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2023-05-17 11:45:04 82阅读

染指,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1661年,8岁的玄烨正月登基,二月初就下令把吴良辅给杀了。康熙如此着急处死吴良辅,以至于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遮掩生母被染指的事实。

野史记载:深夜,太监吴良辅悄悄潜入玄烨生母佟佳氏的寝宫,进门就搂着她的腰说:“娘娘,让奴才疼您!”

染指,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佟佳氏虽然百般推诿,但是为了自己和儿子在后宫的地位,只能委曲求全顺从了他。

自从董鄂氏入宫后,顺治对她是百般宠爱,进宫一个多月就被晋升为皇贵妃,董鄂妃的到来,让本来就备受冷落的佟佳氏更成为了透明般的存在。

就算为顺治生了一个儿子,佟佳氏依然在妃位上徘徊。

连自己所生的儿子玄烨在顺治眼里也没有存在感,倘若董鄂妃生下皇子,这皇太子的位子非他莫属,为此,佟佳氏一度绝望不已。

为了能在后宫立足,也为了玄烨的皇太子之位,佟佳氏搭上了顺治身边的大太监吴良辅。

此时的吴良辅是顺治身边的大红人,佟佳氏为了能多了解顺治的心思,也只能委身于吴良辅来套出对她有利的消息。

而每次佟佳氏和吴良辅单独相处的时候,免不了会被“占便宜”。

然而,两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之间的私情早已被年少的三皇子玄烨看在眼里。

这一段有关于吴良辅和玄烨生母之间有私情的描述,在野史以及影视剧中经常出现。

佟妃为了上位委身吴良辅的传说,也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驾崩,8岁的玄烨登基为新帝,年号“康熙”。

在康熙登基没几天,他就下令处死了吴良辅,以泄心头之恨,很多人怀疑,康熙这样做,是为了掩盖生母被吴良辅染指的事实。

佟妃和吴良辅的私情给康熙蒙羞,为了掩盖丑闻,康熙处死了吴良辅,看似有理,实际这种怀疑是不合理的。

第一,佟妃和吴良辅之间并没有苟且之事

电视剧《少年天子》中有一幕不堪的场景,吴良辅将失宠的康熙生母佟妃揽入怀中。

坊间传闻,佟妃为了上位不择手段自甘受辱,委身于吴良辅,吴良辅和佟妃之间有苟且之情。

但这只是野史记载和影视剧演绎罢了,真实历史并非如此。

佟妃和儿子玄烨在顺治面前失宠,佟妃为了复宠,可能会讨好顺治身边的太监吴良辅,但是讨好可能是平时会送银两礼物之类的,借此套消息,断断不可能有私情。

再者说,就算佟妃在董鄂妃入宫以后失宠,她曾经也得宠过,也有皇子傍身,不至于为了前程,委身一个太监。

佟妃十三岁入宫,她是汉军正蓝旗都统佟图赖之女,祖上都是清初战将和功臣,她入宫的时候,顺治刚好第一次废掉皇后,不免对新来的佟佳氏有兴趣。

佟妃新入宫那段时间,貌美清纯,温柔可人,顺治对她也是极尽宠爱,所以不久便有了身孕。

佟妃生下玄烨这个儿子以后,并没有赢得顺治的宠爱,可是,玄烨却赢得了皇祖母的欢心。

当时,顺治的后宫中,蒙古后妃没有生育,这种情势下,孝庄太后早早地就选择了佟妃所生的皇三子玄烨精心培育,并安排了自己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教授国书。

后来,成为康熙帝的玄烨曾经回忆皇祖母对自己的培育,这样说道:

“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正依康熙所言,在他一两岁开始,刚学会走路就已经被孝庄太后养育宫中,悉心教育。

