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流氓乐器是哪三件,为什么说唢呐是乐器之王

2023-05-11 05:30:03 100阅读

三大流氓乐器是哪三件,为什么说唢呐是乐器之王?

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强烈的表现力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被誉为“乐器之王”。

同时,由于唢呐常被用于伴奏走调、调皮捣蛋的小调,也被戏称为“音乐界的流氓”。这既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特殊音色及表现力的一种形象化表达。

三大流氓乐器是哪三件,为什么说唢呐是乐器之王

闪光少女的唢呐是什么意思?

在《闪光少女》里中西乐器斗琴,旋律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曲《野蜂飞舞》,前面不管西方出什么乐器的音色,国乐都能跟上,反之亦然,双方难分难解,直到唢呐这个流氓的出现,因为西方乐器里根本就没有能够对抗它的,唢呐一响,那边完全更不上节奏,也根本听不到声音。只有唢呐的高亢辽远,声声吹出了嘲讽的韵律。

请问起步学什么乐器比较简单?

自己想学乐器的,都会问这个问题,我学乐器也碰到过。当时我的要求是,容易上手、价格便宜、音域宽广、多调演奏、不会扰民、携带方便。之所以有这些要求,是因为——太难的学不会;太简单的不实用;价格太高的,买不起,学不会也后悔;音域不宽的,很多歌曲演奏不了;不能多调演奏的,要和别人合奏、伴奏,或者跟着原唱演奏不方便,调对不上;扰民的容易被投诉影响练习心情;不方便携带的要受区域限制,不能随时随地演奏;不适合自己的没动力……

乐器各有千秋,要集这么多优点于一身,还真不容易,所以我的推荐是口风琴,下面我用其他乐器来做对比。

一,口哨、木鱼、三角铁、锣鼓。

这些东西只能打打节奏,演奏不出旋律,对我来说不算乐器,敲敲打打的确实容易上手,声色单一,没什么提升空间,打来吹去很快就会觉得没意思。

二,笛子、洞箫、陶笛。

这类乐器算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但是对肺活量要求很高,笛子和陶笛的高音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见过很多戏班的人只能吹到中音,高音吹不上去。洞箫则和笛子相反,高音好吹,但是低音难吹,肺活量要求比笛子更大。洞箫我没学过,据说比笛子难,我学过一段时间笛子,高音始终吹不上去,陶笛的高音吹起来也是很费劲。而且这类乐器,转调并不是很方便,可以转两三个调而已,不然就要换别的调了。陶笛六孔的能演奏的歌曲少,十二孔陶笛也演奏不出十三度音的歌曲,比如《爱拼才会赢》的前奏、《天路》、《姑娘我爱你》等等,复管陶笛可以,但是入门不容易,价格也高。

三,葫芦丝。

葫芦丝是公认的最容易上手的,但是音域不宽,七孔的九度音,九孔的十一度音,很多数流行歌曲都吹不了,转调也不方便。

四,口琴、排箫。

口琴和排箫是小巧玲珑、方便携带、音色动听,最实用的是半音阶口琴,可以演奏任何调,曾经有个在战场上手指被断好几根的战友,其他乐器学不了,吹奏口琴和排箫还是没问题,这类乐器的演奏主还是在口上,手上只要拿的住就行,不像笛子、陶笛、洞箫、弦乐器主要靠手指。但是口琴和排箫有个缺点,含在嘴里,分不清哪个音,单音很难吹,我很喜欢口琴的声音,也买过,因为单音吹不好而放弃,十个人中起码有九个都是吹着玩的,演奏不出歌曲。

五,二胡,小提琴,板胡,马头琴。

这类乐器属于拉弦乐器,入门最难,主要是音色和音准,刚开始拉的时候都像驴叫和锯木头,大部分人受不了;音准也是非常头疼的,完全由演奏者的音高概念和演奏标准决定,对演奏者的耳朵音准要求很高。民间虽然有自学二胡的,但是成功率极低。

六,钢琴、手风琴、电子琴。

这三类的难点在于双手配合,一手旋律、一手伴奏,很多人都学不来,单手弹旋律又觉得太单调。钢琴号称乐器之王,音域宽广,贵重占位置,只能在特定的地方练习和演奏,搬动一次,就要由专业的调音师调音。手风琴和电子琴是容易携带,不过手风琴比较重,女性可能会觉得背着演奏太累;电子琴音色多、节奏丰富,有电就行,客服了双手配合的难题,那就是一件神器了。

