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资料,回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资料,回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
《回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
1936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在《一面》中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人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是让不少人再熟悉不过的一句名言了。的确,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已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还属于那千千万万的读者。读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个人之眼光去观察与思考,从而丰富了哈姆雷特乃至于莎翁本人的形象。
其实,不仅仅是哈姆雷特,我们对于许多人物或事件的理解与认识,本身也是在以个人的理解对人物事件进行“再塑造”的。而放眼当下,这种现象其实在一个人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鲁迅先生。
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及其风格特点,显然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谈及的重点,并且笔者也谈不了,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助一个“他者的眼光”来了解鲁迅先生呢?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大环境下,关于鲁迅先生的研究等也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开列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呢?不妨,就从“他者眼中的先生”
开始吧。
No.1 李欧梵著 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了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该书也曾被人惊呼为是“将鲁迅打回人形”的一部重要论著。
No.2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到中国不可不看辜鸿铭,读鲁迅不可不看钱理群。钱老关于鲁迅研究的著作出版颇多,这一部则是钱理群先生多年鲁迅研究的一个精华结集。不过,虽是“精华”,但行文的受众定位却是阅读鲁迅的普通读者。该书围绕“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鲁迅与当代青年的相遇”“重看历史中的鲁迅”三个专题展开,对鲁迅进行深刻而独到的“心灵探寻”。因此这部著作总能和时下相接,引人深思,而且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No.3朱正《鲁迅的人际关系——从文化界教育界到政界军界》 中华书局 2015年6月
作者根据鲁迅日记和书信等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鲁迅的“朋友圈”。在这些人当中,有同道,亦有论敌:鲁迅与文化界教育界认识交往的情况,涉及与胡适、陈独秀等二十余名的交往;鲁迅与政界军界认识交往的情况,涉及与宋庆龄、陈赓等十余人的交往。作者在试图为我们勾勒鲁迅先生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亦为我们清晰的展现了先生那个时代中,他人对鲁迅的理解,读来颇为精彩。
No.4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该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其内容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尽力维持初版的原貌上,又充分吸纳新版本之长加以修订,所以目前来看,其可说是许先生回忆鲁迅先生较完善的版本。
No.5(日)内山完造 何花,徐怡等译《我的朋友鲁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10月
该书收录了内山完造先生回忆鲁迅的45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数从未在民国以后的报刊发表,主要来自民国时期的日文报刊和中文刊物,后都已停刊,成为绝版,因此非常珍贵。全书以平实生动的文字,呈现出鲁迅的平常之心与平常之行。一个日本友人眼中的鲁迅会是什么样子呢?不妨,就从这部著作中开始探寻吧~
No.6黄乔生《字里行间读鲁迅》 三联书店 2017年3月
《字里行间读鲁迅》一书收录了我近年来所写的十三篇论文。鲁迅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论者更仆难数,著述汗牛充栋。可是,怎样评价鲁迅,仁智各见,言人人殊。大作高文,贤者早著先鞭;笔者才疏学浅,只能识其细小。
———黄乔生
笔者按:该书研究所引述史料,从先生的著述到个人的照片等,涵盖面颇广。由小及大,真可谓是大家之作。
No.7李长之《鲁迅批判》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月
与其他关于先生的研究著述相比,该书的写作与出版是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与支持的。该书中有关对鲁迅先生的分析评价虽有欠商榷之处,但却并不妨碍其成为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而由此书之出版亦可见得先生为人与胸襟。
No.8陈子善《从鲁迅到张爱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书并不是研究鲁迅先生个人的专著,而是试图将鲁迅先生同其文学成就置于一种文学史发展的大框架中进行研究。作者由先生与友人的书信往来等角度切入,运用考古学等治学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所得观点等颇具新意,值得一读。
