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势力是指,三势吕用盛气凌敌

2023-05-10 13:15:05 90阅读

三股势力是指,三势吕用盛气凌敌?

意为:在三股势力中,吕布用旺盛的斗志震摄敌人。

土木堡之变是否可以被避免?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根据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回答如下:

三股势力是指,三势吕用盛气凌敌

一、瓦剌情况简介。

瓦剌,蒙古部落,在鞑靼西边。元朝灭亡后,悍臣猛可帖木儿担任统领,帖木儿死后,一分为三,头领分别是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因明朝强大,在永乐六年,派使者朝贡,进贡请封。第二年,三头领分别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后马哈木死了,子脱欢于十六年袭爵,宣德九年,脱欢干掉阿鲁达,正统初年,又干掉贤义、安乐王,一统瓦剌,想称可汗,但群众不拥护,退而求其次,立元朝后代脱脱不花为可汗(挂名),吞并了阿鲁台所部,称丞相(如汉末曹操),脱欢死,子也先接班,称太师淮王,于是北部都归属也先,脱脱不花光着屁股坐花轿,也先和他平起平坐,每次到大明入贡,两人都派使者,朝廷也分两份同样赏赐。

二、土木之变经过

正统初以来,瓦刺派使者入贡,明英宗朱祁镇老师太监王振当家,每次都以粉饰太平为名,赏金银丝绢无数,对瓦剌有求必应。不久也先以二千人贡马,号三千,以少充多。王振恨瓦剌耍赖,实报实销,也先所讨要的赏赐也只给了五分之二。也先愤怒了,带所部分成多路入侵大明。脱脱不花以兀良哈为统帅,入侵辽东;阿拉知院一路入侵宣府,围赤城;别将入侵甘肃,也先亲率大军进犯大同,到猫儿庄,明参将吴浩迎战败死,两宁候宋瑛、武进伯朱冕、都督同知石亨迎战于阳和口,被节制诸军的、王振心腹、监军太监郭敬瞎指挥,结果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出,郭敬躲在草丛中捡得一命,其余边将均逃跑,军队覆没。

边界战报每天有数十次,王振劝祁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力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听。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力谏,祁镇对王振唱:“师父,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他(们)。"死也不听群臣苦劝。于是下诏令郕王(朱祁钰)监国,准备二天后,祁镇率王振及英国公张辅、诸公侯伯尚书侍郎以下五十余万仓促出征。军中夜不安宁,过居庸关,群臣请皇上驻留,又不听,到宣府,狂风暴雨,边报一天比一天急,群臣写奏折请停留,王振大怒,朱勇、王佐、邝埜冒犯太监王振,跪在草中到晚上苦谏没用。钦天监正彭德清是王振心腹,密告王振:天象不利,大军再前进,恐怕对皇上不利。王振说:听天由命吧。学士曹鼐以天子身系社稷不能轻进为由苦劝,仍不听。后到阳和,看到宋瑛、朱冕战死处,满地死尸,全军都恐惧,八月戊申朔,英宗到大同,王振还想北行,郭敬吃过瓦剌苦头,暗劝,王振才班师。王振最初决定从紫荆关入京,顺道路过家乡蔚州,衣锦还乡一把,但从八月三日起,行进仅五十里,又改变主意,怕大军踩坏家乡庄稼,又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结果天降大雨,士兵疲惫不堪,怨气冲天,八月十日,终于到达宣府,一进居庸关就太平无事啦,谁知一路尾随的也先如黔之虎终于认清朱祁镇黔之驴的庐山真面,这下明军全军危矣。

也先派骑兵偷袭,恭顺侯吴克忠和弟都督克勤抵御,力战死,后军几乎溃散尽,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缓帅四万人往援,在鹞儿岭遇伏,全军覆灭。明军利用这三天赶到了土木堡,离怀来仅二十里,众将士想保皇帝入城,无奈王振家的辎重未至,停留等待,驻营土木,地无水草,敌已合围,挖井深二丈余不得水,南面十五里有河,又被瓦剌控制,束手待毙。敌分道从麻峪口入,都指挥郭懋抵抗一夜,敌越聚越多,第二天,包围御营,也先派使者议和,皇帝下诏给曹鼐答应了,敌人假退,王振急吼吼移营,离开阵地回旋间,队伍已大乱,瓦剌用铁骑四面践踏,大喊投降者不杀,众将士光着膀子枕着身体死,太监、侍卫被射得像刺猬一般,祁镇被俘,太监喜宁跟从。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死,官军死伤五十万,英国公张辅等五十余大臣战死。

也先押着祁镇做人质想喊开宣府大门,未果。

综合上述,如果大明不是王振当家;如果大明军队出京城准备得再充分一点;王振如遇死党太监郭敬后,听从劝说立马撤退,也会无事;如果王振顺路回家乡蔚县,风光一回,正好顺路由紫荆关入京,大军也就平安啦;他走到半路,居然为几十万大军路过蔚县会践踏庄稼,又回头走远路回京!如果直接进入怀来,全军也安全了,但王振为他个人的千辆财富车又耽搁在土木堡;八月十五,如大军听从兵部尚书邝埜的建议,不中也先议和诡计,依托壕沟固守待援,也就太平无事啰!可惜,全军一个没脑的皇上听从蠢猪般的王振一直的瞎指挥!结果自然悲剧啦!

