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d是什么意思,HR中HRD是什么意思
hrd是什么意思,HR中HRD是什么意思?
HRD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意思,其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团体在组织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提高组织或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好,为团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力资源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要的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人口,具有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社会性、连续性、再生性六大特征,其亦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和劳动关系等,多用于人事部门。
如何避免35岁职场生死线?
看到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篮球运动员,他的投篮能力非常出色,特别是三分线以内的投篮,命中率非常高。
然而有意思的是,他的三分球却投的非常糟糕,所有和他对位的防守人员都知道,他在三分线外接球,基本是没有威胁的。
这位球员自己也很苦恼,于是他开始和他的投篮教练研究对策,尽管做了很多三分线外的投篮练习,可他的命中率却始终低迷。
直到有一次,投篮教练把他带到了一个没有三分线的场地,然后让他在一些离蓝框较远的位置进行投篮。
结果没想到的是,这位球员的命中率出奇的高,有些球的距离甚至比常规三分线的距离还要远一步,投篮教练也终于意识到,原来三分球投的不好,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球员的心理问题。
就是因为过于强调这条三分线,才导致了球员产生心理波动,进而导致投篮动作变形,于是他告诉球员,赛场上,不要去管两分还是三分,尽量忘记那条三分线的存在,你的命中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球员的心理得到了改善,不再恐惧三分线,化身为超强的砍分机器,在赛场上疯狂的得分。
相信看完这个故事,你也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其实这种因为刻意在乎而引发恐惧的心理,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也会得到应验。
所谓的职场“生死线”也是一样的道理,随着进入职场的新人越来越优秀,裁员新闻的不断冒出,以及各种文章对于职场人焦虑的渲染,这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恐惧,那就是:
如果到了35岁,我还没坐上高管,还没创业成为老板,今后等待我的,会是一个怎样失败的人生?!
特别是对于那些即将步入而立之年,仍然身处一线的职场人来说,每每想到这一点,焦虑就会如潮水般涌来,开始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对于这一点,其实即将迈入三十岁大关的我,非常能够理解,毕竟谁都想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尽量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
可事实上,这种“在乎”却起到了反作用,这不仅没能帮助我们正视它的存在,反而还因此感到焦虑和迷茫,显然这是有偏颇的。
其实这个“职场生死线”就好比是那条“三分线”,只有我们把这条“线”忘掉,才能突破职业瓶颈,不焦虑、不急躁的向前行进。
当然,我所说的“忘掉”,并不是就此忽略它的存在,彻底的不管它,我说的“忘掉”,是不去刻意强调“生死线”的存在,而是要把焦虑和迷茫量化为行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踏踏实实的进步。
首先应当逐步改变的,就是自己心态方面的问题。
01.敞开自己,迎接和拥抱更多的新鲜事物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显然已经超过了我们学习和认知的速度,每天都在上演颠覆,每天都有新的机会冒出。
如果还抱着过去的保守思维,拒绝迎接新的事物、新的知识,那么毫无疑问,不跟着时代大潮向前走的人,往往都会被洪流埋没。
事实上,我们敞开自己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拼命的寻找什么样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都不会出现几次。
但拥抱新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看到未来会出现的发展,因此,学会全新的协作方式,不再抱着老旧的经验不放,这是心态上有待转变的第一点。
02.不要轻易的否定自己,对自己保持希望此刻我想问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如果真的到了35岁,真的被这条所谓的“职场生死线”拒之门外,那么你今后的人生就不过了吗?
