代地,建都于中都县,始立代国,并封时龄八岁的刘恒为代王。 受诏去代国的宫女,除了窦姬以外还有其余四人。然而到达代国之后,代王刘恒唯独宠幸窦姬。荣宠中的窦姬很快便为刘恒生下了一女,取名刘嫖。

刘嫖生于前189年,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所以称馆陶长公主,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列侯堂邑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陈午为妻,又称其堂邑长公主。

她的丈夫陈午是何许人也?

陈午祖父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令史。陈婴“居县中”,其家的方位在金湖县戴楼镇一带,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赞他是忠厚老实的人。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想推举出一位首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来请陈婴。陈婴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他们就强行让陈婴当了首领,县中追随的人有两万。那帮年轻人想索性立陈婴为王,为与其他军队相区别,用青巾裹头,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义军。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们陈家的媳妇,还从没听说你们陈家祖上有显贵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依我看,不如去归属谁,起事成功还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也容易逃脱,因为那样你就不是为世所指名注目的人了。”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没敢做王。陈婴将两万颇有战斗力的人马交给只有八千人的项梁项羽叔侄,项氏喜出望外,惊呼“异军突起”,实力大增,具备了逐鹿中原的实力。

其后归顺项梁,后来项梁兵败,陈婴以项羽手下官员的身份投降刘邦,一生更替侍奉三姓主公。开始封邑仅六百户,在汉书功臣表中排名86,非常靠后。后来封地因为陈婴做了属国丞相的关系,有所增加,到1800户。

孝文二年冬十月,丞相陈平去世。下诏说: “朕闻古时诸侯建国众多,各守其地,按时向朝廷进贡,人民赋役不重,上下和睦快乐,没有违民所愿。当今列侯多居于长安,离封邑甚远,吏卒供给输送甚为劳苦,而列侯亦无机会去教训其封邑的人民。现令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文帝二年初,就强制列侯就国,那么长公主刘嫖也要跟着丈夫离开长安,去遥远的临淮堂邑生活。直到三十余年后的汉景帝年间,才得以返回长安。

在窦太后的宠爱,景帝的纵容下,刘嫖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地位可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工于政治心机,将女儿陈氏作为政治筹码。她先是想把女儿许配给栗姬的儿子栗太子刘荣,但因她经常向汉景帝献美女而与栗姬矛盾甚深,此议被栗姬严词拒绝。刘嫖大为愤怒,后向王夫人求亲,王夫人同意了陈氏与自己儿子刘彻这门亲事。

陈氏,嫁与太子刘彻为妃,建元元年,16岁的刘彻即位,因其母馆陶公主有力,陈氏由太子妃被册立为皇后。陈氏骄横无比,在建元三年,听说卫子夫得到皇帝大幸,更是变本加厉。刘彻与皇后陈氏年岁差距较大,加之性格不合等因素,由是愈加疏远。后来,陈氏与女巫“楚服”因巫蛊事发,于是被废。

这期间还流传下了两个知名的典故。

一个是金屋藏娇,据说一日,刘嫖抱着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彘说:“要啊。”刘嫖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彘想要哪个,刘彘都说不要。最后刘嫖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陈阿娇好不好呢?”刘彘不着痕迹地看了母亲一眼,见王娡微微点头,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彘儿一定造一座金屋子给她住。”

另一个就是千金买赋,被废于长门宫中的陈阿娇,为了挽回汉武帝的心,馆陶公主花大价钱请了大才子司马相如为陈阿娇写了《长门赋》给汉武帝,此赋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写了陈阿娇在长门宫中的心情愁闷,经常哀愁思念天子,汉武帝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但是最终陈阿娇也没有走出长门宫。

陈皇后失位后第二年,刘嫖的丈夫陈午方才过世。而刘嫖在丈夫在世时就已经有一个面首,名叫董偃。

董偃和母亲靠卖珠维持生计,十三岁时便跟随母亲出入刘嫖家。刘嫖见了俊美的董偃,说:“我替你母亲抚养你吧。”于是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府中,长到十八岁时,出去的时候坐的是高头大马,晚上与公主同寝。董偃相貌英俊,为人潇洒,性格温和。贵族、王公、大臣因为公主的原因,都愿意和他结交。称呼他为“董君”。刘嫖为董偃日出千金,及其宠爱。

有一次汉武帝亲自到公主府中,公主拜谢,寒暄已毕,还没有坐定,汉武帝就问姑母:“我想拜见一下主人翁。”公主听了,赶紧下殿,去掉耳环首饰,伏地请罪。她说:“我行为无状,辜负了陛下的厚望,该当死罪。陛下没有把我抓起来交给有司审问,已经很宽大了。死罪!死罪!”汉武帝让她起来。公主赶紧收拾好簪环,到东厢房把董偃引出来,一起磕头请罪。汉武帝并没有怪罪董偃,还赏赐给董偃衣服、帽子。公主摆筵,请汉武帝入席,亲自为皇帝奉食进觞。当时,董偃见皇帝不自呼己名,而自称为“主人翁”。汉武帝听了大笑,饮宴甚欢。宴罢,董偃贵宠之名,天下皆知。

刘嫖一生热衷政权,工于心计,更是养男宠有伤风化。东方朔更是直言劝谏武帝,认为董偃私通公主,败坏男女风化,又使君王不务正业。武帝从此疏远董偃,董偃也渐渐不得宠信,在三十岁那年郁郁而终。

刘嫖公主在失去董偃后数年才过世,遗言不愿与其夫陈午合葬,而是要求与情夫董偃合葬于霸陵。刘嫖的要求,是公主贵人做越礼之事的开始。

萧何张良等人为什么还愿意追随他?

