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过继千金,女主重生要父母和离又嫁给相爷的小说
重生过继千金,女主重生要父母和离又嫁给相爷的小说?
重生过继千金 她是苏家老二的女儿苏绮罗,被过继到苏家老大房中成为苏家嫡女。
却是亲娘养母不对付,她两头受气,处处不讨好。
古代重生宅斗文推荐?
重生之药香,重生之名门闺秀,重生之别惹恶妻,重生之过继千金,云鬓凤钗,重生之复仇,重生之风流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将两人的10个儿子全部杀掉,但却放过了他们的11个女儿。那么事件的真相真的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吗?绝对不是。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我们今天来看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总是将其定性为一场兵变,发起者是李世民,受害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果是李渊被迫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之后禅位。
总之,玄武门之变符合历史上对兵变的所有定义,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这个结论,是我们站在一千多年后制高点上,俯视那段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在当时人们并不是这么看的。
所以,如果以一个现代人的想法,去分析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思想和做法,难免会失之偏颇,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到历史中去。
李世民带兵在玄武门埋伏,偷袭得手,他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之后由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入宫向李渊汇报此事。
注意,尉迟敬德入宫时,可不是空着手进去的,而是“(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把正在海池上划船的高祖李渊吓得不轻,急忙问道:“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是怎么回答的?请注意他的用词,“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萧瑀和陈叔达对李渊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李渊看着“擐甲持矛”的尉迟敬德,回答道:“善!此吾之夙心也。”然后,李渊写下了亲笔诏书,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并派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出来宣布敕令,于是“内外乃定。”
四天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各种政务都交给李世民决断,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在禅位诏书上,李渊说:“(世民)功格穹苍,德孚宇宙,雄才宏略,振古莫俦,造我大唐,系其是赖……今传皇帝位於世民。”
从以上经过我们可以看出,不用说当事人李世民哥仨心里明白,高祖李渊也明白,甚至他身边的大臣裴寂、陈叔达,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敬德等人心里也明白,这就是一场夺取储君之位的兵变,以武力除掉太子,威胁皇帝,和历史上其他的兵变并无任何不同。
但是,这是大家心里的想法,表面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这是一场兵变,大家非常有默契的把这件事说成了另外一种说法:李建成和李元吉意图谋反,结果被李世民发现,将两人诛杀。李渊认为李世民“雄才宏略,振古莫俦”,所以才会主动禅位。
这就是说,在官方的说法中,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发动的一场兵变,而是李世民粉碎李建成、李元吉谋反的事件,因此李世民是功臣,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罪人。
谋反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这才是当时人们对玄武门之变性质的判定,这决定了接下来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为什么把所有侄子全部杀掉,却留下所有的侄女?明白了当时官方对玄武门之变的定性,就好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了。
在封建王朝,皇帝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皇位,因此威胁自己皇位的罪是最不可饶恕的,量刑也最重。如果是谋反,那么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本人要被处死之外,还要“诛三族”。
所谓“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由于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是亲兄弟,都是太祖李渊和窦皇后所生,所以这父族、母族是没法诛杀了,但子族却不能饶恕。
因此,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作为谋反罪人的子族被杀掉,这是符合当时法律的,李世民杀他们并不会引起舆论上的反感。
由于古代女子数量明显少于男子,而且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从古到今,犯人的家属中,女眷往往不会被杀,而是充入掖庭,或者发配为奴,或者充为官妓。
唐朝的法律就明文规定,谋反、谋大逆者,本人不分首从皆斩,妻妾以及母亲、女儿、儿子的妻妾等全部入官为婢。
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共11个女儿都得以保住了性命,但她们的身份按规定都要变成奴婢。
但是,她们毕竟曾是皇室成员,不可能真的让她们为奴为婢,更不可能让她们沦为官妓,所以在处理方式上就有了一些技巧。李世民虽然将这11位侄女都充入掖庭,但却没有真的让她们做宫女,去伺候妃嫔或者干杂活,而是找人照看她们,将她们抚养长大。
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就是以照顾这些女子们的名义,进入了李世民的后宫,后来被李世民临幸,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从理论上来说,李世民的做法并无不妥,玄武门之变后,齐王妃在名义上已经成了罪人之妻,入宫是做奴婢的,尽管没有人真的把她当成奴婢,但实际上她的身份就是如此。
作为一名皇帝,临幸自己后宫的一位奴婢,无论如何算不上过分吧。后来尽管齐王妃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李世民到死也没给她一个名分,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她的身份。
综上,李世民杀掉侄子,留下侄女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的法律规定的,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的,当然前提是认定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谋反之人。
李世民的私心,才是如此做法的关键虽然处死十个侄子符合规定,但李世民并非没有放过他们的理由。
唐朝初期法律并不完善,而中国历史上对谋反的处罚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汉朝时不问老少一律弃市,三国时曹魏则规定已出嫁的女儿不连坐,明朝时的诛九族最为严厉。所以,杀与不杀,主要还是在李世民一念之间。
尤其是十个侄子的年龄都还很小,绝大部分都不超过十六岁,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饶过这些年龄幼小的侄子,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非要杀掉所有侄子呢?理由也很简单:斩草除根!
