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什么,孔子的身世背景和思想特点

2023-06-01 16:30:04 93阅读

孔子名什么,孔子的身世背景和思想特点?

孔子就其出生地和终生活动主要在鲁国,由于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作为西周第一任宰相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的整个国家法统;

因此在鲁国礼制文化极盛,周礼文献深藏,被称为“周典章之藏地,周礼乐之胜地”这是孔子作为鲁国人能够把周礼文化系统化、理论化,最终形成独到的中国农业文明思想主轴的原因;

孔子名什么,孔子的身世背景和思想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身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达一万多字,讲得非常详尽,比起讲老子不到七百字,搞不清老子是谁,全然不同;

其实孔子不是鲁国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人,孔子的远祖叫弗父何,是宋泯公的嫡长子,也就是说他有继承宋国君位的资格,运气不好,没有当上,孔子的七世祖叫孔父嘉,在孔子家系中社会地位最高,因为他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正卿之宰;

孔家的孔姓就是从孔父的字中抠出来的这个字,成了孔家的姓,他的七世祖孔父嘉做大司马,曾经率领宋国军队打过一场著名的大败仗,结果被宰相所杀,有史书记载,说孔父嘉被宰相杀,是因为孔父嘉的老婆长得极漂亮,宰相早就觊觎他的夫人;

孔父嘉被杀以后,孔家地位开始沦落,到孔子四世祖,也就是高祖叫防叔,就已经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防地,做一个小封建主,到孔子的父亲孔纥,也称叔梁纥,已经沦落为一介武士;

所以孔子家系是个破落贵族,而且是沦落到鲁国的破落贵族;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句话被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解读为孔子是一个私生子,这个解读是有问题的;

注意,鲁国的首都在今天山东曲阜附近,曲阜的周边有一座山叫尼丘山,据说他的父母在尼丘山野合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丘,字叫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名和字里有尼丘二字,就是纪念这座山

孔子的父亲跟他的母亲颜氏女野合的时候,据考证,孔子父亲已经65岁以上,而孔子的母亲大约只有十七八岁,因此孔子出生仅三岁,他的父亲就逝世,孔子从小跟他母亲在一起生活,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一个贫贱女子,因此孔子一直跟她母亲生活在贫民区,孔子自己讲说,“吾生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我一出生下来就很下贱,多能做一些他人不肯做、不屑于做的卑下的工作;

直到孔子长到十七岁这一年,孔子的母亲病逝,孔子母亲的邻居,也就是《史记》上记录孔子小时候的一个玩伴,长大以后做挽车夫,也就是做赶马车的这个孩子的母亲,告诉孔子,说你的父亲是贵族孔纥,孔子大吃一惊,他第一次知道他居然身上有贵族血液,于是孔子在他17岁这一年做了两件震动鲁国的大事;

第一,他跑到防地这个地方,挖开他父亲的坟墓,把他母亲跟他父亲合葬了,一个平民小子居然敢去挖贵族的坟墓,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这一年架空了鲁国国君三桓之首,季孙氏召开飨宴贵族的一个宴席;

季孙氏为什么要飨宴整个鲁国贵族?是因为我前面讲过,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所谓贵族,其实都是周公旦的后裔,也就是说他们全是血亲,亲戚关系,季孙氏每年飨宴贵族,其实是联络亲情,维系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孔子自认为他也是贵族出身,于是也就去赴宴,结果被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季孙氏的家奴阳虎挡在门外,羞辱一番,这件事情对孔子终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刺激;

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一段?是想告诉大家,孔子特别看重他的贵族出身,而且孔子文化是典型的贵族文化,绝不讲平等,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的;

孔子十五岁而治于学,孔子到三十岁这一年,孔子自己表述叫“三十而立”,为什么是在他三十岁左右?季孙氏的家长当时叫季平子,认为孔子还有点小能耐,于是把孔子引为他的家臣,孔子最初给季平子做委吏,相当于一个管库房的小官,以后做乘田,也就是管牲口,相当于弼马温。再后来做过小司空,也就是管季家的工程,最终在不长时间里他就跟季平子失和,于是辞职,周游列国浪迹齐、宋、陈、蔡等国,最终返回鲁国,这是孔子第一次周游列国;

