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张仪结局,张仪戏楚600里商第几集
芈月传张仪结局,张仪戏楚600里商第几集?
2323集 - 张仪出使告捷 秦楚兵戎相见芈姝昏迷醒来,从芈月口中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芈姝在大喜之余回忆起自己惹怒大王,深感自责。
楚庄王是芈月的父亲吗?
不是,在《芈月传》中芈月的父亲楚威芈月,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女主角。由演员孙俪饰演。芈月的历史原型为秦国的宣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战国时期,芈月是楚威王最宠爱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死后生活一落千丈,母亲向氏被楚威后逐出宫,芈月和弟弟芈戎躲过了一次次灾难和危机。芈月与楚公子黄歇青梅竹马,真心相爱,但被作为嫡公主芈姝的媵侍远嫁秦国。
芈姝当上了秦国的王后,芈月不得已成为宠妃。原本的姐妹之情在芈月生下儿子嬴稷以后渐渐分裂。诸子争位,秦王嬴驷抱憾而亡。芈月和儿子被发配到遥远的燕国。
不料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秦国大乱。芈月借义渠军力回到秦国,平定了秦国内乱。芈月儿子嬴稷登基为王,史称秦昭襄王。芈月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太后,史称“宣太后”。
张仪最后结局?
《芈月传》中,张仪结局是死了。张仪在秦国辞官以后返回了魏国没多久就病故了。在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庸芮前去劝说芈月回秦国,芈月问到张仪的状况,庸芮说张仪返回魏国后没多久就病故了,芈月五味杂陈。
剧里,张仪由赵立新扮演,秦惠文王宰相、苏秦的同门师兄弟,主张连横战术,机智过人、毒舌自傲、口齿伶俐,被称作“战国第1利嘴”。因芈月数次帮助张仪解决危急,且两个人在智慧与智谋方面都势均力敌,因此日渐建立起了表层上是同进退的政治联盟,私底下则是相互欣赏的知音关系。
《芈月传》中不仅有儿女缱绻,也是有家国情怀。芈月尽管以后变成太后,但她的一辈子,却如大海中的一条船,这对于观众们,是响当当的发展与励志,导演尽量地将她重现于街头巷尾,与观众们的个人经历达到“默契”的共情。在古装偶像剧当道的电视屏幕上,《芈月传》先秦时期的环境选择、剧集长度及其古装传奇的主题定位都极具风险与挑战。伴随着芈月打开新一代的权力天地以后,开展更具有高度的思考与展望。这般看来,剧里引入了对实现大一统国家、开辟太平社会的诚挚期许,及其对文艺作品流行审美意识和价值导向的执念恪守。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有人说,从东周末年的公元前475年到前403年,称为春秋;之后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
有人说,从公元前的475年,到公元前的221年,统称为春秋战国。战国就是春秋,春秋就是战国,战国是春秋乱象的形容词。
你认同哪一个?
认同第一个说法的理由是:公元前403年,周王朝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国,用“三家分晋”这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对春秋和战国进行割裂,也有他的道理。
因为“三家分晋”代表了周王朝“礼乐制度”彻底崩坏,从此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剧烈,更加不讲道理,不讲“出师有名”,只讲“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礼崩乐坏!
认同第二个说法的理由是:“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战国策》其实也是在说从公元前475年以后的事情。
“春秋无义战”,周王朝根本没有什么“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幸福传说,从周武王开始,天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说什么“师出有名”、其实都是借口。烽火狼烟、民不聊生,这就是当时的现状。大争之世,用“战国”来形容当时的乱象,最为合适。“战国”更多地成了一个现状的形容词。
比如日本史上,也有一个战国时期,也就是用来形容当时的乱象的。
那么我们就从两个不同的时期进入史料,来看看秦国在当时先灭掉的是哪一个国家?
一:公元前475年,秦国的国君是秦厉共公,在位34年,灭“大荔戎国”。(厉共公)十六年,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秦本纪》
大荔县,原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早在夏朝时,神农氏后裔这里就建立“向国”,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
到了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国再伐大荔,灭大荔国,设立“临晋县”。
由此可知,如果以公元前457前为战国开端,那么被秦国所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大荔戎国”。
二: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端,此时是秦简公在位期间,差点被魏国所灭。秦简公在位十六年,对内进行改革,允许官吏带剑、允许百姓带剑。
在春秋战国时期,带剑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特权,秦简公这一次改革,确实开了创举。但很不幸,秦简公在位期间的前414年——前400年,正是吴起在魏国变法期间。
所以,秦简公在位时,秦国被被打得七零八落,能撑下来不灭国,已是祖宗保佑得很好了,就别说去灭别人的国了!
秦简公去世,秦惠公上位。惠公五年,秦国灭“绵诸戎”,此后,绵诸逐渐和秦人融合。
绵诸,是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部落,他与义渠、大荔诸戎的实力相当。“绵诸”有国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
秦简公的老祖宗秦穆公在位时,当年手下有一名重臣“由余”,就是来自这个部落。秦穆公通过重用由余,由此了解到了西戎的地形、兵势。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
到了秦惠公五年,秦国也终于完成了灭亡“绵诸戎国”的大计,吞并了绵诸戎国的疆土。而上面所提到的另一个义渠国,也在秦昭襄王年代,被秦国吞灭。
由此可知,如果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端,则被秦国所灭的第一个国家是“绵诸戎国”。
为什么齐国却重用一个叛徒?
