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牧,刘备为益州牧时封了什么官
益州牧,刘备为益州牧时封了什么官?
答:是荆州牧。
三国时期的诸侯就是这样,皇帝颁布的圣旨对我有利我就去做,对我不利就当耳边风,所以对于刘备来讲,封我为荆州牧可以,但要我交出江夏、南郡却万万不可,而东吴呢?前脚还承认刘备在荆州的合法地位,后脚就企图出兵攻打荆州。
周瑜想去取南郡,又被鲁肃阻止了,因为鲁肃始终坚持双方应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荆州问题,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能为东吴讨还荆州自然是最好的结局,否则就会给曹操可乘之机,于是鲁肃只得再次来到荆州面见刘备。
一谈到归还荆州的事,刘备就是哭,装可怜。这样一来反而使得鲁肃不好意思了,刘备哭穷的本事也是一流。
刘备入川故事大概内容?
刘备以助刘璋协防汉中张鲁为名进兵西川,然则出师不利折了庞统。
诸葛亮从荆州起兵增援,临行嘱托关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关羽不以为然。入川途中,张飞所向劈泥,义释严颜,打开了西川的门户,不久,刘备攻入西川,占领成都,领益州牧。
益州牧刘璋手下有多少名将?
刘璋乃刘焉之子,是一个懦弱的富二代。
刘焉是一个好爹,给刘璋留下了大好基业,包括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以及群贤云集的文臣武将。
可以说,刘璋是靠拼爹上位的,不但家里有矿,而且手下还有一群干活的高工!
然而,刘璋的存在感似乎很低。在三国诸侯中,对于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马超等人,我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但对于刘璋,我们却总是选择性地忽略,既忽略了他那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更忽略了他那人才辈出的文武班底。
刘璋的文武班底到底有多豪华呢?本文主要讨论武将,我们首先来一波盘点。
涪水关:杨怀、高沛。涪水关是蜀中的前哨,由杨怀、高沛镇守。
刘备、庞统最初入川时,就是驻扎在涪城,刘璋也亲自带着一班文武到涪城迎接,后来发生了鸿门宴事件,魏延与张任差点火拼起来,最终尴尬收场。
杨、高二将并非泛泛之辈,他们对刘备严加提防,当他们看到刘备广布恩德时,认为这是在收买民心,于是向刘璋写信,声称刘备来者不善,必有取西川之心,但是刘璋却不以为然。
此后,二刘决裂,刘备露出了獠牙,第一战就是要拿下涪城。
刘备按照庞统之计,声称要离开涪城转回荆州,邀请杨怀、高沛作别。杨、高二人身边各藏利刃,以践行为由,牵羊送酒来到刘备帐下,有行刺之意。席间,刘备摔杯为号,关平、刘封应声而出,瞬间将杨、高二将生擒。刘备将二人斩首,然后兵不血刃拿下了涪关。
雒城:泠苞、邓贤、张任、刘璝、吴兰、雷铜、刘循、吴懿等人。雒城是通往蜀中的门户,雒城若失,则成都无险可守。
涪城失守后,刘璋派遣蜀中四将星夜赶赴雒城。蜀中四将,即张任、刘璝、泠苞、邓贤,这四位都是智勇兼备的名将。赶到雒城后,张任、刘璝负责守城,泠苞、邓贤在城前六十里当道下寨。
魏延要抢黄忠的功劳,不守约定,连夜攻打泠苞的营寨,却被人识破,一头钻进了埋伏圈,正遇泠苞,“二将交马,战到三十余合”,川军从三路围拢过来,魏延不敢恋战,火速撤军。
邓贤从山谷中杀出,魏延心慌,夺路而走,邓贤率川军紧追不舍,魏延策马飞奔,却忽然马失前蹄,翻身落地。邓贤骤马早到,正欲一枪刺死,黄忠遥遥赶来,起手一箭,正中邓贤心窝!