古罗马的继承制时代特征?

罗马帝国皇位继承制:选举共和遇上皇权私欲,让养子“捡个漏”

延续了罗马共和国体制的罗马帝国,在前期的皇位继承却逐渐演变成为了世袭制,但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制度的世袭,却与东方的家族世袭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实际上,罗马帝国前期的皇位继承制度的背后,还交织着不同的势力,呈现出其时代的特点。当选举共和遇上皇权私欲,让养子“捡个漏”。罗马帝国前期的皇位继承制度虽然处于不同势力的缠斗之下,但是还是呈现出来世袭制的特点。在选举原则的基础下产生的罗马帝国前期的皇位继承制度,又与前期的选举有什么不同呢?

由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选举原则演变到罗马帝国时期的皇位继承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主要的官员以及元首选举原则是共同选举,而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却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趋于世袭制度的皇位继承制度。

1、 共和体制下的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选举原则为皇位授权法则

罗马共和国是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因此任何官员和职位都是由选举产生的,甚至是代表着终身权力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王,也是由广大民众选举产生的。

因此,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皇位产生主要由选举产生。金口狄奥曾说过“国家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他是上帝所选拔的最贤明的人,因此这种权力不能世袭。”

元老院

共和时代的罗马的政治体制主要为三足鼎立,包括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执政官即为国家权力最高者,而执政官此类的高级官员的选举主要由人民大会来选举产生,这两者就形成了一种制衡体制,而元老院则是当时管理国家事务的行政机构。因此这三者形成了官员选举制度的基础。

2、 元老院选举下的罗马帝国皇位继承,逐渐演变成为世袭制

在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元老院的地位远远超于其他两者,成为最高国家力量,而属于人民大会的选举权利,实际上也转移到了元老院手中。在奥古斯重建元老院之后,广泛的选举权利被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中,但真正集权为一身的是当时的独裁者——王。元老院的选举权利成为了一种象征性权利,并无实际意义,当时的国家权力基本上掌握在了一个人手中,那就是王。

因此,当一切权力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与之而来的就是私欲,这也是罗马帝国世袭制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世袭制度,却需要表面的选举制来体现共和,因此元老院选举仍是表面上的皇位继承制度。

选举

罗马军队的政治权力逐渐扩大,影响到了帝国皇位继承

即使演变成为了皇位继承的世袭制,但是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仍然受到了来自各方势力的影响,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的罗马军队。

1、 近卫军和军团背后的军事势力会对皇位继承产生一定的干涉

作为武力征服的国家代表,其军事势力会对罗马帝国的政治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影响罗马帝国皇位继承的主要两种军事势力为近卫军和军团。

首先是近卫军,这是全权负责皇帝安全的军队。负责安全的近卫军为何能够干涉皇位的继承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奥古斯为了保证近卫军的忠诚度而赋予了他们相当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不仅没有赋予近卫军忠诚感,反而赋予了他们与之不符的身份地位,使得近卫军对皇位继承产生了干涉。例如在奥古斯逝去之后,其近卫军就杀死了当时的皇位继任者提比略。

其次是军团,军团是当时罗马帝国的主要军事势力。与所有国家皇权的争夺一样,拥有了军权和军团,对于罗马帝国的皇位来说具有很大的干涉权力。著名的“四皇帝之年”,就是因为地方军团势力的干涉,使得罗马帝国在一年之内更换了四次皇帝。

罗马近卫军

2、 军人干涉冲击了选举制,逐渐成为了皇位继承制度中的根本因素

军事势力的干涉,在整个罗马帝国皇位继承过程当中一直存在,并且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甚至发展成为了影响皇位继承制度当中的最根本的因素。

首先,军事势力破坏了元老院选举制度。元老院作为一个象征选举制度的机构,在当时还是发挥着一定的威望的,但是在军事势力的威胁之下,元老院基本上对于皇位继承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在罗马帝国时期,还有在克劳狄乌斯时期,就发生过近卫军用武力威胁元老院承认克劳狄乌斯为元首的事情,这也是军事势力干政的最直接的体现。