肯定不会的,对吧!记住,那些告诉你35岁必须成功,40岁必须当老板的话,全都是在给你徒增焦虑,每个人面对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眼界与认知也是不同的,没有那么多的约定俗成,让你必须在什么样的年纪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切不可妄自菲薄,轻易的否定自己,35岁,真的不是一个该虚声叹气的年纪,一定要对自己保持希望,给自己一点信心。
因为人生有时候真的就是这样,一口气没咬住,后续就真的很难再坚持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18岁时那样热血难凉 。
所以,别轻易否定自己,要对自己保持希望才行。
当然,仅仅是心态上的转变是绝对不够的,重要的是能通过心态的改变,来增强自己的行动能力,从而真正的去应对焦虑和危机。
而这个行动是要讲究效率和方法的,盲目的励志和奋进,只能增加更多的无用功,这里有三个心得和你分享:
01.尽可能的去放大优势,而不是弥补短板如果你能够很客观的认识自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那么你要做的,并不是拼命的去补足短板,相反,你需要尽可能的去放大自己的优势。
人脉是优势,那就将交际圈扩的更大,结识更多的牛人;
技术是优势,就把技术专研的更加透彻,在公司里做到数一数二;
这样的话,你就有了一个不容易被取代的价值,因为在面对你擅长的问题时,没有人比你做的更好,这样你就变得无可替代了。
可若是补足短板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尽管你已经觉得不错了,但只不过做到了别人起点的程度而已。
所以,反其道而行之,放大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拥有更大的价值。
02.把一个大目标划分为多个更容易执行的小目标保持学习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客观说,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我觉得在学习的时候,大可不必给自己打很多鸡血,让自己特别特别的励志,你只需要把一个大目标划分为更容易执行的小目标就可以了。
比如很多人觉得看书很难,但是想要学习就必须得看啊,于是上来就读一些很厚、很难啃的著作,结果没看两天就放下了。
其实,莫不如每天就读20页,读完就放下,但是每天都要读,一个月下来你会发现,一本600页的书,就这样看完了。
所以,学习的时候,不用特别鸡血,也不用发什么大愿,将大目标量化为更容易执行的小目标,这个方法更能有效,可以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进去东西。
03.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健康是一切的前提事实证明,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心态。
如果时间来得及,办一张健身卡,每天去健健身,一方面排遣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加强自己的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这样不仅能适应强度更高的工作,同时也能让自己保持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
“35岁”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词汇,职场的竞争压力很大,生活的重担扛在肩上也不轻松,我们就像是“惊弓之鸟”,一听到什么风声,立马就开始变得紧张兮兮,充满焦虑。
可是焦虑从来都不会因为想得多而消失,相反,只有不断的行动,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改变,我们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自信和希望,焦虑才会慢慢的消失。
别去在乎什么“职场生死线”,去在乎自己每天进步了多少,也不要去管35岁当不上高管怎么办,35岁时的样子,就是30岁时是否努力的结果。
行动起来,用每一天的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定。
金属材料中硬性是什么意思?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既可理解为是材料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破坏的能力,也可表述为材料抵抗残余变形和反破坏的能力。硬度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材料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
硬度试验根据其测试方法的不同可静压法(氏硬度、洛氏硬度、氏硬度等)、划痕法(如莫氏硬度)、法(如肖氏硬度)及显微硬度、高温硬度等方法。
布氏硬度以HB[N(kgf/mm2)]表示(HBS\HBW)(参照GB/T231-1984),生产中常用布氏硬度法测定经退火、正火和调质的钢件,以及铸铁、有色金属、低合金结构钢等毛胚或半成品的硬度。
洛氏硬度可分为HRA、HRB、HRC、HRD四种,它们的测量范围和应用范围也不同。一般生产中HRC用得最多。压痕较小,可测较薄得材料和硬得材料和成品件得硬度。
维氏硬度以HV表示(参照GB/T4340-1999),测量极薄试样。
HR创业应该选择哪个行业和方向?