此后,在黄忠、魏延的夹击下,泠苞大败,又被刘备、关平、刘封大杀一阵,单枪匹马奔逃,被魏延率领伏兵生擒。在刘备面前,泠苞诈降,声称愿意说降张任,于是被放了回去。
回到雒城后,泠苞憋了一个大招,他趁大雨倾盆之夜,率领五千军士,各带锄头铁锹,准备掘开涪江上游之水,想要水淹刘备的大军。可惜刘备方面早有准备,黄忠、魏延埋伏已久,忽然杀出,泠苞速退,再次遇到魏延,慌乱中与之交手,不数合被魏延生擒。刘备大怒,将泠苞斩首。
雒城告急,刘璋又派来了第二路援军,分别为刘循、吴懿、吴兰、雷铜、张翼、卓膺,其中刘循为刘璋的长子,吴懿乃刘璋寡嫂的兄长,吴兰、雷铜均为蜀中名将。
刘备向雒城发起了总攻,却被张任连续打击,付出了沉重代价。
张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才,综合能力极其突出,限于篇幅,我们只简略说一下他的战绩和表现。
落凤坡,张任射死了庞统,还差点围杀了魏延,然后把刘备杀到狼狈而逃;
雒城被围,张任让吴兰、雷铜杀出北门,敌住了黄忠、魏延,他自己突袭了西门的刘备,把刘备杀到单骑逃命,幸亏被及时赶来的张飞所救;
张任与张飞单挑两次,第一次厮杀十余合而退,第二次厮杀十余合而诈败,然后把张飞诱入包围圈,张飞竟然不能突围,幸亏被及时赶来的赵云所救;
金雁桥,诸葛亮为了生擒张任,亲自去当诱饵,还让刘备与严颜做策应,为了防止张任逃回雒城,诸葛亮又让赵云沿途拦截,让黄忠、魏延率领钩子手埋伏在芦苇荡,让张飞率领部众隐蔽在山间小道,终于将张任生擒。
好家伙,为了对付一个张任,刘备、诸葛亮入川所带来的精英人马全上了!
可以说,张任败了,但虽败犹荣;张任被斩,但虽死犹生!
卓膺,当他看到张任被生擒,就直接向赵云投降了。蜀中安定后,卓膺跟随张飞去镇守巴西,此后再未做交代。
吴兰、雷铜,曾经在兵战中赢过黄忠、魏延。诸葛亮、张飞入川后,吴兰、雷铜中计,进退无路,最终向刘备投降,受到重用。在汉中之战中,这二人有一定表现。
在下辨之战中,吴兰是马超的副将。他认为牙将任夔不是曹洪的对手,劝他不要出战,任夔不听,结果被曹洪三刀斩杀。在斜谷之战中,吴兰与马超骚扰曹操的后寨,混战之中遇到了曹彰,交手三五合,被曹彰一戟刺死!
在巴西之战中,雷铜是张飞的副将。张飞连夺三寨之后,张郃龟缩不出,后来雷铜在关前骂阵,张郃大怒而出,与雷铜单挑。数合之后,张郃诈败而走,雷铜追赶,张郃一招回马枪,将雷铜刺于马下!
吴懿,他与张任围攻张飞,赵云挺枪而来,一个回合就将吴懿生擒。刘备问他是否投降,吴懿理直气壮地回答,“今既被擒,如何不降!”刘备精心准备的劝降说辞,只好憋了回去。不过吴懿后来腾达了,他当了刘备的大舅哥,在刘禅时代,竟然还当了车骑将军!
吴懿带着刘备、诸葛亮等人,径直来到雒城门下招降。刘璝在城上大骂,严颜正欲取箭射之,刘璝身边忽然转出了张翼,拔剑将刘璝砍翻,然后大开城门,献出雒城。
入川之战,刘备打了将近三年,但是一个雒城就打了一年半!张任、泠苞、刘璝等人,确实称得上蜀中名将,真不是白给的!