其次,军事势力对于皇位继承的另一影响是扩大了皇位继承范围。当时的地方军团对皇位继承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在地方军团势力的影响之下,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不再局限于罗马城,而扩大到了罗马帝国的各个地方。

近卫军甲胄装备

养子继承制,是罗马帝国皇位继承制度当中的特色现象和重要部分

真正的世袭制度,其实在罗马帝国皇位继承制度当中比较少见,而更加常见的,是当时的养子继承制度,养子继承在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都很常见。

1、为何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共和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这种特殊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共和体制的遗留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影响。首先,由于受到之前共和体制的影响,太过于直接的世袭制度,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帝国的一位皇帝伽尔巴也曾对他的继承人说过“你将要统治的人不能忍受完全的奴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养子继承制度成为首选。虽然出于私欲,大部分的皇帝都希望皇位世袭,但其实受到民众的情绪反应的影响,皇位继承人还是需要民众承认的。因此选举有一定才能的年轻人作为皇帝的样子,继承皇位,是当时皇位继承制度的首选,别说之后的“五贤帝”。

其次,是因为当时的婚姻形式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罗马帝国时期的婚姻形式仍然是一夫一妻制,因此在一夫一妻制度下,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有男性直系子嗣,因此收养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皇帝的收养,也就不足为奇了。

2、养子继承制突出罗马皇位继承的灵活性,具有一定历史作用

从上文中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养子继承制度趋于灵活,也更能服众,也能选出更有贤能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此时的养子继承制度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的。养子继承制度虽然是皇位世袭制度的一部分,但是其相对于真正的世袭制来说,还是突出了一定的共和标准,因此是一种相对进步的制度。

而且相对于比较“家天下”这种直接世袭制度来说,养子继承制度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强调了皇帝产生的选择性,体现了共和性质。因此,虽然这种养子继承制度只存在了一个时期,但是在整个罗马皇位继承制度当中,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准相对宽松的皇位继承,造成了罗马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

从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因此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罗马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一种混乱局面。

1、罗马的皇位继承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系统化的制度体系

从整个罗马帝国时期的皇位继承制度可以看出,当时的皇位继承并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标准化的制度体系。罗马帝国时期的皇位继承仍然保留了之前共和国时期的选举特征,但在私欲的影响交织下,形成了一种相对宽松的标准体系。

整个罗马皇位继承制度背后有三股势力的交织,包括元老院、军人和皇权。元老院的选举仍然是当时皇位继承的一种象征选举,军人势力的干涉甚至成为了皇权的决定因素,而皇权的私欲以及养子继承制的纠缠,使得当时的皇位继承制度异常混乱。

2、 混乱的皇位继承制度给后期罗马帝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种混乱的皇位继承制度,实际上也给罗马帝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的一种影响就是造成了当时的皇位更迭频繁,更为深层次的影响就是带来了战争。

在罗马帝国早期,因为继承制度的不稳定性,因此造成了皇位更迭的频繁。皇位更迭的频繁造成了当时皇帝、军队和元老院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这其中的权力斗争,更是对于国家事务的管理异常不利;而军队势力所造成的皇位更迭,更是直接带来了战争,频繁的战争也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整个国家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据历史记载:在奥古斯到康茂德时期的219年期间,帝国历史平均每12年发生一次皇位更迭,并且在18个皇帝中有9人是死于非命的。

总结

罗马帝国早期的皇位继承制度较为混乱,背后交织着元老院、军队和皇帝三股势力。在这三股势力当中,最具有决定权力的是军队势力,因此军队势力的干涉给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带来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而在这不稳定的过程当中,也出现过皇权转移的和平时期,那就是养子继承制度发挥作用的

三分天下是什么意思?

1、解释 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在现代,也常常引用三分天下这个词: 一,指某市场或集团有内三股势力相均衡或制约。通常引用为三分天下,意为三家实力相相去不远,任意两家的实力和大于第三家。 二,范指有相当势力或规模,如某公司在其行业中已取得了三分天下。 3、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总理会是谁?

