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口径,苏联二战时口径最大的火炮是什么
火炮的口径,苏联二战时口径最大的火炮是什么?
二战中各国都大量使用火炮,尤其是苏德战场上火炮的使用规模的数量都远远多于其他战场,其中苏军广泛采用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作为二战最好的大口径榴弹炮之一,该炮也是火炮史上最强的榴弹炮,并且还具有浓厚的法国血统。
▲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ML-20榴弹炮的法国血统152毫米口径并非苏联首创,早在一战前英、法就已经列装152毫米火炮,沙俄在一战爆发前向法国购买了一批施耐德1910型152毫米火炮,该炮全重5.92吨,身管倍径28,最大射程达14.78千米,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好的榴弹炮了。
苏联成立后将那些152毫米炮全部收入苏军囊中,苏军对这种火炮也很满意,一心想要仿制成功。在苏联的5年计划实施后,苏联的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仿制火炮的能力。
▲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最初的仿制型号里,炮轮被改为实心轮,液压缓冲系统也不一样,仰角增加到40°,炮栓和炮管也稍有改进,增加了多空制退器,这型火炮就是M1910\30火炮,相较于法国原型火炮,该炮的最大射程提升到了16.8千米。
1934年苏联继续对火炮进行升级,这次主要是更换炮架,火炮全重上升到了7.1吨,相应的射程也提升到17.2千米。不久苏军又对它进行升级,采用新式的橡胶轮胎,增加安全锁等,火炮的运输、作战转换可以在10分钟以内完成,作战灵活性提升不少,不过射程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型号就是最终的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
部署在阵地上的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二战最受欢迎的火炮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总共生产了6800门,对于重炮来说这一数据已经不低了,因此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使用较多,这种威力巨大的火炮部分指标比德军自己装备的150毫米榴弹炮还要好一些。在前期苏军的大溃败中,有数量不少的152毫米榴弹炮被德军和芬兰等国缴获。
与苏军的76.2毫米野战炮一样,德军不仅将缴获的152毫米火炮自用,而且开辟了专门的生产线为其生产弹药,足可见德军对其的重视。而在苏军中,苏军将领也深感该炮在攻城拔寨中的巨大威力,奈何火炮太重,轻型车辆根本无法牵引,没有机动车的情况下,该炮完全就是一坨废铁,没办法跟上大军的进军步伐。
▲M1910\30型152毫米榴弹炮1943年,苏联在重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发了SU152自行火炮,让ML-20火炮具备了优秀的机动能力,车身上安装了两套瞄准设备,一套用于超视距的打击,一套用于直射打击,因此SU152也能当作突击炮使用。
▲SU152自行火炮在二战中,苏军稳固了阵脚后将火炮集群使用,ML-20型火炮往往被集群使用,在进攻作战中先用重炮将德军阵地覆盖一遍,往往能摧毁大量的工事,对后续的进攻带来很多好处。而自行火炮则可以直接顶着炮火对坚固的堡垒等目标实施打击,甚至可以挑战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二战后ML-20型火炮不仅在苏军中继续服役,还被援助给多个国家,其中过我就是一大用户。1966年,我国在ML-20的基础上仿制成功66式火炮,成为我军师级单位重要的榴弹打击火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然在役。▲66式榴弹炮除了我国,世界上目前仍有多个国家保留了该炮,尽管世界大口径榴弹炮已经向155毫米过渡,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些152毫米火炮仍将服役多年。
22口径是多少厘米?
是钢管的就是2.2厘米。
(22mm)。有无缝钢管、电焊钢管等。
是水、煤气管(白铁管),公称口径15mm(1/2英寸),也叫四分管。实际外径是Φ21.25mm
22毫米,也就是两厘米,另加两毫米。厘米也称"公分"即"Cm。22公分即22cm;也叫22厘米。公分即厘米。
坦克世界磅炮对应口径?
6磅是57mm
7磅是60mm
12磅是75mm
17磅是76.2mm
20磅是84mm
二战时期🇬🇧军队中仍然用磅表示中小口径火跑,大口径火跑改用英寸表示。
二战结束后🇬🇧丧失了全球统治地位,武器技术也不再领先,NATO军队统一采用了漂亮国军队习惯的公制表示法,改用毫米表示口径。
为什么子弹的口径不是整数?
