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斗不慎踩到了法国制造的,集结号赵二斗踩的地雷叫什么雷

2023-06-11 17:15:03 100阅读

赵二斗不慎踩到了法国制造的,集结号赵二斗踩的地雷叫什么雷?

赵二斗踩到了法国反步兵地雷上面。《集结号》中赵二斗踩到了法国反步兵地雷上面,谷子地用匕.首压住地雷然后帮助赵二斗脱险,千万不要被这些影视剧情节给骗了。

其实,现实战争中的地雷不是这个样子,大部分的可以分为“压发式”“绊发式”“松发式”这三种。“压发式”地雷又分为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这种地雷设计者可以根据承压大小来区分,反步兵地雷行对来说承压较低。但是,为了避免被轻型动物破.坏,它们设定的承压一般会大于15公斤。因此,人如果踩上了,稍微抬脚就必定会触发引信,引起爆.炸,而且这个过程会非常的短,人根本来不及躲闪,轻则残疾,重则死亡。反坦.克地雷设定的承压值比较大,一般在100公斤以上,因此,人踩上去不会触发引信引起爆.炸。

赵二斗不慎踩到了法国制造的,集结号赵二斗踩的地雷叫什么雷

“绊发式”地雷也是一样的原理,但是,不会设定承压,只要触.碰到就会爆.炸,这种地雷容易被动物或者排雷兵所破.坏。“松发式”地雷主要针对是破.坏地面以上的目标,造成大面积杀伤,这种地雷被踩到后爆.炸部分被弹出到地面爆.炸,造成的面伤,杀伤范围更广。

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如今无论自行火炮还是牵引式火炮都非常强调机动性,行进间急停射击,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从目标获取、火力协调、射击到撤离阵地不超过3分钟。

之所以这样苛刻,是因为现代炮兵反击速度实在太快了。在各种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移动目标侦测雷达和先进计算机加持下,反炮兵火力5秒之内就能定位目标,1分钟内炮火就覆盖过来。

再像以前那样慢悠悠的开炮、转移阵地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现代炮侦雷达虽然反应速度快,极大的改变了炮战面貌,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装备。因为:

1、雷达受各种自然环境限制,如地形、雨雪雾霾等天气影响,定位精度仍然不足,不能满足精确射击要要。

对近距离迫击炮定位还比较精确,如瑞典“亚瑟-A” 反炮兵雷达对迫击炮定位精度在8*12米范围内,炮火覆盖就能摧毁目标。

▲瑞典爱立信研制的亚瑟反炮兵雷达

但对远距离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等目标,炮侦雷达的定位范围就较为宽泛,大于炮阵地范围,达不到精确射击要求。

2、各种身管火炮都有冷炮发射问题,身管、发射药在适应过程中导致首轮发射弹着点散布较大,难以直接命中目标,给对手留下躲避时间。

再加上飞行距离越远,炮弹受风速、重力、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越大,弹着点散布也越大。

所以在敌方炮兵快速机动情况下,首轮炮击杀伤程度有限。敌方自行火炮完全可以在极速射后1分钟内转移到200米之外,从而远离反击炮火覆盖。

▲美国TPQ-37型远程炮位侦校雷达作战示意

3、己方炮兵射击时还要时刻提防对方反击。尤其炮侦雷达是个非常拉仇恨的家伙,是对方重点清除和打击的装备。

炮侦雷达属于主动雷达,容易受干扰和攻击。敌方可以用雷达干扰机干扰,也可以用雷达侦察机交会定位测定坐标,发起火力反击。如果打不着敌人反而被敌人反击成功,那就亏大了。

▲无人机搭配反辐射导弹

所以直到今天,想消灭敌方一个炮兵群也不轻松,在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就更加困难。二战时,在战术合理的情况下压制敌方一个炮兵连也要上百发炮弹,摧毁一门炮更需要几百发炮弹才行。

如1941-1944年间,苏军和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三年艰苦炮战,用尽了各种装备和战术。为了消灭德军2门170毫米火炮,苏军用8门130毫米铁道炮发射了300多枚炮弹,才摧毁1门。其难度可见一斑。

▲一战时德军的弹幕射击计划图那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里,炮兵又如何进行反炮兵作战呢?

