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无耻文人,胡兰成和徐志摩哪个更渣

2023-06-11 11:30:05 96阅读

郭沫若 无耻文人,胡兰成和徐志摩哪个更渣?

一点悬念没有,一定是胡兰成更渣。

对胡兰成这个人,曾有人给出过很一针见血的总结:“绝顶聪明用来做汉奸,心思细密用来骗女人。”

郭沫若 无耻文人,胡兰成和徐志摩哪个更渣

做汉奸这事不聊,单聊骗女人,每读到这家伙的风流韵事,总有一种感觉,他的流氓境界里真的满满地全是才华以及没脸没皮。

当然,局内人尤其是局内的女人们一定会说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直到晚年在台湾,他依旧是很多人眼中的情种,而非人渣。对于胡兰成的博爱,台湾著名姐妹花女作家朱天心、朱天文就曾为她们的“恩师”辩解说,耶稣用五饼二鱼让五千人吃饱,那是因为他有能力,胡老师也是如此,对每个当下的女人他都是全心全意的。

这俩女人整天围在胡兰成床前读张爱玲,看来没白费功夫,看的十分的透彻,这世上有哪个女人能抵挡住一个风流大才子的全心全意呢?

全没有免疫力。

胡兰成19岁时有的第一个女人,那女人叫唐玉凤,是他遵母命娶回来的。客观的说,当时的胡兰成还不算渣,顶多就是犯了那个时代很多男人的一个通病,对老爹老娘给自己娶回来的女人,没感觉,很冷漠。

这一段,后来胡兰成自己有回忆,他说,“我一点亦不兴奋感动,什么也不思想,也不是不乐,也不是凄凉,是什么一种情怀好不难说;我看她先解衣睡下,我去睡在另一头,两人即刻都睡着了,真是天地情明,连个梦亦没有。”

说徐志摩渣,大诗人主要的罪证就是他对原配张幼仪的态度(同样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回家的女人)。当张幼仪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大诗人因情迷林徽因,非常烦躁,坚决要打掉孩子。张幼仪说可能会死人,大诗人立马怼回去,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对比一下,两位在对原配这一问题上像是一个内心师傅教出来的,但似乎徐志摩更过分一些,俨然,他的冷漠已发展成了渣感很强的无情,胡兰成还好,至少没对原配说过如此可恶的话。

这里有性格的因素,也有境遇的关系。对女人,胡兰成的手段似乎更高一些,对女人,即便再流氓,他永远都是用温和欢喜的方式搞,少有烦躁说狠话的时候,这就跟他写的那些个东西是的,尽是流氓事,但读来却诗意缠绵,人间美好,顶多再加个无奈。

另一点,胡兰成的原配早早地就死掉了,也没给胡兰成厌烦的机会。说到胡兰成的原配之死,对他日后的汉奸之路其实是有不小影响的,因为无钱葬妻,胡兰成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为了远离卑微贫寒,他的操守从此变成了一个破罐子。

正因为如此,在抹掉这段伤心事后,胡兰成在渣男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

葬妻之后,胡兰成一路辗转,先在杭州邮政局做邮务生,被开除后,又托人混进燕京大学副校长室打杂,北伐开始后,他南下杭州,住进了好友斯颂德家。

斯家待他是真好,完全当他是家人,月月给零花钱,结果可好,他不声不响地就把人斯家十六岁情窦初开的宝贝闺女(斯雅珊)给搞了。

这还不算,没脸在人家继续待下去,在外面混到缺钱的时候,他还能折回去向人家借钱,哪有这么不要脸的。

1932年7月,胡兰成南下广西南宁在第一中学任教,一年后,惨遭开除。什么原因呢?校方的说法是“行为不检,非礼女同事”,其实就是办公室耍流氓,见人女同事挺漂亮,没忍住上去啃了人家一口。

此番流氓耍完,在南宁待不下去了,大才子只好另换地方,去了百色。在百色,大才子当然不能闲着,很快就有了新女人。对这一段,大才子后来是这么说的,“我那时不要恋爱,不要英雄美人,唯老婆不论好歹总得有一个,如此就娶了全慧文。”

啥不要恋爱,不要英雄美人,不过当时寒酸没资格要罢了,搞了人良家妇女,弄的自己还多委屈多无奈是的!

