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本来的颜色,兵马俑颜色的等级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兵马俑颜色的等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黑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然而,兵马俑的服装却是多彩的。据统计,兵马俑的服饰上有粉绿、朱红、枣红、粉红、天蓝、白色、赭石等十几种颜色,尤以粉绿、朱红、粉紫、天蓝等四色数量最多。这一发现是否与“秦人尚黑”的记载相矛盾呢?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对颜色的崇尚都不太一样。颜色的使用和民俗、文化有关。有种说法认为秦崇尚黑色,但从对兵马俑发掘的情况来看,秦对颜色的崇尚实际上可能存在多样性。”侯宁彬说,“将军俑使用的颜色种类更多、更鲜艳,士兵俑使用的颜色少而且只局部简单描绘,显示出秦代的等级观念。”
“我们将兵马俑分为四个等级,将军俑目前只有9件,颜色使用很复杂,表现深刻细腻且有张力。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士兵俑使用的颜色相对简单,但是有动作的俑,像跪射俑的颜色也很生动,说明当时工匠对颜色的运用有规则标准、手法灵活。”侯宁彬说。
为什么兵马俑颜色为什么会卷曲?
其实,兵马俑在制作的时候,工匠们都是烧制好上了颜色的,在封闭的墓穴环境中保存了几千年,直到今天。遗憾的是当年兵马俑遭到盗掘,没有办法,考古学家们只能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抢救性挖掘。
当色彩绚丽,造型威武的兵马俑出土时,由于接触到空气,他们身上的颜料在15秒内就卷曲了,4分钟后就开始脱落了。由于当年没有很好的保护技术,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兵马俑掉色,逐渐变成现在这灰土色的样子。
兵马俑旁边出土的泥土是文物吗?
兵马俑旁边出土的泥土不是文物。
这些土堆里是没有文物的,秦始皇在建造兵马俑坑的时候,为了保护这些兵马俑的完整,这些土堆成为了支撑墓穴的主要支柱。考古学家也曾以为这些土堆里有文物,不过经过了仔细的研究,他们发现埋藏文物的地方,土质和这些土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土堆是另外建造的,为的就是支撑这座古墓。兵马俑毕竟是陶俑,若是“天塌了”它们很快就会碎掉,所以这些土堆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而存在的,考古学家知道了以后,下令绝对不能挖。
通过兵马俑的墓室构造,考古学家们推测,秦始皇的陵墓也是这样的,不过秦始皇陵目前是绝对不能挖掘的,毕竟定陵的悲剧就摆在眼前,在挖掘兵马俑的时候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件事,其实现在的考古技术,连兵马俑都没有办法好好地保存。兵马俑其实是彩色的,但是兵马俑上的色彩在出土几分钟后就会全部消失,变成普通的陶土色,考古学家尝试了很多办法都留不住上面的色彩,所以面对秦始皇的墓,他们更没有信心了。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
说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原因有数个。
一个是,兵马俑梳着一种偏髻。认为这是楚国的风尚,而秦宣太后来自楚国。
其实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就算秦宣太后来自楚国。她已经是秦国的太后,只能适应秦国的风俗,怎么可能把楚国的风俗搬过来,就算搬过来,她自己穿穿就行了,怎么可能还用在兵马俑这样的大工程上。
事实可能是,梳成这样的头发,只是利于战斗,比如射箭而已。
另一种观点是,秦国尚黑,那兵马俑的士兵应该也穿着黑衣,可兵马俑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
所以,有人认为这是秦宣太后的证据,因为楚国尚红。但这个证据也很牵强,因为兵马俑是五颜六色,也不是只有红色一种。
再说,秦国尚黑,是秦国王室尚黑,不代表士兵也要穿黑色。
第三个说法,在兵马俑中出土了一个桶瓦,上面刻着一个字:脾。有人就认为这其实是两个字,叫芈月。秦宣太后就是芈月,芈月就是秦宣太后。
这其实也很牵强,是否读芈月不说,秦宣太后其实叫芈八子,并不叫芈月。
所以,这些证据都站不住脚,反而秦始皇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兵马俑中出土了很多兵器,兵器上是刻有监制人的。上面有不少刻着是吕不韦监制的。【五年相邦吕不韦戈,1974年出土于兵马俑一号坑】
这只可能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因为吕不韦监制的兵器是不可能跑到秦宣太后的墓里的。
大家之所以怀疑不是秦始皇的,是因为兵马俑离着秦始皇陵有一公里多,但现在兵马俑也没有发掘完毕,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信息出来。
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是如何由来?
兵马俑形态各异,真人大小,有可能比当时的秦人还要高,但其实,兵马俑可以说是半个流水线一样生产出来的。
人脸识别系统研究员挑选了30只耳朵,比较他们的不同,结果发现每只耳朵都不同。又有外国学者利用人脸辨别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每秒识别近一百万张脸,然后对100尊兵马俑进行了面部识别,最后证明,他们每一个确实是拥有独一无二的长相。
在先秦时人殉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后来慢慢的受礼教观念的影响,开始用俑代替人殉,但无论是在秦始皇之前还是在他之后的陶俑尺寸都是比较小的,只有秦始皇使用的是真人大小的兵马俑。兵马俑的身高在1.8左右,按照秦的度量衡1尺=23.1厘米,7尺男儿也不过是160cm多点,所以,有可能秦始皇的兵马俑是比真人还要高的。
秦始皇兵马俑共有8000尊左右,在这些兵马俑的身上共发现87个工匠者的姓名,署名并不是为了扬名,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完成制作后,会有监工来检验这些完成的兵马俑,如果做的不好,就要重做,制作者还有可能受到刑罚。
8000尊兵马俑,87位师傅,要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秦始皇陵修建了11年),所以考古人员推测是用了模制的方法完成,但后来考古人员在未完成的兵马俑躯体上发现了泥条盘旋而上的痕迹,这就说明,兵马俑的躯体完全是手工制作的,用的是“泥条盘筑法”。现代人用“泥条盘筑法”复制了一尊兵马俑,结果一尊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但兵马俑的四肢应该是用的模制法,并且,像流水线一样,有的制作躯体,有的制作四肢,有的制作头部,然后在拼装组合,然后再作精细的雕刻。这样每一尊兵马俑就都是不一样的。考古人员推测,这87位工匠,每个工匠再带10个左右的学徒,这样,每个队一个月完成1尊,一年就可以完成87*12=尊。这样8000尊兵马俑是可以在10年内完成的。
并且,在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兵马俑时,环境的温度必须维持在20度左右才能完成,不然中途厚重的兵马俑就塌了(一个有300斤左右)。所以,这些兵马俑应该是在窑洞里完成制作的。
此外,兵马俑在出土时是有颜色的。不单有颜色,还有点五彩缤纷,只是在接触空气后迅速的挥发脱落了。兵马俑的颜料外还涂有漆,这样能保护颜色。据统计,每棵树只能采收约10g左右的漆,1尊兵马俑使用的漆量是25棵漆树,8000尊则需要20万棵漆树。确实是有点劳民伤财了。之前看过一个问题是问,目前发掘的墓哪个墓葬陪葬品最多,有人说是海昏侯墓,其实应该是秦始皇陵,要知道秦始皇陵目前只是发掘了一部分。
我是阿斗,喜欢历史,喜欢逛博物馆,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