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孙女,中国历史上最会撩妹的高手是谁
孙中山孙女,中国历史上最会撩妹的高手是谁?
当然是面对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下令不抵抗、拱手让出东北的少帅张学良了!
张学良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张学良晚年曾写过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年轻时代的张学良。确实是个多情种,他曾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
张学良撩妹的水平有多高?据《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记载:“我有好多女朋友,我最奇怪的是有三个女朋友的丈夫,他们大概都是明明白白地知道我跟他们的太太(的事),可是还要装傻。”
“我告诉你,中国人、外国人都算上,白人、中国人,我前后有十一个女朋友。女人要沾上我,她就不(愿)离开了。我(现在)要是年青人,我就要开课了,讲讲怎么‘管’女人的事情。”
“我现在,也是张狂。我这人最好扯,什么话都扯。要是没有太太、没有女人(在我身边听着),我更会扯淡,喝点儿酒(太太)就警告我说:你不要再扯淡了。人家说:老要张狂少要稳,我现在就是张狂。”
张学良这一生的女人缘很好,除了他自己说的11个女朋友,他还有三段正式的婚姻,三位夫人均天生丽质。原配夫人于凤至,第二段婚姻是和谷瑞玉,谷瑞玉通晓英文,18岁那年出席二姐夫家宴时与张学良相识,一年后变成了张学良的英文翻译。1924年,直奉战争时期谷瑞玉一直陪伴在张学良身边,陪其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张和于凤至未离婚,所以,谷瑞玉始终都是姨太太,也被称为随军夫人。
1928年冬,因被杨宇霆利用,两人感情跌倒冰点。1931年1月,张学良与谷瑞玉解除了婚姻关系。张学良在天津的英租界为谷瑞玉购买小楼房一幢,又给她10万元供其生活之用。张学良第三段婚姻是和赵四小姐,即赵媞,又名赵绮霞、赵一荻、赵香笙、赵多加。
但老张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原配虽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却有一颗男子般大志大义的心,在张学良坎坷的一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又可有可无的角色;另一个就是赫赫有名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相濡以沫,共度幽禁岁月,一直到终老。
如果张学良不是被老蒋幽禁了半个多世纪,他不知还会再撩多少妹。据《张学良口述历史》:“有人开玩笑说:张学良跟赵四小姐恩爱。其实,如果不是把张学良关起来,他可能早就去找别的女朋友。
我跟你说,我这个生活呀,就是到了三十六岁,发生大转变。假如没有西安事变,我不知道我还会有什么经历呢。
所以,我现在的太太(赵四小姐)有一天,她跟我说: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咱俩(赵四小姐和我)也早完了,我(四小姐)早不跟你在一块了,因为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于凤至家世好,美貌,有文化有思想,又具备女子的美德,但因为是包办婚姻,这样一个才貌俱佳的大美人儿,却得不到张学良的欢心,结婚后不叫夫人叫大姐。于凤至有多美?爱新觉罗·溥杰见了她,曾经惊叹:“容貌如雨后清荷。”
于凤至美德如何?她和婆婆形同母女,心地善良,整个帅府后院多少女人,独独她得到上上下下的敬重。连张作霖都对她高看一眼,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他平时脾气不好,发起脾气没有人敢上前,但是于凤至轻柔一劝,他马上就消气。
然而,一个思想丰满,情感丰富的女子,她不是为这些人情世故活着的,她需要爱情,就像花朵需要雨露阳光,她幻想用自己的方式,赢回张学良的心,所以,张学良在外面花天酒地,红粉不断,于凤至充耳不闻,照常照料家人,对上有敬,对下有威。
1927年,张学良舞场上偶然遇到十六岁的赵绮霞,也就是日后被人所熟知的赵四小姐,两个人一见钟情,神魂颠倒,赵四年纪轻轻,却痴恋少帅,少帅阅女无数,偏偏倾倒在赵四的石榴裙下,爱情来了挡也挡不住。赵四小姐也是名门出身,家大业大,当时正在天津贵族女校读书,还订了婚。
赵四小姐气质优雅,绝对的美人胚子,十四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关于赵四小姐的美貌,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据范克明在《张学良传》中曾这样描述:“她爱整洁,不爱打扮,但由于她身材苗条,端庄俊秀,有一种像璞玉或水晶般的典雅、纯洁、玲珑剔透的天然美,反倒愈加显得溢光流彩,楚楚动人。”
赵四小姐外柔内刚,为了爱情,因为爱慕英雄,赵四小姐宁愿弃家私奔,结果把父亲气得从此退出政坛。其父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
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给她正式夫人的名义。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她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