(图片来自当当网)
No.9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月
邓云乡先生以《鲁迅日记》为纲,从风土、生活的角度记录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生活时期的真实情况,抚昔追今,因人寓景,可谓识小而见大。文笔简洁、真诚,游曳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充满浓郁的风土特色。
No.10李春阳《超乎左右之上的鲁迅》 三联书店 2016年2月
“左右派”本为政治性用语,在上世纪20年代,其逐渐被应用于国内学界当中,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波澜。本书对学界存在的左右之争有所分析与省思,并尝试以鲁迅的目光,寻绎自然人性论思想上的线索、学理上的脉络以及文学上的继往开来。鲁迅是左派还是右派呢?阅读此书,相信你心里会有一个答案~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著作外,鲁迅先生的夫人与儿子海婴等均以真挚之情感书写了鲁迅先生带给他们的美好记忆,但其多数因为单独文章的原因,所以这里暂未列出,朋友们可通过由钱理群先生所导读的《鲁迅入门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2年8月)等进一步了解。如先生所言,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有关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是否也可被算作是一条新路呢?寒江不敏,欣然而从之。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作为鲁迅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自1919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一直被选进中学教材,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小说之一,其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他迂腐而又善良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对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旨,人们历来认为是写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是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这样的概括没有问题,但我认为《孔乙己》之所以还被今天的人们喜欢,还有它更深刻同时又更具普遍性的意义: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在咸亨酒店这个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汇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正常、平等、友善的交往。
一、不同阶层的人之间没有交集,自然也没有交流的可能,就像“短衣帮”和“长衫客”之间的关系一样。
“短衣帮”以下层普通百姓为主,他们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喝酒;“长衫客”则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他们因为有钱有闲,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
因为身份地位不同,双方自然互不往来。“短衣帮”们看不上“长衫客”的假清高,“长衫客”们瞧不起“短衣帮”的真土包。相看两厌的两个阶层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过的却是“两样的生活”。
他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语言,横亘在两个阶层之间的是一条叫冷漠的鸿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条鸿沟都无法跨越。
二、唯一走进“短衣帮”阵营内、和他们一样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却穿着长衫。
我们眼里的孔乙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层人,可是,他骨子里认为自己拥有知识分子的高贵,所以,那身标志着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他始终视若珍宝,不舍得脱下来。他又进不了“长衫客”的朋友圈,怎么办?
那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
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长衫客”和“短衣帮”都排斥他。
他每次进咸亨酒店的结果基本都一样:
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存在的价值,就是给人带来快活,而这快活,又是建立在孔乙己被取笑的基础上。
可悲的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所以,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是死是活,并没有人真正关心,酒店老板也正是在算账的时候才记得孔乙己还欠了十九文钱,至于孔乙己其他方面的情况,不要说酒店老板不关心,所有人都不关心,他的死活对谁都没有什么影响。
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可见一斑。
在这个世界上,孔乙己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有谁会给那个多余的人以温暖呢?我们身边有多余的人吗,我们愿意多看他一眼吗?
所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真正是“赤条条来去,无一人牵挂”。
至于孔乙己是否值得我们尊重,毫无疑问,善良的地方,值得,迂腐的地方,不值得。
鲁迅对于孔子儒学有怎样的评价?
