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颜大悦,四面桃花三面柳什么意思

2023-06-03 04:30:04 77阅读

龙颜大悦,四面桃花三面柳什么意思?

四面桃花三面柳的意思是:大明湖四面是荷花三面是柳树,红荷绿柳相映衬,分外美丽。济南满城都映着千佛山的山色,大明湖占了城的一半。

出自:清朝清刘凤诰的对联。

龙颜大悦,四面桃花三面柳什么意思

解释:

一城山色:千佛山在城南,为附近最高的山,全城人都能看到它苍翠的山色。

半城湖:大明湖在城的北部,周约八里多,所以说它占了“半城”。

扩展资料

刘凤诰轶事:

刘凤诰以才学超群,被主考列入向皇帝推荐的前十卷名单,呈送皇帝御览。乾隆帝听了殿试读卷官读过试卷,对刘凤诰的才学十分赞赏,便传刘凤诰面试。

等到乾隆帝向刘凤诰脸上一瞧,一时却怔住了。原来这位刘凤诰是个独龙眼。乾隆沉吟了半晌,便对刘凤诰说:“朕要当面考考你,你若果真才学超群,朕定然点中你;若才学平平,你就休怪朕无情了。”

乾隆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才华横溢的刘凤诰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题,天子天象,气势不凡,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后三字的“探花郎”一语双关, 令人击掌赞叹。

乾隆帝一听,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韵律和谐,不禁龙颜大悦。哈哈大笑地说:“好!朕成全你。”朱笔一点,刘凤诰就被录取为一甲第三名探花。

武则天发明的骨醉之刑究竟有多残忍?

武则天是我国封建帝制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能以女子的身份在属于男人的时代争夺到皇帝的位子,手段和能力也是不可小觑。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武则天为了争宠,连亲生的女儿都杀了,借此栽赃嫁祸给王皇后,虎毒尚且不食亲子,如此这般也是足够狠辣,虽然武则天杀女的事情,真假还有待考证,不过她为了皇位三番五次为难亲生儿子,打击政敌、铲除异己是有目共睹的,甚至为了整治昔日与自己争风吃醋、背后下绊的女人,还发明了一种叫做“骨醉”的酷刑。

我国古代的刑罚的确有不少比较残忍的,不仅是对犯人的身体,对心理上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因为直言进谏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堂堂一介太史令,成了太监,不仅是身体的重创,对他的人格和心理更是一种侮辱。诸如此类的还有炮烙之刑、劓刑、膑刑,更有甚者,还有人彘这种酷刑。传说中武则天发明的骨醉可怕程度不亚于吕雉的人彘之刑。

武则天起初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宫中无宠无子的低级侍妾,在唐太宗重病之时伺候在旁,并在此期间开始与李治眉目传情。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按照礼制被送往感业寺出家为尼,为先皇祈福。

唐高宗李治在父亲病逝一周年的时候,前往感业寺祭拜,再次遇见了武则天,两人旧情复燃,甚至珠胎暗结。当时李治的发妻王皇后知道了李治与武则天的秘密,想借着武则天打击李治宠妃萧淑妃的气焰,便主动建议李治迎武则天回宫,并且由她去摆平朝中大臣的反对。

正愁着怎么把武则天带回宫中的李治,听到王皇后如此可心的建议是龙颜大悦,就这样在李治与王皇后的联手力排众议下,武则天回到了久违的皇宫,成为李治的昭仪。

王皇后一心想借武则天扳倒萧淑妃,却没想打狼不成又招来了老虎,武则天的手腕比萧淑妃厉害太多了,不仅收拾了萧淑妃,连王皇后也一起干掉了,着实让王皇后尝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滋味了。在李治的坚持下,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自此与李治并称“二圣”。

而这骨醉之刑便是用在了武则天的头号情敌萧淑妃、头号对手王皇后的身上了。王皇后是李治发妻、六宫之主,必然是武则天的挡路石;萧淑妃在李治还是太子时就是他的枕边人,两人情投意合,而且萧淑妃又为李治生下了二女一子,是李治最宠的嫔妃,于武则天来讲是相当碍眼的存在。