赵四比张学良小十一岁,是大家闺秀,但是,她只想跟他在一起,无视道德礼教,无视亲情流言,甚至无视名分,做妾也好,做秘书也好,做你身边一个侍女也好,在一起,就好。
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被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很快便与赵四以姐妹相称。于凤至接受了赵四的存在,三人行的日子,也慢慢走下去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在溪口幽禁期间,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于凤至由上海乘船来宁波,赵四小姐则由宁波去上海,有时她们也一同留在张学良的身边,小住几日。
1940年,于凤至染上重病,不得已,赴美求医,照顾张学良的任务,就落在了赵四身上。以赵四当时的情况,在香港拥有相当数量的金钱,有自己的住房,生活很安定,加上幼子闾琳需要母亲的照料,不去是完全可以的。但她觉得张学良更需要她的陪伴照料,宁可母子离别,把闾琳托付给十分信赖的美国朋友伊雅格照料,只身前往,陪同张学良一起过幽禁的生活。此后,赵四小姐就再也没有离开张学良,一直陪伴到台湾。
于凤至赴美治病,哪知这一走,便是五十年天人永隔,再不曾见张学良的面。于凤至生的是乳腺癌,手术之后,是化疗,身体的疼痛和不适难掩心里的失落,那个时期,美丽的于凤至头发几乎掉光了,吃不下饭,整个身体瘦的像一片叶子。无数个疼痛的午夜,她在渴望见那个人一面,他能陪她一天,一小时也好啊。
治病之后,差点身无分文。于凤至咬紧牙关,开始琢磨赚钱之道,她以学识和胆识,闯进华尔街,开始炒股、炒房。张学良是她信念和支撑的源泉,一开始她想赚些钱,回国和他在一起,后来,他出狱无期,她又想,我不能让他出狱的时候身无分文,我得给他赚一分家产,让他出狱后,就能生活无忧。
她用赚来的钱,买房子,然后出租,一点点,积累原始资金,并且很快就大富大贵,在美国买了两处豪华别墅。一处是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生前住过的林泉别墅,另一处是伊丽莎白•泰勒的旧居,两处别墅相邻。
于凤至把两处别墅都按当年北京顺城王府内家里的居住式样装饰起来,她自己住一处,把另一处留给张学良,她对孙辈们说:我将所有的钱都用在买房子上,就是希望将来你们的祖父一旦有自由的时候,这别墅就可以作为他和赵绮霞两人共度晚年的地方。这也是我给他的最好礼物了。
于凤至九十三岁在美国洛杉矶豪华别墅去世,死前,没有见到张学良。临行,于凤至幻想未灭,遗言:死后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张学良,尽管他们之间已经五十年未见,尽管,他们已经签署了离婚协议。她给女儿女婿留下遗言要和张学良:虽不同生,但要死后同穴。女儿女婿遵从遗嘱,在于凤至墓旁又造了一处墓穴,等张学良百年之后陪伴她,长眠于此。
于凤至死后,张学良携赵四去她的墓前拜祭,听她生前情意,抚碑长叹: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而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俩人相依为命,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赵四小姐的身上,赵四小姐则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赵一荻在张学良数十年漫长的幽禁生涯中,表现得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伴其余生。“赵四小姐”成了张学良最大的精神支柱,两人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却拥有常相为伴的满足。
而摄影成了幽禁中的张学良的一大嗜好。他拍摄了大量照片,有与来访朋友的合影,周边风景照等,而更多照片的主角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赵一荻。
1964年,于凤至终被两人至深的情感打动,于是主动与张学良离婚。就这样赵四小姐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结合了,两人在报纸上发布了简短的婚姻声明。
这一年赵四小姐已经51岁,同张学良同居达36年。在白头婚后,两人在幽禁岁月里,又携手度过36年,赵四小姐于2000年病世,次年张学良也去世。
赵四小姐相伴张学良70余载,毫无悔言,有的只是赵四小姐在《新生命》一文中写道的“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句话用来形容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也最合适不过了。赵四小姐是痴情的,她一心一意陪伴张学良54年的软禁生涯,她的默默陪伴一直是张学良最大的精神支柱,她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奇女子。
如果说20世纪除了战争之外还曾留下玫瑰的话,那么“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赵一荻无疑是其中最绚丽的一对。
张学良晚年曾如此道:“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蒋士云)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
有人问贵姓应该怎么回复?