对如此大话题,硕士级以上研究课题,上大学时几乎所有爱好就是读书,鲁迅作品读的不少,很是崇拜。这里笔者班门弄斧一下,谈一下自己看法,不当之处,留言点评,后续不断完善。
鲁迅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是鲁迅曾说过自己在思想上中了老庄和韩非的毒,“时而很峻急,时而很随便”。“随便”,是指他受了“虚无”的道家思想影响。“峻急”,是指他受了法家的思想影响。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封建的儒家文化大加鞭挞。他说,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吃人”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儒学的克星,但实质表现是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鲁迅先生被称为“黑暗中的斗士”,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有《呐喊》《狂人日记》《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这些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汇集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见解。
在这近千万的文字中,让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那个半封建、半殖民中国的现实,更通过大量的翻译作品,让当时的中国人在“五四”运动的思潮下,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民族的劣根性。在《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都有体现。
鲁迅通过一系列典型的塑造和深刻的论述,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他在五四退潮后仍坚守阵地,把解剖刀伸向儒学的各个方面,将儒学的种种弊端昭示天下,还是他撕破种种道学家的丑恶面孔,将他们的灵魂桌首通衡。
即使到30年代,他也没有放弃对儒学的批判,而是把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外反动派利用儒学倒行逆施行为的鞭挞,揭示了儒学在现代社会所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可以说,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做着儒学的批判和清理工作。
然而,这只是鲁迅文化使命和文化实践的一个方面,还有常常被人忽视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他和儒学的传承关系。一些人提起鲁迅和儒学,总是认为鲁迅对儒学作出了完全的否定,这实在是一种皮相之见。
关于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鲁迅出生在儒学世家,从小接受儒学传统教育,虽然家庭的变故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并因此而初步发现了儒学的弊端,但儒学传统的精华已化作丰富的营养融进他的血液中,并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喜披览古说”的习惯。
他在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强调继承儒学传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提出了“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建设原则。绍兴任教之余,他搜集抄录会稽先贤遗作,张扬先贤蠡德,“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以挽救因时世变迁而产生的“土风不加美”的习尚。些言行固然表明青少年时期他对儒学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负效应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血脉和儒学的深厚的渊源关系。
辛亥革命失败后对国事的严重失望使他沉醉于对古籍的搜集阅读和整理中,正是这种忘我的沉醉及袁世凯、张勋等复辟派利用儒学导演出的一幕幕丑剧,使他对儒学的本质有了清醒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友人的邀请催促下开始了对儒学的深刻激烈的批判。他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般的人世精神,他对社会黑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绝望的抗战,他从不为恶势力所屈的浩然正气、铮铮硬骨和坚贞气节,都可以从儒学那里找到思想的源头。
鲁迅对儒学的批判确实相当激烈,但他并不是要置儒学于死地,而是要它起死回生,他是在做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他在1936年致尤炳折的信中说:“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笔者认为鲁迅 将启蒙、忧患意识发展为唤醒意识。鲁迅先生是用“笔杆子”当“枪杆子”在战斗的,弃医从文便是他真诚的面对现实和人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揭露社会人性的内在,是先生的性格和个性。直竖坚硬的发型与横眉冷对的态度,在黑暗中划开了一道口子,让一束阳光射了进来。
鲁迅的思想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通或相同的地方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等观念,在鲁迅那里都有具体的体现。“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忠。“梦里依稀慈母泪”是孝。“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仁。鲁迅的“荷戟独彷徨”、“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坚韧战斗精神,与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与抱负,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论语》上说:“子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显示了执着于现世的儒家情怀。而鲁迅也说:“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吧!想出世的,快出世吧!想上天的,快上天吧!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吧!现在的世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鲁迅的实践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说鲁迅始终同儒学传统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还可以从他始终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和道德的社会功能得到有力的证明。他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无私的社会献身精神,他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他为坚持真理而独立不倚的高风亮节,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行为,甚至包括他为了母亲而对传统道德的痛苦承担,包括他在冲破孝顺母亲与解放自己的两难选择的困境后对朱安负责到底的表现,都表明他在为人上堪称中国人的楷模。
所以说,在鲁迅的思想中,也有受儒家影响而形成的踏实、奋进、有担当的家国情怀。这使得鲁迅在那个黑暗时代里不消极避世,不做羲皇上人,而与各种黑暗势力作斗争,匕首投枪,战斗不止,从而成就了他“战士”的称号。
结语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在探索文化与人性中,值得我们学习。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值得怀疑和改造。
我笃信,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鲁迅作品读多了,我突然有一种历史交接般的不断前进的责任感”,“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生命中多多少少挂些鲁迅的影子,是可以帮助我衡量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至少有这样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眼界会开阔许多,我自己也再不会只局限在原本的那一点点不透风的空间里了”
参考文献:
1. 张永泉,鲁迅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2.鲁迅:①《文化偏至论》。
②《古籍序酸集·(会稽郡故书神)序》。
③《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④(华盖集·杂感)。
琐记写作背景?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