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怎么死的,如何评价三国的汉献帝
汉献帝怎么死的,如何评价三国的汉献帝?
临危不乱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导致京城大乱,陈留王刘协和当时的天子刘辩一起出逃,途中遇到了董卓,面对咄咄逼人的董卓,刘辩说不出一句话来,而陈留王刘协纵马上前说,董卓竟敢冒犯天子之威,实属大逆不道,吓得董卓赶紧下马,向天子刘辩叩拜。可见刘协这个人至少和刘辩相比,还是很有才干的。
亡国之君董卓覆灭之后,又几经周折之后,汉献帝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达到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个时候,汉献帝实际上已沦为曹操的囚徒,说他是亡国之君并不为过。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曹操的严密监视和控制,曾经有一些近臣向他进言献策,但都被曹操斩尽诛绝,实际上汉献帝早已经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年轻时聪明睿智,果敢能断的陈留王刘协已经不复存在。
外戚之力不过汉献帝从来没有放弃努力,他写下衣带诏,通过国舅董承,招募志同道合的能人志士,想除掉曹操,不过事情泄露,曹操将董承和同谋者全部诛杀,还亲自带兵冲入后宫,把已经怀孕的董贵人抓住,汉献帝说董贵妃身怀有孕,丞相能否饶她不死。曹操说:“难道留下一个孽种,继续谋逆吗!”
孤家寡人因为董贵人和董承的覆灭,伏皇后感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于是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他谋划设法除掉曹操,伏完知道此事事关重大,因此并没有像董成一样大张旗鼓的组织人员,而是暗地谋划。
可是曹操的耳目还是把这个情报报告给了曹操,曹操于是有故伎重施,令华歆带兵入宫,将伏皇后从夹壁中拽了出来,伏皇后对汉献帝说“夫妻一场,天子不能救我一命吗?”汉献帝说:“我还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呢!”于是伏皇后被幽静而死,两个儿子也被毒死,伏家几百口人全被诛杀。
禅让退位到了曹丕继位之后,汉献帝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而曹丕又急于篡位自立,在经历了一番虚情假意的禅让之礼后,汉献帝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为何聪明至极的曹冲年仅十三岁就离奇去世?
盖世枭雄曹操一生艳福不浅,家有儿子25个,当中曹丕、曹植多有典故提及,说得大多的就是两子的太子之争。但更多人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那么多曹儿之中,曹冲算是较为聪慧伶俐的一个,父亲跟众将都颇为满意,可惜他只活到13岁就早逝,对于他的死甚至有点离奇,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志》描述有:“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这句话讲得是当年曹冲刚死,曹操悲痛欲绝,当儿子的曹丕就自作聪明的上去劝说安慰他,本来是出于一番好意,不料曹操迁怒到曹丕身上对他说道,冲儿是死是我之不幸,但是你的幸运。
现场官员听完都诧异不安,因此曹丕迅速被成为害死曹冲的质疑对象,以他的做法风格跟追求太子位的激烈程度,跟用不同手段对待兄弟曹植来看,后来人们逐渐觉得曹丕就是害死曹冲的真正凶手。
曹丕为何非要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呢?据说曹冲自幼聪明乖巧,5岁左右就发明称大象的妙法,因此成为众人眼里的“神童”。时值曹操领军在外,突闻马腾欲带兵暗袭许昌都城,急忙回援,为了蒙骗马腾,自己放出消息说会从南城门赶回,因此满朝官员跟老百姓匆忙赶往南城门接应,这时西凉死士也乔装打扮混在人群中,想伺机弄死曹阿瞒。
结果曹操声东击西改从西城门入都,这时候西城门口唯独有曹冲一个人在此地等候,曹操见此子能算中自己的计谋甚为大喜,并且越加宠爱。可想而知以曹冲的智商跟从小积累威望,足够超越任何一个哥哥弟弟,为此心系太子宝座的曹丕、曹植,就对他产生了极强的忌惮心。
曹冲到底是怎么死的?当初曹植跟曹丕为抢太子斗得不可开交,如今却站到同一战线,目的就是想联合对付曹冲。这两位长兄比曹冲年长许多,预料他再聪明也不过是一个孩童,纯真性情未泯。于是曹丕开始了迫害曹冲的阴谋,根据传说,当年曹操下令奉曹冲当世子,这曹丕一激动就动手了。
他以兄弟情谊请弟弟曹冲到花园里饮酒,席间烈酒满杯不断的喝,不带停的,因此曹丕知道自己这个弟弟酒力差必定大醉。片刻后,曹冲果然酒劲冲脑,脸红气喘醉得不省人事,后来就传出曹冲被毒蛇咬到,治不好挂掉的离奇说法,但是真相当时没有明确。
个人觉得可能是,当曹冲喝醉的那一刻,曹丕就故意引来一条毒蛇,使其咬伤醉酒的曹冲。事后还伪装成意外被蛇咬到,就这样曹冲醉里惨遭蛇毒侵体,最终不治暴毙。因为从曹冲称象到西城门恭候父王归来以及被册封为世子来看,他最有机会当上太子,所以心机较重的曹丕不可能放任曹冲的存在,为此趁年幼不懂事及早除之。而曹冲之所以那么容易相信的人也是因为他的童真无邪。
小时候的曹冲对人没有什么戒备心,更何况是自己的新兄弟。据说有一日,曹操的马鞍遭鼠咬烂,马吏因此被吓得胆破心惊,差点就自杀谢罪了。而曹冲得知此事后就把自己的衣袍弄破洞,且跟父王说是老鼠所为,最终成功化解曹操的怒火,也赦免了马吏的失职死罪。正因为曹冲如此慈悲心肠,才赢得众望所归,但是他生在一个皇权世家,始终会被权政争夺问题所牵连。
