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驸马,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是女人干政的结果吗
大唐女驸马,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是女人干政的结果吗?
又是《大明风华》惹的祸了……《大明风华》是改编于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记事》(也是坊间流传的《大明皇妃孙若微传》,这是《大明风华》早期的剧名),小说是从孙若薇孙太后的视角,来讲述六朝皇帝的爱恨情仇、深宫中的欲望沉浮、国变证乱。而电视剧《大明风华》改了小说,前面的40集是以“好圣孙”朱瞻基的视角进行的,后面的剧情则返回到小说中的以孙若薇孙太后的视角。
最为主要的是,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与《三国演义》一样性质的,“七分真、三分假”,以历史发生为主线,以虚假的情节来充实。所以《大明风华》不是真实的历史,里面很多内容大都是编的。
如、殉葬的问题:
明朝朱元璋死后,虽然有殉葬,但是他规定了,是未有“侍奉、但未有子嗣的宫人才会殉葬”,这点从皇太子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的殉葬就能看出来,均为未有子嗣的寝妃(清朝也有殉葬,同样的延续了明朝的这项规定,但是到雍正时被完全废除,而明朝是明英宗朱祁镇废除的)。
所以剧中,朱棣遗照说让孙若薇殉葬,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正史已经明明白白写着:“英宗,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明史 英宗前传》)
明朝殉葬制度:
凡被封为贵妃等高等名号的;娘家原有功勋的也可 "恩免";生过儿子(女儿)并且儿子(女儿)被封潘(公主)的
(也有封藩依旧要的,主要是朱元璋时期,朱棣废除,但也有例外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经是贵妃,并且育有三子,正史说是郭氏自愿的。还有宣宗殉葬十人说中,只有一人生前为妃,其余的生前不过是侍寝的宫女)。
所以小说《六朝记事》为了填坑(也包括《大明风华》)则将孙若薇说成了靖难遗孤,还参与刺杀朱棣(正史中朱棣确实受到三次刺杀事件),因此小说将剧情说成朱棣死前曾下过遗旨,让孙若薇殉葬。而明宣宗朱瞻基在临死之前,一直考虑着是否让贵妃孙若薇殉葬的问题犹豫不决。这都是小说的剧情需要,而非是史实!
因此小说为了剧情的发展,将朱祁镇说成是个一出生就多病,软骨、口不能言,这些如同残障般的疾病,还说是孙若薇孙太后参与政治,让他的儿子朱祁镇即位。要是地府有电视,估计明英宗朱祁镇会半夜难于躺得安稳,出来找编剧们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交交心。《明史》中明确表示了: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
朱祁镇生出来4个月就立为皇太子了,其母孙氏因此升为皇后。
并没有《大明风华》中表示的,虽然“好圣孙”朱瞻基爱着孙若薇,但在孙若薇入宫之前,她的妹妹胡善祥已经是定好的太子妃了。而根据小说《六朝记事》中的小说剧情,两姐妹在宫中可谓是“既生瑜、何生亮”,关键是小说中还说她们两姐妹又经常联合一起对抗外敌(说真的,作为男生,有些宫廷剧是一扫而过,因为在男生眼里都是小事)。
正史之中朱祁镇是个健康的孩子,且明宣宗即位之后,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子凭母贵)。(因为这个子凭母贵,明朝野史还编出孙贵妃与胡皇后之间,发生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正史中,明宣宗死后,确实发生了官僚集团与内宫集体的纷争而纷争的原因就是“立子还是立孙”的问题上。其原因就是太皇太后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她还活着。
当时的官僚集团害怕,诚孝张皇后会参与立皇帝的事务中来,因为这时候的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若是立朱祁镇为帝,那么孙皇后就有可能需要与辅助大臣“三杨”一起辅佐幼帝,就会出现违背祖制的“后宫不能干政”。
而诚孝张皇后的儿子并没有死光,她的儿子有明宣宗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宪王朱瞻墡,若是她立了藩王为帝,那么又会违背礼仪制度:“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内阁们害怕,若是藩王即位称帝,会再次引起“靖难之役”,因为皇太子朱祁镇还活着,会导致国乱。
所以在《明史·卷十·本纪第十》: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中是这样描述的:
宫中讹传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张氏马上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镇即位为明英宗,遵宣宗遗诏,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张氏而后行明朝的很多资料都在清朝时期被毁了,只能从寥寥几语的记载中来推测,为什么会有宫中流传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而张太后为什么是哭着指皇太子为帝?这些里面有没有逼宫的现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很多野史、小说根据这两点,编出了许多来……
需要提的一点,正史中,孙若薇孙太后是直到诚孝张皇后死后(正统七年(1442年)),才得以真正掌控内宫,但是此时的正统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已经15岁了,可以亲政。所以明英宗朱祁镇才能在宠幸王振的道路上走到黑,因为在此之前,王振可是差点被诚孝张皇后当场砍头的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有顷,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请,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所以,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讲三遍讲三遍:
《大明风华》是小说,不是正史,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没有女人干政的结果!