在广西五年,换了四所学校,1937年带着家小回江南后,因几篇文章,胡兰成迅速走红,尤其一篇《战难,和亦不易》深受汪精卫老婆陈璧君赏识。至此,胡兰成落水走向发迹之路。

官场得意,女人的档次当然也就跟着上去了。数数,接下来胡兰成又娶的这个女人应该是他第三个老婆了。这第三个老婆很有美人配英雄的意思,上海滩百乐门当红舞女应英娣。

应英娣虽说是风月场出来的女人,但对胡兰成却是真心的好。胡兰成曾因文章被汪精卫关进监狱,应英娣是四处托关系捞他,可捞出来是个什么结果呢?对风月美人,风流才子估计早已腻烦了,所以出来没多久,他就在宾馆玩起了金屋藏娇,又有味道不一样的女人了。

认识张爱玲就是在这个时候。

胡张的这桩姻缘从一开始就蒙满了脏尘。介绍他俩认识的是另一位才女苏青,她和胡兰成是什么关系呢?不世俗,无禁忌的深交好友。据说两人在宾馆里干坏事,经常这么互相询问一番—“你有性病没有?”“没有,你呢?你有没有?”

这就是民国上海滩风流才子们的情爱,乱到直抵灵魂深处。

就像张爱玲那句名言说的,“通往女人灵魂的通道是阴道。”

与大自己十五岁的情场老手相遇,张爱玲毫无免疫力,顷刻间就把她高傲的阵地丢光了。胡张之恋,让人惊叹,让人觉得他人都是俗人,只有他们才是天上人间的妙人。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内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只一句话就彻底摘下了这朵开在尘埃里的孤傲之花,他说:“我本自视聪明,恃才傲物惯了的,在你面前,我只是感到自己寒伧,像一头又大又笨的俗物,一堆贾宝玉所说的污泥。在这世上,一般的女子我只会跟她们厮混,跟她们逢场作戏,而让我顶礼膜拜的只有你。张爱玲,接纳我吧。”

就这样,张爱玲彻底接纳了人渣,没有婚礼,只有一纸婚书和互相写下的两句话。

张爱玲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胡兰成在下面添一句:“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多好的爱情,好到传奇。

可谁知道,这传奇其实只是渣滓堆砌成的。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武汉担任《大楚报》社长,在汉阳医院遇到了十七岁的护士周训德。

随后的情节老流氓极了。胡兰成先让小周做他学生,做做觉得不够亲昵又让人做他女儿,后来又说做妹妹更合适,到最后干脆把弯子丢了个一干二净,还是做老婆最好。

还别不服气,女人在他眼里都是水做的,他这只杯子总能让水做的女人流进来。

其实这个时候,这老家伙已成了秋天的蚂蚱,但却丝毫不影响他风流的蹦跶。抗战很快胜利后,秋天的蚂蚱带着新老婆开始逃命,逃着逃着,竟然又让他逃出了老婆来。

这该是第几个了,都懒得数了。

这女人叫范秀美,是老家伙同学的小妈,对这一段胡兰成自己是这么说的:“我在忧患惊险中与秀美结为夫妻,不是没有利用之意,要利用人,可见我不老实。但我每利用人,必定弄假成真,一分情还他两分,忠诚与机智为一,要说这是我的不纯,我亦难辨。”

龌龊的多优美,多无辜。

后来,在大陆彻底没处去后,这些个女人统统被他遗弃了,张爱玲在这个阶段曾寻过他,但寻到的结果是绝望。逃去香港后,到处借钱,最终还是张爱玲把几十万的稿费寄给他,痴情女人的逻辑让人忧伤,她说这是两不相欠。