没有先进科技,就用人力、战术和大量弹药来弥补。一、二战时期,仅发现敌方炮阵地就要大量人力和复杂战术,精度还不高,需要大量火力覆盖来压制和摧毁。

1、光学侦测。

光学侦测适用于近距离炮战。在目视通视的情况下,安排多个观察员用望远镜、炮队镜等光学观测设备监测敌方开火时产生的浓烟、炮口闪光等现象,再通过交会定位确定敌方阵地,引导己方火炮攻击。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苏军观察员

一条光测基线建立后,正面宽度约6-10千米,侦察距离约10-15千米。

光学侦测距离近,受天气影响大,复杂地形及丛林地带中效果不佳。敌方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观察员也来不及分辨目标,无法定位,所以要和其他方式配合使用。

2、声测侦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侦测方式,直到今天仍在很多国家使用。

它是被动侦测方式,不发出任何声音,只用拾音器或大喇叭接收敌方开火时产生的脉冲声波,通过量取多个声测站接收声音的时间差,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火炮坐标。具有作业隐蔽、抗干扰能力强、不受能见度限制、能侦察隐蔽物后方的敌人火炮等优点。

▲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的听音装备

整个声测站由多个声测哨和计算中心组成,各声测哨间相距约1000米,用有线电缆连接起来。声测阵型展开后正面宽度约10千米,对迫击炮侦察距离3~5千米,对加农炮、榴弹炮侦察距离15~20千米,定位精度约100-300米。

声测侦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出现了,一开始用于反炮兵作战,后来又应用到防空领域,监听敌人飞机。

当时的侦测设备很原始,各种各样的大喇叭就像大耳朵一样,看起来颇有喜感。二战中,美军有75%的反炮兵侦察是通过声音侦察方式实现的。

▲像两个大耳朵

后来声测设备不断完善,从早期的有线连接变成无线连接,计算中心也由人力改成计算机。反应时间大大提高,确定目标时间缩短到5~15秒。

80年代后,各国又积极开发新型声测器材。美国研发的“帕尔斯”声测器材,使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处理信号,能同时监听多个目标,并在显示器上将敌方炮阵地坐标标出来。未来,声测侦察仍将发挥重大作用。

3、航空侦察。

地面侦测终归受地形、环境、距离、视野等各方面限制,航空侦察就能很好的弥补缺点。它极大的拓展了侦察范围,提高准确性。现代无人机能侦察 40-50千米外的敌方炮兵阵地。

一、二战时期没这种技术,各国就用大型气球载人侦察,也为己方火炮校射。

▲载人气球

新兴的飞机也加入到侦察阵营中来,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苏德炮战中,苏军用伊尔-2炮兵校射飞机侦察德军火炮。对必须要摧毁的重点目标,还直接从空中打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伊尔-2飞行坦克

4、日常观察和判断分析。

战场上,双方都对敌方仔细观察,从任何蛛丝马迹中推断炮阵地方位。如重型火炮群体型庞大,需要平整坚实的地形部署,不可能出现在陡峭山坡、松软湿地和沙滩中。

炮群需要大量物质、弹药补给,通常会依托公路构建。若某天观察员发现公路附近人员、物资异常调动,就有可能是敌人在新建炮阵地。

▲紧靠公路的火炮阵地

另外,从一些隐蔽地形和植被变化也能发现敌方观察所和炮阵地迹象。甚至通过弹坑大小、散布,也能推断敌方火炮种类、口径和大体发射位置。这些工作需要平时大量培训和练习才能完成。

但就算有众多设备和战术,反炮兵仍然不容易。

因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敌人不会呆在那里让你猛炸,他们也会进行各种伪装和防御,如:

1、构筑各种混凝土和土木工事,将火炮和人员藏在其中。炮火来袭时,人员躲避。大炮钢筋铁骨,不怕冲击波和破片打击,除非准确命中,否则很难摧毁一门火炮。

▲防御工事

就算被炸伤,修复一门火炮也不算困难。只要人员伤亡不大,火力点随时可以复活。

2、布置假阵地、制造烟雾、利用伪装物掩盖真正的射击点。真假阵地同时开火,用声音、烟雾和闪光混淆对方判断。

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光学侦测、声音侦测都会因环境恶劣和数据急剧增多而无法给出准确坐标。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3、构筑多个备用阵地,火炮在其间机动转移。反击速度稍慢一点,敌方就转移到下一备用阵地去了。

▲各种打击体系

综上,战场上反炮兵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只是压制射击,需要大量弹药支持。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每一次反炮兵作战都需要周密计划、精确部署,再加上优秀指挥才能取得战果。

纵然今天有先进雷达,反炮兵仍然是一项系统、复杂、多单位协作的任务。炮兵是技术兵种,指挥、侦察、射击各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神”!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俄罗斯歌曲?