《大明风华》是小说,不是正史,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没有女人干政的结果!
《大明风华》是小说,不是正史,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没有女人干政的结果!
只是《六朝记事》的剧情需要而已!!!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为何将天下交给养子柴荣?
宋朝之前,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极度混乱,各种短命皇帝都是被手下将领用“黄袍加身”的手段推上皇位的,又因为不能掌控军权,往往死于非命。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是如何上位的?郭威原先也是后汉的一位将领,在战场上浴血厮杀、以命相搏,终于换来了荣华富贵,成为了一方节度使,但是也有了起家造反的资本。
终于在后汉皇帝的猜忌,与麾下大将的逼迫之下“黄袍加身”,成为了后周的开国皇帝,但是兵权依旧被麾下的将领掌握着,随时都有身死国灭的可能。
而郭威付出的是妻子儿女,满门老小被抄斩的代价,而养子柴荣因为在郭威身边从军,幸免于难。
柴荣是如何成为郭威的养子的?如果郭威只是一方大将,收养一个养子其实只是一件小事,或许就连郭威都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曲折,半点不由人。
郭威出身贫寒,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却又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但是就算这样,郭威依然得到了一位真正的红颜知己,柴皇后。
据说柴皇后本来是唐庄宗的妃子,后来被遣散回家,在路上一眼看出郭威“前途不可限量”,于是说服家人,用自己一半的积蓄作为嫁妆,嫁给了穷困潦倒的郭威,夫妻二人极为恩爱。
只是柴皇后一直没有生育,万般无奈之下领养了兄弟的儿子柴荣,从此郭威就多了一个养子柴荣。
养子继承皇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郭威当上皇帝以后,实行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为后周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好景不长,郭威在位仅仅四年就病逝了,年仅51岁。没有亲生儿女,或者是幼子年幼的情况下,郭威非常明智的将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
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郭威没有子女,或者是后来出生的子女年幼,根本无法掌控朝廷大权,只能选择久经磨难,有一定威望的柴荣继承皇位;
其次,柴荣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虽然是养子,但是感情不是假的。并且柴荣从小就追随郭威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很有威望,能够掌控局势;
最后,柴皇后与郭威的感情不是虚的,患难中成长的的夫妻感情深厚,郭威登基以后追封柴氏为皇后,之后并没有再立皇后,爱屋及乌之下,对于柴荣感情极深。
事实证明,郭威的眼光很好,柴荣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只可惜英年早逝,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拜拜便宜了宋太祖赵匡胤。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历史上有哪些劣迹斑斑的女人?
好的,主妇来答!
由孙俪主演的《芈月传》,前几年曾经火爆一阵子。女主角芈月不但聪慧过人、足智多谋,并且有情有义,但只是被迫卷入了政治中。
后来,芈月历经苦难,顺利当上太后,结局完美。
然而,这只是电视剧中的芈月。事实上,她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酷、放荡的女人,跟“心思单纯、与世无争”一点边都沾不上!
首先,她的身世跟电视剧不符
据《史记》记载:“其先楚人,姓羋氏”,只是说她是楚国人,但并没有明指她是楚国公主。
由于史料不详,我们只能推测一下:芈月如果是楚国的公主,带着这样的背景嫁到秦国之后,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第八品中的“八子”了,应该高贵得多。
她的八品之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变,即使她为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依旧还是“八子”的称谓,可见在看重“身份”的战国时期,芈月母族不会是王族。
其次,她绝非一弱质女流,而是一位铁腕女强人
电视剧中把她塑造成一个“弱质女流”,被迫裹进政治旋涡,这实在是太美化她了!