我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我累计面试了不说两万多人至少也有一万多人了,其实这个基数很好计算,如果每天来访量不低于10人的话(当然可以团队作业),一个月就是300上下,一年就是3000上下,三年多的时间就可以突破一万,这个一万的基数早在2015年之前就已经突破。就打一万来算吧,关键是很多人都没有投递过我们公司简历,都是我主动动员网罗过来的,我就用销售的思维把他们当成潜在客户一样邀约过来的,也就是说我这么多年累计谈了10000多个“客户”!好,如果按照哪怕只是10%的转化率来算我都谈了1000多个单,哇!如果每个单只提100元的话,我都是至少10万多的收益,更何况每个单怎么只可能提100元!这就是我多次讲过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么热衷于招聘的原因之一------我在武汉这个城市,一天不可能拜访10来个客户吧!但是组团招聘就可以每天面谈很多人!但是我做的是甲方,所以招聘这方面变现的机会很小,这就好比我谈了那么多单子结果一点提成都没有!就是这样的逻辑!换作是销售谈单要是谈这么多单的话我早就赚翻了!也许是我以前商业意识不强,过了好多年“零变现”的日子,对,这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败点------败在商商,不会变现!
商商是我自己单独创建的一个词汇,它的意思是把一个事情形成商业化运作的头脑意识。很多时候我都是无功利的,比如招聘,我不会像其他公司那样一味地追求和考核招聘到访量和达成率等等一些在我眼里来看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情,所以,跟一个人聊我尽量挖掘的都是对方的潜在优点,以至于当时我的同事都说一个小时是我面试一个人的“起步价”(当然是貌似还比较靠谱的人),再比如,几年前我发起了一个活动,纯公益性质的,结果很多公司老板知道了以后让我写个商业计划书,然后给我投多少多少...,这就比较滑稽了------很多人是经常泡在一些创业咖啡和众创空间那种地方找项目找投资人,而我是压根没打算把一个东西做成项目结果反而有不少人要投资我,我吞了一口苦水,没想到别人以为我吞了一口口水(开个玩笑)
由此说明,我的商商很低,这跟能力无关,跟性格以及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和环境有关。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想过------我有那么多的储备积累,能不能通过某些渠道换个方式变现?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猎头,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到我的另一个败点了------很多时候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懒的主动,很多不安分的东西需要有人去刺激,去推动,很多时候我只是看不下去了才出手,连猎头这个方向都是别人帮我想到的,于是我还真的去跟几家猎头公司交流讨教了一番。
结果越来越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很难的事情我觉得还好,很多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我反而觉得好难。不是我在某方面天赋异禀,而是别人是通过某个既有的体系和路径来成长,我是通过另外一条路成长,甚至自学成才。
我拿我招聘的风格跟猎头对比过,后来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很像,都带有主动网罗一些没有投递过简历的人来的逻辑,但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猎头这一行难在找到合适的人,对他们来说甄别反而相对而言很简单,也就是说,他们会觉得可供选择的池子(人才库)很小,我却不那么认为,我觉得对人的甄别反而才是最难的,因为人是一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强的物种,我们却总是拿一种既定的东西去管理和约束一种动态的东西,猎头的思考逻辑是假设符合某些条件的12345的这几项的人存在,那么这样的人会出现在哪里?所以这就是乙方跟甲方的区别。有个人曾经打了一个话糙理不糙的比方------乙方就好比古时候青楼女子,接客的时候由不得你,你想接也得接,你不想接也得接。在乙方的人设里面,哪怕甲方对人才的要求判断是错的,乙方也必须得执行,更别提去说服甲方改变甲方的想法了。
好,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差一点就会生成我的另一个败点了,幸亏及时收手!那么这个败点,如果败,一定是败在表象,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怎样怎样,其实远远不是你想的那样!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甚至是表面上看起来你都挑不出任何毛病,逻辑好像也都是通的,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你稍不注意的话,轻则上错贼船,重则灰飞烟灭!
还是那句话------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透彻感。这就好比以前你想的是:一旦不做人力资源了,可以干什么?有没有想过你一开始下刀就下错了?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你做的是人力资源吗?有没有可能你只是把其他东西一法通万法通般地运用到了人力资源方面?如此一来,很多东西都是想通的,所以同时你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所学所获同样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日积月累你已经扎根好久!突然发现,憨人往往有憨福!以前真没怎么在意,却误打误撞让我从另一个方面收获不少。
而我已经度过了相对于其他好多人而言最难度过的阶段,接下来的路就会慢慢好走了!
