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秦桧夫妇下跪雕像是他们死后才有的吗
中国古代雕塑,秦桧夫妇下跪雕像是他们死后才有的吗?
秦桧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不仅对内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对外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更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也正因如此,岳飞墓前留下了秦桧夫妻的跪像。那么,秦桧夫妻的跪像是死后才有的吗?秦桧活着的时候有没有受到惩罚呢?
岳飞墓前本无跪像,直到明朝时期才开始出现根据《朝野遗记》的记载,岳飞遇害之后,狱卒隗顺背着其遗体逃出临安城,将其葬在了九曲丛祠北山。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继位之后,才将岳飞改葬于栖霞岭的南麓。但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岳飞墓前原本是没有跪像的,那么这些跪像是何时出现的呢?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岳飞墓前的跪像出现于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时任浙江布政使的周木,因十分崇敬岳飞,为了表达对岳飞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秦桧的憎恶,他不仅重修了岳飞墓,还用铁铸了秦桧夫妻的跪像,放在了岳飞墓前。
到了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在浙江担任都指挥使的李隆,来到岳飞墓前瞻仰时,发现秦桧夫妻的跪像已经因岁月侵蚀而变得面目全非,于是又对墓前的跪像进行了重铸,而且在秦桧夫妻跪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万俟卨的跪像,并且将铁像改为了铜像。此外,新修的三座跪像全都采用了双手反绑的形态。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浙江按察司副使范涞前往岳飞墓前祭拜,发现三座铜像不知何时已经被前来祭拜的愤怒百姓敲打击碎,遂以生铁重铸这些跪像。同时,范涞认为害死岳飞的应该还算上张俊,张俊先是附和秦桧,请求解除岳飞兵权,后来又与秦桧为伍,制造伪证,陷害岳飞,虽然其早年也曾有过战功,但同样难掩其犯下的罪行。因此,他又增加了张俊的跪像。之后,由于王氏和张俊的铁像被击毁,升任浙江布政使之后的范涞又重新进行了补铸。
此后,岳飞墓前的跪像还曾多次经历重铸,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罗汝辑也被加了进去。如此一来,岳飞墓前的跪像便成为了五座,分别是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罗汝辑。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李卫在浙江任职时,发现五座跪像又有破损,于是也打算重铸一番,不过他觉得罗汝辑只不过是秦桧的手下,根本没有资格跪在岳飞墓前。因此,李卫在上书重修跪像时,将罗汝辑排除在外,只保留了秦桧夫妇、万俟卨、张俊四人的跪像。
秦桧生前不仅没有受到惩处,而且死后评价曾多次反复宋高宗作为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其虽在南宋之初一度重用主战派,但朝廷很快便又被主和派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占据,之后虽然一度起用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但却从未真正放弃过与金国的议和,而这与一直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秦桧不谋而合。
正因深受宋高宗的宠信,秦桧得以先后两次出任宰相,主政时间长达二十年,堪称位极人臣。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66岁的秦桧病重之时,宋高宗赵构还曾多次亲自前往位于临安望仙桥附近的相府探望,并将其加封为建康郡王。
在宋高宗赵构的宠信之下,秦桧生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处,甚至在死后也是极尽荣宠,不仅被加封为申王,还被上了谥号“忠献”,这不仅是美谥,而且在秦桧以前的宋朝只有赵普、韩琦、张浚三人得以被追谥为“忠献”,由此可见赵构对他的肯定。不仅如此,赵构还在秦桧墓碑上题词“决策元功,精忠全德”,竟然视其为大忠之臣。
高宗去世之后的数十年间,虽然朝野上下对于秦桧的所作所为颇有争议,但朝廷却一直没有否定赵构对秦桧的评价,直到宋宁宗开禧年间。由于南宋与晋国关系再度紧张,宋宁宗赵扩对于金国的蛮横无理和自己的屈辱地位极为不满,因而主战派开始再度抬头,为了鼓舞全民抗金斗志,朝廷于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并为韩世忠建庙,在朝廷的鼓励下,崇尚英雄一时成了风尚。
由于政治风向的改变,曾经的投降派开始受到打击,于是朝廷不仅剥夺了秦桧的王爵,并将其谥号改为了“谬丑”。同时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此举被认为是平反岳飞案件最彻底的一次。
然而,随着“开禧北伐”的失败,南宋又被迫于嘉定元年(1208年)与金国签订“嘉定和议”,在这次议和期间,为了表示“诚意”,不仅主战的宰相韩侂胄于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被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等主和派所杀,秦桧的“申王”封号和“忠献”谥号也于同年被恢复。而此后数十年间,秦桧又恢复了往日之荣耀,直到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才被彻底钉在了耻辱柱上。
宋理宗赵昀在位期间,南宋采取“联蒙灭金”的策略,使得金国最终于1234年被灭。然而灭金之后不久,蒙宋军队便因河南的归属而发生冲突,于是便有了“端平入洛”的失败,此战不仅导致数万将士战死,更使蒙古看出了南宋的虚实,宋蒙战争由此开始全面爆发。
此后,从1235年至1238年短短数年之间,宋蒙之间先后爆发沔州之战、真州之战、阳平关之战、庐州之战、京襄之战等诸多战役,面对蒙古大军的不断南侵,民间开始激起极大的反抗情绪,迫于舆论的压力,朝廷最终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将秦桧的谥号改为了“谬狠”。
到了元朝时期,脱脱也在《宋史》中将秦桧列入了“奸臣传”。至此,秦桧才算被彻底钉在了耻辱柱上。
传统艺术的核心是雕塑吗?
艺术的门类有很多,不存在一个单独的艺术核心一说,要从单个艺术门类的实际去出发,例如:中国传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古代先贤的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又比如戏曲中的有无相生;中国画中的记白守黑、虚实相生;音乐的起承转合与游散…等等。所以艺术的核心得根据实际来表达,来认识。
中国古代有多少圣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许多名人志士,仅称作圣人的就有十位,分别贡献于不同的领域,一起来看看吧!
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文圣-孔丘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武圣-关羽
关羽,字云长,小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雅号“美髯公”。汉末三国时期名将。
黄金起义时期,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成为历史上一支不可小觑的三人男团,后随刘备南征北战,建立蜀国,位列五虎将之首,一生立功无数,“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等,都广为传颂。
史圣-司马迁
字子长,生于龙门,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药圣-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遗存,根据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约有90余种,其中已考订基本确定为托名者71种。
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被尊称为“药王”。
酒圣-杜康
杜康,《史记》记载他是夏朝的国君,道家。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关于酒的起源的多种说法中,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是杜康。他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秫酒的酿造方法。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即粮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中国酒品制造业的基础,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和酒圣,又被称作酒祖。
茶圣-陆羽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汉代雕塑艺术的特点?
汉代时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秦汉雕塑的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於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体现巴蜀风情的身背竹箆劳动妇女俑与袒博赤足、抱鼓,眉飞色舞表演的《说唱俑》。
故宫飞檐上有好多小雕塑?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上,最早是用瓦钉来固定檐角最前端的瓦片,起到固定和防止脱落的作用。后来出于对钉帽美化的目的,逐渐采用了各种动物造型。
在唐宋时期,只有一枚兽头,后来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则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最高等级的中国宫殿建筑故宫,如太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1个。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
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含意。它们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龙: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
凤:古代中国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中国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押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
獬豸:中国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虬有独角,螭无角。
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垂脊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最前面"龙"较稳定,不易被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