她先是乘国家内乱回到秦国,然后与弟弟联手帮助公子稷登上王位,使其成为秦昭王。接下来,她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后,又暗箱操作,让秦昭王成为傀儡。
事实上,在芈月入主后宫之后,任何人如果拿鄙视女人的眼光来看她,必将自尝苦果。靠着她的心狠手辣,这个三十岁的成熟美妇人一跃成为封建社会里后妃执政的鼻祖。
成为了太后,她执掌着秦国的战车,在长达三十六年的时间里所向披靡,使秦国达到了全盛时代。
同时,为了巩固幼子的王位,她用联姻来跟她的母族楚国交好。先是让自己的儿子迎娶楚国的公主为王后,后又将秦女嫁与了楚国。
与此同时,执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让自己母亲的族人向寿担任秦国的宰相,娘家人非显即贵。
第三,她并非心思单纯之人,而是私生活放荡的女人
义渠是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实力不俗。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派兵攻打义渠,攻取了徒泾等二十五座城池,义渠国力大损。秦昭襄王继位时,内忧外患不断,芈月深感不安。
这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见其相貌不凡,仪表堂堂,就主动与义渠王私通。两年过后,她为情夫生下两子。
然而,等到秦朝内乱平息,芈月便无情地杀掉了义渠王和这2个孩子。《史记·匈奴传》中记载:“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义渠王万万没想到自己满怀希望的去见自己的老情人,却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要知道,义渠王死不足惜,这两个孩子可是从她肚子里生下来的啊!其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一切都稳定后,芈月便开始大肆宠幸男宠,十分风流,
她有个情夫叫魏丑夫,宠爱多年。在芈月病重时,传令让魏丑夫为自己殉葬。
魏丑夫得知后十分害怕,不想活活被送进坟墓,就请好友庸芮到太后面前替自己求情。
庸芮问太后:
“人死后是否能够感知到人世间的事情呢?”
太后躺在病榻上,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不能。”
庸芮转入正题:“既然人死后不会有什么知觉,那您又为何要将自己心爱的人置于死地?”
太后叹息道:“我舍不得他,想让他陪我。”
“如果死人真的有知觉,那么先王早就因出轨之事对太后您恨之入骨。太后您弥补过失都来不及,又怎么能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庸芮直击要害,毫不留情地揭她的短。
太后没有发怒,想了想觉得他所说有理,于是撤销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旨令。
如此的她,你还觉得芈月是你的“白月光”吗?
第四,她薄情寡义,见死不救
公元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韩襄王派尚靳出使秦国,想劝说秦国出兵相助。
尚靳见了太后,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她尽快派兵救援,晓以利害。
没想到,宣太后芈月说什么也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对尚靳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尚靳表示不解。
太后洋洋得意:“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来说很不舒服。”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史记》结果,尚靳无功而返。
接着,韩襄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告诉昭襄王说:“如果秦国不出手相救,韩国只能投降楚国了。”
昭襄王大惊,认为韩国一旦投靠楚国,楚、韩两国就会挟持魏国来危害秦国,于是下令出兵助韩。
楚国闻讯后,立刻撤军。
后记
公元前265年10月,控制了接近四十年秦国朝堂的宣太后病逝,终年77岁。值得一提的是,秦昭王继承了自己母亲的长寿基因,在秦王这个岗位上又奋斗了15年才去世。而他的曾孙就是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
纵观芈月一生,她私通情人,不能算一个好妻子,应该愧对自己的丈夫。但从做母亲的角度上来讲,她却无愧秦昭襄王。
相比于史上以女人专权闻名的吕雉、武则天、慈禧等人来讲,芈月倒略胜一筹。吕雉操控儿子,武曌打压儿子,慈禧囚禁儿子,因此刘盈、李旦、同治及光绪都是傀儡皇帝。但芈月却造就了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并把大秦推向了巅峰。
但尽管如此,电视剧中对她的塑造,仍是太过美化、甚至完全与历史不符。她有这样一句台词:“未遇见秦王之前,月儿只知看中儿女之情,白水鉴心清澈如溪,结识秦王之后才知这世上还有另一种高岸深谷的情义”——她的谓的情义,只不过是贪婪地恋权,哪里是秦王!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主角叫苏晨穿越唐朝的小说名?
《大唐:贤弟没想到吧,我是皇帝!》
作者:墨骁的草莓
小说简介
苏晨一觉醒来,系统觉醒!可以在大唐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在大唐苏晨结识了老友老李,两人成为忘年交!老李:“这土豆是何物,能亩产三十石?老李:这二锅头为何如此之烈?老李:贤弟,这电动车为何比我的乌骓宝马还快?
