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舰队,为什么郑和的船队没有建立殖民地
贵族舰队,为什么郑和的船队没有建立殖民地?
感谢悟空邀请。对历史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厚,在这里,按照自己的了解,试着答一下,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大明朝立国近300年,一直是我们汉族的骄傲朝代。是我们没有对外屈服的王朝之一。从来都是不服就干的态度,但是却从来都不对外扩张。
包括郑和下西洋表现的就是如此,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世界最大的远洋舰队拥有200吨多艘舰船,军人,水手,工匠足有2万多人。出访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海岸等众多地域。先后7次远渡重洋,给延岸各国带去了经济的繁荣。但是郑和却没有向西方国家,单凭几艘破船就在他国建立殖民地。明朝为什么像西方对外掠夺建立殖民地呢?这就要看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出访的目的了!
一,永乐皇帝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在侄子手中抢夺了江山,始终是心里不安。总想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了结心中的惶恐。不知道哪个傻B说建文帝可能就在海外某个岛国之上,于是永乐皇帝就想要找到这个心结。派遣郑和船队远下南洋和西洋,就是暗中寻找建文帝。只是到死也没见到!
二,稳定后方,彰显大明国的强大。毕竟刚刚打败蒙古帝国的大明国还要追剿蒙古国和其追随的小国。远出海外就是要宣扬泱泱大国是大明国,而不再是元帝国。尤其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三,加强与沿岸各国的经贸往来。郑和的船队,都是以公平的交易与各国进行贸易,而不是采取西方的野蛮掠夺方式。本身大明国还是地大物博,还是相对富足,基本国内生产都能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明朝,还没投工业化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对海外资源根本就不需要。自然也没有侵略的本性。
四,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大统一的思维,始终都是惯穿整个历史。一旦中原大地获得了统一,几乎就不对外去扩张,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没有对外需求的思想文化里,自然不会轻易去海外扩张,同时也没有这样野心的皇帝。还有海外的很多地方在中原王朝眼里都是蛮夷之地,根本就没有任何对土地的欲望。
当然郑和的船队也在多次的交往当中,剿灭过东南亚海盗陈祖义,生擒过锡兰国国王,痛击过苏门答腊国等,但是这些却没有任何一个以占有他国领土为目的的。而郑和的大明舰队也同时威震四方,成为世界延岸各国所敬仰的国度。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乐皇帝的其他愿望基本都得以实现,就是最主要的愿望还是无法完成。郑和也并没有找到那个永乐皇帝心中的建文帝,也没有了结自己的心事。至于建文帝的传说,那就是N个版本了,这里我们就不说了。大家觉得我们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的原因还有那些呢?欢迎大家的留言评论!!!
二战时期日本的陆海军之间有何冲突?
各个国家的不同军种之间为了预算和话语权,乃至于为了争夺一块土地都曾经引起不快乃至于不和。军种不和这本来很平常,但轮到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和海军那就不和得有点过分了,闹出了太多的故事。美国海军和陆军互相也瞧不起,但人家的斗争可没像日本人一样打算弄个你死我活。
最明显直接的例子,日本陆军造航母和潜水艇,海军造坦克这种烂事估计大家在网上可能多少见到过。
日本陆海军素来不和,可不仅仅是抢夺起源的问题,而是根深蒂固的军种偏见,日本海军瞧不起陆军作战时候的愣头青做派跟平时的一副土包子像儿,日本陆军则瞧不起日本海军的各种伪善和厚颜无耻的吹牛。
除了建造支援护航的陆军航母和进行隐蔽运输的陆军潜艇之外,日本陆军还搞过二战时代的两栖攻击舰!
神州丸是日本陆军根据侵华战争中登陆作战的迟缓和种种不便的痛点,找设计师专门设计建造的一艘大型两栖舰艇。这船上设有专门的马栏甲板用于运送军马,在艇库里和前甲板还可以装载总计25艘大型发动机艇(日军简称大发艇,是日本式的步兵登陆艇),这些大发艇可以通过尾部滑道或者起重机入水,然后向敌军海岸发起冲击。
除了大发艇和部队、军马的运输,神州丸甚至还有4艘小型装甲炮艇作为掩护登陆的机动兵力,而如果马栏甲板不装车辆和军马,还可以搭载飞机!