《小路》

这首歌自然首推钟丽燕改编版。对原曲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动,整体气势恢宏。和原版温婉柔和的风格差距很大。

当然二者各有千秋,都很好听。而且原版确实更耐听。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不用说必须原版,当然这首歌我没见过中文版的。

《向斯拉夫人告别》

推荐《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里白刃冲锋时军乐队演奏的版本。

《如果战争在明天》

这首歌作于冬季战争时期。这场战争对于苏维埃帝国来说堪称奇耻大辱。

这首歌也就因此名不见经传。但是词曲都可圈可点。

很有味道《沃尔霍夫前线餐歌》也叫《我们举杯》。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俄语歌曲。

第一次听是在《集结号》里赵二斗结婚时演奏的。廖昌永的版本更改了歌词,伴奏也更好听。不过原版也值得听一听。

《草原轻骑兵》(草原啊草原)

第一次听这首歌还是玩wot时听的。

这个必须原版。

《共青团之歌》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潜伏的某一集里,左蓝带学生演唱。私以为秒杀我国的团歌。

中文和俄文版都很好听。

《工人马赛曲》

这并不是一首真正的俄罗斯歌曲,因为听名字你也知道它是马赛曲改的,在原版的基础上对旋律和节奏进行了修改,歌词换上了反对沙皇暴政的一套词。改编后节奏更加明快,适合合唱。还曾经被临时政府当做国歌。

听原版《马赛曲》就像欣赏拿破仑时代的线列步兵推进一般。缓慢坚定且势不可挡。

而俄版《工人马赛曲》似乎就是为了合唱而生。任何伴奏对于这首清新明快的歌曲来说都是一种不必要的累赘。

歌词显然被精心设计,使这首歌听起来好像是一首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曲一般。没有任何违和感。

非常棒的一首歌,无视其俄国人惯有的夸张风格的歌词(反正俄语我听不懂。)

《华沙工人歌》提到了马赛曲就不能不提华沙曲了。照例来自于一首法国军歌《朱阿夫进行曲》。

这首歌在波兰亡国时期曾经被波兰诗人重新填词献给了在第二帝国军中服役的波兰士兵,又被波兰的社会主义者改编,后来又被改编为了俄语版的《华沙工人歌》(第四个版本了)。

这个必须上亚历山德罗夫合唱团的版本,其余的都略逊一筹。

尤其是英文版因为三音节词过多严重破坏歌曲节奏。

中文版两个版本都是辣鸡,节奏改慢了,一点慷慨激昂都没有,反而显示出一种故作严肃的滑稽感。

不过这首歌确实不好改编,想押韵怕词不达意,忠实翻译唱出来又不好听。

总归是属于别人的经典啊《神圣的战争》

这首歌和它在中国的兄弟《深海》(潜伏片尾曲)一样大名鼎鼎。两首歌都很有味道。

马上又的《地平线》谍战剧《悬崖》的片尾曲。

说实话,第一次见到一部电视剧的曲子和剧本身的氛围气质如此高度契合。强推!有一部俄国电影叫《我们来自未来》。里面那个俄国妹子演唱的歌曲棒极了。是一首讲述爱情的俄罗斯传统民歌。炒鸡好听!

《灯光》

这首歌俄语原版非常好听。节奏明快,唱法婉转。中文版很中规中矩,节奏慢很多,失去了原版特有的风格。差评!关于《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红莓花开》之流。俄罗斯民族风情过重,整体沉闷,唱出来也不好听,我表示欣赏不来。

《友谊华尔兹》

这不是一首典型的俄罗斯风情歌曲。和上面所有的都不属于一类风格。但是确实好听。

《落叶》

1972年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主题曲。

俄文版和中文版旋律是基本一样的。风格也近似。

淡淡的忧伤这首歌还有一个王莉的版本,歌词有改动,由孟卫东重新编曲,另一种风格。

另外山楂树非常不建议听俄语原版。

节奏比中文版快很多,温婉忧郁的气质完全没有了。俄语发音连音比较多,也破坏了那种感觉。唯一的优点在于适合作为舞曲。在这种情况下俄语语音造成的短板反倒变成了优势了。听起来非常连贯,一气呵成。有意思的是,原版的节奏和维也纳华尔兹的节奏刚好能对上。我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创作者有意为之。对了,《贝加尔湖畔》我个人觉得好声音里周深/李维的版本好过原版。不过这首歌无论内容还是李健本人的灵感都和苏联/俄罗斯毫无关系。只是曲风比较相似。相比之下朴树的《白桦林》就是很明显的刻意仿制的作品了 ,有种向俄罗斯民歌风格致敬的味道。最后还不得不提到格鲁吉亚的传统民歌《苏丽珂》。这首歌是如此的脍炙人口以至于在斯大林和妻子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阿利卢耶娃的婚礼上曾被反复演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