七,长笛,单簧管,萨克斯。

这些西洋乐器转调方便,携带容易,难度普通,演奏大部分的歌曲没问题,口风口劲比较难,和笛子差不多,但是比笛子实用。长笛没有低音,高音靠嘴劲;单簧管和萨克斯是靠簧片发声,高音用按键,高低音和口劲关系不大。萨克斯声音大,会扰民,音域比较小,降E调演奏D调不方便,降B调演奏A调不方便。

八,古筝,琵琶,阮,秦琴,,月琴,柳琴,三弦。

古筝二十一根弦,号称东方钢琴,音色动听,算是入门比较容易的,半音采用压弦演奏;琵琶号称民乐之王,音域宽广四个八度,转调方便,技巧繁多,学会了其他的阮,秦琴,月琴,柳琴,基本也就会了。三弦没有像前面几样乐器有品格音准固定,如同二胡、小提琴一样需要对音准有很强的识别能力。这类乐器的难关是按弦手指疼,很多人受不了,能克服之后,基本可以上手了。

九,吉他,贝斯。

吉他号称乐器王子,传播度、流行度是最广的,大部分乐队、演唱会都有吉他和贝斯的影子,弹吉他的样子真的很帅,我也非常羡慕人家弹奏吉他的潇洒。贝斯主要是打节奏,吉他功能性比较多,除了打节奏还有弹唱和指弹。这两类乐器的难点也是手指疼,指腹不饱满的按弦容易不稳,我就是因为和弦按不好才放弃的,后来才发现很多大学生、吉他爱好者也放弃了,七个学吉他的几个月后,不是卖掉,就是挂在墙上当装饰品。

十,扬琴。

扬琴也很好听,这敲击的样子非常精彩,除了双手配合的难度,还有就是调弦,扬琴有一百多条弦,光要调准就要花费好长时间,不像吉他六条弦、琵琶中阮等四条弦来得容易,当然能够学会也是一门技术,只是业余爱好的,练习时间少,没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调弦。

十一,铜管乐器。

小号,长号,大号,圆号等等声音大,适合开阔的地方演奏,不然容易扰民,对肺活量和音准要求也高,需要有专业基础。

十二,唢呐。

唢呐号称乐器流氓,唢呐一出谁与争锋,一只唢呐可以让其他乐器黯然失色,所以要在空旷的地方,或者练习室,高音和技巧也是一大难关。

十三,架子鼓。

架子鼓没有旋律,主要是打节奏用,很劲爆,声音大会扰民,也占位置,喜欢演奏旋律的不合适。

十四,竖笛。

竖笛好上手,一吹就响,对肺活量要求不高。六孔竖笛虽然也能吹一些歌曲,但是属于玩具类,实用性不强;德式竖笛虽然入门容易,但是转调不方便,吹一两个调是可以适合小孩子入门;英式竖笛种类多,两个八度多的音域,任何调都可以吹,缺点是有交叉指法,手指上的技巧比六孔竖笛、德式竖笛、竹笛、葫芦丝难。

十五,卡祖笛。

卡祖笛我觉得不算乐器,没有乐器的特性,音色不怎么好,几乎不用练习。

十六,拇指琴、空灵鼓。

拇指琴、空灵鼓可以演奏旋律,入门也简单,但是调性单一,独奏是可以,合奏实用性不强,适合单人玩玩,有点玩具性。

以上是我在乐器上的见识,除了这些还需要考虑价格和保养。价格方面,包括买乐器的费用、培训费用和配件费用,钢琴起码好几万,培训费和保养费也不少;拉弦乐器几千上万都有,需要琴弦、松香等配件,学习的费用也高;萨克斯、单簧管需要哨片、垫子;笛子需要笛膜;铜管乐器需要专业保养油;有些乐器需要专门人员保养简单比如笙,需要会修的才行……

这些乐器单单费用基本都要成百上千才算练手,专业的那就更贵了,想要融合那么多优点的,只有一个口风琴,价格一百米不到,学会了任何调都能演奏,合奏变奏都没问题,一个小包带着就走,一吹就响,按键改变音高,保养简单擦拭通风即可,配件也就自带的吹嘴,是乐器入门最容易的,对以后要是想往其他乐器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曾经有个学笛子的,学了好几年,吹《青藏高原》的最后一句高音吹不上去,我用口风琴不用三分钟就可以吹的出来,当然用笛子我也吹不了,我的口劲不够,但是口风琴只要手指一按高音就上去了,不用考虑肺活量。

题主想学乐器,需要考虑自身的适合性、经济性、实用性、时间性、场地性,希望能早点听到阁下的演奏!

