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之鸣人风流,比如电影游戏动漫里面的是哪个

2023-06-03 19:15:03 95阅读

火影之鸣人风流,比如电影游戏动漫里面的是哪个?

孙悟空,龙珠Z里的宇宙最强!一手一个星球,别觉得一拳很屌,他只有超赛1的实力,力顶孙悟空!!!!!!

图可以当壁纸哦。

火影之鸣人风流,比如电影游戏动漫里面的是哪个

赫鲁晓夫为什么一定要和玛丽莲梦露吃午餐?

1953年3月5日夜,苏共中央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突患脑溢血,在位于莫斯科西南郊外的孔策沃别墅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明确指定或者推荐接班人,所以苏联的政局一度陷入了动荡,开始进入“三驾马车”时期。

通过连续的政治斗争,赫鲁晓夫在军队的支持下逐渐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后,他开始就一系列的内外政策都进行调整,以不断确立自己的权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严厉地批判了对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贸然提出了“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史称“三和路线”。尤其是,他对马列理论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了修改,呈现出了“修正主义”的苗头。

1958年,赫鲁晓夫继续“唯我独尊”,竟然提出要在中国境内兴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因为此举事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当然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中苏双方的意见也逐渐公开化。对此,毛主席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表示:

事实上,中国同苏联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想在军事上控制我们,我们不干。

同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岛,有意同台湾当局打起了默契的“政治仗”。由于事先没有知会苏联政府,再次引起了赫鲁晓夫的强烈不满。

很显然,当时的中苏两国已经是矛盾重重。但是,为了顾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了不打破“冷战格局”,双方都尽量避免将矛盾公开化。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了彻底解决“柏林危机”,竟然向赫鲁晓夫发出了访问邀请。对此,赫鲁晓夫和苏联政府都显得有些意外,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来自华盛顿的邀请出乎意料,我们从未抱有这个期望,所以不仅没有打算近期访问美国,也不打算将来访问美国……。一开始,我甚至都不相信,简直不可思议,但又令人高兴,而且也很有意思,想去看看美国。

最终,在赫鲁晓夫本人的坚持下,苏联政府接受了美国的邀请。不过,就在正式出访前,赫鲁晓夫竟然又突发奇想向美国人提出了两点“特殊要求”:

一、希望能参观迪士尼乐园;

二、希望能与梦露共进晚餐。

在此之前,美苏两国的关系一直很微妙,甚至是紧张,相互都看不顺眼。在美国人眼里,苏联就像一只雄踞在欧洲的北极熊一样凶神恶煞,甚至还被视为是“撒旦”。

因此,当赫鲁晓夫即将访问美国的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很多美国民众的抵触。尤其是,当听闻这位“撒旦”还要参观和游玩迪士尼乐园时,民众们纷纷进行示威游行,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

最终,美国白宫方面答复苏联,赫鲁晓夫访问期间恰逢迪士尼乐园正在装修,无法供他参观或者游玩。对此。赫鲁晓夫感到非常失望,甚至还诙谐地表示:

难不成,美国的导弹发射系统都装在迪士尼乐园里面?

不管怎样,赫鲁晓夫的访美之旅还是开始了。1959年9月15日,苏联的大型客机“图——114”降落在了美国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民航客机。

唯一有些尴尬的是,由于美国机场没有相匹配的客梯,赫鲁晓夫只得通过逃生梯下飞机,从而成为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苏联领导人。

声明,本文属于“文史不假”原创,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警告!如出现在第三个平台,皆属于卑劣的抄袭行为!

虽然没能进入到迪斯尼乐园,但美国政府好歹说服玛丽莲·梦露出面接待赫鲁晓夫。不过,这次见面也不是苏联最初要求的双人晚餐,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午宴。梦露虽然坐在主桌上,但没有同赫鲁晓夫相临坐在一起。