巴郡:老将严颜。严颜是巴郡的保障,必须插播一下。
庞统战死后,诸葛亮、张飞入川增援,诸葛亮与赵云走水路,张飞走旱路。张飞沿途势如破竹,但到了巴郡却严重受阻。严颜坚守不出,准备消耗张飞的补给军需,在对峙多日后,张飞无奈选择了强攻,却被严颜一箭射中了头盔,惊出一身冷汗。
后来张飞用计使诈,终于将严颜骗出,趁其慌乱退军之际,忽然跳出来高声叫骂。严颜手忙脚乱,与张飞单挑十个回合,被生擒过去。
严颜诚心归降后,主动担任张飞的前部,沿途四十五城,皆被严颜唤出拜降。张飞虽然走旱路,却比诸葛亮早到雒城,并且及时赶场,救了刘备一命。刘备脱掉黄金锁子甲,亲自披在严颜身上。
绵竹:费观、严颜。绵竹是通往成都的咽喉。费观是刘璋的女婿(费祎就是费观家族中的子侄),李严是益州势力的代表人物。
刘备提兵来带绵竹,费观令李严出城迎敌。两军阵前,李严与黄忠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诸葛亮认为只可智取、不宜火并,于是鸣金召回了黄忠。次日再战,黄忠与李严交手十余合,随即诈败而走,把李严引入山谷中,忽然弓弩手齐出,诸葛亮在山顶上招降,李严慌忙卸甲而降。
李严随即回到绵竹,将费观劝降,于是刘备得了绵竹。
白帝城,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刘备死后,李严被诸葛亮架空;第四次北伐后期,李严犯了政治性错误,被诸葛亮变为庶民。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刘禅启用了李严之子李丰,子代父职。
诸葛亮病逝后,李严认为再也没有人会提拔重用他,跑到诸葛亮墓前大哭一场,随即病逝。
益州集团的其他将领。刘循,雒城失守后,他从西门逃回成都。刘备夺取成都后,刘循跟着刘璋一起投降了,并受到重用。
孟达,与张松、法正是死党。刘备入川时,刘璋派孟达带领五千精兵迎接刘备,而孟达直接到刘备帐前投降了。刘备自领益州牧之后,令孟达跟随刘封镇守上庸。关羽败亡之后,孟达因为此前劝刘封不发救兵,担忧问罪,于是又向曹丕投降了。此后,孟达又带领徐晃、夏侯尚进攻上庸,并且亲自与刘封交手,但是三个回合就被杀败了。
曹丕死后,孟达失去了保护伞,又被诸葛亮写信招降,重新回到了蜀国,镇守新城。司马懿千里奔袭,与申氏兄弟里应外合,最终将孟达生擒,然后斩首。在演义中,孟达还一箭射死了徐晃。
刘晙、马汉,蜀中将领。张飞大战葭萌关之后,李恢劝降了马超,然后刘备在城楼上安排酒席,专请马超。忽听探子报来,说刘晙、马汉前来攻城,赵云提枪而出。马超尚未入席,赵云已回,提着刘晙、马汉的人头,丢在筵前,马超大惊,甚为敬重。但马超随即也放出了大招,他到成都门前一亮相,刘璋就出城投降了!