俗话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直接死在李世民的手中,他们的儿子长大后,肯定会怀有对李世民深深地仇恨,这种仇恨不可能因为李世民的怀柔和而消除,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
如果不杀掉这些侄子,那么他们就是正儿八经的皇孙,是皇室的重要成员,就要享受皇室成员的福利,接受良好的教育,被赐予一定的爵位和官职,掌握一定的权力。那么,当这十个侄子顺利长大以后,就会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大患。
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些侄子们不想谋反,那也难免会有其他想谋反的人找到他们。如果他们以李建成的儿子为旗帜,打着“为故太子报仇”的旗号,还是能拉拢一部分人心的,这样的话对李世民的威胁更大。
退一步讲,就算李世民有自信能够压制这几个侄子,但如果他死之后呢,他能保证自己的儿子斗得过这些堂兄弟们吗?
事实上,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例子。汉文帝刘恒继位的时候,他的哥哥刘长不服,于是计划谋反,失败后汉文帝不忍心杀自己的兄弟,就将他流放四川。刘长死后,汉文帝就封刘长八岁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这个刘安长大以后,就一直处心积虑想谋反报父仇,最终被汉武帝赐死。如果当初汉文帝就处死了刘长、刘安父子,那么就不会有日后汉武帝时淮南王造反的事情了。李世民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杀光,一了百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不过,李世民可能心里对此也很愧疚,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对《唐律》进行了修改,规定即便是谋反、谋大逆这样的罪名,其子在十六岁以下的也不杀,而是改为流放。
李世民留下所有侄女的原因也很简单:顾及名声!
事实上,李世民不仅留下了所有的侄女,而且后来还给了她们封号,生活上也给予了充分优待。待这些侄女们长大以后,李世民还为她们选择了夫婿,其中绝大部分都嫁得不错。
比如,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被封为闻喜县主,相当于亲王女儿的待遇。长大后,嫁给了通事舍人刘应道。刘应道是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从四品的官员,位置是秘书少监,也是个多才多艺、文章高绝的硕儒。
李元吉有要给女儿被封为和静县主,出嫁太常卿薛收的儿子薛元超,两人婚后感情不错,生有三个儿子。
李世民之所以对侄女们不错,首先是因为她们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封建社会是父权制下的统治结构,女子出嫁前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说,这些侄女一旦出嫁,就和他们李家没有关系了,不是有句话叫“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嘛。
而且,在封建社会中,女人往往是没有任何号召力的,就算有人要打着李建成、李元吉的旗号造反,也绝不可能奉他们的女儿为主。至于这几个侄女自己谋反作乱,那可能性就更小了,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总之,侄女们并没有威胁,为什么不留下她们,稍稍挽救一下自己的名声呢?毕竟弑杀兄弟的名声已经不太好听,杀光侄子更是容易遭到非议,如果连侄女也全都杀了,那么李世民在世人眼中会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冷血、无情、残暴……这样的名声对李世民坐稳皇位非常不利,所以不如放过这些没有威胁的侄女们,给予她们优待,可以使自己的名声变好一些,何乐而不为呢?退一步说,从李世民一生的表现来看,他本就不是一个嗜杀的人,也绝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玄武门之变他也是被逼的,因为不那么做死的就是他那一家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拼了命要做一个好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可以看出对于亲人,他心里始终还是有愧的。综上所述,李世民杀光侄子,是为了斩草除根,免得侄子们长大后威胁自己的皇位;放过所有的侄女,是因为侄女们没有威胁,而优待她们却能给给自己带来好的名声。
二叔的蓉姐儿和顾大郎的娴姐儿都很聪慧?