孔子最初被承认算得一个非凡的人才,是我们前面讲到三桓之一的孟孙氏,这时候出来了一个人物,叫孟僖子,民国时候有个著名学者叫闫若璩考证,这个孟僖子就是亚圣孟子的高祖,孟僖子就给他的儿子讲,说孔子这个人出身高贵,他一定不是平凡之辈,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拜孔子为师。于是孟僖子的小儿子叫南宫敬叔,有学者认为他可能就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的那个叫南宫容的弟子;

于是南宫敬叔就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出身高贵,于是引荐孔子跟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相识,并且建议鲁昭公由于孔子好周礼文化,建议鲁昭公派孔子到东周首都洛邑去考察礼文化;

于是鲁昭公给孔子赐一乘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奴,由南宫敬叔陪伴在孔子三十四岁这一年来到洛邑,这就是《史记·老子传》中记录“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这段经历,据考察孔子当年从老子的洛邑那个地方,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馆资料管理员,获得诗、书,也就《诗经》、《尚书》和《礼经》这些文献作为他后来研究和教学的基本素材;

孔子被鲁昭公聘请,开始进入政界,他早期实际上是做祭司,也就是礼官和学官,所谓礼官,就是为鲁国国君操持礼仪活动,所谓学官就是要给鲁国国君宗室子弟办学,由于他的这个特殊的官方身份,因此他才能够整理典籍,研究鲁史,传习礼教,聚徒讲学,由此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

所以大家注意,孔子的讲学生涯不是无端发生的,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也就是季平子和鲁昭公因为斗鸡的原因而发生争执,于是鲁昭公派军队攻打季孙氏,于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联合起来,把鲁昭公打得大败,鲁昭公只好逃亡齐国。孔子后来就追随鲁昭公来到齐国,这是孔子第二次流亡;

孔子来到齐国,本来有被齐景公重用的可能,结果齐景公看上他,最终没有实现,鲁昭公最终死在齐国,孔子四十岁左右泱泱然返回鲁国,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官方身份,但是却有了聚徒讲学的经历和经验,于是开始办学,这个时候他办学的方式叫“有教无类”,也就不仅是对贵族鲁国国君宗室办学,而且是对整个社会平民也办学,由此兴起孔子办学的格局,直到孔子五十到五十一岁期间,孔子被鲁定公重用,这就是孔子一生仅有的五年左右的为官过程的开始;

孔子给鲁定公请出来做官,是因为孔子办学形成了强大的势力,鲁昭公已经被三桓架空,希望借助孔子的学团力量,来平衡三桓对他的权力架空,而三桓这个时候又被他的家臣架空,也需要孔子的这股社会力量来平衡自己的权力,孔子由此走入鲁国官场。

孔子之父为何叫叔梁纥?

孔子和其父叔梁纥,都不姓孔的原因很简单,他俩都姓“子”,孔是他们的氏。

孔子的名字应当叫做“子丘”,叔梁纥叫做子纥。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孔子和父亲叔梁纥,姓氏不同,在于不了解“姓”和“氏”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字、姓和氏一开始是分开称呼。

1、姓和氏的区别

古代父系社会,以父系一方的血缘为核心,逐渐发展出一个大家族,这个大家族的人都随最初的男性先祖姓。

后来,家族人口过多后,需要进行分家、迁移之类,便会在同姓的基础上,给自己这支族人取一个“氏”号进行区分。

举个例子,一个大家庭中,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姓。

但假如老大去了成都,老二去了广州,老大老二结婚生子后,为了在家族中区分对方那一支,便会为自己取一个“氏”号。

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在《阙里文献考》卷一提到: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 。

五世亲尽,这是在说,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王室,传到孔父嘉时,已经不是王室中人,该另外起一个氏名了。

于是,孔父嘉便在自己的“字”当中,取了个“孔”子为氏。

2、孔子和叔梁纥称谓问题

前文提到过,孔子姓子,孔是氏号,他这个子姓和孔子的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孔子的子是古人对有学问的先生表尊称的一种用法,而子姓的子则是商朝皇室后代的姓。

所以孔子,姓子,名丘,全名子丘。

至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他真正的名字叫做子纥。

孔子名和字分别是什么?