康熙帝成年后,也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于皇祖母的对他的慈训。

既然孝庄太后从玄烨一两岁就已经非常看重他,那当时的佟妃是知情的。

尽管那时期的顺治忙着宠爱董鄂妃,佟妃失去了宠爱,但是儿子玄烨讨孝庄太后喜欢,这已经很难得了。

此时的佟妃最在乎的是自己儿子的前程,所以她要讨好的是孝庄太后。

而没有必要去讨吴良辅的喜欢,更不可能暗中去和吴良辅结为对食,产生苟且之事。

再者说,倘若吴良辅暗中和佟妃对食,这种宫廷丑闻,一旦被顺治和孝庄发现,吴良辅会立即被处死,佟妃也会被处置,不可能等到康熙登基以后再处死吴良辅。

第二,康熙还是个8岁的孩子,没有能力杀吴良辅

康熙登基时,年仅8岁,还是个稚嫩的孩子,并没有亲政的能力,而当时的吴良辅却是有权有势的大太监。

当时真正可以做主的是四大辅政大臣和孝庄太后,因此吴良辅的死,很可能是孝庄太后和四大辅政大臣的主张。

吴良辅的死和年幼的康熙没关系,因此,自然不存在康熙为了遮掩生母被染指而怒斩吴良辅的看法。

吴良辅为何被杀?

董鄂妃去世以后,顺治帝难以接受眼前的现实,万念俱灰,执意要出家,其间,他曾要求茆溪森禅师为他剪掉发辫,以削发为僧,遁入空门。

但在孝庄皇太后以及群臣的奋力阻击下,他的打算没能成功。

在这种欲罢不能的情况下,顺治让他最宠信的太监吴良辅做了自己的替身,去京城广安门外悯忠寺削发为僧,以还自己的心愿。

吴良辅按照顺治的旨意,削发为僧,而顺治还亲自到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做和尚后的情形,如果不是孝庄太后派人前来督促他回宫,他一定会留宿悯忠寺。

顺治怀着无限的悲愁,回到了那个早已厌倦的皇宫,就在他回宫的第二天,便因出痘而“圣躬少安”。

正月初六那天,顺治感到生命垂危,深感大限来临,连夜派人起草遗诏。

遗诏中正式宣布立时年八岁的玄烨为太子,理由是玄烨曾经出过天花,有终身的免疫力。

到正月初七的子夜时分,身患天花的顺治皇帝驾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

顺治驾崩后,玄烨即位,这位八岁登基的少年,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

在这之前,吴良辅已经代替顺治出家了,以前是太监,现在是和尚,按理说,新君登基,应该和吴良辅没有关系。

可谁知,二月初六这天,圣旨一下,吴良辅的人头落地。

这时候的康熙只有8岁,根本不会处理朝政大事,真正要杀吴良辅的是孝庄太后和四大辅政大臣,而孝庄太后等人之所以如此着急杀吴良辅,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为了掩盖皇家丑事

这里所说的掩盖皇家丑事,当然不是说吴良辅和佟妃对食的苟且之事,因为此事的可能性非常小,孝庄其实想掩盖的是自己儿子顺治的丑闻。

顺治送吴良辅出家,吴良辅代替顺治出家仅仅五天以后,顺治就得了天花去世,这件事不得不让人怀疑,顺治是不是没有死,而真的已经出家了。

根据很多史料记载,顺治很可能没有死,而是出家了。

但是满清觉得皇帝出家,实在太丢人,有损皇家颜面,所以统一对外宣称皇帝得了天花病死了,这至少保住了皇室体面。

倘若顺治真的出家,吴良辅肯定是知情的,因为顺治曾经去寺庙看过他,也给他说过不为人知的一些话。

如此一来,不论顺治出家还是得了天花而死,都和吴良辅脱不了干系,为了不让吴良辅将皇家丑闻传扬出去,只能处死他。

第二,宦官干政,罪大恶极

要杀吴良辅的不仅有孝庄太后,还有四大辅政大臣,当时的辅政大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四大辅政大臣和孝庄太后为什么要杀吴良辅,还要结合一件事来看,那就是吴良辅被杀死的同时,顺治在位期间设置的太监机构十三衙门也被撤销。

吴良辅的死,伴随着十三衙门的撤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吴良辅真正的死因,背后涉及了清初的皇权、宦官、臣权三方角斗的复杂局面。

吴良辅这个前明留下来的太监,起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太监,随着顺治亲政以后,他却逐渐成为了顺治帝的大宠。