大概是顾大朗的娴姐儿吧。
题主问的谁会是下一个明兰,如果是我理解的意思,那应该是说,谁会更像明兰,拥有明兰的智慧和格局,拥有明兰的通透人生吧。如果是这个意思上来说,那肯定是娴姐儿多一点。
从成长环境来看,高门大户里长大的孩子,思想上更成熟明兰的成长环境,我们都看的清清楚楚了。她身为盛家的庶女,母亲是买来的妾,不争不抢,甚至从小没有得到过父亲多一点点的关注和疼爱。后来,她失去唯一的保护伞,她的母亲,父亲对她仍旧是不管不顾,在她最需要盛紘的时候,他没有出现,出现在她身边的, 是和她一样有着尴尬处境的嫡祖母。两个人仿佛不容于盛家似的,像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着。从小的这样成长环境,让明兰早早的就看透了豪门大户里的人情冷暖,心理年龄上和承受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历练。而这一点,娴姐儿是跟她很像的。娴姐儿,是顾大朗的女儿,由于顾家这样的豪门大户之内,庭院深深,宅斗的日常,她大概看了不少,加上自己父亲跟叔叔之间,跟小秦氏之间的明争暗斗,想必她也看了很多,这也就养成她看事能看本质,能看的通透的原因。当然,除了这个,高门大户里接触的东西,势必跟小门小户出来的孩子不一样,见识上也会更多,更广。明兰的见识,得益于她母亲的远见和盛老太太的栽培,娴姐儿的见识,得益于她所处的高门大户的环境和她父亲的教导。再看顾二叔的蓉姐儿,从成长环境上看,她的成长环境就单纯多了,在朱曼娘逃走之前,她的生活一直是非常单纯而且和睦的,这也就养成了她天真单纯的个性。后来,突然遭受变故,顾二叔带着她一个女孩子浪迹天涯许久,仅仅靠着顾二叔和石头两个大男人的“言传身教”其实是不够的。她还缺一个可以真正的能够磨砺自己的机会,也缺一个真正能够引导她的人,这大概也是顾二叔后来听了明兰的建议,将她送到长柏老婆那里去学习的原因。虽说剧中对顾二叔的设定上,他也是很聪明睿智的人,但他身上更多的是那种痞子气和混子的作风,他不懂得把一些好的东西教给他的女儿,这是事实。
娴姐儿自身非常聪明,也懂得察言观色,聪明隐忍记得顾大朗临死前曾经叮嘱他的妻子要远离小秦氏跟明兰的是非风波,并说小秦氏不是好人,他妻子还有些单纯和难以置信,可娴姐儿却很快的接过话茬,并且理解她父亲的话。她自身很聪明,也很有智慧,在她母亲一次次忍不住想要插手顾家事的时候,她都能及时拉住自己的母亲,不仅能忍,还能扛住事,这就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孩子会有的表现了。除了这一个,从未来的生活上来讲,其实娴姐儿和她母亲的处境立场都是很难堪的。一方面,她曾经是顾家侯爵之位继承人的女儿,可是父亲早亡,母亲也没这么复杂的心思在大宅院里勾心斗角,只想安分守己的生活。应该说,她的母亲被保护的太好了,她父亲去世以后,剩下她们母女俩相依为命,她被迫必须成长,必须睿智,必须隐忍,才能保护母亲,保护自己。加上,顾家的侯爵之位最终由顾二叔继承,她的父亲又曾经陷害顾二叔,跟顾二叔之间几乎算是有仇怨的,形同水火,她作为这么一个被留下来的孩子,却必须去投靠父亲斗了几十年的二叔,她和母亲尴尬处境可想而知。往后的人生,她都只能和自己的母亲小心翼翼的过日子,这样的孩子,对于生活,生存都会有比较深的渴望,同样也会跟当年的明兰一样,谨慎,隐忍的过下去,毕竟,她再也没有天真和任性的资本了,环境直接逼着她必须长大。可二叔的蓉姐儿可就不是这样了,虽然因为她的生母朱曼娘的事,她有过一段时间的悲剧,可二叔把她保护的太好,人前人后都给足了她教育和疼爱。之后虽然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母疯狂杀人,甚至她跟自己的生母对抗过,也许留下了一些阴影,但以明兰对她的宠爱,她绝对会是未来顾家最受疼宠,最一呼百应的顾家大小姐,嫡庶的区分和庶出的阴影不会跟着她,生母的疯狂也不会对她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样的她,在未来的日子里,反而容易跟温室的花朵,被别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一样,可以安心的做自己。
这样的她,肯定是开心幸福,天真单纯的,但手腕和处事待人的智慧,势必很难赶上娴姐儿的。顾大朗死后,娴姐儿几次跟母亲的谈话中,都能看出她的眼光和格局以及看问题的深邃,这一点,很难想象是一个孩子说出来的话,至少,二叔的蓉姐儿就做不到这一点,大概这些也跟父母的格局,教育都相关吧。都说随爸的孩子格局观念更强,更加睿智,娴姐儿就是这样的,典型的更像父亲,而蓉姐儿身上却有很浓的朱曼娘的影子,二叔也不懂的及时引导,还是明兰提醒才想到蓉姐儿的教育的,这就错失了很多了。
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去世后?