武则天入宫后,萧淑妃在宫斗过程中落败,逐渐失宠,被贬为庶人。萧淑妃被废后,被囚禁于后宫中的一间密室之中,与同样宫斗失败的王皇后做了“室友”。密室中不见天日,只有一个小门用来送食物,两人被困于此,终日以泪洗面。

一日,唐高宗李治突然想起了曾经的旧人,就前去探望二人,他来到密室前,见此处不见天日,只有一个小门运送食物,十分难过。他询问两人是否安好,困于密室中的萧淑妃、王皇后听见了唐高宗的声音,十分激动,泣不成声,向高宗求情,希望能离开这方寸之地,高宗答应了二人。

此时,耳目众多的武则天得到了消息,她等到高宗离去后,立刻命人萧淑妃二人杖责一百,有在杖责之后,又将二人的手脚全都砍去,然后将她们放入酒坛子之中。二人被塞进酒坛子之中,灌得醉醺醺的,酒又从伤口之中渗入,疼痛异常。酒坛之中,空间又异常狭小,不得动弹,让她们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也就是残忍“骨醉”之刑。这刑罚的名字听起来倒是不错,别有一番美感,但这与吕后的人彘之刑相比起来,也是毫不逊色。

醉刑的记载确实出现在了各大正史以及野史的资料中,不过史学界对此事的真实性还有争议,毕竟在李治决定赦免的时候,虐杀王皇后、萧淑妃,也太不把李治放在眼里,之后李治又该如何听她信她。再者王皇后与萧淑妃皆出自名门,即使被废,李治和武则天也得权衡其背后的力量,如此残忍的手段会引得朝臣愤怒、群起而攻之的,武则天是个高明的政治家,权衡利弊还是很在行的。

女人当皇帝,是开天辟地、是打破禁忌,诽谤诋毁者甚众,这是不是对武则天的诋毁之笔,尚未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有哪些匪夷所思的事件?

战斗机被打掉机舱盖,居然敢横滚后倒擦着山顶尖飞行,飞行员的头部距离山顶树梢仅有1米多。美国王牌飞行员雷斯纳看到中国志愿军飞机飞出犹如特技般的动作,唯有惊呼:“平生所见最疯狂的动作之一!”

雷斯纳原以为飞行技术如此高超的一定是苏联飞行员,可等其临近能看清楚对手时,却惊讶地发现一张年轻的东方人面孔,而且这位东方飞行员还向其示威性地挥了挥拳头。

而这位令美国王牌都频频惊叹的东方飞行员,就是我志愿军英雄飞行员王海的“铁杆僚机”焦景文。

也许雷斯纳对中国飞行员能拥有如此娴熟的飞行技术颇觉匪夷所思,可其却不知我志愿军飞行员敢与其如此硬拼,凭借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机动灵活的超人智慧。

1926年,焦景文出生于河北武安,1945年参军,后在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正式成立时,被编入空军第四混合旅成为王海的默契搭档。

抗美援朝初期,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优势完全占领了朝鲜上空。美机想炸那就炸那,想飞多低就飞多低,甚至有时我军锅里冒个烟都能引来美机扫射。由此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急需空军入朝协同作战。

可新中国空军组建还不足一年,飞行员课程训练还远未结束,但因战争需求,也只得让苏联教官加紧速成训练。1950年12月21日,首批新中国空军进驻安东基地,由秘密出动的苏联空军带领进行实战锻炼。

当时我空军各方面实力确实无法与美空军相比。我空军各种作战飞机不足300架,而美军在朝鲜战场出动飞机1200余架,甚至最多时可达2400架。

我空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足68小时,而美飞行员多参加过二战,平均飞行时间已多达数千小时,其中不乏雷斯纳这般与德国、苏联等顶尖飞行员交过手的王牌,作战经验相当丰富。

虽然我空军实力不占优势,可我志愿军飞行员也多是抗战时期参军,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从枪林弹雨中一路闯过来的,胆量绝非常人可比,遂面对自视甚高的美空军并无任何畏惧心理。