顺治亲政以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和皇权,曾经尝试过不少中央集权的尝试。

后来,顺治在吴良辅的建议下,效仿朱元璋曾经设立过二十四衙门,于是自己也效仿设立了十三衙门。

吴良辅为顺治帝管理着新设立的十三衙门。

顺治设立十三衙门的目的在于想通过身边亲信太监之手,打压八旗大臣,甚至还想把权力收回来。

在顺治帝的授意和支持下,十三衙门设立以后,以吴良辅为首的太监,严重剥夺和免除了原来两黄旗大臣兼管内廷、后宫事务的职权。

吴良辅和十三衙门时刻维护顺治帝的绝对权威,而此时的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却直接效命于孝庄太后。

一边是顺治,另一边是左右着顺治行使皇权的领侍卫大臣团队及其背后的孝庄太后,两者不可避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此时的孝庄太后和顺治,早已因为政见的不同,母子之间矛盾激化,而这时候,顺治利用十三衙门来夺权,无疑更加剧了母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在后来所谓的顺治罪己诏中,便有一宗“重任宦官”的罪状:“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以致营私作弊,更踰往时,是朕之罪一也!”

在顺治帝的罪己诏中,他承认自己宠信吴良辅为首的太监,已经是一个严重不合格的帝王。

不过,随着顺治帝英年早逝,十三衙门还没来得及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顺治临终前,指派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担任辅政大臣,四位大臣本是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的。

可没曾想,他们在就任辅政大臣后的第一个目标却是联合起来,以皇帝的名义,处死十三衙门的代表人物吴良辅。

顺治去世后,辅政大臣们名正言顺地代行皇权,自然要把吴良辅和十三衙门当做在身体多年的肉中刺拔掉。

他们早已对吴良辅管理的十三衙门剥夺他们权力的恨达到了极致。

在发出处死吴良辅的诛杀令前,四大辅政大臣们得到了孝庄太后的支持。

对于吴良辅的所作所为,孝庄太后早已动了杀机,只是顺治帝在世,对吴良辅多有庇护,孝庄太后不好下手。

此时,顺治已经驾崩,吴良辅成了一条人人喊打却没了主人的狗,孝庄太后等人终于等到了吴良辅末日来临的这一天。

所以说,吴良辅之死,最大的问题就是顺治不顾祖宗旧制,宠爱太监,设立十三衙门,严重侵害了侍卫处和四大辅政大臣等人的权力,而清廷处死吴良辅,是为了清除宦官干政。

吴良辅这个十三衙门的代表人物,曾经顺治帝夺权的棋子,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自然成为了炮灰。

总结

在我看来,八岁就继承皇位的康熙尚且稚嫩,他即位后怒斩吴良辅,并不是为了遮盖生母被其染指的事实,而是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以康熙之名,处置了吴良辅。

吴良辅之死,死于自身的阴险狡诈,更死于统治集团激烈的内部斗争。

孝庄太后和四大辅政大臣们之所以选择玄烨刚登基的时候来杀吴良辅,不仅可以从宦官手里收回朝政大权,清除宦官干政影响,也是用来彰显新的朝廷地位,不得不佩服孝庄太后等人政治手段高明。

青春染指年华?

青春染指年华:

正解其实是青春染指流年。这句话是对青春有点消极的评价。

美好的匆匆来,又匆匆的走,说青春是伤感的东西,流年,可以知道易逝。流年只得是对岁月过去留下的痕迹的一种代名词,而青春指的就是对人生里最为光辉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描写过程,所谓的青春染指流年,指的是一种低调的表现,或者说在那段回忆里有着无法挽回的伤痛让人记忆犹新,或者说在暖时光里有很多幸福快乐的事让人值得回味,不完全指讽刺的意思,有句话怪好,一场春风一场梦,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给自己无谓的烦恼啊

却道海棠依旧:

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

离若染指凉详细解释?

解释离去就像染指的凉意卑弱彷徨。

“凉”,读音为liáng、liàng,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凉”的基本含义为温度低,如凉快、凉爽;引申含义为灰心,失望,如听到这消息,我凉了半截。

在日常使用中,“凉”也常做形容词,表示人烟稀少,冷落,如凉落、凉凉。

不敢染指心中的白月光的句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可能是因为对方已经有了另一半,或者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了承诺的对象。

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为它涉及到情感和道德的冲突。不敢染指心中的白月光,是一种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的表现,也是一种对爱情的珍视和尊重。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情和忠诚,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遗憾。

誓言如尘般染指流年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青春年少时的豪言壮语,如飞扬的尘土般随风刮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既逝,来说明时间是留不住的,人生就在一瞬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