对于旧上海的“三大亨”,时人评价道:“黄金荣爱财,张啸林擅斗,杜月笙会做人”。拿杜月笙来说,其“会做人”不仅表现在平时待人处事上,更多的是指其仗义疏财,他这一辈子经手之财何止亿万,但其死后遗产不过区区十万美金之数,甚至临终前还烧光了所有的欠条,此种境界绝非常人所能达到,这就是杜月笙的传奇,也是传奇的杜月笙。
但是,杜月笙所创造的传奇离不开身后的女人们,他在不同时期娶了五位妻妾,其中既有名动上海滩的舞女,也有色艺双绝的名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其妻妾们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如五夫人孟小冬与他的感情纠葛……
那么,杜月笙的这些夫人们最终结局如何呢?
发妻沈月英1915年春,杜月笙在黄公馆已崭露头角之时,黄金荣和林桂生也琢磨着开始让其自立门户,但中国传统一向注重“先成家,后立业”,故而在让其自立门户之前先让杜月笙成个家才是首要任务,于是林桂生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杜月笙的干妈大阿姐。
大阿姐倒是办事效率挺高,她深知杜月笙大有前途,遂给杜月笙介绍了一个名唤沈月英的远房亲戚。此女本随父亲在外地经商,不料父亲客死他乡,只好随着母亲来到上海投奔了舅舅,现今靠着父亲微薄的遗产度日。
了解清楚女方情况后,大阿姐便带着杜月笙来到女方家相亲,两个年轻人很快便彼此相中了对方,可沈老太太却不太满意,她认为杜月笙没什么“祖产”,虽然有发展前途,但不是她们母女急需要找的“靠山”。
林桂生得知杜月笙相亲失败后,与黄金荣商量了一番,先给杜月笙在同孚里置办了一套宅子,然后备下丰厚的彩礼由黄金荣亲自出马为杜月笙提亲。
黄金荣的面子自然是很大的,上海滩能让其亲自做媒提亲之人岂是无能之辈?沈老太太曾随丈夫经商,自然清楚这点,而且黄金荣还送来了无比丰厚的彩礼,于是便痛痛快快将杜月笙和沈月英的亲事应承下来。
几天后,同孚里的宅子装饰一新,杜月笙将沈月英风风光光娶回了家,自幼失去双亲的杜月笙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杜公馆,这也算双喜临门,自然得意的很。婚后一年,沈月英生下一个大胖小子,杜月笙专门找人为其取名为杜维藩。
自从娶了沈月英入门,杜月笙的事业就顺风顺水起来,不仅摆平“大八股党”,更是开办了“三鑫公司”日进斗金,堪称黄金荣之下第一人。
沈月英嫁给这样一个有出息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与杜月笙也是琴瑟和谐,但随着杜月笙社会地位的上升,免不了应酬多了起来,动辄几天不回家,尤其杜月笙在均福里买下更大的宅子之后,沈月英对着这个空荡荡的大宅子,越来越感到孤寂,开始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起来,最终忍不住寂寞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
抽大烟之前的沈月英尚且还多少有些杜公馆女主人的样子,打理大事小情,待人接事礼数还算周全,但自从抽大烟之后她越来越不成体统,家里的事情搞成一团乱麻。杜月笙无奈之下又接连娶了两房姨太太,本意是想让她们尽可能帮助沈月英处理家事,但此事对沈月英的刺激却是巨大的,为了报复杜月笙,沈月英居然同自己的表弟傅方林产生了婚外情。
杜月笙是何许人也?他岂能不知沈月英和傅方林背后的勾当,于是指派手下趁二人私会之际酿成车祸,致使二人重伤,伤好之后的沈月英更是被杜月笙幽禁十年之久,再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已是杜月笙娶四夫人姚玉兰时,当时的沈月英已是“骨瘦如柴,呆若木鸡”,杜月笙看到也是大吃一惊,他也没想到沈月英会变成这个样子。