行,这条二战时代的两栖攻击舰全长156米,满载排水量8600吨,在当时的世界还算是相当先进的两栖舰艇了,就只是这船跟日本海军陆战队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陆军的“特殊船”。而且很有趣的是,这船第一次参加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爪哇登陆战时就被日本海军给击沉了(捂脸)。
当时因为美军和澳大利亚军巡洋舰拼死出击来堵截日本的登陆行动,为包括神州丸在内的数十艘运输船护航的日本海军与美澳军激烈交火并且发射了他们的法宝——93式氧气鱼雷,这种鱼雷航迹隐蔽而且射程极远,如果以低速的33节航行可达40公里。这些超远射程的大威力鱼雷确实消灭了美澳军的巡洋舰,但没有命中的鱼雷继续前进正好有一发打中了神州丸,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就这样歪着坐沉在爪哇西部的浅海里。率领日军第16军来征服荷属东印度的司令官今村均也从神州丸上落了水,最后还算走运湿淋淋地给人捞上岸去。
上面这事儿,可能不少朋友已经看过已故的海军史学作者章骞先生的遗作《日本陆军的特殊船神州丸》,神州丸的身世在那里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介绍。
关于日本陆海军的争斗,那么下面给大伙讲个更有意思的事儿。
这是传染病学历史上著名的药用植物金鸡纳树,它首次发现于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在几十种金鸡纳树当中,有一部分品种的树皮里含有一种叫金鸡纳霜的生物碱,是专治恶性传染病疟疾的特效药。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军从南方返回北京,部分官兵已经携带了疟原虫并处于潜伏期,京师的蚊子叮咬了这些人之后又飞进紫禁城叮了康熙皇帝,没过几天康熙就开始了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疟疾爆发。在遍请名医无效之后,他最终是靠西方传教士献上的金鸡纳树树皮磨成的粉末熬了过来。
后来药学家们发现了金鸡纳树皮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了疟疾特效药——奎宁(别名金鸡纳霜),这东西直到1970年之前还是几乎唯一的疟疾治疗手段,但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终于以完全不同的药理和几乎为零的抗药性横扫了副作用明显的奎宁。
在1940年,全世界金鸡纳霜的产量的96%来自于当时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还有1.5%是引种到美国殖民地菲律宾的金鸡纳树产出的。到1942年5月,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几乎全境,全球97.5%的金鸡纳霜产量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本来美军在30年代末预感到了战争的危险,事先向奎宁的主要加工中心荷兰订购了300万磅奎宁,但是小胡子的德军横扫了西欧,这些药品全部落到了德军手里,足足让德军吃了3年才消耗地差不多。于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开打后发现自己手里的奎宁库存竟然只有20万人份,这对于要在南太平洋的热带雨林中跟日本打上好几年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来说绝对是个噩耗。1942年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作战的美军,平均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就几乎100%感染了疟原虫,其中70%因为症状严重而被送往后方。
换到日军这边可就爽的多了,按说掌握了全球97.5%的金鸡纳霜产量的日本人根本不必担心疟疾问题。但二战中日本海军的部队就曾经爆发了大规模的疟疾流行,超过1000人患病并造成了近百人的死亡,从这事儿来看日本人的脑瓜简直是给驴踢了,手握这么多药还能大规模爆发?
其实不奇怪,因为发病的是海军啊,这支海军部队驻扎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当时因为给岛上运输药品和其他物资的运输船半道被美国潜艇击沉了,才造成了疟疾的大规模流行。
不过仔细看日本资料的记载,苏拉威西岛上当时还驻扎了日本陆军5000多人啊,这些陆军仅有不到100人患病,而因疟疾死亡的只有两三个人!为啥同一个岛上驻扎的陆海军遇到疟疾差别这么大?
陆军手里是有药的,当海军部队被疟疾传染的时候军医去找陆军的同行借药,没想到日本陆军那些大爷们竟然说,这药是皇国陆军的财产,没有经过长官同意是不能随便给人的。而他们的长官遇到海军来求药就顾左右而言他,总之是没有同意,岛上的日本海军基地队司令火了,一封电报直接告到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又拿着电报怒气冲冲的来找陆军参谋本部,这才从上往下施加压力给与解决。日军的陆海军之间真是亲善有爱啊,从这事儿看简直跟敌人差不多了。
什么是中国所固有的外国没有还要一直发扬光大下去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作风?