吴班,吴懿的弟弟,出场较晚。在北伐期间,吴班与张翼都成了诸葛亮的重要将领。北元渭桥之战,吴班被张虎、乐綝用乱箭射死;张翼跟随姜维诈降,在钟会发动叛乱后,张翼死于乱军之中。
益州集团的武将群体,武力如何排名?再次小结一下,刘璋麾下的武将,主要有蜀中四将、吴兰雷铜、杨怀高沛、严颜、李严、孟达、张翼等名将,此外还有刘循、吴懿、费观、吴班、卓膺、刘晙马汉等人。
我们给出简略排名。
第1,李严,可以轻松敌住黄忠五十回合,如果诸葛亮不鸣金,至少能够抵抗六七十回合。这种水平,绝对是强一流,应该不亚于张郃、徐晃等人。
第2,张任,两次与张飞交手,十余个回合轻松诈败,还设计围困了张飞,令其不能突围。遥想当年的张飞,在曹营八虎骑的包围圈中,都能够杀出血路,对比来看,张任的武力值,应该也有张郃的水准。
第3,泠苞,单挑魏延三十余个回合,令魏延不敢恋战而走。哲宗表现,最少是乐进、臧霸的水准。
第4,严颜,在匆忙作战的情况下,十个回合被张飞生擒。葭萌关之战,马岱射中魏延之后继续单挑张飞,十个回合战败,但是能够从容退走,而且有诈败的嫌疑。客观估计,严颜可能还不如马岱。
第5,邓贤,把魏延追杀到摔了一个狗啃泥,还差点把魏延终结,只不过暗箭难防,死的有点可惜。
第6,刘璝,与邓贤、泠苞同名,水平肯定也不差,只不过被身边的无间道给一剑斩杀了。
第7-8,杨怀、高沛,作为主将镇守涪城,绝对不是超级菜鸟,虽然没有武力展示,但应该也有二流水平。
第9-10,吴兰、雷铜,能够在曹彰、张郃这种强一流面前走上几个回合,因为应变能力欠佳而被斩杀,应该也有二流偏弱的水平了。
第11,张翼,蜀汉后期的大将,但是在入川之战时期,他资历尚浅,还排不上号。
第12,吴懿,参与围攻张飞,应该也有两把刷子,但是被赵云一合生擒,看来只能算三流。
第13,孟达,狡兔三窟的家伙,被刘封三合杀败,而刘封被曹彰三合速败,客观分析,孟达的武力也是三流水准。
第14-15,刘晙、马汉,这两个家伙,在赵云面前,估计是一个回合送人头,三流末等。
其余刘循、费观、卓膺等人,就没必要参与排名了。
最后,我们聊一下刘璋。刘璋家里富可敌国,而刘备只能说一穷二白!如果说刘璋是一个富二代,那么刘备只能算八辈贫农!
刘璋麾下不仅名将如因,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能臣谋士。
张松,口舌如剑,羞辱了曹操杨修;
李恢,巧舌如簧,劝降了马超归汉;
秦宓,辩才无敌,难倒了张温巧辞;
邓芝,不辱使命,说服了孙权联盟;
彭羕,料敌先知,识破了泠苞掘江;
费诗,深明大义,平息了关羽之怒;
此外还有刘巴、许靖、董和、程畿等等,上述这些人,全被刘备打包收入囊中了!
再看下面几位。
王累,当刘璋准备到涪城迎接刘备时,王累以死相谏,刘璋不听。王累无奈,最后把自己倒挂在城门上,一手执谏,一手仗剑,刘璋仍不以为意。王累隔断绳索,瞬间落下,撞死于城门下!
黄权,劝阻刘璋不要听信张松之言,更不要引狼入室,可惜刘璋不听,反而暴怒。刘璋献城投降后,黄权托病不出,刘备亲自相请,黄权才归降。夷陵之战,刘备发神经似的把黄权派到了江北驻扎。火烧连营后,程畿不愿临阵脱逃,拔剑自刎,而黄权被阻断了归路,无奈向曹丕投降。曹丕曾经对黄权说,刘备杀了你全家,黄权却说“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曹丕赞叹不已!
法正,神机百变,军事能力不在诸葛亮、庞统之下。简略来说,汉中之战,法正才是真正的谋主,定军山之战,他巧施计谋,助力黄忠一战斩杀了夏侯渊,奠定了汉中之战的总胜利,是刘备进位汉中王的主要功臣之一。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刘璋的家底,确实厚实啊!