回想当年,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沈月英无怨无悔地嫁给了自己,杜月笙不由感到一丝内疚,于是他不再限制其自由,并想尽办法帮其戒大烟,但却始终没有奏效,就这样长期吸食大烟让沈月英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她四十八岁那年便中烟毒不治而亡了。
二太太陈帼英沈月英迷于大烟,几乎成为一个呆滞的废人,而杜月笙的社会地位急剧提升,难免应酬增多,夫人这个样子实在难以拿出手,于是便拿定主意,准备娶个姨太太。可是杜月笙平日接触的都是交际花之类的女人,这种女人处事圆滑,逢场作戏还行,但要娶进门做姨太太,杜月笙还是觉得有损自己身价。
杜月笙觉得这次娶的姨太太,除了长相貌美之外,还得有些文化,能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能给杜月笙撑起门面,可是这种女子哪里去找呢?
杜月笙郁闷之下,来到了“小八股党”之一高鑫宝开办的丽都花园舞厅前来散心,高鑫宝听到消息后亲自招待前来招待,杜月笙遂将心思告之于他。
高鑫宝一听就笑了,对杜月笙说:“舞厅正好有些女学生因生活所迫,才到舞厅陪舞,以补贴家用,这不正适合你的条件吗?”在征得杜月笙同意后,高鑫宝将舞厅所有的陪舞女学生都叫到杜月笙这边。
杜月笙一眼就看对其中一名叫陈帼英的女学生,她当时才十五岁,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由于父亲得了重病,急需一笔钱来医治,所以才到丽都花园舞厅做了陪舞。该女子身材高挑、长相秀气,说话软言软语,有着江南女孩的典型特征,无怪乎杜月笙一眼便看上了这个女孩。
在调查清楚陈帼英的底细后,四天后杜月笙让万墨林准备了丰厚的聘礼,亲自到陈帼英家中去提亲。像杜月笙这样有钱有势的大亨,一般人想攀亲都找不到门路,陈帼英的父母岂有拒绝之理,所以纳陈帼英进门也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为迎陈帼英进门,杜月笙特地在民国路的民国里又置办了一套宅子,这里也成为了新的杜公馆,凡应酬事宜几乎全部挪到这里来了。陈帼英也不负所望,以其得体的举止、优雅的谈吐,让来客都大加赞叹,杜月笙自然是心花怒放,对其是倍加宠爱。
陈帼英一口气为杜月笙诞下杜维恒、杜维瀚、杜维宁三个儿子,可见杜月笙对她的宠爱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直到姚玉兰来到杜公馆,陈帼英受宠程度才堪堪减少。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在上海解放前夕,搭乘荷兰客轮宝树云号前往香港,于5月3日住进了坚尼地台十八号,不久之后陈帼英从台湾来到香港与杜月笙等人汇合,结果发现房子太小,住不了太多人,陈帼英自己也只能住到外面的招待所,于是便想说服杜月笙去台湾定居,但杜月笙对她说道:“住在香港,即便再不济也能苟活于世,如果去了台湾,恐怕一家都没有葬身之地了……”
陈帼英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于是一怒之下便带着杜维瀚、杜维宁两个儿子回到了上海,此后夫妻二人再没见过面。尽管杜月笙私下托上海旧友照顾陈帼英母子三人,可陈帼英有着杜月笙姨太太的特殊身份,所以在上海生活的并不如意,尤其她们母子三人都是习惯了有钱人家的生活,难免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所脱节,故而过的艰辛凄惨,上世纪六十年代,陈帼英死于困苦之中,杜月笙已经过世十多年了。
