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现在的人要比以前的人聪明吗
精明,现在的人要比以前的人聪明吗?
现代人不如古人聪明。为什么?这里的聪明应该是指智慧。当今的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是,拥有知识不等于聪明。再说当今是分科教学,造成对世界的认识只是一孔之见,以偏概全。古人是宇宙观,先看远,后看近;先大后小;先面后点。有很多古代传下来的智慧今人所不及。比如,道德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文化上也不及古人,看看下面的图片,就清楚了。古人的画,就是外行,您也能感觉到它的灵动。
一个人的知识是不是越多就越聪明?
感谢问答,您的问题中问到一个人的知识是不是越多就越聪明,为什么?一个人的知识从出生到老去,都在不断的积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聪明是与生俱来的潜质,有先天的自身优势,也有后天的努力刻苦。
人不是常说:贪多嚼不烂,说的就是不要太过于的贪图太多的东西,要熟知天下事,了解天下文,做到精通一门学问,天下大致分为:道家,佛家,儒家,墨家,法家,他们都在前行钻研自己的学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要把知识学的太杂,聪明反被聪明误,天下事略知一二便可,精通与自己喜欢的门类,把它学精,学通,学懂那也是需要一生的经历,要不现在考生会分:文科,理科,还有艺术类呢,就是希望莘莘学子能够踏实学好自己的门类,不要问啥都会,啥也不精通。
有个成语叫:知识渊博,说的就是懂得比较多,他肯定也有自己的爱好与倾向,能文能武虽然好,但是精通一行却很难。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聪明,应该不是这样的。
答得不好,还望善意评价!有些片面,还请口下留德。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聪明人?
我们经常用聪明来夸一个人,也激励孩子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聪明与否又往往是建立在个人主观的评价标准上,而个人主观的评价又往往是建立在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或是某件事某个做法对个人当下是否有利?有害?有得?有失的情况下。
用阿德勒的话总结就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看法和与客观世界的现实关系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实际上很难操作,也没有标准。我只能说说,我眼中的聪明的人是怎样的?我身边不乏很多聪明人,无论是算账还是算计或是权衡甚至博弈都头头是道,后来才知道,这些不是聪明,而是精明。因为为了达到目的,这些人绞尽脑汁,哪怕吃相难看,那怕挑战到了道德线,这些人也不在乎,可能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错,是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原因。刚开始一切也如愿以偿,可是后来没有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用《红楼梦》里的一句判词来形容就是,“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虽然不至于丢了性命,但也是伤筋动骨元气大伤。因而,我用这些人的教训警醒自己,别把精明当聪明,认为所有人都傻,就自己聪明。借用《孺子帝》的说法是,“一个人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都不自私。”当然,我身边也有真正是聪明的人,而这些人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大智若愚。起初我也觉得这些人智商和能力平平,丝毫不会被人贴上聪明的标签。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眼界的开拓,我才发现原来这些人是真的有智慧加持的聪明。这些人通透清醒,但是又从来不去点破他人的局限。无论别人在这些人面前如何展现风采,如何炫耀显摆,也只是一笑而过,大大方方地承认,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我猜测能做到这样也不单单是聪明,应该也是一种品质,是刻在灵魂上的善良。同样,无论眼下处于任何程度的低谷,这些人也没有到处找人诉苦,也没有自艾自怜,抱怨少行动多,直到迎来下一个高峰。因为这些人知道人生的规律,就如价格波动线,起起落落但总归都是平衡的。我跟这些人学到了一个很好的心态,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最后,这些人里,大家的生活虽然平淡,但都是身心健康,稳中有进,生活各有各的充实。▼什么样的人才是聪明人?我们常常以“这个人很聪明”,这个人一脸“聪明相”来评价那些让我们觉得厉害的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但到底怎样才算是聪明?我工作加上创业的这些年,见到过各种类型的“聪明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阅人无数”,因此,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认同: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并不单单以智商的高低来衡量。不仅是我们的智力水平一直在变化,而且,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都很大,因此硬生生的“数值标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一般来说,我们更加认同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让我们觉得聪明”。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对不同形式的信息处理效率和处理方式不同,而一个人可以被称得上“聪明”,其实就是他在某个领域拥有快速学习能力。