客观来讲,益州集团的综合实力,应该比荆州刘表还要强,如果单论人才,似乎可以和袁绍集团相提并论了!
但是,刘璋暗弱,不思进取,“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皆思得明君”。于是,益州集团的大批人才,纷纷表示屈沉埋没,他们都想炒老板鱿鱼。
张松卖主求荣,刘璋还夸他能干呢!法正也向刘备大表忠心,涪城鸿门宴,庞统虽然是主谋,但法正也有份!
此外,孟达、李恢、张翼,统统都是投降派,而严颜、吴懿、李严,纷纷当了带路党!
刘璋这个人,就想着关起门来过小康日子,恰如曹操的评价,“守户之犬耳”!
一个不思进取的老板,是留不住优秀员工的!
然而,刘璋却是个实诚人。
他听信张松,被坑了;他信任刘备,被耍了!当刘备打到成都门口时,成都还有一年的余粮,蜀中百姓纷纷表示愿意抵抗,但是刘璋长叹一声道,“吾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皆璋之故也。何心能安!”
百姓闻之,无不流涕!
据土处乱世,负乘致暴寇,怀璧其罪,自然之理也!
刘璋暗弱,即使不迎刘备,亦未必能够自守;益州不为刘备所有,亦必为曹操所取耳!
刘焉成为益州牧时几岁?
36岁。
刘焉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出生于公元152年,公元188年,刘焉认为汉室衰微不久要天下大乱,故而向朝廷建议设立州牧,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后来刘焉听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后又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这个时候,他差不多是36岁。
三国演义中刘焉初登场为幽州太守?
这个必须要说明,《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在很多历史问题上有漏洞,甚至可以说是缺乏常识的。关于刘焉、刘虞、刘璋的情况,还是要更正一下《三国演义》中的错误。
首先,“幽州太守”,这四个字就有问题。秦朝郡县制,将天下分为郡、县两级,郡的长官称郡守,汉代则改称太守。汉朝又在郡上设州,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西汉设州之初,州只是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为监察官员。到了东汉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刺史也就成了州一级的地方长官。东汉还一度将州刺史改称州牧,之后屡有更迭,到了东汉末年,州牧、州刺史都有,但如果该州长官是州牧则权力更大(之后说到刘焉会具体说)。幽州是天下十三州之一,所以幽州的长官只能是幽州牧或者幽州刺史,不可能是幽州太守。就像现在,你能说山西市长、河北市长吗?这不是笑话吗?
一、刘焉
然后说刘焉,《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幽州太守刘焉,江夏竟陵人士,汉鲁恭王之后也”,除了“幽州太守”四个字外,其他的倒都对。刘焉确实是江夏郡竟陵县人,祖先为西汉鲁恭王刘余(汉景帝之子)。刘焉因为有汉室宗亲身份(并且不像刘备那样家道中落),所以很早踏上仕途,从天子近臣的中郎,一路高升,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所以,刘焉没有在幽州做过官,更不存在“幽州太守”,只是做过冀州刺史和南阳太守。《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幽州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人讨伐黄巾军,那肯定是错的离谱了。