当有一天苏晨拿了一个地球仪送给老李!从此以后老李不断送给他一些奇怪的东西!什么权杖啊,王冠啊,宝刀啊!现代社会!专家:卧槽这是罗马教皇的权杖!?这王冠是天竺国王的?这刀是第一人天皇的御刀?!直到有一天,整个世界都插上了大唐的龙旗!整个大唐的朝臣都来到苏晨的酒馆面前,李二在朝臣中央对着苏晨说道:“好贤弟,你可认出来我来了,我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太平公主经历两次婚姻后?
史书评价太平公主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政治能量的女强人。事实上,太平公主最开始的人设并不是往这方面发展的,太平公主从小到少女时代,走的是孝女和贤妻良母的路线。
《新唐书·公主传》上太平公主第一个形象是模范的孝女。在太平公主小的时候,代替母亲武则天给外祖母杨夫人尽孝,出家当了女道士。“天平”的称号,就是她的道号,天平公主的称呼就是从这来的。天平公主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而且那时她年龄还很小,是不可能真的让她出家,只不过走走过场。
后来,吐蕃请求和唐朝和亲,点名要天平公主。当时,唐朝的公主,两个是萧淑妃生的,都已经出嫁,只剩下天平公主。皇帝和武则天当然不愿意,最小的女儿远嫁到那么远,又那么贫瘠的地方。好在,天平小的时候,是当过道士的,虽然不是真的,道教崇尚独身主义,武则天就以此为借口,为天平修了一道观,叫太平观,还给太平履行了受戒仪式,太平也搬到观里住。这么一来,这门婚事就算黄了。
唐高宗后期,太平公主这时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到了婚嫁的时候,不过皇帝身体状况愈下,武则天则忙着夺权,都没有特别关注这事,或者父母想留小女儿在身边几年。天平公主看父母都没有提这事,她干脆自告奋勇,主动追求个人的幸福。于是,在宫里宴会的时候,故意打扮成武官的样子表演节目,然后示意自己到了要出嫁的年龄,该找驸马了。就这样,给天平公主选驸马的事才提上来日程。
这名驸马就是薛绍。这里要提一下,太平公主结婚那天的另一件事。当时的太子李显,原配被武则天饿死了,给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显选的新老婆,也是这一天结婚,这个人就是后来的韦皇后。
婚后的太平公主,家庭生活过得很舒心,和驸马薛绍举案齐眉,接连生了四个孩子。可是好景不长,皇家儿女向来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唐中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为称帝,对李唐皇室和皇亲贵胄们开始大清洗,事实上,在唐中宗晚期,武则天早已开始筹谋了。这时李唐宗室开始密谋造反,武则天在镇压的时候,借机把有威胁的宗室全部牵连进来,这其中就包括薛绍和薛绍的哥哥。不过,对于薛绍是否真的有参与谋反的事,历史上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天平公主和她的时代》的作者蒙曼老师认为,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薛绍的哥哥参与了谋反,而薛绍本人并不知情。
天平公主当然是向母亲求情,希望能放驸马一马。不过武则天选择了江山,还是判了薛绍谋反罪,只不过薛绍不是直接被杀头的,而是打了一百大棒,然后在监狱里饿死的。这一年,天平公主才25岁。
接着,武则天开始给女儿再觅良婿,这一次选的是他的侄子武承嗣。刚开始天平公主也答应了这门婚事,意外的是,婚礼当天天平公主逃婚了。因为薛绍的死,天平公主认为武承嗣有间接的责任,当年发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宝石的人,就是武承嗣,而且李唐王室之所以如此,都是武家人的功劳,虽然她母亲武则天是罪魁祸首,但是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武承嗣就成了替罪羊。这就是天平公主并不愿意嫁给武承嗣的原因。
天平公主选择了同是武家人的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家人,武则天放心。他和驸马的死没有关系,离政治权利中心又比较远,而且还是个美男子。值得一提的是,武攸暨当时是有老婆的,武则天才不会想让女儿给人当小老婆的,于是就下令处死了他老婆,从而恢复了他单身的身份。
两次婚姻,一次是父亲唐高宗的利益需求,一次是母亲武则天的利益需求,婚姻让天平公主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她身为皇家的女儿,一定是政治权利的附属品,权力对于人来说多么重要,感情、亲情、性命如果没有权力的庇护,都无从谈起。最初只想做个贤妻良母的太平公主,开始渴望拥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