午宴开始后,赫鲁晓夫并没有显得太过失望,反而开始滔滔不绝地演讲。不过,由于两国观点相去甚远,现场显得有些尴尬,幸亏梦露屡屡打圆场才维持了轻松的气氛。

宴会结束时,赫鲁晓夫当场邀请梦露访问苏联,甚至还许诺为她亲手制作苏联馅饼。不过,考虑到现场气氛和外交礼仪,他也象征性地邀请了其他的宾客访问苏联。

事后,很多人诟病赫鲁晓夫这两点“特殊要求”是好色和无理之举,将苏联的国家颜面丢到了大洋对岸。文史不假个人虽然对他没有任何好感,但却不认同这种评价,这样显然看低了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赫鲁晓夫。

实际上,赫鲁晓夫提出这两点“特殊要求”,无非就是希望借助迪斯尼乐园和玛丽莲·梦露的影响力来打破自己在美国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说白了,就是一种外交手段而已。

赫鲁晓夫此次出访美国,虽然持续了13天的时间。但是,他与艾森豪威尔并没有签署任何实质性的协议,美苏两国也没有实质性改善关系,属于一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访问。

1960年时,就在赫鲁晓夫结束访美不久,美国中情局局长就建议艾森豪威尔总统向苏联派出U-2高空侦察机入境侦察。同年5月1日,一架U-2高空侦察机在苏联境内被苏军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还被生擒活捉,美苏关系重新降到了冰点,甚至引发了日后的“古巴导弹危机”。@文史不假

果心居士使出螺旋丸?

肯定是有关系,自来也建立了一个组织,其情报能力强大先与五大国找到晓组织所在地,这代表了这个组织很庞大,在雨之国篇章可以看到自来也流浪之旅很滋润遇到和纲手想像的人一夜风流,有个后代也很正常, 再有关于通灵兽,除了鼻涕虫外蛤蟆和蛇都有强烈的自主意志,比如大蛇丸为了变成人差点死去,到了博人传剧情,可以肯定大蛇丸完全没有夺舍佐助的打算,掌握核心科技的大蛇丸要拥有写轮眼太简单了,连白绝孢子都能发现的人佐助的人小手段,明显是假装的,故意去死,大蛇丸得到白绝身体说了一句话,现在已经不是蛇了。再有一个鸣人,九尾不让鸣人学习使用仙术, 还有就是四代火影,在四战,被众人六道带土吊打的时候只有体术和仙术有伤害,但是四代火影拒绝进入仙人模式,理由是不熟练,连九尾模式都轻松进入,会学不会仙人模式?可见在四代火影眼中妙木山的威胁比无限月渎还大,自来也按照大蛤蟆仙人的预言死去,长门杀自来也应该是自来也要求的,毕竟是父亲的角色,是师父不是老师,对于长门来说心里地位不会低于弥彦小南,所以自来也可能死了,尸体被蛤蟆回收,变成了妙木山蛤蟆石像,可能活着摆脱了妙木山控制,也可能被妙木山做成傀儡继续活着,火影忍者后续剧情在解决大筒木辉夜姬恐惧的人敌人后,后面的反派boss必定有妙木山,否则对不起前面的铺垫。

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宛城之战是曹操战争履历上一个抹不掉的黑点。

曹操南征张绣,张绣见曹操势大难敌,主动投降,本是一场好事,却不想因为曹操的个人缺点,横生波折。

曹操平生好色,尤其喜好人妻,眼下张绣主动归降,战事不起,曹操的心就放松了下来,这一放松, 就忍不住想要满足一下自己的私欲了。

在明知道邹氏是张绣寡婶的情况下依然占有了她,这被张绣视为奇耻大辱,使得本已归降的张绣起了反叛之心。

张绣一心想要杀死曹操,可是曹操的护卫典韦非常厉害,这要是万一杀不死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他的手下胡车儿就出了一个主意——盗戟。

绣乃移屯其军。分为四寨,刻期举事。因畏典韦勇猛,急切难近,乃与偏将胡车儿商议。那胡车儿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亦异人也。当下献计于绣曰:“典韦之可畏者,双铁戟耳。主公明日可请他来吃酒,使尽醉而归。那时某便混入他跟来军士数内,偷入帐房,先盗其戟,此人不足畏矣。”

至于题主所问的问题,为什么胡车儿要趁典韦熟睡之时盗取典韦的武器,而不干脆直接杀死典韦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避免惊动曹操

