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我是孝康章皇后,三宫六院分别是哪三宫

2023-05-20 06:30:03 89阅读

穿越我是孝康章皇后,三宫六院分别是哪三宫?

“三宫六院”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它主要用来形容皇帝嫔妃之多。那么,三宫六院到底是哪三宫,哪六院呢?

释义

“三宫六院”是由皇宫的建筑延伸而来,“三宫”和“六院”最初是指皇宫中某些宫殿的名称,由于这些宫殿与皇帝日常起居和后宫嫔妃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后来逐渐用其指代皇帝的嫔妃。

穿越我是孝康章皇后,三宫六院分别是哪三宫

该词最早出自元杂剧《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奏献御前,圣驾即幸其宫。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宫里的嫔妃、宫女们听着,明天皇帝要亲自到御园打一枚金弹,哪位妃子或者宫女拾到这个金弹并送到皇帝面前,皇帝就会临幸她。这里面的三宫六院其实泛指妃子和宫女们居住的地方。

元朝皇宫的规模比较小,“三宫六院”乃是虚指。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开始营造故宫,这时候三宫六院才确有所指。

三宫

根据《礼记》的记载:“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也就是说三宫指的是诸侯夫人居住的场所,皇帝嫔妃居住的场所被称为六宫。汉朝时,将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到唐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称为三宫。可见历史上三宫的说法并不统一。直到明清时期,由于故宫的营建,三宫的说法才变得确切起来。具体指的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也被称为内廷后三宫。

乾清宫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内廷后三宫之首,它是明朝十四位皇帝以及清顺治帝和康熙帝的寝宫。《易经》曰:“乾,天也”,“乾清”二字意指在皇帝的统治下,天下可以得到清平和安宁。雍正帝移居养心殿以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群臣、批改奏章、接见外宾以及举行宴会的场所,乾隆时期著名的“千叟宴”就是在乾清宫举行的。

交泰殿

交泰殿为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交泰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殿名取自《易经》,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满”的意思。每逢重大节日,皇帝都会在交泰殿接受朝贺。清朝时,交泰殿是存放印玺的场所。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有一座自鸣钟,其时间被视为皇宫的基准时间。

坤宁宫

坤宁宫为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之北。坤宁宫宫名取自《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交泰殿置于中间,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清朝时,坤宁宫为祭祀场所。

六院

六院,也称六宫、六苑,起源于唐朝,为嫔妃之居所,白居易《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明清时,六院其实是十二院,分为东六宫和西六宫,其中东六宫指钟粹宫、景阳宫、承乾宫、永和宫、景仁宫和延禧宫;西六宫指储秀宫、咸福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和太极殿。

钟粹宫

钟粹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钟粹宫。隆庆五年再次更名,前殿称为与龙宫,后殿称为圣哲殿,后复称钟粹宫。“钟粹”意为汇集精华、精粹的意思。明朝时,钟粹宫一度为太子居处。清朝改为嫔妃行宫,与慈禧同时代的慈安太后曾在此居住。此外,咸丰、溥仪幼年时也曾居住在这里。

景阳宫

景阳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钟粹宫以东,是东六宫里最冷清的院落。宫名“景阳”取自敬仰光明之意。景阳宫是著名的冷宫,明光宗朱常洛的母亲曾在此居住三十年。清朝时改为贮藏图书之所。

承乾宫

承乾宫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改为今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基本保持明代初见时的格局。明代时为太子或嫔妃居住,清代时为后妃居住。清顺治帝的孝献皇后(董鄂妃)、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咸丰之母)曾在此居住。“承乾”即顺承天意。

永和宫

永和宫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现名。明清两朝均为后宫嫔妃的居所。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常年在此处居住,生子胤禛,即雍正帝。永和宫基本保持了明朝初建时的风格。

景仁宫

景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现名。明朝时景仁宫为冷宫,明宣宗的胡皇后被废之后就常年居住在此地。清朝时为嫔妃居所,顺治年间,孝康章皇后在此居住,并诞下康熙帝。此外,光绪帝的珍妃也曾居住在此。

延禧宫

延禧宫位于东六宫之东南角,建于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时改称延祺宫,清朝时重修并改为现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被毁。宣统时,在原址修建了一座三层西洋式水殿,俗称水晶宫。后因国库空虚,被迫停建。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座著名的“烂尾楼”,它也是清王朝腐朽衰败的一个见证。

储秀宫

储秀宫为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和光绪时曾进行过翻修,是明清后宫嫔妃的居住地。咸丰年间,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入住储秀宫,并在此诞下了同治帝。清帝退位后,婉容也曾居住于此。

咸福宫

咸福宫建于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为明清时期后宫嫔妃居所。此处虽为后宫居所,但皇帝有时也在此地起居,乾隆、嘉庆、咸丰都曾在此处居住。

翊坤宫

翊坤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万安宫,嘉靖时改为现名。清朝曾多次修缮,光绪年间,为了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将翊坤宫与储秀宫打通,形成了四进院的格局。每逢重大节日,慈禧太后都会在翊坤宫接受嫔妃们的朝拜。

长春宫

长春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为永宁宫,万历时复称长春宫。明清时为后宫嫔妃居处,清末辛酉政变以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曾居于此宫。

永寿宫

永寿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后改为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改称永寿宫。尽管清朝曾进行过大修,但永寿宫基本保持了明朝初建时的格局。永寿宫为明清两代嫔妃居所。其中,明孝宗的母亲孝穆纪太后曾居住在此,不久便突然暴死,是明朝疑殿案之一。

太极殿

太极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未央宫,嘉靖时改称启祥宫,清朝时改为现名。太极殿为明清时嫔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清朝庶出皇帝?