拿了张爱玲的这笔钱,他的日本之行才算有着落。

到日本刚落脚,老流氓本性再露,很快搞定了日本女房东一枝,同居三年后,再次转移阵地,这是老流氓最后一次放枪,击中的是昔日上海滩黑帮恶棍、汉奸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

佘爱珍这女人不是一般角色,搭火过日子后,把胡兰成收拾的那叫一个服服帖帖。

有人感慨,流氓还得流氓治。

风平浪静后,胡兰成对自己曾经的始乱终弃是这么评说的,“我已有爱玲,却又与小周,又与秀美,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只能不求甚解,甚至不去多想,总之他就这样,不可以解说,这就是理。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

这才是真正让人无语的境界!

跟此人比,徐志摩几乎就是小巫见大巫。对张幼仪,他只是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若说渣,也仅此一点。

对林徽因,他是个痴情人。

对陆小曼,他是个暖洋洋的人。

总之,他是一个无法让人鄙视的人,也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人,就像他的诗句,稍文艺,你总会记住一两句。

如何看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先生在微头条发文声讨某企业老总在招待中失礼一事?

礼与理,两个字,是最能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事务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素养。

孔庆东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其业务水准不敢妄加评论,但“礼与理”是最缺乏的。

从孔庆东的叙述中,我等普通人是看不出别人哪里失礼了。

老总亲自去安排菜谱,没有让秘书去,显示出来的只有重示与尊重,美女秘书泡茶与说了余秋雨名言,只是没话找话,以免冷场,懂的没你这个教授的多,还不能开口说话了?

“我等逐起身告辞”。满满的优越感!

从孔庆东的言语中,最不满意的是秘书讲“茶文化”与余秋雨名言。

在我看来,秘书讲茶文化是在抛砖引玉,在孔教授看来,你没有我懂,就不配淡这个话题,在挑他人“失礼”的同时,顺便“酸”了一把余秋雨。

事情至此,真没看出孔二和尚的“理”在哪里,一个靠骂人成名的人,历来的表现都是霸道蛮横,没有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所表现出来的只有盲目自大与不可一世。

郭沫若的文风?

郭沫若的作品风格

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气势、韵味与魅力,仔细阅读方能更好地体会。如果能够经常重温,定将“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郭沫若的作品与风格特征是一个教师资格证的语文考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希望考生们结合此前整理的矛盾等作家作品与风格特征知识点进行识记!​​​

历史上能跟郭沫若大师相提并论有哪些人?

现在的文坛多有天坛的姿势,终结的都是祭坛~郭沫若为人诟病的,说实话,我真的想要~我也心怀天下尤物,恨天高~

妻子究竟在家里发现了什么?

1979年2月25日,文坛巨擘郭沫若病逝8个月后,妻子于立群于北京故居自缢身亡。

于立群名气虽远不及郭沫若,但也是近代少有的才女,能歌善舞,精通书画,秀外慧中,内外兼修。

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图源网络

她自绝于世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

坊间传闻是因为她在整理郭沫若遗物之时,发现了丈夫郭沫若与姐姐于立忱的书信往来。通过这些白纸黑字,她得知二人之间曾有过一段爱恨纠葛,并且姐姐于立忱的离世与郭沫若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一时之间,于立群无法接受,遂决定自行了断。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任何推敲。

为什么这么说?