中美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对决,我军空四师飞行大队长李汉就创下了击落美军F-84战机一架,击伤两架的惊人纪录。我空军就是如此以战代练,逐渐淬炼出足与美空军争夺制空权的实力。

1951年10月,焦景文所在空3师抽调50架米格-15战机赴安东,代替空四师执行作战任务,当时正逢美空军实施大规模“绞杀战”。

原来1951年7月,作战双方就开始停战谈判,可美军却在我志愿军背后“插了一刀”,派大批飞机全方位轰炸朝鲜北部交通枢纽,试图切断我志愿军物资补给运输线,以便胁迫中朝在停战谈判中做出妥协。

美军将如此大规模的空袭称为“绞杀战”。由此我军空3师一开战就面临艰巨阻击任务,于是他们根据敌我双方优缺点对比开创新战法,很快就有效打击了美空军的嚣张气焰。

尤其是在鸭绿江南岸平原地区形成一条令美空军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而焦景文与雷斯纳的那场经典空战就发生在1952年10月10日那天。

战争中长机负责进攻,僚机负责掩护长机。焦景文作为王海僚机,时刻以王海为主,不仅防御敌机右来右打、左来左打,甚至还要舍命挡住射向长机的炮火,尽职尽责履行着僚机的责任。

雷斯纳确实经验老道,那天一开战就已察觉焦景文的重要性,遂在其背后射出的第一炮就击飞了焦景文座舱盖,高空寒冷空气顿时扑向焦景文。

一般情况下,飞行员高空遇到座舱盖破裂,会出现缺氧以及身体冻僵等不利状况,遂大概率会选择弃机跳伞求生。

可就在雷斯纳认为这次基本轻松稳杀时,焦景文也许为避免缺氧、挨冻,竟突然驾机直扑地面,然后在距离地面不到5英尺(不足2米)高度,又开始拉起改平擦地飞行。

雷斯纳看得目瞪口呆,随即紧跟着直追下去,可已失去了攻击焦景文的机会。因为战斗机上的机枪有一个稍微向上的角度,无法朝距离地面只有2米的目标开火。

焦景文想把雷斯纳甩掉,雷斯纳则紧追不舍。两架飞机在树梢高度翻滚腾挪,都想找准攻击对方的角度,可都未能得逞,而雷斯纳的僚机已早早被甩在了后头。

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中,我志愿军老兵曾回忆美飞行员敢贴着树梢飞,技术娴熟过硬。可雷斯纳遇到焦景文真可谓棋逢对手,用其自己的话形容“已把最后一点点本事都拿出来了,完全是凭着直觉才勉强咬住焦景文。”

战斗高潮还在后面,也许焦景文为追求速度上的优势,突然飞出了那个竟雷斯纳惊呼的横滚倒擦山尖飞行的惊险动作。

雷斯纳穷追不舍,两架飞机机翼紧贴机翼沿地面并排而飞。因为焦景文的氧气面罩早已被吸走,所以雷斯纳能清晰看到焦景文的面孔。而焦景文却像单挑的斗士般向雷斯纳伸出了拳头。

焦景文终于飞抵我空军基地上空,我军密集的防空炮火随之掩护而来。焦景文误以为在炮火掩护下可以安全着陆了。可当焦景文刚欲降落时,非要吃掉焦景文不可的雷斯纳,硬是从密集火力网中钻出,打落焦景文战机半个机翼。

而焦景文也真不含糊,居然凭借超人力量成功迫降。不过焦景文战机落地腾起的尘土,令雷斯纳的僚机飞行员误以为焦景文战机坠毁,兴奋高呼:“Woooh,你刚刚打掉了整个红色空军。”

只是雷斯纳等人兴奋过头了,其僚机返航时被我军地面炮火击中,飞行员跳伞身亡,雷斯纳侥幸得以逃脱。

战后几十年,雷斯纳对此次空战精彩细节念念不忘,直到后来与中国空军有所接触后才知对手就是焦景文。

雷斯纳对精彩空战细节的描述轰动了美国空军,可他们却不晓得焦景文还不是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最高水平。