你们知道哪三个姓氏的人不用说免贵吗?反正不会有我们的姓氏。
经过一番考证答案有了:
1、姓张的人
2、和皇帝一个姓氏的人
3、姓孔的人
和皇帝一个姓氏不用说免贵,比较好理解,在古代皇帝至高无上,和他一个姓氏,就是高贵的姓氏,不能免贵的。
姓孔的不用说免贵,应该也不难理解,孔圣人就姓孔,和圣人一个姓,也应该算是高贵之姓,不能免贵。
那么为什么姓张的也不用说免贵呢?
原来是因为玉皇大帝姓氏为张!
玉皇大帝全名昊天 。当玉皇大帝不是不朽时,有很多关于玉皇大帝名称的说法。无论它是什么,它的名字都是张。因此,当有人询问你的姓氏时,姓氏张不能说是免贵的,
再有张是天空的姓氏。说天堂不光彩,等于对天地不尊重。古人迷信,害怕受到天国的惩罚。然而,在中国神话的长河中,玉帝起初并不是由世界主宰。他的统治地位始于宋真宗时期。宋真宗是在玉帝加上荣誉号曰“太行凯天服从皇帝身上有真正的身体昊天玉皇大帝”,尊重非常特殊的神,是天道众神的领袖。
因此,在宋朝之前,也可以说张姓氏是可以说免贵的。
你知道了吗?
真正富人家的名媛是怎样的教育和日常?
谢谢邀请!从古至今,真正富家名媛都是才华横溢的俏佳人。优越的家庭背景让她们含着“金钥匙”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们提供了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还有最优质的教育。让她们不仅拥有美丽的容颜,高贵优雅的气质,更有不同凡响的才华和品性,令她们散发出独特耀眼的光芒。
“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蔡文姬,李清照等古代富家名媛,就没有屈从于年代的局限,不仅拥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还精通琴棋书画。“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名媛们的教育就是从读书,博古通今开始的。
近代的富家名媛的教育,除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以外,还具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势,父母的超前的眼光,铺就她们漂洋过海留学之路。既开阔了视野,又有见多识广的学识和经历,丰富了她们的人生,也让她们邂逅了美好的爱情。林徽因遇见了梁思成,成就了建筑学的不朽;杨绛遇见了钱钟书,成就了文学的经典;蒋英遇见了钱学森,成就了科学与艺术的融汇;宋庆龄遇见了孙中山,开启了革命的先河。
现代的富家名媛的教育,除了走完前辈名媛经历之路,更具独立自主,自信优雅的魅力。何鸿燊的女儿何超琼叱咤于商界,万里的孙女万宝宝驰聘于珠宝设计领域,叶剑英的孙女叶明子享誉于世界时装领域。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富家名媛的教育更多的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教育理念,她们肩负更多的是名门望族的使命和众望。高学历,高智商,白富美的她们,接受着上一代的熏陶和指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富二代,三代们正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为“创二代,三代”的名字证言。
富二代名媛宗馥莉已成功接棒“娃哈哈”;杨惠妍也成为“碧桂园”新的掌门;李嘉诚的孙女李思德,霍英东的孙女霍思纬等富三代名媛已悄然绽放,初露锋芒。她们承载着家族的希冀与厚望。
身为富家的千金小姐,她们本有养尊处优的资本,她们可以过着纸醉金迷,奢华无比的生活,然而,正是豪门森严的家教,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精英式的打造,让她们比平常家的女孩更加努力学习,更加独立自信,奋力拼搏。有资本,有能力的富家名媛们都如此奋发向上,我们平常家的女孩们是不是更应该用学识来装扮自己的人生,用独立自信来粉饰自己的个性,让积极向上来成就美好的未来呢?
