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姓,上古四大姓

2023-05-17 06:45:04 93阅读

上古八大姓,上古四大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殷(古读衣燕颖古音依)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上古八大姓,上古四大姓

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以地名为姓,就因此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来的。

黄帝后裔姓氏?

皇帝的后裔姓氏有以下:

1、云Yún:黄帝的后代

2、奚Xī:奚姓是黄帝的子孙。

3、金Jīn:远古黄帝的儿子少昊的后代以金为姓。

4、喻Yù: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为喻姓祖先。

5、柏Bǎi: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他的老师就姓柏。

6、昌Chāng:始祖昌意,是黄帝的儿子。

7、任Rén:黄帝的小儿子叫禺阳,受封于任邑。其子孙以任为姓。

8、廉Lián: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

9、凤Fèng:黄帝的后代帝喾有个大臣叫凤鸟氏,主管历法天文,其后代以凤为姓

10、傅Fù: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为姓。

11、俞Yú: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

12、乔Qiáo:黄帝后代以山名取为桥姓,后来有的简化为乔姓。

13、晏Yàn:黄帝后裔颛顼的孙子名陆终,他的儿子为晏安,其后代遂为晏姓。

14、苍Cāng: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个叫苍林,他的后代以祖辈名字为姓,称苍氏。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儿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称"八恺",其中长子名苍舒,他的后代也以祖字为姓,形成苍姓一支。大约汉代以后,苍姓改为仓姓。

15、终Zhōng:终姓是黄帝的后裔。

16、连Lián:黄帝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有子名惠连,他的后代以祖先名中的字为姓。

17、容Róng:黄帝有史臣容成,其后代以容字为姓。

18、詹Zhān:据传说"五帝"之一的舜,曾经封黄帝后裔中得詹(受尊敬)的人为詹姓,这样就有了詹姓。

19、牧Mù:力牧助黄帝治理天下,立有大功,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为姓,一支姓力,一支姓牧。

20、庞Páng:出自高阳氏。黄帝的孙子颛顼生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名叫庞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姓。

21、熊Xióng:传说黄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黄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为姓祝Zhù:周武王封黄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国(今山东临沂县东南),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

22、姬Jī:相传黄帝的降生地有一条叫做"姬"的河,于是便以"姬"作为姓。

23、荣Róng:黄帝时,有一个叫荣援的人,黄帝封他为诸侯,并且建立了荣国,他曾经奉黄帝之命铸钟十二个,其后世子孙都以荣为姓。

24、轩辕Xuān Yuán: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的

25、桓Huán:源于上古,黄帝时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

26、董Dǒng:相传黄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赐以董姓,其子孙沿习为姓。

27、路Lù:古代传说中黄帝后裔玄元,因有功,被封为路中侯,他的好几代子孙都延承这个爵称,后来渐渐变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他的后代以路为姓。

古代周朝七大姓?

皇室姬姓,姜、姒为贵族。其中

1、先师孔子,周朝王族,姬姓,被清朝皇帝篡改为子姓;

2、孟子,周朝王族,鲁桓公之后,姬姓;

3、宗氏,周朝王族,姬姓,宗伯氏,因职位大宗伯而按照官职称氏,第一位大宗伯即鲧,帝禹的父亲,古文写作崇伯鲧。

4、诸葛氏,周朝大司马一脉,姬姓,先师诸葛孔明先生的族裔;

5、姚氏,周朝大宗伯一脉,姬姓,兆人后裔;

6、陈氏,我本桐城姚氏之后,清帝赐姓金匮陈氏,六岁时与宗伯牖中先生在山东济南定下师弟之盟,按照古礼改称宗伯氏。

中国人的姓名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姓名的起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名其实没有太多可讲的,毕竟取名自己就可以取,但关于姓的话,就有很大的讲究了,今天我就详细介绍一下我国姓氏的起源和流变。

百家姓

姓与氏之分别

上古时候,有姓也有氏,姓和氏代表不同的意义。姓与氏的具体起源已经不得而知,但大抵来说,二者都是用来表明血缘关系的。最早,姓是表示母系血缘,而氏则是表示父系血缘。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战国时代,姓与氏的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开始逐渐融合,等到秦汉以后,姓与氏已经合二为一的,统一称姓。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早期经历过母系社会,因此最早的姓大都带有女字旁,比如周王室的“姬”姓,齐王室的“姜”姓,秦王室的“嬴姓”,其他还有姚、姒、妫等等,就连姓这个字,也是女字旁。