这次泰国大选其实就是巴育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秀场”而已。唯一的涟漪就是长公主乌汶叻“昙花一现”的参选闹剧。从长公主参选又被紧急叫停的这出“闹剧”来看,巴育显然还牢牢地掌握着泰国政局的主动权。自巴育2014年4月实际掌控泰国政局以来,国内外要求巴育“还政于民”的呼声一直就没有间断过,迫于压力,巴育也数次答应举行大选,但又数次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巴育还没有完成布局,还没有把握在大选中获胜。现在,巴育终于做足了“功课”,自信可以应付“大考”了!所以,大选日期也就在今年的1月23日被确定下来了,“走过场”被定在了3月24日。

巴育做的“功课”之一就是修改了宪法,对上下院的代表比例和产生办法进行了修改。上院的250个代表名额由指定产生;下院的500个席位中150个是政党分配席位。而真正留给选民的只有350席。如果谁想成功上位总理的话,需要至少获得376票的支持。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他信的政党想获胜的话,在拿下全部的民选票350个席位外,还至少需要别的党派或议员的“倒戈”票26张。谈何容易呢?谁最有把握呢?当然是巴育!因为巴育是现军政府的领导人,250个上院席位自然是巴育政府指定。这就像特朗普拼了老命也要使他提名的大法官在国会通过一样。对谁有利自然是不言自明。

巴育做的“功课”之二是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即公民力量党。巴育既使再有权势,但也脱不了军政府的“帽子”。只有通过选举才能更加名正言顺。即使充满了“猫腻”,那也总比军政府更有说服力。而如果参选,那就必须依附于政党。所以,也就应运而生了公民力量党。公民力量党的组成主要由军队退役高层,退伍老兵,部分政坛精英以及支持军队的民众。直白的说,巴育也挖了民主党内的一部分精英。在壮大自己政党的同时,也顺带着打压了民主党的力量。民主党也由原来的第二大党退为了第三大党。所以,阿披实所代表的民主党也没戏了!

巴育做的“功课”之三是逼迫他信和英拉作出“妥协”,互换的筹码很可能就是“大选换平安”。意思就是说,他信和英拉两位高人气的前总理不再直接参与泰国政坛的角逐,而巴育“不再过分追究他信和英拉所涉及的刑事案件,甚至在必要时给于平反”。支撑这一判断的有三个现象。一,巴育对他信和英拉的引渡问题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很显然,巴育并非要置他信和英拉于死地,而是要将他信和英拉兄妹赶出泰国政坛,因为他信和英拉兄妹的高人气已经对泰国军队及王室构成威胁。二,在泰国政府高喊引渡的前提下,他信和英拉兄妹却高调游访新加坡,香港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多次会见为泰党高层,显然是在协调为泰党内部立场和请求游访地高层出面斡旋。三,英拉在1月20日突然宣布“永远退出泰国政坛”本来就有蹊跷之处,而紧接着巴育就宣布了大选的具体日期。这绝不是巧合!很可能是多方斡旋下的“妥协”。

巴育做的“功课”之四是分化和瓦解精英派(黄衫军)和他信派(红衫军)的基本盘。巴育在这五年执政期间,努力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利用“胶农补贴案”冲淡英拉的“大米收购案”对底层民众的影响,巴育还在最近拨付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民的补贴。显然是在收买底层民众,也自然是在稀释底层民众对英拉的怀念。巴育在成立公民力量党时利用“现政府”的优势挖了民主党(精英派)的墙角,吸收了大量的精英层人士。这很好理解,因为所谓的精英大都需要展示的平台,而巴育正当权,自然可以给这些精英提供机会。另外,巴育还利用了五年前黄衫军“占道曼谷”抗议活动的事件,起诉了14名当初的组织者,实际上就是拿捏了民主党的“七寸”,所以,现在的民主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巴育“收服”。

长公主乌汶叻参选又被终止,是一出闹剧,也是一个小插曲,还可能是他信向巴育发出的警告。意思是警告巴育要遵守“承诺”,英拉已经宣布了退出政坛,如果你巴育在大选后不能兑现承诺给予他信和英拉平反的话,他信也有足够的力量对巴育进行反击。他信也等于是在告诉巴育:王室成员也能够被我所利用。而据传他信和现国王关系密切,所以,我始终不相信国王对长公主乌汶叻的参选不知情。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很可能是王室有意发出的信号。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大家都没有太在意的泰国政局的另一股力量,那就是枢密院。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泰国政坛有三股势力,即王室,军方和政府。其实,连接这三股势力的纽带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号称泰国“元老院”的泰国枢密院。泰国枢密院的元老由国王任命,主要由威望高的退役将军和政府高官组成,既是王室的“智囊团”,又是国王行使权力的“纽带”。它的另一项“隐蔽职责”就是防止某一方势力做大而危及王室的绝对权力和地位。所以,他们既不会允许他信和英拉威信太高,也不会允许巴育太过强大。他们要确保国王的绝对权威。所以,即便是巴育如愿当选了总理,也必然会受到枢密院的制衡。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枢密院似乎更倾向于巴育。而他信和英拉兄妹显然更在乎平反问题,也可以说是目的不在此次大选。综上所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巴育将会在此次泰国大选中获胜。也可以说会圆了他的“合法总理”之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