三太太孙佩豪陈帼英嫁给杜月笙当年的秋天便怀了孕,这个消息让杜月笙非常高兴,便相约张啸林等人到“书寓”寻欢作乐,在这里他遇到了日后的三太太孙佩豪。
孙佩豪与陈帼英年岁相当,与杜月笙相识时正好十六岁,不过孙佩豪并非无能之辈,其舅舅是苏滩名角筱桂荪,孙佩豪深得其真传,年纪轻轻便登台亮相,且唱功了得,不过不知为何沦落至“书寓”做了“先生“。
“书寓”即高级妓院,里面的“先生”是指卖艺不卖身的陪客女郎。
杜月笙看到孙佩豪的第一眼起,便喜欢上了这个女孩,这是杜月笙出于对京剧狂热的喜爱,尤其对名角有着狂热的追求之心,从后来的姚玉兰、孟小冬便可看出。
杜月笙一想,陈帼英怀有身孕,诸事不便,既然已经纳了一房妾,再纳一个又如何?于是吩咐万墨林调查完孙佩豪的底细后,杜月笙亲自找到孙佩豪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孙佩豪也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便同意了。
于是杜月笙又在民国里又置办了一套宅子,供三太太孙佩豪专用,这里也成了新的杜公馆,从此之后杜月笙几乎常驻在民国里,而把均培里杜公馆的沈月英彻底晾在了一边。
孙佩豪先后给杜月笙生了杜维屏和杜维亲两个儿子,倍受杜月笙宠爱,但是孙佩豪有些善妒,与陈帼英以及后来的姚玉兰和孟小冬关系都搞得不好,尤其是杜月笙到了香港以后,由于杜月笙将家中大权尽托姚玉兰一人,因此便与姚玉兰彻底撕破脸皮,带着两个孩子住到了外面。
1951年8月,杜月笙病逝于坚尼地台十八号,孙佩豪与姚玉兰摒弃前嫌,二人合力将杜月笙的身后事办得风风光光,之后便带着两个儿子远赴英国,后来又去了美国,自此与杜家其他人再不来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佩豪病逝于美国。
四太太姚玉兰1929年左右,正是杜月笙事业最为辉煌之时,这一年,杜月笙刚满42岁,这也是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这时的杜月笙任谁也不能小觑,就算黄金荣比之也有所不及,为了和杜月笙搞好关系,黄金荣经常从北京请一些名角来自己的黄金大戏院演出,邀请杜月笙一起欣赏。
这一年,黄金荣请来了京剧名角筱兰英母女同台演出,杜月笙这才得遇对其最为重要的女人——姚玉兰。
姚玉兰出身京剧世家,父亲是著名青衣姚长海,母亲是老生筱兰英,姚玉兰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十二岁便开始登台献艺,青衣、花衫、老生样样精通,妹妹姚玉英则专攻丑角、武生,这次黄金荣请来了母女三人同台献艺,一时间轰动了上海滩,黄金荣特地给杜月笙留着最好的包厢等其来看。
这天晚上,姚玉兰母女三人唱的曲目是《群英会》,杜月笙被扮演关云长的姚玉兰深深迷住,散场之后想对其表达一下敬仰之情,结果被她母亲筱兰英所阻拦,只好败兴离去。之后接连几天杜月笙都来为姚玉兰捧场,但一直被老练的筱兰英阻拦,杜月笙一直无缘得见姚玉兰。
无奈之下,杜月笙只好求助于黄金荣。黄金荣听了他的诉苦,哈哈大笑道:“老弟呀,你可是真的看上了她?你也知道露兰春的事,要知道戏子无情啊!”
杜月笙却信誓旦旦说道:“我会万分小心,绝不会栽到她身上的!”
黄金荣看到杜月笙拿定主意便说:“以你现在的财势,娶个戏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出面又不合适,你可以让我儿媳李志清出面,这个事情恐怕就八九不离十了!”