顺治帝-福临,庶出,皇九子

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初为侧福晋→封庄妃→子尊皇太后→孙尊太皇太后→孙谥孝庄文皇后

生福临时为庄妃。

生三女一子,福临最幼。

康熙帝-玄烨,庶出,皇三子

生母佟佳氏(佟氏)

初为妃→子尊皇太后→子谥孝康章皇后

生玄烨时为佟妃。

生一子,即玄烨。

雍正帝-胤禛,庶出,皇四子(第十一子)

生母乌雅氏

初为宫女→封德嫔、德妃→子尊皇太后→子谥孝恭仁皇后。

生胤禛时为庶妃(尚未封嫔,可能是贵人)

生三子三女,胤禛居长。

乾隆帝-弘历,庶出,皇四子(第五子)

生母钮祜禄氏

初为庶福晋→封熹妃、熹贵妃→子尊皇太后→子谥孝圣宪皇后。

生弘历时为庶福晋(雍亲王庶福晋,或称格格)

生一子,即弘历。

嘉庆帝-颙琰,庶出,皇十五子

生母魏佳氏(魏氏)

初为宫女→封令嫔、令妃、令贵妃、令皇贵妃→乾隆谥

令懿皇贵妃→子谥孝仪纯皇后。

生颙琰时为令贵妃。

生二女四子,颙琰居其四,有二姐一兄二弟。

同治帝-载淳,庶出,皇长子(独子)

生母为叶赫那拉氏

初为贵人→封懿嫔、懿妃、懿贵妃→子尊皇太后→孙尊

太皇太后→谥孝钦显皇后。

生载淳时为懿嫔。

生一子,即载淳。

抬旗之后生活会有比之前有什么变化吗?

要弄清楚抬旗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旗。所谓旗,指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满洲八旗的地位要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之上。由于八旗内部的权力斗争,最终皇帝掌握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形成了所谓“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的地位在下五旗之上,归皇帝亲掌,而下五旗分属入八分辅国公以上拥有旗份的大小旗主执掌。除此之外,在上三旗和下五旗又存在许多包衣牛录,隶属这些包衣牛录之人,身份是包衣,即“家奴”之意,其地位又要低于其他旗人。当然,包衣仅仅是顶着“家奴”名分,并不影响这些人封侯拜相。但是,这“家奴”的名份却是世袭的,相对于其他旗人自然也是低贱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三旗的各包衣牛录归内务府统一管辖,凡是隶属上三旗各包衣牛录之人,无论你是大学士还是将军、督抚,家中所有适龄女子都要参加一年一度的内务府选秀,被选中者则必须入宫充当宫女伺候人,大家闺秀也不例外。而隶属满洲、蒙古、汉军其他牛录之人,则是参加三年一度由户部组织的选秀,被选中者则是充当皇帝和宗室王公子弟的配偶,是当主子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包衣出身,哪怕是大学士的女儿,被选中后入宫也只能充当宫女。而经户部选秀选中的秀女,哪怕只是拜唐阿的女儿,你这“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也得老老实实伺候那位拜唐阿的女儿。但是,包衣出身的宫女只要被皇帝看中,照样是可以成为皇帝妃嫔的,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仁宗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实际上都是包衣出身。

那么,问题就来了。让皇帝的生母和姥爷、娘舅家一直顶着“家奴”的帽子总归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于是,抬旗便应运而生了。经过皇帝加恩,原本隶属包衣牛录的皇帝生母家族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去除奴籍,跻身上三旗。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家族被抬入满洲正黄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就是所谓的“抬旗”。除了从包衣牛录抬旗之外,由蒙古、汉军八旗抬入满洲八旗以及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也都属于抬旗的范畴。清圣祖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家族原本就是出身汉军正蓝旗,后来被清圣祖加恩抬入了满洲镶黄旗。晚清的实际掌权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家族原本出身满洲镶蓝旗,后来抬入了满洲镶黄旗也是类似情形。

实际上,清朝二百余年里,抬旗者之中的大部分都是皇后(含皇太后)、皇贵妃的母家家族。抬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抬高这些家族的地位。说到底,就是为了皇帝的脸面,同时也是拉拢、优待外戚的一种手段。除了皇后(含皇太后)、皇贵妃母家,清朝还有给功臣抬旗的例子,既是为了抬高功臣的身价,也是皇帝拉拢功臣的一种手段。最著名的清世宗时期的宠臣田文镜,原本出身汉军正蓝旗,因功被抬入了汉军正黄旗。清高宗时期的名将阿桂,原本出身满洲正蓝旗,因功抬入了满洲正白旗。

综上所述,八旗虽然等级森严,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皇帝愿意,哪怕是包衣出身,照样可以通过“抬旗”进入上三旗。不要以为抬旗仅仅是荣誉,实际上也是有实惠的。上三旗是皇帝亲掌,抬入上三旗就等于成为了皇帝的“自家人”,对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举个例子,清朝的侍卫,必须出身上三旗(后来适当补充了一些武进士),如果不是上三旗子弟,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侍卫虽然只是皇帝的跟班,却是实打实的现任官,最低级的蓝翎侍卫都是正六品,头等侍卫更是正三品。而且,侍卫虽然是武职,却是可以直接同品级外放文官的。也就是说,头等侍卫是可以直接和正三品的按察使对等的。如果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副省级了干部了,这可是天大的实惠!

康熙元年康熙多大?

康熙元年是1662年。在位的皇帝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第三子,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朝第四位、清军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于 次年9岁改元康熙元年,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什么叫附庙?

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夙兴夜处,言於祔庙之祝。”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今请竢祔庙毕,復常。”《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 宣懿太后 祔庙,陛下未尝亲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请为 钦宗 作主祔庙。”《清史稿·礼志五》:“ 孝康章皇后 祔庙,位次 世祖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