原始母系社会

同一个部落的人,都是同一个姓,但随着部落的繁衍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族人分散到其他地方居住,这些分散出去的人,姓不变,但为了加以区分,分出去那些族人,又会被授予或者自己取一个氏,渐渐的,氏就会成为新分出去这些族人的部落代号。这就是所谓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与氏之功用

因为史料残缺,因此对周以前的姓氏制度不甚明了。但是到了周朝,有大量的古籍史料,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周朝之后的姓氏制度。可以说,到了周朝,姓氏与周礼,与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开始,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而贵族中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氏以别贵贱,姓以明婚姻”,二者的功用有明显差别。

姓之功用

举个例子,上古时候有“同姓不婚”的说法,周王室、晋国、鲁国、吴国、郑国、卫国等都是姬姓国,那么这些国家的王室之间,是不会通婚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贵族女子的姓比氏更为重要,史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也往往都是记载的姓。

西周统治阶级

当时对贵族女子的称呼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孟姜、伯姬、季芈等,是“排行+姓”的方式,齐姜、陈妫等,是“父国+姓”的方式,秦姬、息妫等,是“夫国+姓”的方式,赵姬、孔姬等,是“丈夫之氏+姓”的方式,武姜、文姜等,是“丈夫或自己之谥+姓”的方式。

说到这里,笔者就想提一下“孟子”,在历史上,孟子是儒家圣人,子是一种尊称,但春秋时也有个女性叫孟子,她还嫁给了鲁国国君,这里的孟,便是“孟仲叔季”的意思,代表她在家里排行老大,而子,则是她的姓。宋国的国君,便是子姓,孟子的意思就是,她是宋国国君所生的大公主。

氏之功用

氏的情况比姓复杂很多,古人认为各诸侯国国君皆以国名为氏,比如齐桓公、晋文公、蔡桓公、秦穆公等等,齐、晋、蔡、秦便是他们的氏,但也有人认为诸侯国君没有氏,所以直接称国不称氏。

国君以下,卿士大夫等贵族的氏,便有了许多种来源,有的以所住的地方为氏,比如东门南宫,有的以官名为氏比如司马司徒,有的以先祖谥号为氏,比如孔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孔丘乃子姓孔氏

而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区分贵贱。我们可以通过姓,判断一个人或者他的祖先是从什么部落出来的,也可以通过氏,去判断这个人自己或祖先地位的高低。

姓氏之流变

最早的时候,在称呼妇女时就可以在她的姓后面加一个“氏”字,这可以看做是姓氏合流的源头。比如《左传》开篇第一年就说:“庄公寤生,惊姜氏”,姜氏便是指武姜,郑武公之妻,郑庄公之母。通过前文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大胆推论:武姜姓姜,很有可能是齐国的公主,而武姜中的武,源自于丈夫郑武公的谥号。(不过实际上武姜是申国公主,申国与齐国同出一源,皆姜姓。)

这种姓氏合流的先兆,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愈加明显,到了战国末年,对大多数人而言,姓与氏的含义基本上已经一样了。要不就是氏取代了姓,比如战神白起,原本姓芈,比如信陵君魏无忌,原本姓姬;要不就是保留了姓而不再有氏,比如姜太公,原本是姜姓吕氏,姜子牙亦称吕尚,但其后人依然传承了姜这一姓,又比如嬴政及其后人,秦王室原本是嬴姓赵氏,但后代皆保留嬴姓,而忽略了赵氏。

秦始皇乃嬴姓赵氏

结语

秦汉以后,便再无姓氏之别,并且在汉文化中也逐渐汇入了一些少数名族的姓,如长孙、慕容、宇文、贺兰等。而且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能拥有自己的姓。从当时起到今天,姓这个概念的意义便不再有什么大的变化。

此外,除了姓名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字、谥号、尊号、别号等多种对人的称呼,要展开讲的话,又是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诉了,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参考书籍: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刘向·《战国策》

司马迁·《史记》

云姓是上古八大姓中的一姓?

应该不是,上古八大姓包括: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所有这些姓都带有女偏旁或下座,是母系社会的特征,云和妘虽然同音但不同义,所以不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