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吕雉人老黄花瘦,戚夫人年轻貌美柔!

换做任何人也会选择和戚夫人在一起,刘邦选择戚夫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好色!觉得这个妹子好靓,比那个臭婆娘温柔又体贴,所以刘邦对戚夫人更多是男人对小三的宠爱,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龌龊心里。

刘邦和吕雉的爱情并不是想象中的你侬我侬

吕雉因为他爹的一句:刘邦长的大富大贵!被逼着嫁给刘邦,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一个混社会的流氓头子。况且刘邦大吕雉15岁,还有一个私生子刘肥!于是吕雉心不甘情不愿的嫁给刘邦。跟了刘邦以后过得什么日子?每天柴米油盐,伺候老的小的,这也就算了,还的跟着刘邦冒掉脑袋的风险:

《史记》记载: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

刘邦造反的时候,没时间陪老婆也就算了,还把老婆当筹码抵押。等到刘邦和项羽对峙时,项羽就差点炖了刘邦的老爹,那么吕雉作为人质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事完全让吕雉失望透顶,这还不算,最心寒的是刘邦找了戚夫人这个尤物。作为老婆吕雉是合格的,作为女人吕雉是心怀怨恨的,给不了爱情的刘邦幸亏在物质上没有亏欠。

那么刘邦和戚夫人的一见钟情,就是吕后给不了的温柔

刘邦起义西征时候路过定陶,定陶当地的豪绅负责接待刘邦,一顿大吃大喝,醉生梦死。在酒场中,戚夫人负责表演才艺助兴,唱歌跳舞,即兴再来个乐器。看到才色兼得的戚夫人,刘邦怦然心动,于是背着吕雉养起了小三。至于记载刘邦兵败邂逅戚夫人的桥段,完全是野史胡诌。

相比戚夫人,刘邦对吕雉更多是愧疚,这种愧疚的情绪里,掩饰着刘邦对吕雉的不满。吕雉对大汉的建立劳苦功高,但是也权势滔天。史家评价吕后:

————为人刚毅

只有描述政治家的词语,用在吕雉身上一点不夸张。在韩信、英布的死亡事件中就充分展现了吕雉的铁腕手段。这个对汉朝廷有充分影响力的老女人,果断让刘邦投入戚夫人的温柔乡。夜夜笙歌,旦旦而伐,戚夫人点燃了刘邦爱情得火花。刘邦在正妻和情人的选择中,选择的是逃避,强势的吕雉给不了刘邦戚夫人如水般的温柔。这种温柔不是爱情,是一种作为帝王,作为男人强烈的满足感,在吕雉身上得不到的体验!

刘邦爽了,爽完之后戚夫人给刘邦生下儿子刘如意!吕雉就不爽了!皇帝有个三妻四妾很正常,但是戚夫人参与到太子之争,彻底确认了敌对关系!

《史记》记载:“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得天独厚戚夫人,常常在被窝里给刘邦吹耳边风,想让她儿子当太子。很快刘邦把这件事提上日程,刘邦的雷厉风行有一部分出自对小儿子的喜爱,另一部分出于对戚夫人回馈,还有一部分是出于保护戚夫人和儿子的想法。

刘邦在戚夫人身上得到的满足感,完全忽视吕雉母子两人存在,再一次证明了色一头上一把刀!

可惜这把刀,是架在戚夫人和刘如意头上!

刘邦自己很清楚,如果不是自己一味得扶持,戚夫人这个娇娘子在吕雉面前真的太年轻!只有年轻的身体可以拿得出手!

《西京杂记》记载:(侍者贾配兰)见戚夫人侍高帝同,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歌毕每泣下流涟。

刘邦确实很懂,戚夫人母子两人的命运已经注定。这种注定结果是怎么产生的?刘邦不得不考虑吕雉在大汉朝廷拥有的权重,在朝廷大臣和老婆的一致反对中,刘邦对于立太子这件事的结果,取决的不可能是自己的喜好,以及一个美女的诱惑!那么再看张良献计——商山四皓,用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抬高太子刘盈的威望!刘邦一看自己请不来的人物,太子竟然可以请到,立刻改口:太子有本事啊,不能废!

于是戚夫人心里拔凉拔凉的,结果彻底的凉了!而且凉的凄惨,凉的惊悚!