而焦景文随后又在12月2日、3日爆发的中美300余架喷气式飞机大空战中,再度上演机中24弹座舱盖被打掉一半后,掩护长机成功返航的的生死一刻。

1952年12月3日中午,焦景文所在的空三师王海大队正准备吃午饭,却突然听到消息,美军72架战斗机、56架轰炸机正气势汹汹地飞临清川江上空。

王海率一大队12架战机随即升空迎战,经过激烈鏖战成功击落敌机5架。可就在我军12位勇士返航时,作为僚机的焦景文突然发现右上方出现8架美军战机,随后只剩4架了。焦景文明白消失的4架美军战机很有可能绕到他们后面去了。

这4架飞机就是美军惯用的“鱼饵战术”。简单说就是美军以单架飞机做诱饵,后面的机群埋伏伺机而动。

这还是王海大队头一次遇到美军的“鱼饵战术”,王海知道这可能是个陷阱,遂命令12架战机保持编队互相掩护,而作为僚机的焦景文,为完成掩护长机的任务,也时刻警惕着身后的动静。

焦景文突然发现后上方有4架美军F-86战机扑来,可就在他向长机报告后想转身迎战时,占据高度优势的美机已先发制人向其开炮。

一阵急促炮火从后上方射向焦景文战机。“嘣”的一声,焦景文座舱盖又被打掉一半,一股强劲寒风钻进座舱,犹如钢针刺脸钻心般疼痛。

焦景文稳住心神一看,机翼已被打得千疮百孔,升降舵、操纵杆都不太听使唤了,很难保持双机作战了,可为了避免敌机集中火力攻击长机,毅然决定豁出去了。

后来焦景文曾回忆当时情形说:“我飞机也快没油了,我跳伞也回不去了,那就豁出去了,反正我回不去,也不能让敌人回去,我就朝敌机撞了过去。”

狭路相逢殊死搏击,也许美飞行员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对手,居然吓得扭头飞走了。焦景文驾使负伤29处的战机奇迹般的返回了基地,当其走下飞机时感觉都有些虚脱了。

焦景文作为僚机以能攻善守、绝不掉队著称,为长机筑起了坚固屏障。难怪长机王海慨叹如果没有焦景文,哪里还有王海。

可焦景文个人先后击落美军战机3架,击伤1架的战绩,在志愿军空军中还不算显赫。这不仅是焦景文身为僚机的原因,更因王海大队飞行员个个都有英雄虎胆,皆有击落击伤美军战机的记录。

雷斯纳为焦景文匪夷所思的飞行技术叹服,却不知焦景文只是志愿军飞行员的一个缩影。

譬如长机王海击落4架、击伤5架美军战机,是响当当的九星飞行员,甚至还斩落了美空军51大队中队长加布里埃尔,也就是日后的美国空军参谋长。

还有素有“空军之王”美誉的赵宝桐,同样是击落7架击伤2架的九星英雄。

还有王海大队的孙生禄,居然敢在200米距离发炮,将美机打得凌空开花后,再直接钻到爆炸碎片中去,是名符其实的“空中狙击手”,也取得了击落敌机6架击伤1架的战绩,只可惜孙生禄在12月3日那场空战中牺牲了。

要知道志愿军飞行员们平均几十小时的飞行时间,对于美军王牌飞行员平均上千小时飞行时间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但志愿军飞行员于1951年9月25日,首次参加双方200架次规模大空战时就丝毫未怂,其中李永泰在座舱盖被打碎情况下,驾着中弹30余发、负伤56处的飞机顽强返回基地。

志愿军飞行员们个个是空中英豪,他们凭借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个人素质,更因其心中拥有保家卫国的强大心理支撑。

当时志愿军驾驶的米格战机,除了小部分是苏联免费捐赠,大部分都是半价购买的。一架战斗机折合人民币15万元,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一时还拿不出那么多钱购买飞机。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捐款给空军买飞机的热潮。

北京石景山钢铁厂职工利用增产、捡废铁等方式,捐献了“石景山钢铁厂号”战斗机1架。甘肃玉门油田工人用8天增产所得,捐献“石油工人号”战斗机1架。

京剧大师梅兰芳个人直接捐献战机1架。豫剧大师常香玉变卖汽车、孩子的金银首饰,然后又在6省市巡演170余场,为志愿军买了一架当时最先进的米格-15战机1架,战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