这事,还得从郭沫若的四段感情说起。

结发之妻,空守68年

郭沫若20岁那年,受父母之命,于1912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与一名叫张琼华的女子草草完婚。

作为接受过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郭沫若对封建婚姻制度十分不满,与张琼华结婚后的第五天,便毅然离家出走,远赴成都读书求学。

期间,两人的婚姻关系一直存续。

27年后,郭沫若还乡,向张琼华鞠躬道歉。

从1912年嫁到郭家,到1980年离开人世,张琼华为实际上仅维系了5天的婚姻空守了整整68年,膝下无子无女。

你可以说这是封建婚嫁观的弊端,也可以说这是传统女子一往情深的执着。

张琼华与郭沫若之母

异国妻子,独身一人带5个孩子

郭沫若的第二段感情,是与一位叫佐藤富子的日本望族女子发生的。

1916年8月,24岁的郭沫若在东京圣路加病院,认识了小他两岁的佐藤富子。

这姑娘也很有个性,老妈未经她允许给她订了亲,她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到医院做了一名护士。

风华正茂的郭沫若才华横溢,对佐藤富子一见钟情,「像是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

当时郭沫若在冈山学医,佐藤富子在东京做护士,两人相见恨晚,仅仅4个月就书来信往40多次。

与其说是书信,毋宁说是情诗。满腹才华的郭沫若,让出身名门望族的佐藤富子深深为之着迷。

之后,佐藤富子辞去工作,到冈山和郭沫若同居。父母极力反对,怎奈佐藤富子痴心一片,为和郭沫若爱海泛舟,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富家千金出身的她,和郭沫若过起克勤克俭的苦日子来,从无半句怨言。洗衣做饭,忙里忙外,吃苦耐劳,贤惠至极。

从1916年到1937年,二人在一起共同生活21年,育有四儿一女五个孩子。

1937年,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自此,二人断了联络。直到1948年,佐藤富子偶得郭沫若音讯,携儿带女到我国寻夫,却发现郭沫若已与于立群成婚十年有余。

诚如五月天在《温柔》里唱道的那样: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红颜美人,忧郁自缢

1934年,《大公报》女记者于立忱到日本治肺病兼任东京特派记者。

她亭亭玉立,才貌双全,谈吐不俗,亲切可爱,去拜访过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郭沫若也带着郁达夫去回访过她。

至于二位是文人之间的互相欣赏,还是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如今已不得而知。

总之,郭、于关系匪浅。1937年5月,于立忱留下「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十七字绝命书自缢身亡后,郭沫若曾写过一篇《断线风筝》,聊以纪念。

名门闺秀,知名才女

1937年,郭沫若回国。不多久,经林林介绍,结识了于立群。

于立群是于立忱的亲妹,祖父是广东学台于式枚(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厅长),外祖父是两广总督岑春煊。

于立群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念过电影学校,演过话剧,拍过电影,当过明星。

而年长于她24岁的郭沫若与于立群相识之时,已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又是其胞姐挚友,自然深受于立群敬重。

之后郭沫若创建《救亡日报》,于立群任报社编辑,二人渐生感情,终成眷侣。

作为郭沫若的贤内助,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当过明星演员的曼妙佳人,心甘情愿地抄文章、查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当联络员、交通员、炊事员……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1979年2月,于立群自缢于北京故居。

人物争议

聊完了郭沫若的几段婚姻和感情,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回到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为何「于立群发现了郭沫若与于立忱的信件之后决定自行了断」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因为姐姐于立忱与郭沫若的关系,妹妹于立群大概率是清楚的。

而且这层关系,并不是外界传言那般「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于立忱始乱终弃,1979年于立群知情后自杀」,而是正常的朋友关系。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1984年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发表了一篇《于立忱之死》。

文中诸如上文提到的这些观点缺乏有力的佐证,与郭沫若、于立群另一共同好友林林的回忆截然相反。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谢冰莹的文章是否别有深意,令人不得而知。

所以综合来看,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不起推敲虚构和假设。

对于郭沫若妻子于立群的离世原因,至今仍无准确定论。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观点:

1978年,她失去了挚爱的丈夫;再往前推十年,她失去了两个儿子。回望这一生,时至今日,已觉得有些孤独和苍凉。选编完郭沫若的诗集《东风第一枝》,整理好郭沫若的文集,尘世再无留恋之人、之物、之处,不如优雅告别,完美落幕。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或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能友好讨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