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常常表现为对某个领域信息掌握速度很快,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了解自己学习和认知的这个过程。▼可以练习的“聪明”我们每个人天生各有所长:有些人对数字敏感,有些人对画面敏感且从小喜欢画画,有些人从小却表现出对音乐的极高的天赋。在自己的“技能点”领域每个人都表现的非常“聪明”。①刻意练习比如我有个歌手朋友,她对数字不太在行,但是对声音特别敏感:凡是她听过的旋律都能写下来。虽然没有特别经过英文口语的培训,但是听她唱英文歌,你就会觉得她是不是土生土长的ABC或者是科班出身。这样的人是有天赋吗?也不尽然!她因为对声音敏感和爱好,不断加强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输入,每天完成3小时以上的自主基础练习,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将近16个小时都泡在音乐里。真正验证那句话“每个领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练习时间最久的那个人。”她说,大部分的曲目她都听过并且不间断的“磨”耳朵,好听的英文歌曲从一开始的拼音练习到持续的流畅哼唱,这样的流程每天都在进行,因此一个新的曲子进入她的曲库 ,她能很快地“调动出来”,因为感觉似曾相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这些杰出的聪明人是通过持续地模仿和练习,同时动脑筋思考如何将新知识融入到已知的知识中,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和学习办法。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在这个领域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而学习能力高的人连得特别快”。比如你想练习钢琴,比起每天漫无目的地练习下去,制定“以合适的速度弹完曲子两遍以上不出错”这样的目标,你的练习成效更加明显,同时收获的经验也更多。不过,比起单纯的练习技艺,更高层次的练习是“思维迭代”。②思维迭代最近,想必大家都被载人火箭SpaceX发射成功的消息刷屏了,这次成功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可以乘坐商业飞船飞往太空,普通人想要实现星际旅行已经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而Space X它背后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本人也是个狠人。创建特斯拉,用商用火箭把宇航员送上太空,未来还计划登陆火星,这些大胆的奇思妙想绝对和他个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而一位曾经采访过他的作家是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的:“马斯克把人看作是电脑,他把自己的大脑软件看作是他拥有的最重要的产品。他设计了自己的大脑软件,每天都对其进行测试,并不断进行更新迭代。”也就是说,人家不但把自己的大脑当做一个应用系统,还能不断地根据外界需求,打补丁修bug,再不断升级。这自然能把大多数思维还停留在1.0版本阶段的人,足足甩出几个星际了。▼通才思维:给聪明做加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很出色,在其他的领域同样出色甚至更厉害。比如物理大神爱因斯坦,很喜欢拉小提琴,又比如股神巴菲特竟然会弹尤克里里。那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解读,跨领域的多元思维体系,也助力了他们的辉煌成就。巴菲特的好伙伴查理·芒格和畅销书《思考,快与慢》的作者Daniel kahneman都是通才。查理·芒格是学习法律的,后来成为巴菲特的“幕后智囊”,他们联手创立的伯克希尔公司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Daniel kahneman的本职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同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而和不同领域的伙伴合作,也能补充彼此的思维领域。通过不断地、多样化地学习,我们都可以构建更好的、更多样的思维模型。虽然我们不可能学会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建立跨界的思维体系。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逻辑体系越完善,就更有可能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决定的时候,更快做出有价值的判断。你觉得什么是“聪明”呢?关于可以练习的“聪明”你有什么心得吗?最近在面试实习生,对实习生的基本要求是扎实的基础能力和优秀的学习能力,更高的要求是要有实战能力。
基础能力和实战能力都很好判断,问技术题目,看看学生有没有做出什么程序。但是如何鉴别一个学生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呢?我认为优秀的学习能力的人一定具备两个特性聪明和勤奋。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寻找一个聪明的人?知乎上说聪明就是能够用最短的路径去解决问题。所以你需要知道,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你需要了解,每一条途径的方式和成本。最后,你需要能够在所有路径中,用最短时间做出最优的选择。总结下,聪明的人会通过勤奋训练掌握更多的信息量,通过思考找到最优解。自己也和前同事一起沟通总结了几点,聪明的人一定具备以下几点掌握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最好?如何系统化的学习一门技术?