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礼仪规范,中班幼儿园礼仪有哪些课程
教师礼仪规范,中班幼儿园礼仪有哪些课程?
1、入园离园礼仪(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道再见)
2、课间盥洗礼仪(照顾自己、谦让、物归原处……)
3、教学活动礼仪(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发言举手……)
4、户外活动礼仪(排队、上下楼梯不推挤他人、不扒护栏、行进时有事需先出列、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定范围内活动、集合解散听口令、不趴堆、游戏时要谦让、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
5、进餐礼仪(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进餐不说话、不浪费、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自己送碗筷、饭后擦嘴漱口……)
6、午睡礼仪(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午安礼、睡间礼、起床整理……)
管好班级纪律最佳3种方法?
1、建立班级管理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条款分门别类张贴在墙上,督促学生日常践行。2、勤检查,亲督促,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对于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学生一开始可能会不太适应,执行不到位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老师“立下规矩”后,要亲自检查、督促,帮助学生克服问题。
3、教会学生自我管理。一般来讲课堂上的礼仪规范学生能很快做到,难的是组织纪律,有的孩子就很难约束自己了。老师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一张每日自我评价卡,“好、中、差”用不同符号表示。每结束一节课,反思自己的表现,然后在表格上标注自己的评价结果。积累一段时间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适当的奖评。
中国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我是一飞冲天111,是一名大学教师,从教三十多年。对于题主所说的,中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道德修养,而礼仪又是道德素养的外化和显现。
我非常赞同在大学开设礼仪课。下面,我从什么是礼仪、开设礼仪课的必要性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什么是礼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培育了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中华儿女。
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仪在中国源远流长,自春秋开始,中国就强调要讲究“礼”,周王朝几乎就是在用“礼”来进行统治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礼貌。最初的“礼”是为了更好地维系统治秩序,是为了治乱求稳。中国文化名人孔子就特别推崇“礼”,主张实行“礼乐教化”,孔夫子几乎就是在周王朝“礼”这一官方文化土崩瓦解之际,挺身而出,以民间文化一脉来延续“礼”的传统。孔子以后,历代的士,就传承了这一传统。“礼”也沿着民间这一社会体系绵绵不断地传承至今,并且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
中国的“礼”文化的衰落是近代中国以后的事。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很大的摧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对外交流、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到了“礼”文化的价值。所以,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中国传统礼貌、利益又开始重新关注了。
今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规范化行为。礼貌是基础,是礼仪的外化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礼仪的概念要大于礼节和礼貌。
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已。尊敬是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其身正,不令则行”,人首先要自律,才能推行政令,让人们朝着规范的方向走。二、开设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1.学习礼仪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注重“成才教育”而忽视“做人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文明修养不能完全为社会所认可。君不见,如今的大学生确实能学有所成,学历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些人对基本的礼貌礼仪不关心,不重视,以至于求职过程中可能就因为不当的举动,导致前功尽弃。
在校学习期间,很多学生对老师尊敬有加,注重寒暄礼仪,课前课后的问候、告别都一丝不苟,显得很是文质彬彬;而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从不打招呼,缺少基本的礼仪;还有的同学,课堂上不听讲,还带上耳机听音乐,玩手机,视老师为无物;有的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我有位同事曾经讲过一个令人心寒的亲身经历。他带了20多名大二的同学暑期去乡镇做调研,最后住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里,大通铺。等他安排了所有的学生睡床上了,才发现他自己没有床可睡,于是,他就一个人躺在地板上睡了一夜,而所有的学生都心安理得地在床上睡了一夜。
我还有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小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毕业两年了,我去那个单位办事,偶遇了那个学生的顶头上司,谈到小李,她的领导说,她能力很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但就是有个问题,她对同事从来没有称呼,跟同事相处的时候就显得很有距离感。
以上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基本的礼貌礼仪方面,还存在不足,亟需给大学生们补上这一课;
2.开设礼仪课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在礼貌礼仪方面还是有些有些糊涂的认识,认为只要心里对人表示尊重就可以了,不需要外在繁琐的形式,于是对礼仪修养不太关心。但从今年来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缺少了文明礼仪,让一些毕业生在求职阶段就会痛失大好机会,甚至连走出校门都显得困难。
而大学必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既要有崇高的品德、高超的智力水平、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美好的心灵和勤劳的品质以及优雅的礼仪。人的内在美德固然重要,但美德怎样才能展示?就是用我们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敬重的语气、语调、眼神、动作及着装等准确地表达出来,外显了个人的内在素质。所以,礼貌礼仪和人的品德等素养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
因此,开设礼仪课程,可以很好地把学生内在的涵养通过外在的形式彰显出来,可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3.开设礼仪课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的瑰宝,礼仪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行举止,起卧坐行,寒暄礼貌,职业规范等多个层面,大到朝纲社纪,小到乡规民约,都有明确的规定。
开设礼仪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领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延续中华文化求稳、求静及和谐和睦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部分选修课程,比如,商务礼仪,职场礼仪,教师礼仪等。但因为是选修课,课程的影响力还有限。这里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开始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面对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开设,受众更广泛一些。
总之,小编从何为礼仪及开设礼仪课程必要性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恳请高校在不远的将来,能开设一门关于礼仪文化方面的必须课,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礼仪,展示礼仪,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带着古老的文明礼仪,走向世界,征服世界,引领未来!
行为规范与礼仪教育主要内容?
1、个人礼仪: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2、交往礼仪:能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懂得尊敬父母,对长辈有礼貌。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知道同学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不闯红灯。掌握肃立、注目礼、少先队队礼等礼仪。
讲解员的礼仪规范?
讲解员的基本礼仪规范如下:
一、形象:讲解员要代表企业的形象,所以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从发型妆容到服装举止都要与企业的形象一致,给人职业、大方、得体的感觉。
二、礼仪:言谈和举止要充分展现得体的礼仪。举手投足都要规范稳重。
三、表达: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语速平和,吐字清晰。
四、专业知识: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包括行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
扩展资料: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它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
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
因此,如何选拔和培养讲解员,特别是培养优秀的讲解员,在博物馆、纪念馆社教事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讲解是知识和语言的高度综合艺术,其职业特点与组团社导游员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综合了教师、播音、演讲、话剧、表演等专业的技术手段,是专业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综合。
讲解员处于一个特殊关键的岗位,她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层次、年龄层次等不相同的特殊团体,讲解员既担负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同时要能有效的组织引导观众参观,此外还担负着协调处理、写作研究等义务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