截止1952年5月底,全国各界人民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可以说新中国第一代空军是中国人民从自己牙缝中抠出来组建的,而新中国空军的表现也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

难怪焦景文没有座舱盖也敢横滚倒贴山头飞;难怪李永泰拖着被打了56个弹洞的战机,毅然选择冒险着陆也不跳伞;难怪孙生禄敢冒险钻入爆炸碎片中也要将美机打开花。

这是因为志愿军飞行员们知道每架战机都是人民省出来的,所以他们宁肯个人被毁灭,也不愿被打败。这是一种怎样的血性与勇猛精神?

志愿军飞行员们之所以能打破美空军神话,赢得对手尊重,凭借不仅仅是匪夷所思的技战术,更因其背后有强大的人民支撑。

2020年8月2日,九星米格的空战传奇王海老将军病逝。2021年8月 10日,名扬海外的焦景文老英雄病逝,享年95岁。

将军罢身追云去,碧天长流屠枭迹。空战英豪血洒长空,铭记历史,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英雄。

文思豆腐的典故?

文思豆腐是一个成语,典故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唐代一位文学家闻名于世,但他的家境贫寒,只能吃豆腐为生。他为了弥补家庭的财政困境,每日辛勤工作,但晚上仍进行文学创作,常常疲倦而不堪。他的邻居们经常听到他风尘仆仆回家,口中念念有词,意犹未尽。有一位邻居好奇地问他为何每天这样辛劳,他我家贫困,唯有吃豆腐维持生计,但豆腐也有形状和脆度之分,所以我每日工作之余,也在探索如何制作出完美的豆腐。从此,文学家逐渐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也因此成了“文思豆腐”一词的缘起。这个成语赞扬了勤奋、刻苦学习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那么能打?

很多人对于谥号看不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那都是马上过日子南征北战的猛人,偏偏以“文”作为谥号,是不是用错了?

非也。

谥号起于西周早期,所以我们就从西周开始查起。

1、

《封神榜》大家都熟悉吧。

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被囚在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又是送美人,又是送宝马,才使纣王龙颜大悦:姬昌这老小子会做人,行,那就回去吧,以后安分点,不然本帝还会翻脸。

姬昌回到周国,得到了被纣王坑苦了的众诸侯的支持,一顿操作猛如虎,把犬戎、密须、崇国都打趴下了,然后迁都丰京,又收拾了邘国、黎国,最后称王,这便是周朝的奠基人周文王。

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姬发继位。

周武王在老爹打好的基础上,任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贤臣治国理军,最后周国是兵强马壮,肥的流油。

与此相反,纣王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还在搞“酒池肉林”之类宴会,以“炮烙刑”找乐子,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周武王顺应民意,带着庸、蜀、羌等部族与八百诸侯在盟津誓师,然后浩浩荡荡地杀奔朝歌,在为牧野之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直接兵困朝歌,绝望的纣王在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点了。

周武王结束了商纣的统治,定都镐京,建立周朝。

周国一举从诸侯国蜕变成了王朝。

2、

周文王、周武王这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记住,商朝之前没有标准的谥号制度,只称帝号,比如帝尧、帝舜、帝禹,还有不争气的帝辛,也就是把自己玩完了的纣王。

有人看到这儿说不对啊,纣王不就是谥号吗?

纣可不是个好词,所以纣应该是周朝在谥号制度形成之后给他追加的恶谥。

周国,在商朝的统治下只是诸侯国,称王也就该叫周王,而没有具体的文武之分。

随着姬发击败纣王建立周朝,结束了帝时代,开启了王时代,这时肯定不能还用帝辛的编年史,得用周朝的编年史。

武定天下,文治百世,所以姬发自称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开启了周武王年间的编年史。

以严格的意义来说,周武王不是谥号,而是自称。

诸侯骑上马就是战将,下了马就是文臣,能文能武,那么怎么区分文、武呢?