如何选择技术书?学习过哪些技术网站?优秀的学习者知道系统化的学习知识,知道学习讲究方式方法,而不是遇到问题再查百度。知道实践的重要性,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比如把书上的例子都在IDE里执行一遍,你会发现理论和实战还是有点差别的。研究技术而不是使用技术学习技术能否把握住技术的核心,是停留在用技术上,还是会去主动研究技术,比如Java应该学习垃圾回收机制,多线程和类加载机制等,J2EE开发应该学习HTTP和TCP协议,Spring主要学习IOC和AOP。更优秀的是创造技术而不是消费技术,比如创造一致性Hash协议。逻辑思维能力强通过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看看同学的解题思路,比如如何计算长江的长度,如何计算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如何设计一架飞机能装满撒哈拉沙漠的沙子。最后我也会问候选人,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所谓“聪明人”,其实也就是优秀的人。多和优秀的人接触,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是一条成长的“捷径”。所以,今天分享的这篇“聪明人的10个标准”,大家不要只把他当成“识人”的技巧来看,你也可以反过来,用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聪明人”。我很小就知道,自己并非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但由于运气比较好,读高中以后我便一直处在「聪明人」密度较高的环境中。而近两年,又由于某些原因,自己的社交圈开始「暴涨型」扩张,这使得我逐渐接触了更多「不太聪明的人」,这些人给我原有三观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也令我开始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让那些聪明人变得聪明起来。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陆陆续续地,我总结了10条辨别身边聪明人的标准,如下:01对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并愿意与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在我看来,「好奇心」是辨别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入门标准」。所谓入门标准,是指:有好奇心的人未必聪明,但没有好奇心的人几乎一定不聪明。这里所说的「好奇心」,不是指爱八卦或者窥探别人的隐私之类,而是指:在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场景下,有探究规律本质的欲望。举个例子: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那么多年,看了那么多日出日落,都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但有一个人突然很好奇,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两次日出的时间间隔又差不多?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就有成为聪明人的潜质。当然,「好奇心」是可以伪造的。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很有好奇心(继而证明自己很聪明),总是喜欢问各种各样「不明觉厉」的问题。为此,我特意添上了后半句话:真正有好奇心的人,是愿意和另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自己喜欢问很多问题,但是在别人提类似问题的时候却显得十分不耐烦,那就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只能说明他是「好表现」的人。02能在一件事情上极为专注「专注力」是另一个辨别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入门标准」,即:高效的人未必聪明,但聪明的人必然高效。这并不是说「聪明人」总能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际上,很多「聪明人」并非勤奋,有些甚至十分懒惰,但无论是勤奋的聪明人,还是懒惰的聪明人,都总能在需要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在这段时间内,他能达到比常人高效很多倍的程度。这真是一种天赋,硬生生地拉开了「聪明人」和「不太聪明的人」的距离。以上 2 条是聪明人的「入门标准」,但凡是聪明人,总该具备。而下面 8 条则是聪明人的「进阶标准」,是聪明人容易具备的特性,但偶有几条不符合,也无妨。03有极强的概括和拓展能力能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事件正如很多文章所提到的,能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和抽象复杂的事件,是聪明人的另一个显著标志。但聪明人同样知道,无论一个概括如何精准,都无法完全避免信息的缺失。因此,他们不仅仅会抽象一个复杂事件,也懂得如何去还原它——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概括能力,并且懂得那些丢失的信息具有什么特性,从而便于自己拓展回去,甚至拓展更多。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他就可以把一件事情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信息量去描述。这使得在面对各种(与事情相关度不一)关心事件的人时,他可以依据对方对事物的了解水平,去选择最合适的讲解方式了。