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叫什么节,传统七夕节跟如今的七夕节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传统七夕节跟如今的七夕节?
过去嘛,曾经是爷爷奶奶们的节日,他们说:我们的爷爷奶奶和他们的爷爷奶奶,都过这个节日,也不知道是哪一代哪一辈传下来的了,反正一到每年的这天就过。
父母亲好象也曾经操持过这个节日,大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吧,他们哪时叫什么“革命化”的七夕节,一大拨上衣口袋里插钢笔的大人在灯光球场上唱唱歌跳跳舞,挺热闹的,到文化大革命就戛然而止了。以后,也听到过他们念叨,可都是耄耋之年的人了,再也没有灯光球场时的激情啰!
我们这一辈的节日观念是文化大革命灌输的,好象过春节都讲革命化,七夕这种带点小资情调的节日是绝不让我们沾边的,可以说我们这一辈基本上没有大张旗鼓的过过七夕节。所以,对它很陌生。
我们的下一辈是恢复七夕节的主力军。一开始也不过七夕,嫌它是中国人的节,土。人家要过洋人的“情人节”,而且一持续就是小三十年。
后来中国经济上去了,人们富裕了,开始寻找自己的根了。于是有人忽然想起我们中国也有“情人节”呀,而且比洋人的“情人节”历史更悠久,寓意更深刻,故事更动人,文化更单一,是好到不能再好的真正的“情人节”,这一忽悠,把七夕给忽悠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哎,可惜我们老了,已经到了当年父辈叹息七夕的年纪,有心则无力参与了!但是,我们支持年青人积极欢度七夕节,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节日,应该传承下过。需要嘱咐一句是,当后辈们过七夕节时,一定要保持它的原计原味内涵,不能让七夕文化的核心流失,让它与现代形式相结合,把中国“情人节”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这也许就是当下与传统的区别吧。
为什么把七月七日定为情人节呢?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而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相传七夕节是古人对牛郎星和织女星天象的人格化想象,形成牛郎织女的传说,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自然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随着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七夕节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七夕节中秋节寒食节按时间排序?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
十二个传统节日有:
1、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5、清明,(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6、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之一。最初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日恶月”的观念,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纪念屈原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日子。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9、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又叫“拜月节”、“团圆节”。逢此佳节,家家户户都团圆在一起,赏月聊天。
10、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在古代九为大吉之数,二九相逢,是吉祥的象征,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健康长寿、平安喜乐的美好向往。
11、腊八,(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泡腊八蒜,而年味也从腊八开始日渐浓郁。
12、除日,(农历年尾最后一天)又称“除夕”、“除夜”、“岁除”、号称“百节之首”,是看见交替、除旧迎新的时刻。
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是八月二十二号。二o二三年的七夕情人节是二o二三年八月二十二号,星期二。七夕情人节是历史上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