孔子,孔姓,子氏,名丘,字仲尼。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我是关尔三河,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先了解孔子和圣人分别是什么概念。

教科书式的介绍,想必自读书起就被灌输透彻了。而圣人就是思想、才德至尚至美的人。

为什么孔子被称为圣人,必然和他的生平有关。且听我诙谐的言语来讲述这段几千年前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传奇吧。

孔子的出身很贫穷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和原配生有9个姐姐和一个瘸腿的哥哥。父亲66岁时与妾生下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父亲原配就把母子两赶出家门。

父亲是贵族阶级的武士,而孔子见识了自己贵族的没落。

孔子开始提升自己了

1.学知识——去鲁国的首都曲埠。

2.文化吸金——丧葬礼仪场合的群演(母亲是这个工作的。)

3.学而不厌——出国求学,向老子请教礼。(孔子也是这时开始周游列国,但并不顺利。)

一生坚持的教育事业——创办私学

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始教于阙里的开放式个人教育品牌就这样打造起来了。

学在官府,打破礼制。推崇仁政,有教无类。

不得不说孔子的个人魅力是足够大的,当时距离讲学处不远的也有一位授课生动的学者少正卯,使得孔子的课堂“三盈三虚”,只有颜回始终如一地和孔子在课堂上面面相觑但最终还是依靠个人魅力和教学实力拉回了学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地很好地应对。

两个人来了,十个人来了,不管多少人来了,觉得可以讲,那就开课了。孔子的魅力吸粉吸引了很多追随者。不问出身,一视同仁。

展开全能型的讲学攻势

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谈论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德行示范——言语、时政、文学

百家争鸣,孔子怎么做?

不自夸,只夸人。夸“老子,其犹龙也。”

谦虚低调,心态平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儒家仁礼与《论语》

儒家是孔子首个开创的概念。(儒之前就有过,是主持节日仪式的人。)

孔子除了对礼仁的坚持,周游列国的碰瓷,

私学讲学的成功外,还有一项就是至身文献工作啦。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收集整理工作之外,自己的言行才德也被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成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这些著名的作品之后合称了四书五经。学古文就必不可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克己复礼为仁,想不到在几千年的孔子的思想里就存在了。

后人冯友兰还这样评价道:“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

从“三十而立”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从“逝者如是夫,不舍昼夜”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朗朗上口的古典文化,醍醐灌顶的思想冲击。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问题都能从短短几句孔子的话中找出类似的。

孔子独创的儒学,也正以博爱的心,爱天下所有人。高高在上的官员要体恤百姓,匡正疾恶。平常人就爱亲人,爱朋友,爱其他一样的平常人。互相尊重,和睦共处,何止中国人,命运共同体的整个世界的人类都应该好好学习。

孔子所处的是礼乐崩坏的一代。他渴望知识,渴望高尚品德,渴望正名——每个人有阶级,社会才有条不紊。

他也会有自己身为贵族的高傲思想——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也会有失魂落魄的时候——在陈国城门前等弟子,路人指着孔子对赶来的弟子说:“这是你们的老师?”孔子就自嘲为丧家之犬。

结语

但正是这样的他做到了今山东孔庙里的——为人师表的碑记。

他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教育。也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每当路过家乡的国学幼儿园、孔庙广场,每当听到弟弟朗读孔子的语录,背诵孔子的思想。一个传统气节的华夏民族,自出身起就沾染着这样一道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影响子孙,滋润着我们成长。

孔子确是名副其实的圣人。

孔子叫什么名字?

孔子姓孔,原名叫孔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历史学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