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爱纷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

2023-06-10 02:00:04 88阅读

秦爱纷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

还是谈谈怎么理解吧。

我们一定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秦爱纷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

因为现代与传统的想象基础完全不同。而且,即便是古代,这个想象基础也是分阶级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贵族君子的想象,跟平民没一点儿关系。

《大学》,原本是《礼记》里边的一章。《礼记》,是汉朝人编辑整理的。记住是编辑整理,而不是创作书写。所以,《礼记》的基础就是周朝的宗法社会,有汉朝的人想象,但想象的基础是周朝人的。

《大学》的这个“大学”,是什么意思?是博大的学问吗?不是,是大人的学问。用周朝的人话说,是君子,即统治阶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共三条,这是三纲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共八项,这是八条目。

既然大学是大人之学,那我们怎么才能成为大人呢?

想当然的认为,就是以三纲领为遵循、以八条目为教条,然后认真去学就行了。但是,这个想当然,错了。原因就是:大人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所谓三纲领、八条目的大学之道,不是成为大人的晋级手册,而是大人们的操作说明。

《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孔子口述、曾子记录;而关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的逐一解释,是曾子口述、曾子的弟子记录。这是朱熹的看法。虽然这个看法也没啥道理,但能说明的是:大学是逐渐形成的。

然而,无论大学是怎么形成的,大学的根都是宗法封建社会。所以,大学之道,就不是告诉普通老百姓怎么晋级当大人的。如果当时真有这么一本书,那就是逆天、穿越加神操作了。因为封建宗法的根本,就拒绝这种非分之想。

理解了大学,也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齐家是怎么回事了?

《诗经》有一篇《思齐(zhāi)》,是写周文王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的。其中,关于齐家的描述是: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翻译过来就是:孝敬祖宗啊!祖宗无所怨,祖宗无所痛。示范嫡妻啊!兄弟也效仿,家邦也亨通。

其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这里面,把“兄弟”的内涵放大到兄弟和族人了,所以出现了跳跃。应该是:兄弟也效仿、族人也效仿,最后家邦才能亨通。

所以,周代的家,跟现代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周代是族群社会形态,一个家就是一个家族或氏族。比之豪族社会的钟鸣鼎食之家,周代的家还要大。

豪族之家,能够形成一个政治和关系的同盟单位,却只是一个消费单位。周代的氏族之家,还是生产单位,甚至是军事单位。原因就是分封制,天子有天下,诸侯有诸侯国,大夫有采邑。这就是地盘。在这个地盘上就形成了周代的家。

而所谓的大人,其治理的往往是一个贵族之家。而治理好这样一个家,就相当于治理好了一个生产、消费以及军事单位。于是,这种人当然可以治理一个诸侯国。

那这种齐家,到底包括那些内容呢?

八条目里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逐一的解释,却没有解释格物、致知。

于是,朱熹看着不爽了。然后,朱老夫子发扬了唯我独尊而舍我其谁的精神,硬是把格物、致知这两个条目给本补充了。所以,前面的六个,没啥问题。后面的两个,就是真心搞不懂说啥了。

周朝人说了、汉朝人记了,勉强不算违和。但隔着一千多年,你宋朝人就只能是穿凿附会了,所以就特别别扭。

那么,大学里关于齐家是这么论述的呢?

这个论述,你得看《大学》第十章的“所谓治国”篇:怎么治国呢,你得先齐家;啥叫齐家呢,然后你听我说。这就是该篇所讨论的内容。

但古文不好懂,你要琢磨;古人讲理论就没法懂,你得靠猜。原因就是古汉语的模糊性,用来写诗、秒杀寰宇;用来讲道理、只能各种打比方。所以,直接看齐家的形象性记录,就行了。即该篇下面引用的三段《诗经》摘录。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跟《思齐》中齐家的哪一段,差不多。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愚公移山,愚公说:我这辈子干不完,还有我儿子、我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然后,智叟反问了一句:你有女朋友吗。然后,愚公就不挖了,去找女朋友、准备齐家了。

所以,齐家的关键是结婚。没媳妇,你怎么“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而且,婚姻完全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家族之间的联盟。

北宋苏轼的妻子死了,于是就要续弦,他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闰之。为啥非要娶前妻的堂妹呢?这时候苏轼已经名满天下了。苏大才子可以不当赘婿、赘入豪门,但选择明面可以更广一点儿吧?怎么就不能在京城开封找一个两情相悦的?