我觉的除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外国人所没有的,而中国人所固有的文化外,还有一种文化精髓是外国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中国人曾经所崇尚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这种民族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表现在爱国上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做人上就是儒家思想、孟子概括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最古老的文化传承。
可以说儒家思想有其精华,也有糟粕;但是关于“浩然正气”的表述可谓精华中的精华。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者,无全身以害人者。”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就在于此,正气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而文人正是这古老文化传承的媒介,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桥梁和纽带。韩愈说:“气,为文人之根本。”即是说写文章的人应该具有一腔正气。古有屈原、陶潜、文天祥等满怀正气的文人,近代的谭嗣同、夏明翰、陈毅等文人,都是这一文化传承的精英。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就是老一代革命家陈毅的风骨;也是古老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虚华浮躁。一些人笑贫不笑娼,不笑贪;嫌破而不嫌奢侈浮夸。实为黑白颠倒,阴阳不分。而贫不是某个人的错,只要不是好吃懒做至贫,就不应该怕人笑。岂不知:“人有旦夕祸福,马有转纲之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笑话人不如人”笑话人者你猖狂什么?应该笑话的是那些“赃、贪”之辈。
我们国家民族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有节操、有气节”这样的精神文化传承,这样的人越多,国家民族越有希望。我们需要敢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陈永远,而不是跑到美国黑自己的祖国、用转基因食品坑自己的同胞的方舟子之流。
让我们学习一下,宋代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诗,领略一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风骨。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意是说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退。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在北风之中。
元兵南下,宋亡后,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并改字忆翁,号所南,不忘故国。这首诗是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的写照。
这就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优秀文化传承和优良作风,必须发展光大,并永远传递下去。愿屈原、陶潜、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仁人的精神永存。
李鸿章当年是如何处理广东黑社会的?
我是春秋,我来回答。
李鸿章
一个字,杀。
自古以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广东黑社会历来有“粤东盗甲天下”的说法。
广东盗风之盛,甲于他省。——清廷重臣岑春煊对朝廷奏折如是说道
广东局势复杂,黑社会肆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存在,小可以干扰普通百姓的生活,大可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千里堤坝,溃于蚁穴,自古以来,国家对黑社会组织的存在那是深恶痛绝。
黑社会
而广东黑社会猖獗的同时,又有着其特殊性,广东紧邻沿海,交通甚为发达,进步思想传播较早,革命党人众多,同时广东还是西方列强聚集之地,这种情况之下,广东黑社会一有可能与革命党人发生联系,二则是与外国势力产生纠纷和相互勾结,无论是那一种可能,都能对清廷统治产生巨大威胁。