———被吕雉做成人彘,儿子也死的不明不白

可以确定刘邦和张良的一唱一和,完全就是政治作秀。刘邦为了自己的冲动,不得不思考利益得失。实在碍于作为帝王的脸面,于是体贴的张良用商山四皓给刘邦搭了架梯子。刘邦在强势的老婆,一干重臣中,选择放弃的只能是徒有皮囊的戚夫人!对于儿子的命,刘邦是想法子保护来,把刘如意托付给周昌,可惜吕雉心狠手辣,小孩子也没有放过!最终证明,帝王的爱情在政治搏杀中,连个屁都不算!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皮影戏的由来及历史?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由于相貌丑陋,弟子利用车子,将外面用布围住,隔帘讲书。有人认为皮影起源于巫术。"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

汉武帝因为思念死去的爱妃,请术士李少翁招魂,于是李少翁在晚上架起一个布幕,点上灯火,布幕上就出现了一个女子人影,好似已故李夫人形象,而汉武帝则坐在另一边帐上看,因而得以解思念之苦。还有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做人形,映在窗上表演,于是将"光"和"影子"的关系并加以利用。也有人认为皮影与宗教的兴起传播关系密切,皮影起源于佛教。"

随着隋唐僧人从天竺取回佛经,中国进入第二次佛教传播高峰。一些弘扬佛法者,借鉴了皮影的说唱艺术,即把佛经编成"变文",类似今天的顺口溜。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制成影人,通过演唱,在民间推广普及佛教。"等等。

关于皮影起源的传说,民间有数十种,虽无确切的史料考证,却也透露出皮影戏和一些民俗事象的亲密关系。

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皮影戏产生准确的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时间上有"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以及"宋代说"。从史料来看,皮影戏应于唐代末年兴起,宋代走向真正成熟的表演艺术成为大众接受的娱乐形式。

唐代的梁锽所著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一人在梦中。"梁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他这四句诗,反映了木偶制作的特点和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戏。 实际上此时类似真人的木偶戏表演与后来的皮影戏表演还是有所差别,但是木偶戏与皮影戏都是傀儡戏的一种。

北宋之前并无成熟的皮影表演,而北宋时期有人为了使说书形象化,创做"影人",故事题材围绕三国故事的影人表演产生了。"故老相乘,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迺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汴京富裕人家中已有演出影戏的情况,其内容是三国故事,影戏内容与形式都很吸引人,由此可见表演的形象性。"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万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北宋后期出现了固定的表演场所,聚众演出。此时傀儡已与影戏完全独立开来。"诸门皆有宫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北宋灭亡,金朝不仅掠走北宋皇帝,后宫诸人,更使大量影戏艺人北迁,"二十五日……,金人求索诸色人,金人来索御前祇侯方脉医生,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一部分押至今黑龙江地区,一部分可能留在燕山一带,北京、河北地区皮影流传开来。不仅将皮影制作工艺迁移至北方,更使得皮影艺术传播人群得以扩大。

南宋皮影戏进一步发展,皮影造型的基本原则以公忠和奸邪加以区分。"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有固定的演艺场所,演出颇受欢迎,场面热烈。"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

元代初期对民间艺术采取限制,文化上有一系列的禁令,对皮影发展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但随着元杂剧的影响,并且伴随战事流动传向海外,波斯、爪哇、缅甸等国。并且在民间有流动的以乐器参与表演的影戏班子,1953年山西孝义张家庄,出土的元代古墓口两侧绘有纸窗、人影、坐骑等壁画八幅,并书有'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

明初大移民,南民北迁。永乐年间,江南殷实大户北迁,江南文化也传播到北方。皮影的发展也随之迁移,在北方地区扩大影响。明代后期,涌现大量诗人、诗词,文艺戏曲及小说证明影戏的活跃发展。

清代皮影戏进一步发展。清中期受到白莲教影响,一度被禁,清末再度活跃。《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尤三姐与贾琏的对话就提到了皮影:"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不仅如此,皮影更是传播远至欧洲。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阿罗德,曾把中国影戏的全部形式及其制作方法带到了法国,并在巴黎公开演出。德国十八世纪文坛的巨人歌德曾在一次展览会上把中国的影戏介绍给德国的观众。

到清末民国初年,皮影戏达到历史上的空前鼎盛,不仅有商家组建的戏班,富豪之家办养的家班,王宫府院有专门的影戏班与影戏演员,"影戏茶馆"也兴盛起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百姓,一度是班社如林,演出如云。

中国皮影的保护和传承

早在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宣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届会议决定,将具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大连的复州皮影戏早就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了。

但是大连皮影人也面临艺人年龄老化、传承人缺乏的困境,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皮影保护与传承之路,让皮影能走进剧场,走进学校,走到老百姓身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文化记忆留住,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皮影在当代能够焕发新的青春和光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