张绣一方的主要目标是杀死曹操,而曹操势力庞大,兵强马壮,若是被曹操提前感应到张绣反叛的心思,有所防备,肯定早早退往安全地带,而后调兵遣将镇压张绣。

张绣的实力远不如曹操,等到那时候,别说杀死曹操,恐怕很轻易就会被曹操打败了,所以张绣唯一的机会就是趁曹操没有防备的时候偷袭杀死曹操,这样子曹操势力群龙无首,有可能内乱,一时半会儿不一定有精力起兵征伐他,他才好浑水摸鱼,有机可乘。

所以在正式举事,杀死曹操之前,是万万不能打草惊蛇,引起曹操防备的,所以暂时不能杀死典韦。

其次,失去了专用武器的典韦威胁大减

如上面所说,张绣的主要目标是杀死曹操,而不是杀死典韦,那么只需要废掉或者部分削弱典韦的武力就行了。

而偷取典韦的武器,无疑是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个武将失去了自己的专属武器武力值会下降多少?演义中没有明说,不过我们可以找到几名武将做对比

首先是“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

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

官渡之战的时候,高览曾经正面跟许褚交战,从曹操的反应来看,这二人应该是平手,此刻的高览,用的武器是枪。

而在一年多之后的汝南之战中,高览不知为何,没有用自己最擅长的枪,改成了大刀。结果被赵云一招杀死。

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

严格来说,此战赵云有背后偷袭的嫌疑,可是高览的实力下降也是很明显的,这算是对于使用不顺手武器武将战力下降的一个证明。

再来看典韦自己,有双铁戟在手的时候战斗力极其强悍。

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入去。郝、曹、成、宋四将不能抵挡,各自逃去。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

这是曹操和吕布濮阳之战,曹操中了埋伏被围,典韦于万军之中杀入,先是独自杀退追兵,又杀退了吕布八健将中的四人,救出了曹操。此刻的典韦,战斗力非常强悍。

再看看典韦失去双铁戟之后的战斗力。

韦方醉卧,睡梦中听得金鼓喊杀之声,便跳起身来,却寻不见了双戟。时敌兵已到辕门,韦急掣步卒腰刀在手。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抵长枪,抢入寨来。韦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人。马军方退,步军又到,两边枪如苇列。韦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

此战没有一员武将出现,全是普通的连名字都没有的士兵,然而面对这样的士兵,典韦虽然宁死不屈,战斗至死,也只是杀掉三十多人而已,这跟他拥有双铁戟时候的战绩根本就没法比!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极少有一流武将在战场上被小兵杀死的,像是关羽、张飞、赵云他们这些武将,一旦被敌军包围,在敌方没有同样的一流武将出现的情况下,往往都是能够杀出重围的,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是明晃晃的例子。所以他们都被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

那么武力值跟他们在一个层次的典韦为何杀死三十多个士兵自己就战死了呢?这跟他的实力极不相称!

原因就是典韦失去了他的趁手武器,一身武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书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吕布麾下武将反叛,想要制住吕布之时,也是“先盗画戟”,然后才是“ 将吕布绳缠索绑,紧紧缚住”,这就可以证明武器对于武将的重要性了。

而同样失去了武器的典韦,已经阻止不了张绣领兵去杀曹操了!

最后,与正史不符

正史上,没有胡车儿盗戟这件事,典韦就是在保护曹操的时候英勇战死的。

三国志·典韦传: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很多地方都有史书不符,但大致脉络还是一样的,很明显,在典韦之死一事上,作者比较尊重原著,给了典韦一个英勇战死的结局,跟史书上一样。

若是作者笔锋一转,让胡车儿直接杀死典韦,令这一代忠勇的猛将死得如此不明不白,也太过委屈了。

反正典韦之死并不影响接下来的历史走向,那演义作者干脆就沿用史书上的记载,同时安排了胡车儿盗戟一幕,既让情节显得更加曲折,也更好的衬托出了典韦之死的悲壮与不甘。

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英布和项羽的关系,看起来坚不可摧,实际上两人是玻璃兄弟,刘邦只是敲碎玻璃的那个人。

