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元宵节的来历,你知道吗?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俗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农历正月的第十五天,也是新年的第一次满月,象征着和睦和团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
第一、元宵姑娘“团圆”之说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时,救下了叫元宵的宮女。
在正月十五这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第二、中国“狂欢节”之说 :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放烟花、吟灯联、猜谜语、跳秧歌、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等盛况空前,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热爱。
第三、中国“情人节”之说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第四、道教“三元说”之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第五、“点灯敬佛”之说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最重要就是全家团圆吃汤圆啦!
元宵节佳节将至,带上我诚挚的祝福,愿所有的朋友:在元宵佳节张灯结彩之际,带着幸福,牵着开心,抱着团圆,拥着吉祥,愿你平安健康!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2、元宵节的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四、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习俗:悬菖蒲挂白艾、驱五毒、挂钟馗象、龙舟竞渡、香袋和兰草汤沐浴、粽子、饮雄黄酒。
五、七夕节
1、七夕节的由来:传闻天上的织女爱上了凡人牛郎,王母娘娘震怒,亲自下凡带了织女飞升上天。牛郎在老黄牛的帮助下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随手拔下头上的金簪,在身后重重的划下了一道,于是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星河,这就是银河。牛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在河对岸的织女流泪。
后来王母娘娘同意牛郎和织女在每一年的七月初七见一面。于是那一天我们看不见喜鹊,因为传闻喜鹊在那天都去天上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去了。
2、七夕节的风俗: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会捉了蜘蛛让它们结网,晚上摆了香案祈求织女能让自己手更巧。到了现在,七夕节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
六、中秋节
1、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谜、饮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七、重阳节
1、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2、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元霄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灯节等,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而一般中国人传统的看法是从进入小年开始,一直到过完元宵节,才相当于春节的结束,所以元宵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也被当做是春节的一部分。
那么元宵节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才有的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在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吕太后的儿子刘盈被立作皇帝,史称汉惠帝。但是汉惠帝生性就比较的懦弱,再加上吕太后生性泼辣,比较的专横跋扈,所以朝中的大权就由吕太后一手掌控。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大力提拔吕姓她的娘家人做大官,后来惠帝病死,吕家权倾朝野,甚至盖过了刘家的风头。
后来吕太后病死,剩下的吕家人惶恐不安,就密谋起来造反。但是被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知道了,这个刘襄毕竟是他们老刘家的人,着自己家的江山马上就要拱手让人了,他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他与开国元勋周勃、陈平联系起来,一起起兵讨伐吕家,“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之后刘邦的二儿子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为了纪念平叛吕家的胜利,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后来汉武帝在这天祭祀,又因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在这天,因此就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从此之后,元宵节就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流传了下来。
而到今天为止,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华人都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共度元宵佳节,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是仍然是国家倡导的传统节日。世界上所有的华人都会在这天,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佳节。
从古至今又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流传下来的有放天灯,也就是现在的孔明灯。
点灯笼,放烟花(不过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猜灯谜,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了。
还有踩高跷,舞狮子,吃元宵等一系列的习俗。
你的家乡又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为什么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又称什么节?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