我们看战绩。

周文王,征服周边小国,强大周国,成为周朝的奠基人。

周武王,推翻的商纣统治,建立周朝,成为中原的新霸主。

明白了吧?

只有为作为开国的奠基人或者开国建朝的王谥号才能用“武”。

3、

那么对不对呢?

有人说,我不信,你来说说秦始皇。

嬴政灭掉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他太狂了,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两个字都要占,于是自称“始皇帝”。

按照谥号制度,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谥号应该为“秦武帝”,不过没人敢去给“始皇帝”取谥号,拿他跟周武王比,小心脑袋搬家。

有人不服气,你来说说曹操。

三国曹操,谁也打不死他,最后还是病死的,也没有统一三国,但曹丕代汉称帝后,不是也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吗?

还是适合规则的。

4、

我们来看看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著的《逸周书·谥法解》对文武的定义。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文重在学识、道德以及治理之道,武重在开疆拓土平叛定乱,所以武为皇,文为相。

显然谥号制度完善在西汉时间。

刘邦逼得结拜大哥项羽告别虞姬放走乌骓马然后在乌江给了自己脖子一剑,最后成为大赢家,建立西汉。

但偏偏刘邦不守规矩。

统一天下,秦始皇开创皇帝的先局,刘邦自然不甘屈人之后,跳过“武”选择了“高”,复兴汉室功高至伟之意。

刘秀干掉了超前的改革家王莽,拿回了汉家江山,建立东汉,他可不敢跟老祖宗争谥号,去世后的谥号为中规中矩的光武。

谥号制度在东汉时基本已经确定,后朝大多照搬两种模式,但不是绝对。

其一以“高”开始,随着的必然就是“武”;其二以“武”直接开始。

南朝齐高皇帝萧道成,北朝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

隋朝杨忠谥号武元皇帝,唐李渊谥号太武皇帝,均以“武”开始。

5、

说到了唐明,也就该回答问题了。

在生的皇帝没有谥号,是去世后由继位皇帝追封而来,必须按照“高”或者“武”往后排,这也就是造成能打的皇帝取了个“文”谥号的原因。

李渊去世后,在位的李世民给父亲追封谥号“太武皇帝”,所以等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文治武功”的规则,唐高宗李治为李世民追封谥号为“文皇帝”,不能再用“武”字。

说个小细节,随着唐宋兴起的加谥之风,相当于给谥号穿了无数件衣服,到了明清时皇帝谥号高达二三十多字,让人看了头疼。

其实主谥字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前的那一个字。

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夺回汉家江山,这功绩跟刘邦没什么差别,所以又以“高”为开端,称为“高皇帝”,经过层层加码后变为了“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朝以孝治国,所以后来的皇帝主谥字又多了个“孝”字。

按照谥号规则,朱允炆的谥号应该为“明孝武帝”,但是被燕王朱棣赶下了台,下落不明,因此落了个“孝让皇帝'的谥号。

朱棣虽然能打,也得遵守规则,谥号只能靠后排,如果用“武”等于是暗示抢皇位的事实,所以明朝的“武”谥是空缺的,朱棣最后的谥号只能是文治的“孝文皇帝”。

6、

清朝又乱了一下。

制度还是明朝的谥号制度,但也发生了意外。

皇太极极有希望入主中原,因此最初为父亲努尔哈赤追封的谥号为“武皇帝”,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帝为其追封谥号为“文皇帝”,但到自己就尴尬了。

顺治帝是入主中原的第一帝,在顺治帝去世后,汉臣孙廷铨建议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高皇帝“,这遭到了拥护满清利益、专权的鳌拜反对。

鳌拜不能让后代忘了后金才是满清的奠基人。

康熙小皇帝没实权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鳌拜擅自做主将努尔哈赤的谥号改为“高皇帝”,并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法的“章”。

被鳌拜这么一折腾,“武”谥在清朝也没人敢用了。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能打,但“武”字谥已经给了父亲李渊,所以他只能用仅次的“文”字谥;明成祖朱棣能打,但按照谥号制度“武”字谥会落在朱允炆头上,关键皇位还是朱棣从侄儿手里夺过来的,为了避嫌,也只能用“文”字谥。

(图片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