英布,安徽六安人,据说他是皋陶的五十九世孙,祖上十分显贵,只不过混到他这一代,已经彻底沦为平民了。

英布小时候算了个命,说他长大后如果受刑了,肯定能封王,后来他果然因为犯法而被判处黥刑(在脸上刺字),他因此感到很高兴,于是四处吹嘘说自己以后要封王,但大家都看不起他,管他叫黥布,他却不以为然。

秦朝末年,秦始皇召天下囚徒修建秦始皇陵,英布因为犯过罪,也来到了骊山,不过他一直怀揣着一颗成为诸侯王之心,所以他在服役期间不好好工作,专门跟犯罪头目、英雄豪杰来往,暗地里谋划大事。

不得不说,英布天生反骨,号召力也很强,他服役期间,竟然成为了一个小头领,大家都很听他的话,他便带着这些人逃走,到一处山中落草,成为了山贼。

就这样,英布过了数年打家劫舍的生活,一直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他这才带着数千人去投靠番县令吴芮,跟着吴芮一起造反,吴芮很欣赏他,还将女儿嫁给他。

加入起义军之后,英布打仗很猛,不过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他又听说项氏一族是楚国的大贵族,很有号召力,于是带着军队投靠项梁。

当时,项梁拥立楚国王氏后裔熊心为楚怀王,但楚怀王只是个傀儡,项梁自立为武信君,又封英布为当阳君。

大家注意,那时候项梁人马并不多,英布的几千人马,已经不少了,因此他为了拉拢英布,就封英布为君,同样都是君,两人的地位在名义上就是平等的。

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项梁作为义军统帅,是可以节制英布的,而英布拿项梁当偶像,因此很听话。

后来,项梁在定陶与章邯的交战中战死了,项羽作为他的接班人,想要接管人马,但楚怀王不甘心当傀儡,就扶持宋义当义军统帅,让项羽担任次将军,英布等人担任将军。

这让项羽很不爽,便在出征的半道上将宋义给咔嚓了,英布都看傻眼了,因此很害怕项羽。

后来,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并让英布等人归他节制,他便派遣英布渡过黄河攻打章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英布竟然屡战屡胜,成功牵制住了章邯。

项羽便抓住这个机会,率领所有人马出击,最终一鼓作气击败了章邯三十万大军,迫使章邯投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的表现虽然最为出彩,但英布的功劳也不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战后得到了项羽的器重。

只不过,项羽作为楚国贵族,打心眼里是看不起英布的,认为英布就是个打工仔的命,因此脏活累活都让英布干,而英布只能忍心吞声。

巨鹿之战后不久,义军将投降的秦军当做奴隶使用,引起了秦军的不满,有人听说秦军一些将领准备谋反,将这些情况告诉项羽,项羽便打算将投降的秦军都杀掉。

自古以来,杀降这件事都是让人不齿的,项羽不愿意亲自动手,便准备找个人替他干,那么谁最合适呢?

想来想去,项羽觉得囚徒出身的英布最合适,就将英布召来,给他下达了命令。

英布虽然很痛恨秦军,但如果杀掉二十余万秦军,名声败坏事小,成为秦军的众矢之的事大,因此不愿意干这事。

但是,项羽的态度很坚决,英布不敢违背,于是硬着头皮趁夜偷袭秦军,最终将二十多万秦军给活埋了。

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阬章邯秦卒二十馀万人。

项羽觉得英布很听话,便将更多脏活累活给英布干,比如有一次项羽攻打一处关隘,几次都无法打下来,便让英布组建敢死队去偷袭,这才将关隘打下来,但英布也损失惨重。

自那之后,项羽经常让英布担任先锋,一直打到咸阳与刘邦汇合为止,期间他不知道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可以说,英布一直以来的表现都是很好的,项羽如果少了他的帮助,很难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因此在项羽大封诸侯的时候,就将英布封为九江王,以九江、庐江二郡作为封地。

到这个时候,英布的付出总算是得到了回报,他成为诸侯王的梦想也得以实现,于是带着部众高高兴兴地来到九江。

但是,项羽没有因为英布已经封王,而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反而将更多脏活累活给他干。

那时候,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但一直跟随项羽,有不俗的实力,且对项羽忠心不二的人,就只有英布一人。