要明白问题的真相,就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否则只是听答案,难免会被带节奏,也懒惰了自己的大脑,错失了思考的机会。
关于甘茂从秦国出逃去齐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秦武王时代,甘茂就是秦国的丞相,当然,当时的丞相一般有两个,他和樗里疾互为左、右丞相。后来,悲催的秦武王因为强行举鼎被砸死了,他的弟弟继位,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继位以后,正赶上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就找秦国求援,结果秦国没答应。为什么没答应,因为秦昭襄王刚继位,实际掌政的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大家对《芈月传》有印象吧,就是那个宣太后。而宣太后又是楚国人,帮着韩国打娘家人,宣太后自然不乐意。所以,韩国就找到了甘茂,希望甘茂能从中斡旋。
甘茂自然看得清大局势,于是他找到秦昭襄王,一番权衡利弊。“韩国弱小,他能打得过楚国吗?当然打不过!可他为什么还要拼命抵抗呢?自然是认为我们秦国是能帮助他的。这个时候他来求助我们,而我们却拒绝帮助他们,那他们就会对我们很失望!同时,他打不过楚国就会投降,或者跟楚国结盟。一旦他们结盟,那我们就是多了一个敌人,少了一个朋友!而且,一旦我们失去韩国这个朋友,就少了一个牵制魏国的对象,真是得不偿失啊!还请大王三思!”
秦昭襄王一听,这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啊!母后的娘家人重要,但也没有自己的国家重要啊!于是据理力争,终于派兵帮助韩国击退了楚国的进犯。这样一来,甘茂算是得罪了楚国,也得罪了宣太后。
不止如此,秦昭襄王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人。这个向寿因为嫉妒甘茂的才能,加之为了替宣太后出气,所以经常进言说甘茂的坏话。我们知道秦昭襄王算是个明君,最起码不昏庸,能分得清大是大非。但此时他从政经验比较少,耳根子比较软,所以很容易被蛊惑,于是对甘茂也渐渐没了好脸色。
甘茂是个聪明人,他懂得伴君如伴虎,也懂得三人成虎的道理,长此以往被人嚼舌根子,自己难免会被治罪!于是,他找了个机会溜走了,逃离了秦国,去了齐国。
现在我们可以说说为什么齐国会接纳甘茂了。
第一,甘茂没有犯政治错误,不能算叛国甘茂之所以离开秦国,并非在秦国犯了罪,也并非事先有别国拉拢。反倒是,他之前对秦国一直很忠心!甘茂先后侍奉过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任国君!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最后却被谗言小人因个人问题迫害而判秦,确实冤枉。所以,在各诸侯国那里,甘茂不是叛国者,而是逃亡者。
第二,甘茂非常有才,是各国争夺的对象能得到三任国君的重用,甘茂的才华可见一斑。《史记》中说,甘茂是跟随下蔡人史举学的诸子百家学说,可谓学问通达。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甘茂出世,正是得到了张仪和樗里疾的引荐。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号称“一怒诸侯惧”,可见他的地位。而樗里疾,不仅是秦王室贵族,更是难得的贤臣良相!得到他们两个人的肯定,甘茂的才能自不在话下。
而且,科学来说,从基因上看,甘茂也是非常出色!他的孙子甘罗后来在秦始皇帝手下12岁拜丞相,还有个后代叫甘宁,当然,那是三国时代的事情了。
而且,当时的大环境,各国都争相拉拢人才,以秦孝公重用商鞅就可以看出来。所以,甘茂从秦国逃出来,只会成为各诸侯国抢夺的对象,而不会被鄙视。
第三,纵横家苏代的斡旋甘茂在秦国是丞相,而到了齐国直接成为了上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方面是甘茂有才,另一方面则是“猎头公司”的功劳!这个“猎头”,就是纵横家苏代。
苏代,许多人没什么印象,但说起他的同族兄弟,大家都认识,这个人就是苏秦。那苏代是如何把甘茂的身价从丞相抬高到上卿的呢?《史记》和《战国策》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话说甘茂出逃秦国的时候,正好碰上苏代以齐国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国,于是甘茂求助苏代。
甘茂说:“我听说有个穷人家姑娘和富人家姑娘晚上一起织布,穷人家姑娘说‘我没钱买蜡烛,借你点光,这样你不会有损失,我也会感激你’,于是就得到了帮助。现在我就是那个穷姑娘,而您就是富姑娘,还请您帮帮我!”
像苏代这样的纵横家,除了倒卖情报以外,倒卖人才也是家常便饭,于是他便答应了。
苏代找到秦王说:“甘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先后侍奉秦国三任国君,对秦国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非常熟悉,如果让他跑到别国去,对秦国会非常不利!依我之见,您可以假意许诺高官厚禄把他留下来。只要他回来,您把他囚禁起来就可以了!”
秦昭襄王听进去了,于是给了苏代“让甘茂做上卿”的文书拿给甘茂看,想把甘茂骗回来。
甘茂当然不会回来,因为苏代和他是一伙的。
于是苏代又回到齐国,把文书给齐王看,“甘茂非常有才,秦王为了让他回去,已经许诺他做上卿!大王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甘茂留下。甘茂替我们做事,总比帮着秦国对付我们强多了!”
于是,齐王马上把甘茂奉为上卿,好好供养了起来。
不得不说,纵横家的智慧,真是“一人可以敌国”!
说完这些,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甘茂叛逃秦国还可以被其他国家奉为座上宾了。首先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包容,没有太深的“叛徒”概念。其次,甘茂这个人确实太有才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最重要的一点,有最早的“猎头”---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帮忙斡旋,甘茂才有了更大的饭碗,才华也得到了更大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