再者广东在清朝统治期间,历来是反清势力的聚集地,这些人认为满清是“鞑子”,是外来户,不是中华正统,但随着清廷统治日益稳固,反清势力中的部分人就沦为了黑社会。
反清复明
还有是清末八旗绿营多不堪用,在对外战争可谓是一败涂地,朝廷为维护统治,编练新军,裁撤兵士,而这些被裁撤的军士生计困难,很多人便携带武器加入了黑社会。
最后就是广东赌博业发达,黑恶势力借此得以发展,"黄赌毒"历来不分家,广东黑社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黑色经济链,他们骚扰乡邻,叫板政府,甚至劫掠谋杀洋人,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清政府的统治,外国政府也对清政府进行施压。
李鸿章广东除黑社会,各方需要此时的李鸿章,早已被边缘化,甲午战争战败的之责任皆被清廷推到了李鸿章身上,朝堂众臣弹劾其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民间亦对其骂声一片。
李鸿章出访
而清廷此时朝堂权力斗争激烈,财政紧张,因此大清实际掌门人慈禧需要一位既忠心,能力又强的一位大臣去收地方财政,保持朝局稳定,同时又可以在地方上支持慈禧。
广东紧邻沿海,财政收入颇丰,西方列强聚集,此时的李鸿章,既是后党骨干,又有能力,同时还处于人生低谷,慈禧派李鸿章去广东,放心而且事也能办成,又可以让李鸿章有感激之心,一石三鸟,慈禧老太婆不愧为权谋高手。
慈禧老太婆
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来说,李鸿章此刻若想重掌大权,就必须作出一番成绩洗刷自己甲午战败的罪过。
李鸿章剿匪,有钱有兵敢杀人广东黑社会人数众多,气焰嚣张,而且极有可能与革命党人和洋人发生联系,局势不可谓不紧张。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其到任两广总督后,便采取了如下手段:
赌博
乱世用重典,李鸿章向朝廷申请来了就地正法权,一时间,广州的城墙上、道路旁,都挂满了黑社会成员血淋淋的人头,仅仅在1900年上半年里,李鸿章就地正法的黑帮分子高达五六万人——当时一外国记者描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清廷让李鸿章自己承担剿匪费用,剿匪官兵需要粮饷,情报收集需要费用,有功之人需要奖赏,于是李鸿章便放开了广东的博彩业,并从中抽成,筹集了大量的剿匪经费。李鸿章的前任一般是依靠当地的乡兵、民团,打压黑帮,可黑社会剿灭之后,民团生活困难,反而加入了黑社会,所以李鸿章除依靠民团外,还成立专门用来打击黑帮的机构缉捕总局,同时还动用了陆军和海军来围剿黑社会,多方围剿,黑社会无以遁形。严刑峻法,李鸿章下令收缴一切兵器枪械,若有隐瞒者作匪徒论处,并分兵多路,围城搜查。黑社会就地正法
总结李鸿章在广东剿匪是卓有成效的,梁启超就曾写到,“鸿章督粤,群盗慑其威名,或死或逃,地方亦赖以小安”。
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这就是个历史的发展问题,百年海军百年海军,没说真要百年,但起码给个10年发展吧?
可纳粹德国根本没给海军发展的时间,33年纳粹上台,35年开始翻新海军,39年海军全面大发展的Z计划才实施,呃……同年打仗了。
老实说,纳粹能用那么几年时间,凑出一堆横扫天下的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已经相当相当厉害了。
毕竟,德国的陆军军工是优势,他们兼并了拥有斯太尔的奥地利,控制了捷克和波兰以及法国、比利时,几乎占据了当时世界上一多半的著名军工,陆军的路子好走。
但海军的发展不能按照陆军的套路看待问题,每一艘战舰的建造都关系到成规模的资源、人工和工业力量、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德国人可以造出成堆的MG42机枪,洪流一样的坦克装甲,却很难在短时间造出军舰。
德国海军最缺的就是发展时间,留给它们的时间几乎是0。
一战后的德国,受到了种种限制和改组,国家状况其实非常混乱,社会矛盾频发,到处不是工人运动,就是贫穷与饥饿,还有各种外国势力时不时骑在头上欺侮。
为了消灭德国的战争能力,在英法等战胜国的主导下,德军剩下的74艘军舰连同舰上官兵被协约国悉数扣押,然后在370艘战舰的押解下,送去了苏格兰北边的斯卡帕湾解除武装。
这些军舰被拆除大炮,船挤船、头碰头地塞在泊位中朽烂,它们被英国人当成与德国谈判的抵押品,一直扣到1919年。
结果,头铁的德国人惧怕谈判失败,为了不让军舰落入英国人之手,便在1919年6月21日搞了个全舰自沉活动。路德维希·冯·罗伊特将军带头,官兵们以“彩虹”为暗号升起了舰上的战旗,然后纷纷打开船底的通海阀,让整支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74艘战舰中的52艘沉入海底。
沉没的拜仁号这次行动比二战时法军的土伦堡沉船还悲壮,在6个小时的时间里,仅战列舰就沉掉了10艘,连德国人视为荣耀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都沉没了(注:英国人1936年把它打捞了,当废钢拆解,战后给德国人送了个船钟)。