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关系复杂不复杂呢?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位女性政治人物,是清朝末年实际的统治者,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总的来说,人们对慈禧的历史评价是功不及过,多以反面人物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讨论中。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宣统)这五位是清朝晚期的最后五位皇帝,作为晚清最重要政治人物的慈禧,跟他们自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光皇帝
“道光”是清朝第八位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的年号,旻宁是嘉庆帝颙琰的第二个儿子,同时又是他的嫡长子,1821年2月3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
从家庭关系上来讲,慈禧是道光皇帝的儿媳,但道光并未与慈禧见过面,因为道光帝是1850年2月驾崩的,而慈禧第一次进宫却是在1852年。
道光帝是一位典型的守成之君,兢兢业业但又魄力不足。在其任内,他费尽心力想要将大清江山治理好,最终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他整顿吏治、开启漕运、修改盐法、平定叛乱,但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他的这些举措都无法阻止大清皇朝的衰落之势。鸦片战争失败后,守旧的道光帝应对乏术,拒绝变革,导致国家内忧外患日益严重。
道光是一个苦哈哈的皇帝,除了勤政之外,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俭,对于个人的物质需求控制的十分严苛,他恨不得一分钱分成两半花,削减一切可以削减的开支。作为一个皇帝,他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龙袍,导致臣下也纷纷效仿取悦他。
客观来说,道光帝不贪、不暴,勤政、克己、节俭,不失是一位有德之君。
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
咸丰帝即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前面提到的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1850年-1861年在位,是清朝后期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
咸丰在小时候生过天花,因此脸上有不少麻子,又因其青年时打猎从马上摔了下来造成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一瘸一拐,成了一个跛脚皇帝。
这位咸丰皇帝的口碑不怎么好,后世非常怀疑他的能力,认为其远远比不上他的六弟恭亲王奕䜣。据说在道光帝病重期间,他召咸丰皇帝与奕䜣来到病榻前,问他们自己死了以后江山该怎么办,结果奕䜣说的头头是道,而咸丰帝奕詝则只知道为父皇的病情感到担忧而痛哭不已,道光便觉得他有孝心,决定立他为太子。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他把烂摊子交给自己的弟弟奕䜣,让他与洋人周旋,而他自己则跑到承德避祸去了。英法联军一看皇帝跑了,一气之下洗劫并焚烧了圆明园。
其实咸丰皇帝也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不堪,他继位之初也曾经励精图治,严惩贪腐,大兴改革之风,但一切又都是无济于事,他接手的是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任凭他如何努力也无法阻挡它的下沉。
咸丰皇帝的个人道德修养远不及他的父亲道光皇帝,他十分好色,后宫佳丽无数,但他仍不满足,依然不停的进行“选秀”来充实自己的后宫。1852年,叶赫那拉氏(以后的慈禧太后)通过选秀进入咸丰的后宫,被封为兰贵人,因其美貌及才华很快就受到咸丰垂青,次年被封为懿嫔,1856年生载淳(同治皇帝),被进封懿妃,次年又进封为懿贵妃。
由于咸丰帝纵欲过度,又有酗酒、吸食鸦片的习惯,再加上忧心国事,因此年纪轻轻的身体就垮了,颇具才华的懿贵妃经常代他批阅奏折,使她渐渐对权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死前,册立载淳(叶赫那拉氏儿子)为皇太子,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同时又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皇太子,以牵制两宫,防止大权旁落。
载淳继位以后,定年号为“祺祥”(后改为同治),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与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展开权利斗争,她们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最终肃顺落败身死,大权落入两宫太后之手。
咸丰皇帝好色成性,后宫妃嫔无数,却只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便是同治皇帝载淳。
