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屠呦呦女士研发的青蒿素是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

2023-06-12 14:30:05 83阅读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屠呦呦女士研发的青蒿素是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简单地说:屠呦呦女士研发的青蒿素是用来治疗疟疾的。《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85年前,一位父亲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中为他的女儿取名屠呦呦,谁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结下生命之缘。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到85年后“呦呦鹿鸣,一鸣惊人”,屠呦呦的名字和《诗经》里的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首名扬千年历史的诗歌再一次伴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在大地传颂。2015年岁末,传来对我国科学界最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共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3位科学家均是因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奖,其中屠呦呦研究员是因为发现抗疟疾特效药物青蒿素(qinghaosu、arteannuia、artemisinin)的伟大贡献而获奖,大村智和Campbell是因共同发明抗寄生虫特效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等而获奖。屠呦呦此次获奖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无疑是对我国科学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特别是对我国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激励。

疟疾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2011年9月13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了题为《十年伙伴关系和成果》的报告,报告显示过去10年中,全球投入了约50亿美元,为抗击疟疾取得了显著成果,由疟疾导致的死亡降低了38%。11个非洲国家的疟疾病例及死亡率都下降了50%以上。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仍难以控制。尽管同样来自于天然产物的抗疟药物奎宁(quinine)曾经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约300多年的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人体产生了耐药性,使奎宁的抗疟作用大大降低,而在二战期间研究的化学合成药物氯喹(chloroquine)也开始产生相当大的耐药性。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屠呦呦女士研发的青蒿素是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

经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批示,国家科学委员会、卫生部、化工部、总后勤部、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组成了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由国家科学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负责招集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10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军区的数10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这就是中国国务院专门成立的赫赫有名的“523”项目,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为523办公室,设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由当时的总后卫生部长张剑芳任常务主任,先后组织国内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科研工作在523办公室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6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1969年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1位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接受任务加入了“523”协作组并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屠呦呦最终将焦点锁定在青蒿,是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图2)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启发,从植物青蒿里压出青蒿汁液,汁液里很可能有“抗疟”的化学成分。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考证,古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在反复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屠呦呦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高温”的原因破坏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据此,屠呦呦改用低沸点的溶剂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所得青蒿的乙醚提取浓缩物确实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有近100%抑制率的结果。屠呦呦研究组验证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杀灭疟原虫,疗效优于氯喹。1972年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历史上大量应用治疗疟疾的著名药物至少有3个,其中2个来自天然药物,即喹啉和青蒿素,另1个是化学合成药物氯喹。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意味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的多样性、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及人类无法想象的巨大收益。在现代药物研究中,每一次具有轰动效应的药物出现一般都伴随着一种新类型天然产物的发现,不但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的健康进步。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打开了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大门,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本土科学家摘取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贝尔奖并非高不可攀,但需要扎实的工作。

德音孔昭的意思?

出自诗经作品《鹿鸣》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直译: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是什么意思?

小雅·鹿鸣

先秦 · 佚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意思: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为何榜单被称为龙虎榜?

乡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源自于隋唐,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自光绪32年(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随之消亡。乡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牵动了万千民众的心。“放榜”是科举考试的最后环节,公布被国家录取的名单,放榜也被称作“ 放牓 ”。乡试参加人员最多,淘汰最多,竞争非常激烈。(参加乡试的秀才雕像)

乡试的变迁。

乡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到明清时期基本固定了下来。

唐宋时期,乡试在州、府所在地举行,由当地的官员主持;与南宋对峙的金却以县作为乡试的所在地,县官负责;到元朝时期,乡试就由行省的省会来负责;明清时期以各省省会为考试地,主考官为皇帝委派的相关人员负责,本地的学政等官员不能主持,他们只负责秀才等的选拔,考试更加公平公正了。

考试题目原来由地方官吏负责,到明清时期都是皇帝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统一考试地点,监考人员也是抽调的相关人员。乡试的考试题目一般在《四书》、《五经》的原句作为题目,以后又增加了策问和八股文。(四书五经图)

考试时间一般都定在农历八月,明清时期成为定制。三年一考,每逢子(鼠年)、卯(兔年)、午(马年)、酉(鸡年)的年份乡试,也有临时增加的考试,被称作“恩科”。分三场,考试时间为农历的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三天,八月底阅卷完毕公布录取名单,清朝时期又进一步细化放榜时间,大省最迟到九月十五,中等省份最迟九月初十,小省最迟九月初五,这是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康熙皇帝细化的规则,成为定制。此外每个省的乡试录取名额是有规定的,这个由中央政府确定名额,下级不能超过这个名额,超额录取人员是要丢乌纱帽,甚至杀头的。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更注重选拔人才,公平公正性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对应考者进行更多的思想控制。