那刘焉在冀州和南阳郡做官的,怎么儿子刘璋跑益州去了呢?其实刘焉自己就去了,而且他还搞出一个大事情“废史立牧”。那是在汉灵帝中平五年,当时在朝中任太常(九卿之一,负责宗庙礼仪)的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建议,说当时各州郡刺史、太守多行贪腐,民不聊生。应该将清廉的宗室成员或朝廷重臣派往各州担任“州牧”(权力凌驾于刺史之上,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以安定人心。刘焉的建议被汉灵帝采纳,结果,各州的州牧纷纷自立,东汉进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刘焉提出废史立牧的建议,是为自己考量的。因为他看天下大乱,恐在朝中难保平安,所以为自己求交州牧(交州地处现在两广一带,没被黄巾军战火波及),希望在那边扩展自己的势力。结果,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而时任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贪墨无度,刘焉动心,于是改求益州牧。汉灵帝准许,命其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到益州捉捕郤俭。结果人还没到,郤俭已经被黄巾军杀死,黄巾军又给益州从事贾龙打跑了。就这样,刘焉白捡了个便宜,被贾龙迎入益州坐稳了州牧。从此,刘焉在益州发展势力,隔绝益州与朝廷的联系,安抚蜀中本土势力,吸引因战乱逃往益州的军民,成为一方诸侯。
二、刘璋
刘璋是刘焉幼子,本在朝廷任奉车都尉,刘焉在益州坐稳后,称病,希望朝廷让刘璋到益州探望,借机留下。后来其在长安为官的长子刘范、次子刘诞联合西凉马腾欲杀把持朝政的李傕,事情败露被杀。随刘焉入益州的第三子刘瑁早逝(其寡妻吴氏后嫁刘备为皇后),所以刘焉死后,刘璋继承了其益州牧地位。
三、刘虞
最后就说刘虞了。刘虞也是汉室宗亲,并且和皇室关系更近。他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正宗的东汉皇亲,比刘备、刘焉、刘表这些要追诉到西汉的宗室地位更高)。黄巾之乱爆发的中平元年,刘虞倒是正好担任幽州刺史。所以《三国演义》第一回发榜征兵的应该是他才对。刘虞后来调离幽州任甘陵国相,再入朝担任宗正(九卿之一,管理宗室和外戚事务)。
中平五年朝廷接受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后,因为刘虞长期在幽州任职,威望高名声好,被任命为幽州牧,负责平定幽州境内的匪患,刘虞不负所望,将幽州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汉灵帝为此加拜其三公之首的太尉(不过当时三公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权力了,更多是荣誉官职)。由于刘虞威望甚高,又有清廉之名,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董卓把持朝政后,还拜其为大司马,封襄贲侯,后来晋升太傅,召其入朝,但是因为战乱不断,道路阻隔,任命送不到。
刘虞仁义,但在乱世中,仁义之人往往不能长久。他和公孙瓒的矛盾来自于二人一个爱民,一个重兵。当时驻扎在北平的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攻打乌桓,因为北平在幽州境内,公孙瓒需要受刘虞节制。公孙瓒出兵,多有扰民,因此与刘虞发生矛盾,成为后来刘虞败亡的隐患。
因为刘虞的汉室宗亲身份和地方上的威望,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等以董卓挟持天子,希望立刘虞为帝,或者退一步领尚书事(主持政务),都被刘虞拒绝。而其他诸侯也是各怀鬼胎,汉献帝派刘虞的儿子侍中刘和向刘虞求救兵,被割据淮南的袁术扣押,另派他人邀请刘虞说要一起出兵解救献帝。公孙瓒看出袁术有诈,结果刘虞不听,派兵到淮南,公孙瓒看刘虞无药可救,转而和袁术联合,劝他不要放走刘和,并且吞掉刘虞派去的军队。事后刘虞知道,恼恨公孙瓒吃里扒外。
由于当时公孙瓒和袁绍一直互相攻杀,公孙瓒败多胜少还不断进攻,刘虞的儿子刘和又从袁术处逃出后被袁绍扣留。刘虞一方面恼恨公孙瓒穷兵黩武害苦百姓,一方面可能也担心自己儿子安危,禁止出兵。公孙瓒恼怒,开始抢掠,二人矛盾彻底激化,还互相上奏朝廷指责对方。最终,刘虞组织十万兵马攻打公孙瓒,虽然人多势众但一来刚刚招募战斗力不足,而来还爱惜百姓房屋不愿意烧城,最后被公孙瓒的精锐击溃。刘虞被擒,公孙瓒挟持刘虞自任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利用完之后诬称刘虞与袁绍合谋意图称帝,将其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