李志清受杜月笙之托找到筱兰英,将杜月笙的意思转达了一番。筱兰英却认为自家姑娘才满二十,可杜月笙比她大了二十多岁,况且杜月笙已经有三房太太,姚玉兰要嫁过去只能是四太太,怕女儿受了委屈。如果杜月笙要娶,姚玉兰绝不做妾,必须要求杜月笙明媒正娶,要与沈月英有同等地位。
李志清将筱兰英的意思转达给杜月笙后,杜月笙当即表示姚玉兰入杜公馆,做的是妻不是妾,明媒正娶八抬大轿进门,有专门的宅子,专有的佣人。
看到如此条件,姚玉兰和筱兰英母女都动心了,毕竟像杜月笙这样财雄势大之人且诚意十足的人毕竟不多,于是经过一番权衡,筱兰英同意了杜月笙的提亲,但必须要求两点:1、正大光明将姚玉兰抬进杜公馆,表示明媒正娶,与沈月英没什么区别;2、另设杜公馆,宅子的规格要参照均培里杜公馆的规格。
杜月笙将这些条件全部答应下来,直接让人在拉菲德路拉菲坊十六号购买了一座超大宅子,占地面积远比均培里杜公馆要多,待商定的婚期一到便用八抬大轿将姚玉兰抬进了这座新的杜公馆。
娶得美人归,杜月笙大宴宾客,其规格比前三任太太都要高得多,这也让筱兰英母女彻底放下心来。
婚后第二年,姚玉兰产下一女,这也是杜月笙的第一个女儿,他将这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为其取名为美如。
自从姚玉兰嫁到杜公馆后,其他三位太太瞬间失宠,沈月英就不提了,陈帼英虽然有意争宠,奈何没有那个实力,而孙佩豪虽然一直与姚玉兰针对不已,但杜月笙却事事偏向姚玉兰,无奈之下孙佩豪向杜月笙提出要让两个儿子去英国留学,自己前去陪读,以躲开这个是非之地,杜月笙也批准了。
从此,杜公馆的女主人完全变成了姚玉兰,她为杜月笙生养了二子二女,即杜维善、杜维嵩和杜美如、杜美霞。
上海解放前,姚玉兰随同杜月笙去了香港,与孟小冬一道住进了坚尼地台十八号,这里的女主人当仁不让地还是姚玉兰,这种情况一直到杜月笙病逝。
杜月笙死后,姚玉兰竭尽全力为丈夫举办了后事,随后便携带丈夫骨灰去了台湾,一直生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病逝于台湾,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五太太孟小冬姚玉兰对杜月笙的帮助最大,但杜月笙最爱的女人还是“冬皇”孟小冬。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喜爱之情早在1925年便开始了。这年,孟小冬只身前往北平寻求发展,不久便以老生扮相名动京城,与“双盛班”以及梅兰芳形成京剧界三足鼎立之势,就是这个时期杜月笙亲自前往北平专程拜访孟小冬,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并希望发展一下个人感情。
杜月笙这次的表白被孟小冬拒绝了,因为她早已心有归属,那就是“伶王”梅兰芳。1927年,孟小冬与梅兰芳秘密结婚,杜月笙得知消息后也就断了这个念头,并在1929年娶了名伶姚玉兰,杜月笙本以为此生再与孟小冬无缘,哪知事情却在后来出现转机。
1931年7月,孟小冬与梅兰芳闹开了离婚,几乎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杜月笙得知消息后在第一时间介入调解,最终才以梅兰芳付给孟小冬四万元生活费才宣告结束。通过这件事情后,杜月笙与孟小冬的关系更进了一层。
1934年5月,黄金大剧院重新开业,杜月笙邀请孟小冬前来参加剪彩仪式,孟小冬欣然前往,被发小姚玉兰邀请至杜公馆作客。
其实,姚玉兰如此做是有深意的,她深知杜月笙早就钟情于孟小冬,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而自己本来与孟小冬自幼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关系亲密,同时也一直想充实自己在杜家的力量,以做到与其他三位夫人分庭抗礼,此时不抓紧机会更待何时?于是在她的撮合下,孟小冬终于做了杜月笙的情人。
孟小冬为何在当时不嫁给杜月笙?其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认为孟小冬还是想在艺术上有进一步的追求,为避免婚姻束缚,所以拒绝嫁入杜家,宁可做一个情人。所以在上海居住一段时间后,孟小冬还是回到了北平,拜余叔岩为师,一边演出一边学艺。
1943年,余叔岩病逝,孟小冬不愿为日本人演出,便以“为师新丧三年”的借口闭门不出,远在香港躲避战乱的杜月笙十分担心其安危,托人对其照顾,还派了弟子暗中护卫,杜月笙所做的一切,让孟小冬十分感激,更是产生了些许爱意。