乡试放榜的程序(以清朝为例)。

乡试考试的试卷是密封卷,并且有编号(和现在高考差不多),阅卷人员不知道是谁的试卷,给每份试卷打出名次,前五名是要主考官等主要官员讨论定夺的,不是几个普通阅卷老师能决定,万一出现草包中大奖,主考官就摊上大事了。

在放榜的前一日,主考官召集所有考试负责官员准备拆封试卷登记考生名次和录取人员名单。先由主考官亲自誊写录取考生的编号和名次(只有编号和名次),在众人的监督下拆封试卷,将这份名单上考生的信息补充完毕,如考生姓名、籍贯等,这份名单就是录取的草稿名单了。然后让官员宣读这份草稿名单中人员的名次、编号、姓名、籍贯等,与会人员注意是否出现纰漏,比如名次、姓名、籍贯等,再三审核。即便如此也会出现错误的。(清代科举制度流程图)

根据《清碑类钞》记载,详细描述了放榜前的一幕:

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

乡试录取的最后环节要持续一天的时间,到最后登记前五名,这时已经到了晚上了。从第五名写起,每写完一个名字要将房屋中的所有蜡烛熄灭,然后再点起,再熄灭,再点起。远处围观的群众和乡试参加人员都知道这是录取的最后时刻,人声鼎沸,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榜单一般采用黄纸,被称作“金榜”,名单一般要誊写两份,并加盖巡抚的大印,如果巡抚不在或者缺失就加盖总督的大印,是惯例。

次日,将乡试的榜单贴在专门的用来张榜的墙上,一般在考试地点的正门外,并且派士兵看护,考生不能太靠近榜单。因为啥呢?811年,唐朝时期有一个监生,看完榜单后心理严重失衡,居然将榜单撕毁了,这种人不在少数的。这个榜单要公开三天,然后要入档案库的,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让人看着,并且多弄一份备用。

在这一天,主考官要将考中的人员名单上报给皇帝,康熙年幼时期,这份名单要给皇后、皇太后共三份,康熙成年后就不给后宫人员看了;到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时期也是三份,主要看谁把控朝廷的实权的。

考试前所有考生都要将临时住的地点登记在册,中举后的报喜人员是一大看点,一般都是朝廷考试院的门士带头,将中举人员的信息知道的一清二楚,内部分配好报喜名单后,各自奔向各自负责的中举人员所住的地方报喜,到地点后会鸣锣,大声宣读中举人员的籍贯姓名名次,这是来讨要赏钱的,富有的中举人给的多一点,穷秀才中举也是要给的,这时大把人愿意借给中举的人钱财,巴结可能飞黄腾达的举人。这也是负责考试的主管官员都清楚的,为自己的手下谋点小福利,也是惯例。

放榜后的第二天要举行中举的新举人的集体宴会,这也是唐朝时期传承下来的,被称作“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举人们会朗诵《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因此而得名,后来也有增加其他篇章助兴的。(鹿鸣宴绘画)

为什么乡试放榜被称作“龙虎榜”?

乡试榜单被称作“龙虎榜”还是源自于唐朝,那个开创科举先河的时代。唐朝欧阳詹的后人为纪念他曾经有这样的诗句:

“文笔破天荒,名震贞元龙虎榜”

在《新唐书.欧阳詹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举进士,与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在进士及第的23人中,韩愈等名人共同中举,被世人称作“龙虎榜”。

后世主考人员根据规定在期限可以自由选择放榜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寅日和辰日放榜,希望自己主考的这一批学生将来都成为“龙虎”,主考就是他们的老师了!因此榜单也被称作“龙虎榜”。也有称乡试榜单为“桂花榜”的,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秀才和举人的差别。

秀才和举人虽然只相差了一个等级,但却是天壤之别了。

秀才一般分为三级,特别优秀的秀才称为“廪生”,国家提供粮食,可以不用参加劳动了,专心读书,这个国家有限额;第二等被称作“增生”,是指比较优秀的秀才了,没补助,但是国家有名额限制;第三等被称作“附生”,基本是普通的秀才了。

举人则不同了,已经是国家的候选干部了,选中了一般就是副县长级别的,大概是八品和九品,也有做到边远地方的县长的;可以免除自身的徭役和赋税,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免税的;另外一项重要的权利是可以上书朝廷言事。(海瑞剧照,举人出身)

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明朝的海瑞就是举人出身,不是进士,做到了右佥都御史,也是属于二品大员了。

一张榜单带着多少辛酸苦辣,也只有当事人清楚了。

采薇同一类形的诗有哪些?

同一内型的首先就有《蒹葭》,此外还有一些,列举如下。

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3、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4、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々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5、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々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6、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7、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8、天保

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以上诗歌都出自《诗经》,《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