原因就是苏家要与王家联盟。这是两大家族的事情,不是你苏轼的事。苏轼的前妻,就是他表妹。这种联盟从上一代就开始了。而现在妻子死了,两家联盟就不稳固了。但有办法,再娶妻子的堂妹,不就行了。

这就是周代的大人之道在后世的影响。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还跟《思齐》篇差不都。想差得多一点儿,也不允许。周文王是君子,他是怎么齐家的,别的君子也要怎么齐家。“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大人是生出来的。大人,是贵族的大族长,是贵族家的嫡长子,也就是大儿子。所以,这就没法后天修炼。你是老二,即便学习再好,还能让老大管你叫哥吗?如果我是平民,那就更不用想了,怎么也不可能成为贵族。因为我爹不是。大人之道,首先得拼爹。

大族长或嫡长子,应该怎么齐家呢?就是修身,然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妻子向你学习,兄弟向你学习,族人也向你学习,然后这个大家族自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谁也无法战胜。春秋时代各种乱,但都是一部部的家族奋斗史或败落史。

那如果我这个大族长没学好,学成了流氓,咋办?整个家族,还能跟我一起去耍流氓吗?那也没啥可稀奇的。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尧舜用仁爱引领天下,那老百姓就跟着一起仁爱;桀纣用凶暴引领天下,那老百姓就跟着一起凶暴。这没啥问题。但问题是“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想与所行,不自洽了,那老百姓就不听了。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你秦朝这不就不自洽了吗?所以,老百姓不听话了、造反了,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君子的仪表要端庄、不走样,别说本国会学习,就是外国也会跟着学。“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即所谓父父子子,当父亲有当父亲的样子、当儿子有当儿子的样子。大人做到这一点,那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学,要向大族长看齐。

以上就是《大学》的齐家。

这是一套推己及人的统治学问。但,这个统治的学问,不是晋级手册,而是操作说明。是大人的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跟小人有关系但关系不大。与小人的关系,就是小人要跟着大人学,但怎么学也不会学成大人。

而这一套学问,拿到现代社会还能有用吗?看看就行了,没啥用。因为到宋朝就已经没啥用了,朱熹是在穿凿附会地构建他的理学。这家伙不是要说《大学》的事,而是要拿《大学》说事。

而为什么到了宋朝已经没啥用了?你看王安石就行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饱读诗书的北宋人王安石,已经不管不顾了。我们还有必要照着操作吗?

你正献身某个伟大事业,突然想到自己还没女朋友,自然不会子子孙孙无穷尽了,于是立即不干了,回家相亲去了。这可能吗?不可能。原因是社会基础变了。

先不管是不是大人之学的问题,就说它所植根的宗法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在北宋,中国就已经试水了一波陌生人社会。现在则更是。你用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来指导自己在陌生人社会行事,这就是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了。

《大学》是如此。很多迂腐的关系攻略也是如此。计划经济下的关系学,就是一种大学之道,也是一种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有些人出卖人格、唯唯诺诺,在领导面前连个大气都不敢喘,所谓父母教导记在心。实际上,就是在用计划经济的大学之道来指导当下的自己如何处世。社会向前进,我们不止要向前看,而应向前学。过时的东西,当个智力消遣就行了,但千万别照着去做。

常见文言文实词120个?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诗经静女》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屈原列传》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左忠毅公逸事》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登泰山记》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愚公移山》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活版》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齐桓晋文之事》

8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伶官传序》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劝学》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廉颇蔺相如列传》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过秦论》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13、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唐诗三百首咏物诗代表作?

