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草原的作品,草原作者是谁
描写草原的作品,草原作者是谁?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创作丰富,作品大多取才于市民生活。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剧本《龙须沟》《茶馆》
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吗?
是的。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草地上的晚餐作品介绍?
作者只想表现人体与色彩的对比效果,想从事新技法和新风格的探讨,把他在外部光线下感受到的画出来。
他自己说:“这是真实的,比希腊罗马好,即使它是平淡无奇的。”
存心来取笑的观众,看过之后,却感到这里蕴藏着一股真正的力量。
学院派的歪曲被生活否定了,让作品本身嘲笑作者的目的没有达到。一个被官方看不上眼的新画派就要诞生了。
老舍草原人物形象?
热情好客 热情奔放 善良朴实,很多啊,反正就是那些热情的就行老舍作品《草原》主要内容为: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敕勒歌是流传在什么时候的民歌?
《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属于以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为主的民族。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
公元 4世纪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敕勒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向南迁徙,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此时在更北方游牧的敕勒各部落在南北朝时期日益强大起来,成为当时北魏、柔然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因此北魏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些部落相继臣服北魏,其中大部和鲜卑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公元五世纪初,北魏曾把贝加尔湖附近归顺的数十万敕勒人迁到漠南,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敕勒人逐渐懂得了农耕。敕勒人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北齐时曾最南生活到今天山西朔州附近。
在北方的未迁徙的敕勒人在550年之后臣服后来崛起的突厥汗国,成为回纥人。回纥人也被史学界认为是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
《敕勒歌》肯定产生于北朝,应该是鲜卑族统治时期。也就是北魏、东魏、西魏(公元385到公元557年)时代。《敕勒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作者是谁有争议,但最早唱这首歌的是斛律金。武定四年(546年)九月高欢率军围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五十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七万人,被迫退军。斛律金在玉壁之战大败后,为安慰高欢用鲜卑语唱出《敕勒歌》,军心始稳。但这首诗是不是斛律金写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斛律金写的,有人说是他儿子斛律光写的,还有人说是高欢写的,命令斛律金唱的。毕竟千年过去了,不管他了。
这首诗是鲜卑文写的,翻译成汉语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阴山的雄伟高大,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比喻天,说天空像蒙古包一样盖住了大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地相连,壮阔无比的景象。
再下来两句句写青苍蔚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原,一片苍苍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都是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到有些单调。
最后一句一出来,“风吹草低见牛羊”,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的丰茂,牛羊群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忽隐忽现,到处都是。全诗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所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高山下,平川中,青草茂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带着浓郁的草原气息。意境浑然天成,语言率直朴素。豪情万丈地抒写了游牧民族彪悍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