同治皇帝称得上是清朝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皇帝,他终生都生活在生母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在亲政之前,所有的军国大事均由慈禧太后做主,到了而立之年,由于慈禧太后恋权,屡屡以“典学未成”为由推迟他的亲政日期,直到其18岁时,慈禧才被迫允许他亲政,两宫太后卷帘归政,但慈禧仍常常以担心同治皇帝“惰政”为由干预政事。
同治皇帝的婚姻生活也受到慈禧的干涉,在立后问题上,他与慈禧产生矛盾,他喜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中意于富察氏,最后在同治帝的坚持下立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皇妃。
这招致了慈禧的嫉恨,他不想同治帝脱离自己的掌控,皇后怀孕后,慈禧命人下药,将腹中的孩子害死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同治皇帝无子。
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因病驾崩,据说在其死前依然向皇后哭诉备受母亲刁难之苦,可见这也是一个父亲早逝、母亲不疼的可怜之人。
同治皇帝在位14年,而其“亲政”的时间只有短短3年,且屡屡受到母亲的干政,期间清朝的改革初见成效,清朝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但这个“中兴”几乎与同治皇帝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人们每每提到“同治中兴”,想到的往往是他的母亲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tián]是清朝第十一个皇帝,他是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与醇亲王奕譞[xuān]的第二个儿子(长子幼年即夭折),从慈禧这边论光绪帝是慈禧的外甥,光绪帝应该叫她姨妈。其父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从咸丰那边论光绪帝应该喊慈禧四伯母。
同治皇帝驾崩后没有子嗣,同时咸丰又只有同治这么一个儿子,因此随着同治的驾崩,咸丰一脉绝嗣。在皇族亲王们讨论继位人选的时候,有人提出要给同治皇帝续嗣,言下之意就是要从溥字辈中择贤而立新君,这遭到惇亲王奕誴的反对。
随后军机大臣又提出立恭亲王奕䜣的儿子载澂继位,但慈禧想继续把持朝政,如果立了载澂自己肯定就没机会了,于是她指定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就是自己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继承帝位。
慈禧的指定对奕譞来说犹如一声惊雷,同治皇帝所受的压制历历在目,如今这样的遭遇要轮到自己的儿子的头上了,想到这他一声哀嚎,瘫倒在地大哭不止。众人纷纷伸手相搀,但谁也拉不动他。 就这样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
与同治皇帝一样,光绪帝继位后处处受到慈禧的制约,光绪十五年(1889年),18岁的载湉亲政,此后慈禧虽然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在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她的手中,朝中大臣也多是她的党羽。
甲午战争惨败以后,光绪帝痛定思痛,决心实施改革,但其改革方案明显操之过急,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光绪与慈禧的矛盾迅速激化,光绪帝轻易决定发动政变,打倒慈禧一派,但最终计划败露,光绪帝反被慈禧囚禁,从此失去了自由,大权再次归于慈禧太后一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严密控制,在被囚禁期间,除了反对向11国宣战之外,他几乎从未就国事表过态,形同一具木偶。在被囚禁的岁月里,他刻苦钻研法律,阅读各国的法律书籍。他曾经对德龄公主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光绪帝病重,慈禧此时也病重,没过多久,光绪帝突然暴毙,时年38岁,次日,慈禧也随之崩逝。
后世专家在光绪帝残存的头发中发现了大量的砷元素,这是砒霜中毒的表现,说明光绪帝并非暴病而亡,而是被人下毒害死。很显然,杀人凶手就是同样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她害怕自己死后会遭到光绪帝的政治清算,于是在自己死前派人毒死了他。
慈禧与溥仪的关系
慈禧与溥仪没有血缘关系,他是醇亲王奕譞五子、光绪皇帝同父异母弟弟载沣的儿子。由于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是醇亲王的嫡福晋,所以,载沣名义上也是慈禧的亲外甥,溥仪则是她名义上的外甥孙。
在光绪病重期间,由于他没有儿子,慈禧下令将溥仪带入宫中养育,很显然,她这是想立溥仪为帝。据说在载沣带回慈禧要溥仪入宫懿旨的时候,溥仪的祖母刘佳氏直接就晕了过去,她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孙子重蹈同治、光绪两帝的覆辙。
光绪帝驾崩以后,慈禧即命令溥仪继承帝位,承继同治帝载淳之嗣,同时安排由其娘家侄女、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宣统”,溥仪就是宣统帝。
三年后,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大清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溥仪也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有哪些姓柳的名人?