1.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卜算子·咏梅

近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初中古诗、咏物、品格、小学古诗、梅花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版本一)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版本二)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

咏雪 / 咏雪联句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0.朝天子·咏喇叭

明代: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梅

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梅

唐代: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山园小梅二首

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30.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写马、咏物、小学古诗、战争、早教古诗100首、边塞

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咏物、婉约、抒情、柳树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冬天、咏物、松树

梅花绝句·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咏物、抒怀、梅花

题菊花

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写景、咏物、抒怀、猖狂、菊花、豪壮

曲池荷

唐代: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咏物、抒情、荷花

房兵曹胡马诗

唐代: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咏物、言志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咏物、失意、抒怀、无奈

梅花

唐代: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咏物、抒怀、梅花

40.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莲叶

唐代: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咏物、荷叶

多丽·咏白菊

宋代: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咏物、惜花、白菊

忆梅

唐代: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咏物、抒情、梅花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中秋节、咏物、抒怀、月亮

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咏物、寓人、竹子、老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节、古诗三百首、咏物、宋词三百首、抒怀、月亮、神话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励志、咏物、哲理、讽喻

咏蝉 / 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 一作:那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物、唐诗三百首

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南北朝: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中国历史上哪位帝王被抹黑的最厉害?

中国历史上被抹黑最厉害的帝王,除了秦始皇,还是秦始皇。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秦始皇都是以暴君的形象而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无论是史书还是诗词文章或是民间文学中,秦始皇基本都是负面评价如潮,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暴君的代名词。所以,后世历代的帝王庙中,都没有祭祀秦始皇。然而,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在史书中,秦始皇的负面评价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的。之后的史书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基本上都是因为《史记》的导向。司马迁通过《史记》对秦始皇的人品、相貌、一生的作为,甚至对他的身世进行了全面的差评。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司马迁还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秦始皇并非秦庄襄王嬴异人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并创造了一个“奇货可居”的成语。后世的史书《汉书》、《资治通鉴》基本上都延续了这个说法。然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同一本书中,前后两种不同的说法。

关于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说法,经过后世史学家的考证,纯粹是造谣。这种谣言应该在司马迁著写《史记》前就存在,否则《史记》中不可能在秦始皇身世上模棱两可,前后矛盾。这个谣言的来源可能有两个:一是源自吕不韦的门客,秦始皇逼杀吕不韦以后,其门客必然愤愤不平,又因秦始皇下令不准吊唁吕不韦,否则以秦国律论处。吕不韦的门客感于其生前恩义,进而编造秦始皇是其子之说;另外一种说法源自六国遗民,秦始皇扫灭六国,六国之人思念故国自然耿耿于怀,为泄私愤抹黑秦始皇,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从而动摇秦国的根基便四处宣扬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无论源自哪种说法,谣言就是谣言,最终不攻自破。

“焚书坑儒”也是世人对秦始皇的一大诟病,焚书坑儒一词出自于《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西汉末年,孔子十世孙孔安国所著的《〈尚书〉序》中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战国策〉序》中记述:“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焚书”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秦始皇身边的法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相互较量,儒家学派反对郡县制而支持分封制,法家学派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古板,只会抄书,不会创新,于是建议始皇帝烧掉了许多的先秦古籍,但是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类书籍。“坑儒”其实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又想着长生不老,于是养了很多方士来炼制仙丹。那些方士们把事情搞砸了,然后就跑路了,还疯狂地说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知道后,就下令把说他坏话的方士活埋了。其实坑的是方士而不是儒生。为了获取天下的同情,儒生在写史的时候偷换了概念。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秦始皇此时的统一思想与后世统治者推崇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为了统一社会思想,建立主流的社会文化,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同时,这些举措与儒家的观点大相径庭,从而得罪了天下的儒生。

