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中国过春节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中国过春节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太古时期的人们讲天人合一,信天地与先祖,重祭祀。敬畏天地的古人对于年岁自然也会格外重视,通常起始与结束的时间点,古人们会举行的一场隆重的祭祀。而随着时间的推演,原本的祭祀活动渐渐成了一种庆祝形式,这也便是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人们对于年岁祭祀的一种演变,而年岁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太古时代,所以其开始的朝代只能是个推测。对于年岁的记载,最早的史料有《盘古王表》,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45年。据说,《盘古王表》是大禹治水到盘古王出生地留下的文献,其中记载着天皇氏造天干地支定年岁的事情。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盘古王表》的真实性已经无法考证。当然,如果《盘古王表》是真实存在,那年岁的概念起始大年代必然比《盘古王表》还要早。
由上古文献的缺失,能够真正证明春节由来的文献一部都没有。但再近一点的古籍还是能查到一些。《路史》的记载中,也取用《盘古王表》的说法,而《三命通会》则直接肯定了这一说法。还有春秋时期的大量文献,如《尚书》、《世本》这一些,还有便是舜部落首领祭拜天地这一类的民间传说。
上古文献没有,秦以前的文献最多只是确定“年岁”一词,对于“春节”这词始终没有出现过。我们查阅留存的古代文献,写有“春节”这一词的只有《后汉书》。
按《后汉书·杨震传》的记载,杨震上书给皇帝的奏章中写有“春节未雨”这一句。这里的“春节”是最早存在于文献中的春节,只可惜他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春节,而是说春天的开始。
虽然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在过春节,但是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对于这个节日的称呼与时间都未必统一。比如先秦时期正月初一叫“元日”、唐宋叫“元旦”,秦朝正月是十月,汉代一月是正月。所以每个时代文化都有着差异性,在古代很难将其真正定义。古人都没有真正定义它,那古籍就更不可能有记载。
其实,查找再多古籍也找不出带有节日意义的春节一词来,因为这个词本来就是近代的产物。如果说真的要确定春节的诞生时间,那只能是1914年。这个时候许多人会诧异,才距今105年?
这还真的是,因为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由于当时的人们大多只认识夏历(农历),为了避免节日的重复,所以将农历一月初一定为“春节”。也正是由于当时执政者的宣传,加上国人对于正月初一的庆祝活动已经延续数千年,而后春节这一词才渐渐进入国人的生活中。
春节文化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是1914年确定。但从太古到现代,或许春节的称呼与庆祝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于春节的认知。
虽然定义晚了一点,但节日文化的延续性从未断过,所以我们也不必纠结定义它的时间。
我是篱上青,觉得我分析的有理点击关注呗!
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
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丧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结婚的,除非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所以这种古礼,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
宰予现在就提出来问题问老师,这个守孝三年的古礼,从上古到现在,已经很古老了。一个人三年什么都不能干,结果礼了、乐了等等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新的又长起来了,钻燧改火,时代也变了,我觉得守孝一年就够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吃喝享受,穿好的玩好的,你觉得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呀!孔子说,你要心安,那你就照你说的办吧!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去吧!丧礼是要靠发心的,而不是靠法律规定。你也不必提倡改为一年,你愿意别人还不愿意改呢,都是个人自己的事你就别管了。宰予就出去了。
于是孔子告诉其他学生们,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内心忧愁思念,饭都吃不下去,听音乐都没意思,睡觉都睡不香,所以三年没有礼乐。宰予这小子,竟然说自己心安!真的是太没有良心了。
然后孔子就开始讲守孝三年的道理了。他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独自走路,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时候,对孩子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再别说后来还要再养育你二十来年。就算是朋友,他们照顾了你三年,他们死后,这个恩情你能不应该还吗?所以守孝三年,就是对父母开始养育我们三年的一点点回报。
现在宰予说三年之丧改为一年,那么我们父母抚养我们的时候,也改为一年行不行?生下来养一年就不管了,你能活下来吗?别说三年了,事实上父母的慈爱并不止于此,孩子三岁以后,一般还要照料到二十多岁,你说这个恩情,守孝一年,你还有良心吗?
现在我们都学西方,父母和子女做朋友,那你这二十年去社会上找找,有没有像父母这样对你好的朋友?我们可以不谈孝,就谈朋友,像父母这样照顾你二十年的朋友,你应该怎么对待?其实,我们中国讲的孝,就是西方讲的爱的回报。想想我们三岁之内,父母对我们的悉心照顾,我们现在连三年的思念痛苦之情都没有,这还谈的上孝吗?
世界有哪些国家同中国一起过春节?
(越南目前为迎接乙亥猪年春节的气氛)
主要有周边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等。这些国家可以说都是都在中国文化圈内,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所以也过春节。
比如和我们山水相连的越南,为了迎接己亥年春节的到来,越南人正在兴高采烈购买年货。在河内的街道上,销售和购买桃花、金桔的人很多。在古街区,摆满了数百种春节装饰品,人人喜气洋洋,喜迎2019年己亥春节。
而在农历新年就要来临的新加坡,当地主要媒体推出了一些经典的年夜菜的做法,如上图这款“鲍鱼炆香菇”,具体烹饪方法是,把花菇、蚝干、干贝放进锅中,加入上汤及调味料煮滚;转中小火,炖煮30分钟;加入鲍鱼继续煮8-10分钟; 加入发菜继续煮3分钟即可。此外还有更多地道的中式菜肴,让人垂涎向往之。
韩国的春节和中国春节最像的是,韩国人也要在春节前赶回家,他们管这个叫“归省”,也就是回家探亲的意思。每年也是除夕前,全国各条高速公路,还有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人头攒动,人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赶在大年初一之前回到故乡,以求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笔者的毛里求斯华人朋友朱海发,手举着印有他祖父头像的25卢比的毛里求斯纸币)
值得一提的是,像中国这样春节放假7天的,在其他国家都没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是农历新年的首两日放假,文莱、印尼、菲律宾、苏里南和毛里求斯都是正月首日放假。苏里南和毛里求斯分别是美洲和非洲唯一规定中国新年为法定假日的国家,这跟华人为当地做出了杰出贡献有关。而且,笔者两次去过的毛里求斯,最近几年每年都会举办春晚来庆祝。但不巧的是我都没有赶上。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公元纪年的?
1912年在辛亥革命后之前,我国使用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历法——农历
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于国际接轨,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比如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
而新中国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们讨论新中国纪年问题,经过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与世界接轨,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
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而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公元元年)为纪年的开始。
而农历是按照黄帝登基为元年,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比如今年2018年2月16日是农历4715戊戌狗年的新年(2018+2697)
而公元元年在中国为: 汉平帝 刘衎 元始元年 干支纪年为:辛酉年 (鸡年)
才疏学浅,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求赞求关)
你觉得现在过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春节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春节的意义是祥和与欢乐的象征,春节是中国人最充满欢乐的喜庆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过完一年的最后一天,简称过年,中国人的习俗在除夕这晚摆上最丰盛的美晏,其乐融融团聚在这美好的夜晚。老人们也特感慨团聚的欢心,子孙们的笑颜祝贺老人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而长辈们祝晚辈财源滚滚来,幸福永相伴。
中国人最美的是春节三天,是人们最欢快,最吉祥的喜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