柳姓历史名人】
柳 庄:春秋时卫国人,为卫献公之臣。以贤德著于朝野。他死后。卫献公哭祭时说:“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认为他对国家非学重要。
柳 亨:字嘉礼,隋大业末,为王屋长,陷李密,已而归京师。姿貌魁异,高祖奇之,以外孙窦妻之。三迁左卫中郎将,寿陵县男。以罪贬邛州刺史,进散骑常侍。代还,数年不得调。持兄丧,方葬,会太宗幸南山,因得召见,哀之。数日,入对北门,拜光禄少卿。亨射猎无检,帝谓曰:“卿于朕旧且亲,然多交游,自今宜少戒。”亨由是痛饬厉,谢宾客,身安静素,力吏事。终检校岐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恭。
柳 彧:字幼文,柳卓七世孙,柳仲礼之子。柳彧自幼好学,被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记室,后出为宁州总管掾,自荐为司武中士,转迁郑州守令。隋文帝时,迁升至尚书虞部侍郎、屯田侍郎、持书侍御史。正直闻于朝,百官敬服。巡省黄河以北52州,奏免不称职长史200余人,州县官吏震惧,官场风气为之清肃。典故有“威劾二百吏;德被五十州”之说。他因此受嘉奖,赐绢布200匹,毡30领,加封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隋室篡权,受诬被削职,后杨谅欲结柳彧谋反,柳彧不与为伍,被囚,杨谅败后,隋炀帝召其还京,死于途中。
柳 泽:蒲州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政论家。哲学上,坚持老子“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观点;政治上,提出若干改革措施,极富进取精神。
柳 奭:河东解人,字子邵,唐高宗宰相,累迁中书舍人,拜兵部侍郎,再迁中书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永徽五年,晋升皇后的外孙女渐被疏远,柳奭,请辞被免,左迁吏部尚书。皇后废,累贬爱州刺史。后以大逆罪被诛。柳则子。
柳 冕:字敬叔,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西)人,官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等职,主张文章必须阐发“六经”之道,为韩愈文论之先驱。
柳 永:崇安(今属福建省)人,北宋词人。作品多写离愁别绪和城市风光,词句通俗,音律谐婉,广为流传,著有《乐章集》等。
柳 贯:元浦江(今属浙江省)人,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待制。通经史,散文长于议论,诗善写景物变化之态。著有《柳待制文集》。
柳 遇: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清代画家,工人物、树石。
柳世隆:南朝齐蒲州解人,仕宋,官任武威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入齐,官至尚书令。好读书,善弹琴,通术数,著《黾经秘要》。
柳下惠: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是为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元景:字孝仁,河东解县(今山东省临猗西南)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多次随父亲讨伐北地少数民族,以勇猛而著称。柳元景为人“寡言有器质”。荆州刺史谢晦闻其名,便请柳元景为其效力。但柳元景未至,谢晦便兵败被杀。雍州刺史刘道产也非常喜欢柳元景的才能,但柳元景因父亲刚去世,正在守丧,所以也没去成。恰好荆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召柳元景,刘道产遗憾地说:“久规相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为惘惘”柳元景服丧期满后,便应召到刘义恭部下,任中军将军,迁殿中将军,司空行参军,又升为司徒太尉城局参军,宋文帝刘义隆见了他也非常赞许。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世称“颜筋柳骨”。所书碑刻,传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世称“颜筋柳骨”。所书碑刻,传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元衡节度剑南,与裴度俱为判官,相引重,召为吏部郎中。元和初,进太医箴,迁御史中丞,历六镇。太和中,终兵部尚书。性耿介,有大臣节。为文不尚浮靡,所取士如许康佐、郑郎、卢简辞、崔玙、夏侯孜、李拭、韦长,皆知名显贵。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称柳河东。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 韩柳”,诗文皆工,尤擅长散文,峭拔矫健,寓意深刻。后人因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纪念。传世有《柳河东集》,也称《唐柳先生集》。
柳敬亭:江苏泰州人,明末清初民间说书艺人。其表演生动形象,人物刻画有血有肉,真挚动人,尤以《水浒传》为长。
柳如是:吴江(今属江苏省)人,一说嘉兴人,清初女诗人、画家。明末曾为江南名妓,后嫁与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柳土育: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画家。其所绘山水遒逸苍茫,亦工书,善诗。
柳亚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权、弃疾,字安如,一字亚庐。江苏省吴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