秦始皇是法家学派的坚定执行者,势必站在了强烈反对法家的儒家学派的对立面。自汉代以后,儒学大兴。攀附于统治者的儒生们,在掌握社会话语权之后,通过史学家们的口诛笔伐,把秦始皇刻画成为一个暴君,一个刻薄寡恩的虎狼小人,一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论史书对历代帝王的负面评价,无出秦始皇之右者。《史记》之后的大多数史书中,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如此。

儒生们除了通过史书来确定秦始皇的暴君形象,还通过文学作品来继续抹黑秦始皇。从西汉贾山的《至言》、贾谊的《过秦论》、陆贾的《新语》,到恒宽的《盐铁论》,再到董仲舒对秦始皇的全面负评,在这些汉代儒学大师的笔下,秦始皇是一个不仁不义、崇尚武力和刑罚的暴君。历代的儒生们基本上都坚持对秦始皇的全盘否定,唐朝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代诗人胡曾在其诗《长城》中如此描写:“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民间文学也是儒生们抹黑秦始皇的一个途径,中国四大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篇故事中,秦始皇被塑造成了为一己之私而大兴徭役,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是对秦始皇暴政的一种控诉与反抗。儒生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民间传说故事,使得秦始皇暴君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民间文学中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基本上都是对史书、古代诗词文章的延续和以讹传讹。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来自于春秋时期齐庄公的大将杞梁战败,其妻哭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左传》、《礼记》里都有记载。西汉时期的《说苑·立节篇》和《列女传》中开始出现杞梁妻哭倒城墙的情节内容。唐代的一些文人,出于抹黑秦始皇的需要,开始把杞梁妻更换成孟姜女,把齐庄公更换成了秦始皇。偷梁换柱之后的故事,完美地塑造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真相却是纯粹属于虚构。

历史上也有对秦始皇客观理性的评价,虽然声量不大,但总是存在的。唐太宗李世民对秦始皇的评价是:“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诗作《古风·秦王扫六合》中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藏书》中对秦始皇大加赞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大文豪郭沫若在他所著《十批判书》中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对秦始皇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否定。毛主席看了以后写了一首《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送给送给郭沫若先生,对其关于秦始皇研究结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在这首诗中,毛主席反对全面否定秦始皇,主张客观评价秦始皇。

近些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开始推翻史书中关于秦朝和秦始皇的一些负面评价。历朝历代几乎都是把秦朝和秦始皇当做了一个反面教材来宣传的,形容秦朝的词语也有很多,包括“暴秦”、“虎狼之国”、“严刑峻法”等等。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秦代形象、对秦代的整个历史描绘的思路。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内容来看,秦律根本就不是一部残暴的法律,其中有户籍管理、见义勇为等的相关规定,其中还鼓励,甚至强迫人们进行见义勇为。这样的一部秦律,怎么会是一部暴虐的法律呢?制定推广这部法律的秦始皇又怎么会是一位暴君呢?

中国的史书中,抹黑秦始皇始于《史记》。对于司马迁来说,全面否定秦始皇也是有原因的。秦始皇崇尚法家而反对儒家的立场,汉与秦的对立。作为儒生的司马迁必须这样做,这既是他的身份使然,也是写官史的政治需要。后世写史的作者们基本上都是儒生,他们奉行的是儒学,无论是因为身份的需要,还是政治的需要,负面批判秦始皇俨然已经成了“正确”的方向。

秦始皇一统六国,首创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统一法律、文字、度量衡;车同轨,字同文,语同音;北击匈奴,为巩固国防,筑长城,修驰道等等,他一系列的作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是正面的,甚至是有功绩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秦始皇在完成这些创举时对当时的老百姓在客观上造成伤害,更不能否认秦代二世而亡的客观事实。

可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今天的中国犹如欧洲一样,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文化,四分五裂。正是因为秦始皇,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华夏一统。秦始皇被骂了两千多年,历史欠他一个道歉。

阿房宫赋多少字?

《阿房宫赋》正文不加标点514个字。

阿房宫赋

[唐]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