中国远程反舰导弹鹰击62的威力有多大?
鹰击-62反舰导弹其实是融合了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长剑-10)的技术,属于远程重型反舰导弹,其性质有点类似于美国的BGM-109“战斧”巡航导弹的反舰型。
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美国的BGM-109“战斧”式巡航导弹,其实“战斧”是一种多用途巡航导弹,功能不仅仅是对地攻击,还有反舰型的“战斧”。他们属于在一个弹体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图为BGM-109“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反舰型攻击靶标的画面。其实鹰击-62也有点这个意思,他是属于在长剑巡航导弹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反舰导弹,我们下面先说一下他的诞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鹰击-62反舰导弹是在90年代开始提出,原计划是在当时已有的鹰击-6或海鹰-2大型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发。但是说实话这两种导弹的技术层次在当时并不是先进,自重2吨但射程却只有150公里,而且这么巨大的体积和重量只有轰6轰炸机能携带,歼轰7这类战术轰炸机根本带不了。恰好当时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也就是现在的长剑-10)基本定型,所以我们干脆转换思路,以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为基础开发鹰击-62,放弃鹰击-6这个平台,实现与美国BGM-109“战斧”那样“一型多用”的功能,以提高各方面通用性。这既是鹰击-62的诞生情况,所以我开始说鹰击-62有点“战斧”的意思。下图为挂在轰6轰炸机上的鹰击-6,他的体积十分巨大,普通战术轰炸机或多用途战斗机根本无法携带。
鹰击-62关键就是在制导模式上,一般的反舰导弹基本都是采用惯性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而且受到地球曲率影响超过50公里通常是需要中继制导的。惯性制导有个问题,长时间会出现误差累积,到飞行末端的时候飞行误差就累计的很大了。而鹰击-62的自身射程达到300公里,同样会出现惯性制导累计误差的问题,所以鹰击-62的中段飞行过程中在惯性制导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中继制导修正”。所谓“中继制导修正”就是指利用卫星或中继制导飞机对惯性制导在飞行中产生的误差进行不断修正以提高精度。以前我们是用的是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现在我们有了“北斗”就可以用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了。这样有了中继制导修正就能大大提高鹰击-62的中段飞行精度,到飞行末端会使用主动雷达在40-50公里距离上主动探测并进行跟踪攻击。
但是说实话鹰击-62的单枚攻击威力并不是很大,并不像俄罗斯那些P系列重型导弹那样能够一发带走万吨战舰。鹰击-62的战斗部重量在300公斤左右,比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要高一点,但是跟美国的“鱼叉”处在同一水平。而且鹰击-62属于亚音速导弹,末端攻击速度只有0.9马赫左右,不像那种超音速甚至超2倍音速导弹那样具备那么大的动能。一般对于5000吨以下的中小型作战舰艇可以做到一枚重创甚至摧毁,但是对于巡洋舰、航空母舰这类大型战舰就需要多枚饱和攻击,否则突防能力和威力是不足以威胁航母战斗群这类目标的。
再就是搭载平台,虽然鹰击-62比原先的鹰击-6要小一些,但是仍然还是有比较大的体积,通常不再海基平台装备。目前鹰击-62基本都是用岸基发射车和大型轰炸机携带,海军舰艇目前也只有6艘052C型驱逐舰装备,潜艇、052D、055都没有装备。所以说鹰击-62其实更像是一种“海防型”反舰导弹而不是“攻击型”,比较适合部署在南海岛礁,可以岛礁为中心覆盖半径250公里的范围,威胁那些海军整体水平很弱的东南海国家已经绰绰有余。下图为052C上的鹰击-62发射筒,只是唯一装备鹰击-62的舰艇。
总的来说鹰击-62这种反舰导弹理念比较新,打破了以往反舰导弹的发展思路,为为后续几种反舰导弹在制导模式、平台等方面提供了不少的经验,这方面的意义是很大的。而且鹰击-62的最大能力发挥要依托现代化的指挥系统,所以鹰击-62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海军作战体系的完善,这是另一方面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