其他诸侯王,大多是借助项羽的势力复国而已,刘邦更是一直想要消灭项羽,成为天下之主。

项羽对此也心知肚明,也知道能够被自己调遣之人,就只有英布等少数几人了。

那个时候,项羽志得意满,认为楚怀王的存在,是限制他权力的最大障碍,于是准备找个机会将其杀死。

但是,项羽依然不想自己动手,他便又想到了英布,一个计策随之浮出水面。

项羽假意将楚国国都迁往长沙,派人将楚怀王护送到长沙去,暗地里却派使者去找英布和临江王共敖,让二人带兵在半道上将楚怀王杀死。

这让英布十分为难,毕竟楚怀王作为义帝,是他的主子,项羽让他去杀主子,这不是让他背负千古骂名吗?

但是,项羽还没有返回楚国,英布知道他如果不听项羽的话,项羽很有可能对他下手,于是只得带人追杀楚怀王,最终将楚怀王杀死。

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下,各就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可以说,楚怀王之死看似没有马上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实际上自那之后人心浮动,项羽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极大威胁,何以见得呢?

别看楚怀王作为傀儡,没有什么权力,但实际上只有他在,分封制的合法性才能得以延续,项羽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其他诸侯王听他的话。

楚怀王死掉之后,项羽作为诸侯王之一,跟其他诸侯王地位平等,这个时候项羽再发号施令,是不是显得有些勉强了呢?

说到底,项羽不过是楚国的王,只能管楚国的事,想要其他诸侯王听他调遣,就只能以楚怀王的名义,可惜他没看到这一层利害关系,就贸然让英布将楚怀王杀掉了。

楚怀王之死,最初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因为那时候项羽人强马壮,是最强大的诸侯,没人敢轻易得罪他,只能表现上服从他。

但是,后来一个叫田荣的人打破了这一平衡,并引发了连锁反应。

田荣,本是战国时齐国王室后裔,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与几个兄弟一起响应起义军,跟随项梁和项羽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认为田荣之前不太听他的话,所以很生气,便不打算封田荣为王,而是将齐地一分为三,将田巿封为胶东王,田都封为齐王,田安封为济北王。

这让田荣感到十分郁闷,与他一样没有被封王的,还有一个叫陈余的人,本是赵国将领,虽然立下战功,但因为失职而得罪项羽,因此项羽也没有封他为王,两人对项羽意见都很大。

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故不得王;赵将陈馀亦失职,不得王:二人俱怨项王。

楚怀王被杀之后,项羽返回楚国国都彭城,田荣看到了机会,于是派兵到赵地,帮助陈余在赵地反叛项羽,他自己则在齐地发起反叛,将田巿、田安杀掉,将田都赶走,然后自立为齐王,由此占领三齐之地。

项羽听说田荣发起叛乱,于是率军讨伐,远在蜀地的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于是采取暗度陈仓之策,让大将军韩信率军反攻关中,吹响了反攻项羽的号角。

趁着项羽攻打齐国,刘邦很快就击败章邯,并迫降司马欣、董翳,攻下三秦之地。

这几件事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楚怀王去世之后,由于天下无主,所以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谁都想成为一方真正的霸主,不愿意听项羽的号令,局势跟东周末期群雄并起是何其相似!

但是,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早在项梁立楚怀王的时候,他就十分不理解,他认为谁拳头硬,谁就是天下霸主,何必借助楚怀王的名号。

项羽杀楚怀王的时候,也认为自己实力最雄厚,没有人敢不听他的话,他的自我感觉实在是太良好的,他也不要想一下,当初六国贵族为何都愿意跟着他,还不是为了恢复六国?

六国恢复之后,楚怀王的意义就等同于周天子,他们至少有所敬畏;一旦楚怀王死掉了,六国就没了约束,大家都是诸侯,谁也没资格管别人。

项羽的问题就在于,在杀掉楚怀王之后,还在做着号令天下的美梦,认为其他诸侯王都是他的臣子,都该对他忠心耿耿,听从他的调遣,可现实却很快就打了他的脸。

当时,刘邦和韩信分两路大军扫清其他诸侯国,项羽却深陷齐地无法脱身,面对如此困境,他想到了好兄弟英布,于是给英布写了封信,让英布出兵帮他攻打齐国。

那时候,英布在九江的日子过得很滋润,自从成为诸侯王之后,他就变得富贵了,吃喝不愁,身边美女如云。

不仅如此,英布还体会到了当诸侯王的好处,没有人管他,他在国内说一不二,因此当他看到项羽的信之后,就感到很不爽,大家都是诸侯王,项羽为什么还要像对待臣子一样,对他吆五喝六呢?