协约国为此相当愤怒,他们一边尝试打捞沉船,一边找德国人拍桌子算账。最后软弱的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磕头认错,再次“赔偿”给了协约国方面8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以及辅助船舶一大堆,自己只留下了6艘残破的老战舰。
总而言之,德国海军的一战老底子基本败光了,德国人竭尽全力也只留下来一点点破船,好歹存下了一个海军的传承。
在魏玛共和国的执政期间,德国上下一塌糊涂,又受到《凡尔赛和约》等条约的限制,在海军建设方面几乎没有建树,甚至没有任何万吨级的大舰下水,直到魏玛共和国被终结。
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很快篡夺了权力并改组了国家,魏玛时代结束,德意志第三帝国出现。
纳粹以推动军国主义为手段,刺激了德国的工业制造,拨动了社会需求的发动机,这才将德国引领上了一战以后的快车道,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也逐步锻造出强大的军队。
纳粹德国在1935年推出了帝国海军的发展计划,意在建设一批新的舰船,以及翻新一批旧舰船。
在此期间,德国海军建造了“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这样的改版战巡,为了抓紧时间发展,大体蓝图用的还是一战的东西,连原定的380mm炮都没能换掉,只能留下空间,先放280mm的占位,还出现了容易上浪等设计缺陷。
德国海军35年以后还提出了X和Y两个革新发展计划,X计划属于保守的大炮巨舰派,他们固执地认为,德军要在争夺海权,就必须建造大型的战列舰。
Y计划的拥趸则多是年轻军官,他们认为德国未来迟早要与英法开战,那么大炮巨舰根本来不及发展,倒不如造一堆相对小型的远洋舰艇,跟对手打破交战。
最后,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拍板,综合一下搞了个“Z计划”,全面建设德国海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个Z计划胃口很大,要造10艘战列舰和3艘战巡,2艘齐柏林级航母,44艘轻巡,还有12艘新型袖珍战列舰,249艘U艇等等。
结果呢,海军还真是个吞金的无底洞,希特勒为雷德尔的舰队拨款不断,德国造船也确实是莽起来干,奈何海军就是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军种,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变得壮大。
Z计划实际要到1939年才真正开始启动,然而1939年当年德国就已经开启了世界大战。同年德军与苏军瓜分波兰,随即英法宣战,接着1940年法兰西之战,英法被打爆,德国开始围着英伦三岛封锁轰炸,到1941年德国又跑去打苏联,年底美国又被日本撩上了战场……
这还怎么发展海军?根本就没时间了好不好。
像俾斯麦战列舰,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1940年服役,1941年就给皇家海军干沉了。
还有俾斯麦的姐妹舰提尔皮兹,这个更悲剧,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1941年服役,然后没多久就跑到挪威峡湾中泡茶叶,连炮都没打过几次,最后在1944年11月被英军炸沉。
德国唯一下水的“齐柏林航母”,33年设计,36年建造,38年下水,完工85%,剩下就实在没力气建造了。先是拖到但泽湾抛荒,接着拖到波兰什切青企图完工,但德国42年以后不光是穷得没资本建造了,甚至没力气将其拆除,只能在1945年苏军堪堪杀来时打开了通海阀。(苏联46年将其捞了起来,当做运送战利品的仓库,47年将其当靶子炸沉)
实际上,德国海军能有二战的那点表现,还多亏了雷德尔等海军将领一战后的努力,他们尽力保留了一些海军的框架,偷偷培训了不少海军参谋人员,还顶着条约的压力研发新型军舰和潜艇,让“袖珍战列舰”这样的东西下水。没有他们种树,纳粹根本就是想发展海军都没能力。
战争中希特勒也发现了雷德尔的水面舰队不靠谱,发展的时间太短,耗费巨大国力的那几艘大舰根本顶不上用,反倒是U型潜艇在封锁交通线上表现的极为优秀。
再加上雷德尔与潜艇派的邓尼茨的矛盾,很快雷德尔就在大舰不断的损失中失宠了,希特勒愤恨地决定将战舰们的大炮都拆掉,充实上地面的防御,直接断送了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发展。
当然,极度缺乏战争资源的德国,在二战中期也不存在什么发展海军的能力了,就连U艇狼群都在美国护航航母疯狂的投入下失效,德国已经无法指望海军了。
这能怪谁呢?按照原本的计划,德国本有机会发展出Z计划中的海军,但希特勒却推翻了“1946年前不推动全面战争”的承诺,致使德国整个海军发展计划都被打乱。至此,谁又有本事用1-2年的时间搞出一支大型海军呢?
说难听点,希特勒连“海狮行动”计划登陆英国的登陆舰和冲锋艇都没有,德国海军在纳粹手底下,完全就是个大饼没啃几口就被送出去接客的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