关于枪炮的口径尺寸,在西方工业革命早期,当枪炮还基本上是滑膛武器的时候,一般以每发炮弹的重量(火炮)或每磅铅可以铸造的圆形弹丸数量(枪支)来表示枪炮的口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18、19世纪的西方战舰上装备xx磅大炮xx门之类的表述)。管式火器进入线膛时代之后,以枪(炮)膛的内径(不算膛线的突起)来表述武器口径的做法就逐渐取代了以弹丸重量来表述武器口径的做法。
在二战之前,各主要列强都有自己的一套武器系统标准,而且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同时,西方国家又分为主要以英美为代表的使用英制计量单位的国家和以法、德等为代表的使用公制计量单位的国家。使用英制计量单位的国家,不仅枪炮口径为英制,其国内日常生活中皆广泛使用英制单位,比如,在美国,汽油是论加仑(而不是论升)来卖的,汽车里程表的单位是英里,表示汽车的油耗水平的最容易为人们理解的表述不是xx升/百公里,而是1加仑汽油可以跑xx英里(这样的表述如果不换算成xx升/百公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难以理解),而最有名的,就是为很多国内司机经常挂在嘴边的表示汽车速度的“迈”,其实那应该是“英里/小时”的意思(国内司机经常说类似“我在高速上开得并不快,也就是100迈吧”的话,很多时候说这话的人并不知道,按照他这样的表述,他的车速已经是160公里/小时了,还说不快?)。这种类型的国家除了美英之外,还包括某些英联邦国家,以及一些以前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以英语为母语,受英国的影响很深)。
在英美,武器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英制,比如0.3吋步枪,6吋火炮,等,换算成公制(1吋=25.4毫米),就是7.62毫米步枪,152.4毫米火炮(通常表述时小数点和后面的数就被省了,说成152毫米炮);不仅如此,楼主如果是军迷,应该还知道诸如454公斤炸弹这样的表述,其实在英美那里,那是1000磅炸弹的意思(1磅约等于454克)。
前面说过,在二战前,主要列强都有自己的标准,并非是美英的一统天下。比如,有名的日本38枪和歪把子是6.5毫米的,王八盒子是8毫米的,92式重机枪是7.7毫米的(后期的99式轻机枪也是7.7毫米的),日本陆军最常见的大口径榴弹炮是150毫米的(而不是6吋),海军重巡洋舰上的主炮是200毫米的(而不是8吋),战列舰上的主炮是360毫米(而不是14吋)、410毫米(而不是16吋)和460毫米(而不是18吋),航空机枪的口径是7.7毫米,等等;再如,德国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是280毫米(而不是11吋)和380毫米(而不是15吋),步枪和机枪的口径是7.92毫米(而不是0.3吋),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旧中国,由于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武器弹药大多靠进口,在军阀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下,不同的军阀从不同国家进口不同的武器,因而军队武器杂乱无章,各种口径、制式的武器混杂在一起,互不通用,这个问题国民党军队直到在大陆彻底失败都没有解决。中国近/现代化军队第一次实现全国意义上的装备制式化,是由解放军在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才完成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落后)。
由于在二战中轴心国失败并分别被盟军占领管制,同盟国内部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军事力量核心,因此分属于这两大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军队在实行盟军武器制式统一的过程中,即分别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主导的东西方武器装备体系。在枪炮口径上,苏联及之前的沙俄是欧洲大陆上使用英制计量口径最多的国家,而美国不用说,传统上就使用英制,因此,在战后,世界上主要的轻武器和相当一部分重武器口径都在实际上采用的是英制口径单位(7.62毫米步枪——0.3吋,152毫米炮——6吋,等等),直到20世纪60年代步兵武器小口径化时代的到来才开始分道扬镳。
我们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10年采取的是与苏联结盟、在军事上全面师法苏联的政策,解放军最初完成武器装备的制式化也是以苏式武器进行的。由于大批引起苏制武器,也就必须跟随苏联的制式,因此直到今天,主要的枪支口径之一仍然是0.3吋(7.62毫米)。而到了小口径时代,经过自己的研究,相信5.8毫米的口径值是最佳数值,因此又采用了不同于北约(5.56毫米)和华约(5.45毫米)的世界上第三种小口径枪支体系。
国产高精度狙击步枪和钨芯穿甲弹曝光?
本次珠海航展上高调展示的12.7毫米口径的狙击步枪和54式12.7毫米钨芯弹一起构成了我国步兵用反装甲武器,这二者的组合可以说彻底将改变世人对我军步兵轻武器缺少反装甲能力的看法,这也是国人应该为之骄傲的,尽管它们没有歼20、歼10B或者运20等那般轰动,但这也足以证明我国军工科研实力和制造技术正在以高速强劲的势头追赶一流,而且陆海空天均衡发展。
用这款12.7毫米的狙击步枪可以在1.5公里外对敌轻型装甲车、指挥车、机场内的各型飞机、雷达、油库、弹药库、甚至是海上水雷等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固定目标或者移动的有生目标进行精确破坏或者杀伤。但是一旦和量身定制的钨芯弹的搭配起来,真可谓是实力强悍。
我们知道,钨属于密度非常大、熔点级高、硬度非常大的一种金属,用其制造的合金更加具备了这种特性。用其制造坦克穿甲弹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对很多主流坦克正面装甲给与沉重一击。
回到问题,钨芯弹由12.7毫米口径的狙击步枪射出,预计其初速将达到900米每秒以上,在1500米的距离上虽不能击穿坦克正面装甲,但绝对可以对于坦克目标的炮塔顶部、车身侧后部等装甲防护相对薄弱的部分给与狠狠一击。
冰雹总有个想法,用12.7钨芯弹与12.7毫米口径狙击步联手能否从侧面击穿坦克炮管,如此炮管也就跑废了,那这辆坦克岂不也就成了靶子了?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