于是,英布只派了几千人去帮助项羽,自己则以生病为由拒绝出征,项羽因此很不爽,还连续派了好几个使者去斥责英布,英布感到很害怕,但依然不愿意出征。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

到这个时候,项羽和英布的兄弟感情出现了严重裂痕,只需要有个人添一把火就可以让两人反目成仇了,而刘邦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项羽虽然对英布很不爽,但对大局势看得还是很清楚的,刘邦连续消灭了几个诸侯王之后,能够帮助项羽的人就只有英布了,因此他开始拉拢英布,还派人去安抚英布,英布的情绪稍稍缓解。

前204年,刘邦率军五十多万攻克彭城,但项羽只带着三万多人就击败了刘邦,刘邦一路溃败到了虞县,很生气地对身边人说,你们都不配与我一起共谋大事。

当时,有个叫随何的人就问刘邦为什么这么说,刘邦就告诉他,你们难道没有一个人想到,替我出使一趟九江,策反英布背叛楚国,只要英布能够牵制项羽几个月,我就能夺取天下了吗?

随何听完恍然大悟,认为刘邦的眼光果然独到,他又想到英布一直不肯出兵援助项羽,可见英布跟项羽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好。

于是,随何主动提出出使九江,刘邦表示同意。

不久后,随何就来到了九江,但英布认为刘邦实力弱小,不愿意见随何,随何看出了英布的心思,于是对英布的亲信说,他说的话肯定对英布有用,不然可以杀掉他。

英布得知这件事后,就召见了随何,随何说了很多话,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布忠臣侍奉项羽,项羽却只让英布干脏活累活,哪怕英布封王了,项羽依然想主子一样对他指手画脚;

第二,既然英布以项羽为主,却几次都不派兵救援,实际上英布已经背叛项羽了,项羽性格狭隘且报复心强,未来必定报仇;

第三,项羽杀害义帝楚怀王,是不忠不孝的表现,英布如果跟着他,最后只能跟项羽一起灭亡;

第四,刘邦实力虽然弱小,但汉国的战略态势却不错,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文臣武将众多,都愿意誓死追随刘邦,这个时候英布如果能帮助刘邦,那刘邦的胜算就更大了,这样英布的前途也会更好。

英布听了随何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认为即便不投靠刘邦,也不能得罪刘邦,不如先暗地里答应投靠刘邦,然后择机而动。

于是,英布对随何说,他可以暗中帮助刘邦,但先不要对外声张此事。

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随何当然不干了,但没有发作,而是想了个计策,当时项羽的使者刚好也到了九江,英布就设宴招待使者,正当众人筹光交错之时,随何突然闯了进去,还大声对楚国使者说,英布已经投靠汉王了,你可以回去了。

这话吓了英布一跳,他之所以不愿意公开投靠刘邦,其实是因为害怕项羽讨伐他,现在随何将他秘密投靠刘邦之事告诉楚国使者,岂不是陷他于两难?

楚国使者听了随何的话,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起身准备离开,这时候随何又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是杀掉楚国使者吧,不要让他回去告状,你也可以趁机投靠汉王。

英布不得已,只得杀掉楚国使者了,这样一来他就彻底与项羽闹翻了。

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搆,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击之耳。”於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也就是说,英布虽然对项羽不满,但因为他惧怕项羽,没有立马答应投靠刘邦,是刘邦的使者设计迫使他做出选择的。

不过,英布投降刘邦之后,刘邦对他还是不错的,后来他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因功被封为淮南王,封地扩大了数倍。

只不过,英布天生反骨,当他听说刘邦杀掉韩信和彭越等几位诸侯王之后,因为害怕自己也被杀而起兵造反,但最终兵败逃走,后来被岳父长沙王吴芮的孙子吴回给设计杀掉了,首级也被吴回献给了刘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