1945年抗战胜利,杜月笙刚回上海,便派人将孟小冬接了过来,几乎公开了彼此的关系,二人感情急剧升温,这无疑会冷落了其他太太,尤其是姚玉兰。于是姚玉兰对孟小冬也没了之前的热情,关系逐渐疏远。
孟小冬向来孤傲得很,根本不屑于争风吃醋,虽对杜月笙有些感情,但见到姚玉兰如此状况,于是她辞别杜月笙,又回到了北平。
之后,杜月笙多次差人前去请孟小冬回上海,但皆被其拒绝,直到1947年9月,杜月笙六十大寿时,为参加“祝寿义演”孟小冬才再次来到上海。
在义演结束后,杜月笙希望孟小冬能够就此留在上海,再不济也要多呆一段时间,可孟小冬想着上次与姚玉兰发生的龃龉,心里还是觉得不太痛快,于是再次以“思念高堂,不得不归”的理由拒绝了杜月笙的挽留。
“平津战役”爆发后,杜月笙再次让姚玉兰给孟小冬修书,劝她来上海躲避战火。这时的孟小冬已经年近四十,她再也不想过那种孤苦无依的生活了,感情的归宿还是最终寄托在了杜月笙身上,于是思虑再三决定去上海与杜月笙团聚,从此之后她一直守在杜月笙身边,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到了香港后,孟小冬也住进了坚尼地台十八号,担任起照顾杜月笙的重任,常年陪伴在病床前,她心情之压抑可想而知,更为关键的是,她在杜家没名没分,处境很是尴尬,可杜月笙不提此事,她也不好提及名分问题。
1950年底,杜月笙有意举家迁往法国,万墨林问及需要办理多少护照时,杜月笙回答道:“一共要二十七张。”这个数目是包含孟小冬在内的,可孟小冬却对着大家淡淡地说:“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听到这句话后,突然意识到这些年让孟小冬受委屈了,于是他当即决定要给孟小冬一个像样的婚礼,婚宴之上,四十三岁的孟小冬身穿旗袍,依偎在杜月笙的身旁,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笑容。
1951年8月4日,杜月笙身体状况已经到了最为危急的时候了,杜月笙吩咐陆京士为他安排后事,要求只有三个:一口好棺材;入殓穿长袍马褂;遗骨有机会送回上海,葬到父母身边。另外趁着清醒,还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分配。
杜月笙只有一笔钱,是托宋子良理财的十万美元,经过两年多得理财赚了大约有一万多美元,总额是十一万美元多点。按照杜月笙的意思,四位太太平分一半遗产,剩下的一半由八子三女平均分配,未成家的要比成家的多分二分之一。
一辈子在金山银海里打滚的杜月笙,临终只剩下区区十一万美金,这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
过了两天,杜月笙再次清醒起来,不知从哪里摸出七千美元对陆京士说道:“这里有七千美元,你帮我分一下!”
陆京士道:“先生,分给谁呢?”
杜月笙想了想道:“说起来只有小冬最苦,三楼(孙佩豪)手里也没钱。”于是陆京士按照杜月笙的意思,悄悄分给孟小冬三千美元,分给孙佩豪和长子杜维藩各两千美元。等陆京士回报完,杜月笙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1951年8月16日下午四点五十分,杜月笙撒手尘寰,走完了他复杂而传奇的一生。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搬出了坚尼地台十八号,住进了使馆大厦,深居简出,仅与琴师王瑞芝和画家张大千来往,其他人则一概不见。
1967年9月11日,孟小冬接受姚玉兰的邀请,前往台湾定居,此时的二人已经解开了心结,颇有一番“相逢一笑泯恩仇”之意。
孟小冬到了台湾后,大病小病不断,可谓是“十年台北,多半病中”,幸得杜二小姐和姚玉兰的热心照顾,这才有了活下去的精神。
1977年4月,孟小冬哮喘病加重,她自知时日无多,也不愿拖累姚玉兰母女,遂早早托了陆京士为自己物色了墓地。5月25日晚,孟小冬再次犯病,虽然杜二小姐发现及时将她及时送医,但已无力回天,26日晚,孟小冬因肺气肿并发症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0岁。
结语杜月笙是个复杂的人,复杂到几乎像人格分裂,就连娶妻也一样,对戏子伶人有种近乎偏执的狂热。虽然沈月英、陈帼英、孙佩豪、姚玉兰、孟小冬五位夫人没有一个人陪伴他走完所有的路,但是她们在不同时期陪伴杜月笙经历了各种风雨,共同铸就了属于杜月笙自己的传奇,但是历史总是记住了强者,而忘却了他们背后的女人们,也许这才是杜月笙妻子们的真正悲哀……
参考资料:《杜月笙传》、《民国枭雄杜月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