0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不断修正对事物的印象人们总说,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我观察后发现,在平庸的环境中,这句话几乎可以成为金科玉律,但对聪明的人,这句话却可能不太适用。这是因为,聪明人非常乐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相信,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除此之外,他们十分乐于接受变化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热衷于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事物的区别,然后思考变化的原因。与之相对的,大部分不太聪明的人却对事物的变化十分不敏感。这可能源于他们对事物认知方式的缺陷:他们中的很多人,喜欢给一个人和一件事贴上「标签」以便于记忆,这使得「去标签化」会让他们感到极为不适。05大多数在骨子里争强好胜但也更愿意臣服于事实什么叫「骨子里争强好胜」呢?就是说,虽然他们未必热爱口舌上的辩论,但在内心中,通常总有着稳定而难以侵犯的处世原则(他自己未必能感知到,但确实存在),一旦你试图动摇他的原则,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它。事实上,他们的处世原则也往往是逻辑上高度自洽的,因为他们通常对「逻辑」有着高度的认同。这就使得,如果你用事实和逻辑去挑战他,他也更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聪明人辩论是很舒服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什么状况下该认输,极少会在不占理的情况下胡搅蛮缠。06讨论问题的时候会提前确认好口径和立场他们深知,世界上大部分无谓的争论,其本质在于定义和立场的不同。因此,在讨论问题前,他们习惯于先去确认一些并不显而易见的概念的定义(在他们眼里,很多概念绝非普通人眼里那样显而易见),以及讨论问题的双方所在的立场。确认了这些以后,讨论问题往往会变得十分轻松,也十分容易达成共识。07往往能包容事物的多样性这世上有很多反对同性恋、反对吃狗肉的人,而这些人在「聪明人」之中极为罕见。他们知道,同性恋的人虽然和自己的性取向不同,但对社会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害处;他们知道,虽然自己不吃狗肉,但对有些人来说,吃狗肉和吃鸡肉、鸭肉、猪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所以没有必要去反对它。对与自己不同而无害的「异类」的包容,从另一角度看,源于他们对自身「适应力」的自信。他们能和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因此无需通过渴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来获得安全感。特别地,这种对自身适应力的自信,也会让他们在「独处」的时候也毫不费力。这也是很多回答中所提到的:聪明的人,一定善于独处。08鲜见低质量的社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知道,比你厉害的人通常是懒得鸟你的」。这确实是残酷的现实。比如,在大学里,很多人喜欢在夜里和朋友们漫无目的地出去喝酒吹牛。但在「聪明人」的群体中,这种情形则要少见得多。这不是说他们不近人情,他们不这么做,是因为 他们有意识地去控制「漫无目的」社交的时间。「聪明人」往往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即使要社交,也要用在刀刃上。与其和狐朋狗友喝个一醉方休,不如和身边一些拥有特殊能力和资源的人多聊聊天。如果暂时找不到,他们也更愿意一个人呆着。09很少因为自己的身份产生优越感「聪明人」可能也会有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不会来自于他们的身份,而是来自于他们的实力。比如,一个考上北大的人,如果整天炫耀自己是北大的学生,他可能并不是特别聪明。因为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北大」这个身份,这就意味着,他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于自己的真实实力。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对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这使得他无需利用身份去证明自己的厉害。这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心态,一个对自己足够自信的人,很少会摆什么架子,这就使得他更愿意在特定的问题上毫不做作地虚心向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请教。10善于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截然不同的个性「聪明人」不会在所有人面前都让自己显得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和不同的人,应该用什么方式社交,才能达到最高效、让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而在一些人面前显得聪明,反而会让他背负很多本不必背负的责任,从而成为他的累赘。「聪明」是个大杀器,得好好掂量着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所以你看,很多聪明人在别人面前总显得傻乎乎的。而那些真正傻乎乎的人,却以为自己才是聪明人。有一个精明的妯娌是什么感觉?
我大嫂是个真正“精明”的人,如果她有文化、有学历,她的仕途就不会止步于村妇联主任和支委。总之,她的为人处世,太值得我学习了。
毫无悬念,成为支委昨天晚上,和大嫂打听:村里换届选举,你妇联主任位置保住没?大嫂说:妇联位置,我让出来了,让她们年轻人干,我进支委了。支委先选,必须是党员,在三个支委里再产生村支书……妇联主任、会计后选。
别的我不太懂,但我知道:党领导一切。看来,这支委比妇联主任格高啊!嫂子敢让位置,并能顺利成为三支委之一,那实力绝对是杠扛的!