每次研读《史记.汉高祖本纪》都想拍大腿喝道:“刘邦这厮真有趣!”

有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刘邦性格朗阔,不作不装,英雄的豪气,游侠的义气,乡霸的痞气,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不像秦王嬴政,他给人留下就是刻板的威严,说一不二的霸气,很难在脑海中勾勒一个生动的形象,似乎他就是为了天下一统而生,一生都戴着一副睥睨天下帝王面具,一辈子活得硬邦邦的。

而刘邦不一样,他集江湖气、市井气和英雄的霸气于一身,在典籍里被司马迁勾勒得活生生的。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在家乡沛县,大摆筵席,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哀伤的落寞时,抱着戚夫人潸然泪下。

刘邦能在楚汉群雄争霸的舞台上笑到最后,取得最终胜利,都在于他有一大帮死忠,誓死相随,曹参、萧何、夏侯婴、灌婴、樊哙等,还有奇才张良、陈平、韩信追随。身边能聚集这么多良将奇才,必定有过人之处,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这么多人愿意效忠与他。

真性情,不装

【一】好色

刘邦好色那是的的确确的,在征战天下的时候,虽然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到处收割美女,甚至别人的老婆也染指。

如果貌美的虞姬在垓下没有自杀,落到刘邦手里,估计他也是会照单全收。

刘邦一路打进咸阳,就一头扎在咸阳宫,享受美女美酒,荒淫数日,樊哙拉都拉不走,好在有张良劝谏他还听。

【二】任侠

刘邦早年到处游荡,喜欢戴一种高高的竹皮冠,高七寸,广三寸,活生生的一个装逼少年。他曾经慕名想去投奔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可惜那时候信陵君已经死了,他的三千门客也就作鸟散。刘邦还去过咸阳服徭役,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当年见到秦始皇的出巡的阵仗,羡慕而赞叹:“大丈夫就应该这样!”表明他的内心是有鸿鹄大志的。

【三】狂放

刘邦不拘小节,最讨厌儒家的那套虚礼,他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夜壶,往里撒尿。

御史大夫周昌,生性耿直,经常直言不讳。有一次周昌进宫奏事,不曾想撞见刘邦和戚夫人正搂抱,周昌何止辣眼睛。试想刘邦也是一把年纪,贵为帝王至尊,依旧一副狂悖之相。

周昌见状扭头就跑,刘邦哧溜跑过去,一把揪过周昌,骑在他脖子上,把大臣当马骑,还嬉笑地问周昌:“你看我是怎样的皇帝”,周昌哽着脖子,不客气地说,“你就是夏桀、商纣之类的君王”。

刘邦听了哈哈一笑,从此竟更加尊重周昌。他临死前忧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安危,特意命周昌为赵国丞相,让他尽心竭力保护赵王。谁知吕后虽感念周昌保太子的恩德,还是用调虎离山计,把赵王宣到长安,毒死!

有局气,听得进话

试想张良、萧何是何等人,但都尽心尽力辅佐刘邦,主要是刘邦够器局。

张良这人一生清心寡欲,立志杀秦王,灭秦国,不比陈平、韩信 谋求个人富贵荣华,他无半点私心,但求复韩故国,见韩王扶不起,就全心全意辅佐刘邦,为他殚精竭虑,献计献策。最可贵的是刘邦每次都能听进去,并排除万难去实践,足见刘邦的胆略和雄心。

鸿沟之盟,墨迹未干,张良劝刘邦去追杀项羽,此举其实是很冒险的,项羽何等勇猛之人,如果一招不慎,刘邦可能一败涂地,多年征战谋取得半臂江山,也会失之交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刘邦依旧义无反顾的采用张良的计策,即使遭遇最初的失败也不气馁,想尽一切办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举在垓下灭了楚军主力,把那般骁勇的项羽逼入绝境自杀。全在于刘邦孤注一掷的敢赌,敢干的大气魄。

圆滑世故,反应快

韩信一直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打下大片江山却不敢妄自称王,但膨胀的野心却始终遏制不住,战战兢兢的请求刘邦立他为代理齐王。

那时刘邦正被项羽打的惨败,正眼巴巴地等韩信来救,一听韩信这样赤裸裸的野心,刘邦不过是汉王,韩信要称齐王,不是摆明要跟他平起平坐吗?

刘邦火气腾地上窜,张嘴就骂道:“你奶奶的……”,就在刘邦要骂出口的瞬间,张良在桌子地上狠狠地踹刘邦一脚,截住刘邦的话,刘邦登时毫无缝隙地话锋一转,“你奶奶的,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齐王!”

从中可以看出刘邦他很识时务,反应快,跟张良这谋臣之间的合作,简直可以达到心意相通,天衣无缝的地步。

萧何几次被刘邦猜忌,都被有惊无险的化解。也是萧何深知刘邦的为人,更清楚权力中枢斗争的微妙性,一直谨小慎微,方得保全。

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项羽,作战一结束,刘邦立马翻脸,收回兵权,缴了韩信的械。纵然韩信有万般能耐,无兵权,也就是光杆司令一人,几个人上来就能把他搡翻,痛扁!

因此不管是项羽还是韩信打战行,论人气,论局气,论圆滑,都不如刘邦。

叔孙通最后下场?

叔孙通于公元前194年病逝。

叔孙通,别名叔孙何,男,汉族,秦朝薛县人(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通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通留下侍项羽。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江苏徐州),通转投汉军,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