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三国演义魏国事件用成语来说

2023-05-28 17:15:04 96阅读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三国演义魏国事件用成语来说?

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三国演义魏国事件用成语来说

还是有人在抹黑他?

曹髦当政时,司马昭为大臣,权倾朝野,曹髦只是傀儡。曹髦预感他这个傀儡也当不长,早晚得被司马昭处死。于是找来大臣们商议,要和司马昭拼死一搏,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主动征讨他。结果有人告密,还没等曹髦准备好人马,就被司马昭杀了。

因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司马昭成了野心家、阴谋家。不过,反观曹家,曹操之心也路人皆知,彼此彼此,没有多大差别。所以,司马昭和曹操,老百姓的评价都不太好。

小时后看电影,人物一出场就能看出好人坏人。好人坏人是贴了标签的。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增加,发现给人贴标签是有问题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坏人。

司马昭不是坏人,当然也不是好人。他的功过只是留待后人评判,不存在抹黑问题。

司马昭的历史故事概括?

司马昭(211年-265年)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战略家。

司马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温州一家人禾禾的追求者?

是麦狗,第26集,禾禾开始对麦狗加强恋爱攻势,她成功让麦狗收下绣品,然后在课堂上也埋头刺绣。对麦狗的心思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让他到家里过年,又不来,禾禾很失落。

司马昭司马懿哪个成语形容他们?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