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吗,生意人要大方一点
吃亏是福吗,生意人要大方一点?
做生意,吃亏是福,吃一时之亏,收获忠实客户,长此以往,老客户越来越多,生意自然会越来越好,这是咱们先人的智慧,做生意斤斤计较的话,格局太小,成不了气候
吃亏是福不是祸下一句?
其实呢吃亏是福,还有另外半句话,这半句话也是老人们经常所说的,就是难得糊涂,大家是不是没有想到吃亏是福,后面还有难得糊涂这句话。
这句话在社会意义上讲,不是让你去做个人人可以欺负的老好人,而是提醒你时间这个概念。有的人性子急,就容易发生误会以为自己吃亏不能忍,结果害人害己。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时刻冷静给事物一个观察的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个三思而后行的时间。这样做的话,很多时候反而无心插柳或者后来者居上。其实残酷的来讲,很多说这话的人本身是个爱算计别人的人,只不过他掌握了游戏规则如鱼得水。既可以道德升天,还可以骗骗读死书的人给他卖命而已。
你需要自己看清楚
但是这个社会欺负老实人?
..“吃亏是福”成为很多老实人生活中自我和解的宽心丸。
我老家外院的两个侄子,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年幼的兄弟二人,艰难度日,种地时经常受到蛮不讲理的地邻的欺负,耕地、浇水都得先让给他们,否则便招来一阵辱骂。这位坚强的表嫂硬是在他人的排挤和不屑中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两个儿子虽说没有考上大学,可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躲开恶毒的地邻去外地打工,兄弟俩凭着自己的一腔
热血和坚韧不拨的性格,如今早已娶妻生子多年,生活过得幸福惬意,游刃有余。
有人说:“惹不起,躲得起。”我认为这话有道理,和不讲理的人纠缠没有一点意义,还不如自己适时转弯另寻出路。
所谓的“吃亏是福”,也就是把便利和便宜让给别人,自己能得到心灵深处的一点静谧,在静谧中要么一鸣惊人,要么自寻清静,与世无争。
但我还是感觉有些亏,再老实的人也不能吃有损自己名誉和欺瞒骗盗的亏。
这句话你赞同吗?
答:赞同🤝
一、好人好报:
我外祖母112岁那年,自己擦身,穿新衣服,明晨安然无恙走向天国。
2、前辈们说:“外祖母主持外祖父为乡亲们铺路架桥,倾其所有……”3、如今,我母亲102岁,上午浏览头条,下午为边区孩子编织毛衣,叮咛我把所有收益捐赠公益👇二、吃亏是福:1、退休那年教毕业班,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师生格外努力,成绩优异,荣获全市第一☝️
2、退休当天,接到区团委通知:明天上午九点报到区政府六号楼,218团委办公室。
3、我提出不要报酬,从此以后,每天上班像雷锋那样光荣,连续九年被评为“市八强志愿者”。
历史上哪些人因为吃亏而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肯吃亏的人,往往都是能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的人,考虑问题总是更多为了别人利益而让度自己的利益。这种人虽然表面上看经有时吃亏,但是好的名声就是无形资产,喜欢和他交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其人缘会越来越好,人生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这也许才是能吃亏的人,更有机会获得福报的原因。
因吃亏得福报的人很多,在三国这个天下大乱,世风日下、视民如草芥的年代,许多人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阴谋阳谋,尔虞我诈,攻讨伐征夺,无所不用其极,刘备却剑走偏锋,以宽厚仁德、爱民如子的清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那个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刘备仁德爱民,在小说《三国演义》的虽然有夸张成分的描述,但在《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也有许多温情动人的笔墨。
让小利得人心,逢凶化吉比如初平二年(191年),刘备投靠公孙瓒任平原国相期间,广交当地士族强豪,与普通老百姓,都能坐在一起拉吃饭家常,完全没有领导高高在上的架子,这种亲民作风,在二千多年前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乐善好施,接济穷人,当然也是免不了的,所以刘备的好名声,很快传开了。
人心是收买不完的,当领导肯定不免得罪人,在《三国志》里就记载了下面这则故事。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可见,刘备平时礼贤下士,有时宁可自己吃点小亏,舍点小利,却赚得了仁德的好名声,不仅感化了刺客,成功避免了刺杀,而且还让象赵云这样的大将也深深为之折服,心甘情愿投奔到刘备帐下效命,也算是福报了。
让徐州聚人气,声名远播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攻打徐州,刘备带兵前去救援,帮助陶谦守住了徐州。陶谦既想利用刘备守住徐州这块地盘,又害怕刘备取而代之,故对刘备防范有加,给了刘备豫州刺史的空衔,让其驻军小沛。手下人都劝刘备乘机拿下徐州,但刘备坚决不从,甘心不计得失为陶谦的马前卒。
后来,陶谦病危,陶谦手下孙乾、麋竺等都称“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刘备坚决辞让,在陈登、孔融的加持下,遂领徐州。
这就是《三国志》中有关刘备让徐州的记载,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三让”的情节虚构。也说明刘备在力保徐州平安后,没有趁人之危取而代之,而是甘心为其驱使,同时广施仁德,与曹操等一些诸侯尔虞我诈,血腥残忍,形成鲜明对比。
正因为如此,刘备在众人的拥戴下,坐上了徐州牧的宝座,还收获了象孙乾、麋竺、麋芳等一批忠心为效命的部下,甚至在刘备落难逃亡的时候,这些人都是不离不弃,为刘备的事业奋斗一生。
特别要提到的麋竺、麋芳这兄弟俩“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是当地有巨贾大族,资产过亿,却非常钦佩刘备的人格魅力,甘心以全部家产拿出来给刘备作军资,甚至还把自己的妹妹也嫁给刘备。
让荆州揽人才,终成大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寄驻刘表治下,没过几天安稳日子,曹操大将南下直指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望风而降,诸葛亮劝刘备赶紧抢先夺荆州,刘备以和刘表同宗不忍心为由拒绝。
在往当阳撤退时,曹操五千兵马正以昼夜行进三百余里的急行军速度追杀过来,樊城十多万老百姓,宁死追随刘备。
带着这些民众和辎重撤退,必然会被曹军追上,抛弃这些民众,刘备又不忍心。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的选择是“以人为本”一起走,于是就出现了十多万民众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跟随刘备大军,加上几千车粮草物资,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刘备于是派关羽调了几百艘船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刘备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在当阳县长坂被曹军截住,自己的妻子儿女全部被曹军掠去,部队全部被冲散,自己只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乘马逃走,损失不可谓不惨。
刘备虽然“携民渡江”,吃了大亏,但其爱民如子,宽厚仁德之名却广为传播,仁义之师成了刘备后来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庞统、黄忠、魏延、蒋琬,费祎、傅彤,杨仪,冯习,张南、马良、马谡等一批荆州当地士族大才,都纷纷慕名加入刘备阵营,就是后来所谓的“荆州集团”,成为刘备夺取蜀汉政权和治理蜀地的核心力量,特别是诸葛亮更是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一生为蜀国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也许就是刘备的福报吧。
其实我们纵观刘备的一生,起于织席专卖履之辈,标标准准的草根。除了一顶传说的中山靖王之后的空名号外,既无雄厚家资,更无家族背景,却能引得无数谋臣良将甘心为其驱使,成就霸业。
这其中最根本原因是刘备能以人为本,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时候甚至不惜让度自己的利益,也就是吃亏,成了三国诸侯届的一股清流,刘备也因此赚得了名声,人气,聚拢了人心,把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三分天下有其一。
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点评刘备: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