传说中的金缕玉衣为何被三国的曹丕取消?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出现了厚葬的趋向。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以厚葬者为多,其实汉代人,事死如事生,认为死只是生的另一种延续,所以需要把整个地上生活搬到地下去。金缕玉衣就是奢华厚葬的典型代表。
但是,活人的财产都能被贼盯上,更不要说没有任何防范的死人了。“凡厚葬的,没有不被挖掘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在春秋时,宋国还没有亡国,宋文公的墓就被盗”。
魏晋时期又是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对于这些事情的管理措施更加松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魏晋统治者为了避免墓葬被盗也会遗令薄葬。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诸侯纷纷割据,互相攻伐,以至于中原地区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萧条景象。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但曹魏的经济始终无法与两汉时期相媲美。
此时不仅北方经济凋敝,蜀汉和吴国也是同样的景象,虽都采取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但各地战争不断,人民生活无法富足。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薄葬之风遂起。
魏晋时期,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吹起了一股薄葬之风,在曹操、诸葛亮等人的推行下,薄葬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实行,这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金缕玉衣的取消也就合情合理了。
汉献帝刘协禅让之后命运如何?
首先(秉烛读春秋)告诉亲们,汉献帝刘协禅让后,日子过的不错。虽然把皇帝之位让给了曹操的长子曹丕了,但曹丕对“老领导”相当够意思。
据史料记载:曹丕继位后,下旨说:
“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特准山阳公可以穿天子的衣服,可以用天子的车驾,宗庙、祖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同时曹丕又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亲们是不是觉得曹丕相当够意思呢?
其实这里面除了一团和气之外,还有另一层关系,就是汉献帝刘协和曹家父子有亲戚关系,这样看来,双方都不想撕破脸面而已。
汉献帝看似效法“尧舜禅让”之美德,实际是刘协迫于无奈。
刘协和曹操的关系,既是敌人又是翁婿关系。
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自九岁被立为皇帝就一直过着傀儡生活。先是董卓乱政,后来落于李傕郭汜之手,最后受到曹氏父子胁迫而且长达近四十年之久。
献帝与曹操、曹丕父子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曹操是汉献帝刘协的岳父,汉献帝是曹丕的岳父。
曹操为了更好的掌控献帝,在之前就把三个女儿硬性摊派许配给了“领导”汉献帝了。后来,曹操的二女儿还做了皇后。
在禅让的时候,曹丕十分够意思给了刘协许多有利条件,汉献帝投桃报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曹丕。
换言之,汉献帝的女儿是曹操女婿的女儿,曹丕的妃子是妹妹丈夫的女儿,这种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也涉嫌乱伦。
任何朝代权利的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但刘协的禅让,却让人感到意外的平静。
不久曹丕登位后,立马命献帝迁往山阳封为山阳公,不召见不得进京,献帝四个封王的儿子降为列侯。曹丕最终露出了狰狞面目。
曹魏青龙二年(234)三月,刘协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此时曹丕已死)魏明帝曹睿闻讯后,“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制”,并宣布大赦天下。八月,刘协被安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谥号为孝皇帝。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谢谢加关注)
山阳公刘协之死史书记载?
山阳公,爵名;汉献帝刘协禅位给魏文帝曹丕,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第一代),以河内山阳郡为封国。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被废黜之后,居于山阳邑,称为"山阳公",这是第一代山阳公。公元234年3月,刘协去世,因太子刘冯早逝,改由嫡长孙刘康(刘冯长子)嗣袭为第二任山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