“嫂子,那你现在没什么事了?",我问道。嫂子说:我没事了,我又不想争书记……不过,那妇联主任之位,有4个人在争。贿选违规,但请请亲朋故旧,谁也说不出什么,所以,几个候选人,家家在请客。都请我了,我哪家也没去。“人情够好,觉悟够高啊!”我夸赞大嫂道。
大嫂的精明在于:功在平时,真情付出。
村里,不论谁家有大事小情,大嫂都会到场,别人上100元,大嫂会上200元,一年光上礼钱,就是不小的花费。婆婆背地里说:当个村干部,一年挣10000多块,上个礼就花不少钱,干那玩意儿干啥?
这话自然有人传给大嫂,大嫂撇撇嘴说:都像妈他们那样“房顶开门",还有什么人情?爹当村医,本来是为人的活计,你看妈腿摔了,除了亲戚,村里有几个人来瞧她?谁家有事,也不走动,人家凭什么来看你?再说,我上礼多,人家也是照账还礼,我又没亏……
大嫂没亏钱,但她在帮忙出工出力方面,付出了不少。
大嫂厨艺了得,村里谁家有红事、白事,请她帮忙,大嫂是不会推辞的。夏天还好些,冬天就有些遭罪了:烟熏火燎走油肉、炸丸子、炒菜不说,单在塑料布临时搭建的伙房里,洗菜、切菜就够冻手的,哪里有那么多热水供应啊……这份真情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与地位、金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长嫂风范,凝心聚力大嫂不仅对外人好,对家人也好。每到寒暑假,她家就成了孩子们的据点。我和二嫂家3个孩子,大嫂弟弟家2个孩子,大嫂邻居的2个孩子,加上大嫂的儿子,8个孩子聚一块,想想那场面,我就头痛。谁家都有电脑,非得去大嫂家排队,一人一小时地玩,如果有人超时,被牺牲的永远是大嫂家的侄儿,大嫂永远让侄儿让着客人。
吃饭,还好,只有我和二嫂家3个孩子留饭,大嫂侄儿、侄女回自己奶奶家吃。但有一个外人,饭菜就得精致些,大嫂还让孩子们点菜……这份耐心和付出,让孩子们更爱往大嫂家跑了。
过年,永远在大嫂家聚餐,那一桌丰盛的饭菜,是一个长嫂的大度与高格调,是一个家族凝聚的体现。心情不错的大嫂,还能陪小叔子们喝二杯,酒桌上的话,绝对像干部讲出来的,让我学舌,我都不会。我只能想到:千万别小瞧村干部,挂干部两字的,就有胜过我们平头百姓的地方啊!
每当我们夸赞大嫂时,大嫂就笑着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也就能做点吃的,别的也帮不到你们。再说,我们家事,你们也没少帮。这话不假,我们这帮小辈,吃的用的,不少往嫂子家搬,在能力范围内,能办的事,那是责无旁贷。毕竟,我们这些公职人员,认识的人,面儿更广些……
从大嫂身上,我总结出应该学习的几点:
1.目光长远,不斤斤计较。一个目光短浅,只看到脚尖那么远距离的人,是干不成事的;斤斤计较三瓜两枣的人,最后会吃亏,还没有人情可言。
2.真正精明的妯娌,一定有家族观念。打仗亲兄弟,至亲之间都不能团结互助,你又能指望谁在困难时帮你一把。
3.人心换人心,只有真心付出、真诚待人,才能得到相应、甚至更多回报,这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为什么有的孩子上学聪明?
这要看您对聪明的定义,如果您将聪明定义为学习成绩好,不好就是笨,那我只能说,聪明的孩子就那几个了,其他的孩子就笨吗?
但如果将聪明定义为某一项特长或领域里,出类拔萃,鹤立鸡群,那笨的孩子可能就少了很多。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要远远高于对孩子天分的重视,当然天分这个东西很难被发现,像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物理学家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六门课不合格,老师认为他智力有问题;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大人们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大学时因为成绩太差被退学。
大家能想象这几位后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吗?
因此我们不能武断的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
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只有真正的“伯乐”才知道,就像最强大脑里的周玮一样,从小就被医院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及智力发育低下的儿童,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傻子”,但却被称为“中国雨人”,有着惊人的速算天赋,而“伯乐”就是他的父母和姐姐,因此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他将来可以光芒四射,而不是被学习成绩所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