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域旅游,是否意味着一种旅游发展趋势
发展全域旅游,是否意味着一种旅游发展趋势?
源。12月12日,为了让各地旅游资源实现共享,四城首度在舟山联合举办“福在舟山”旅游惠民季品鉴汇,给市民游客送上各地冬季旅游邀请函。
◆四城联动惠上加惠今年旅游惠民季旅游产品不断升级,舟山联合了宁波、温州、松原为市民派发旅游惠民福利;舟山与宁波众多景区以及涉旅企业签订双向优惠政策;携手温州开展同心互惠互游活动,舟山市民凭身份证可畅游温州;舟山市民赴吉林松原旅游时可以享受同城待遇。 ◆惠民季出专供线路舟山市联合宁波、温州、松原三个城市首次在惠民季期间推出多条惠民旅游线路,线路覆盖宁波、温州热门旅游景区。其中,宁波线路最低可能低至百元以下,温州线路也只需要300多元。舟山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旅游惠民季积极响应‘千万浙江人百日游浙江’的号召,让市民们能够享受到旅游发展成果,享受到惠民旅游红包。” ◆挖掘冬季养生特色惠民季期间,舟山市旅委通过“旅游+”方式,挖掘岛城旅游的冬季亮点,推动旅游与养生、祈福、购物、美食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
中国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而且也不缺乏去旅游的人群。但是每个景点,每个地区都比较封闭。景区和景区之间无任何交流,这次福在舟山活动实现了城市间的互动,也做到了让利于民。
这必然是以后的一个趋势,希望以后能做到全浙江互动,江浙沪互动,乃至全国互动 拭目以待
邵阳市城乡规委会会议召开?
政府部门主导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文传播、三旧改造、生态修复、土地价值释放等方面都是一件好事。最终收益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所谓“一兴百兴,一旺百旺”。旅游业作为三产终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效果是最为显著的。流量为王的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把“自家庭院”收拾的漂漂亮亮的,才能把客引进来,才能把客留下来。只要客能够留下来,经济效益自然来。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所谓的“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但多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落到实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做到事事有人跟进,有人负责。树立当地旅游品牌,深挖当地文化资源,形成特有的文旅IP。没有文化IP的旅游资源,形成不了旅游吸引物,因为中国之大,山水景观资源到处都是,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专属的文化IP。花费再多金钱人为打造出来的旅游资源,也极其容易被山寨,生命力不强。
全域旅游的大时代,游客市场不可能坐两个小时的飞机或火车只去了一个景区。现在的市场需求一定是综合的,这里的“综合”除了传统旅游的“吃住行优购娱”六大要素之外,还涵盖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的综合。比如说,到海南旅游,不可能只单纯的奔着滨海风光去的,还要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比如体验当地的黎苗习俗、品尝临高烤乳猪等等。那可能就得去到海南的腹地五指山市、临高县等等地方。可这些地方是否具备成熟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
如果不具备,那么当地政府就得加大力度补齐短板。这就是所谓的“全域旅游”的建设。
山东莘县全域农业旅游是如何发展的?
莘县南部樱桃园镇,靠金堤河的村庄。有发展旅游的空间。靠近河南范县新区,一脚跨两省,有金堤河,金堤。滩涂,道口水闸。十字坡等
全域旅游对景区的影响?
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旅游产业如何从景点旅游实现全域发展?
旅游产业如何从“景点旅游”转变为全域发展,指的就是现在的旅游业改革,由景点旅游变为全域旅游的话题。
全域旅游实际上已经出现四五年了。这两年,各地都在打造着自己的全域旅游经济,新闻也常常见到全域旅游的打造成果。但我认为,实际上现在的全域旅游成果,都只是第一阶段的全域旅游建设,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全域旅游的六大要素说起,即时间、空间、产业、IP、参与、落地。
全域旅游的定义很清楚,就是依造景区IP为拉动,打造旅游交通、人文、设施、环境、产业项目,要求全时空、全空间、全产业、全地区的参与,实现全域经济的共同进步。是即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最好体现。让本地的城市建设、工业建设、产业建设,融入于旅游产业链中,达到即生产,也建设,即生活,也旅游的目的。
但这两年来说,虽然各地旅游产业的交通和环境要素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游客也每年逐步在增长,但真正离实现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全要素发展要求还差得很远。
全域旅游的核心是景区号召力。而景区门票依然是景区建设的主要动力来源。就传统景区的建设来说,没有错,景区需要维护、需要打造、需要修缮等等,还要养活这么多工作人员。
但借着全域旅游建设,后来打造的景区,却也冲着门票经济去,这就说不过了。特别是这两年新建的景区,借着围墙之隔,也开始收费过日子,这就是规划和观念上的问题了。这些景区,借着全域旅游的建设概念而建,但对于城市建设的联动和打造,脚步不齐,动作不一,没有起到一点作用,还占用了社会资金。
看看普罗旺斯和北海道,有哪一个是靠收门票过活的景区。要知道,打造全域旅游,景区是号召,景区之外才是主战场。这么多年的全域旅游建设,结果发展成到处是景区,处处是收费。“有景有墙,无景人造”,全域旅游全成了全民造景。同质、同化、重复建设项目,在国内的许多地方都在上演,花海、玻璃桥、奇葩建设,频频出现。全域旅游弄成了全民造景,这哪是服务于经济的全域旅游。
我认为,全域旅游的关键是在形成社会经济联动和产业链。但现在一说到全域旅游,直接矛盾就是新老景区的门票问题。
全域旅游对于民生来说是好事,即保障绿山青山,也使人民安居乐业。利用好景区号召力引流,把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市政建设、人民参与、资本引入,统一到全域旅游的建设中来,青山绿水,规划先行,让全域旅游建设起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