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死因,中国十大民族英雄

2023-05-10 09:00:05 88阅读

左宗棠死因,中国十大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十位:“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左宗棠死因,中国十大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九位:“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八位:“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七位:“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六位:“大漠狂飙”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中期名将、外戚、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外甥,名将、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外甥,权臣、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五位:“将门虎子”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四位:“扬眉四海”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三位:“声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中国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琉球王朝的王室还有后裔吗?

清朝末年时期,清帝国开始衰败,而日本则逐渐崛起,那时候的琉球(冲绳县)命运开始发生了质的转变。那么至今为止,琉球王朝是否还有后裔存在吗?

现在的日本冲绳县,是由冲绳、宫古、八重山叁个群岛为中心,总共14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目前只有40个岛屿有人居住,总人口约120万。原本的“琉球王国“,或地理概念的“琉球弧“、“琉球文化圈“地区,远比现在的冲绳范围还大。而且“琉球孤“的岛屿,从南到北散布于1000公里海面,覆盖的面积甚至比日本的本州还大。而从冲绳最西端的岛屿与那国岛,晴天可以望得见台湾。最南端的岛屿波照间岛,它的纬度比台北还南。

冲绳不仅土地远离日本本土,历史、文化、风土也与日本本土迥然有异。最大原因,琉球原本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使然,使它跟隔海的两个强邻,即泱泱的文化大国中国、推行武家政治的封建国家日本,不得不经常打交道。

琉球王国是一个曾经位于中日之间的岛国,在明清时期琉球相继臣服于中国和日本的萨摩藩,到清朝末年时,随着清帝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琉球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琉球王国的历史

1429年,尚巴志完成统一,建立琉球王国,开始尚氏掌管琉球时代,琉球王国建国400多年(1429年至1879年),先后历经19代国王明清时期琉球尚氏接受册封,与大陆为藩属关系。在明朝时日本曾侵略琉球,但没有纳入其领土,明治维新时开始光明正大的染指琉球,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一部分岛屿并入鹿儿岛县,最后一任琉球王尚泰带着家眷被胁迫迁居东京,琉球灭亡。 图为琉球王宫的正殿,中山世土为康熙御笔。

▲冲绳历史悠久,图为其古都首里城的王宫。

冲绳县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除了具有东南亚、中国、日本的民俗风情建筑外,较日本本土更具有独特的美式风情,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称,是空手道的故乡。

二战末期,日军欲利用冲绳群岛地理上的战略优势,抵挡美军进攻日本本土。1945年4月冲绳战役打响,美日激战近3个月,双方士兵伤亡惨重。战事中日方逾14万人死亡,当中绝大部分是冲绳平民,亦有战役前才被征召入伍的3万琉球人。而在战役前,日本政府还下达“玉碎令”,逼迫26万琉球平民用跳崖等各种方式自杀。

▲冲绳战役是近代冲绳的历史伤痛

战后美军接管冲绳,兴建军事基地。但美军暴行不断,令不少冲绳人渴望归复日本以脱离美国统治。1972年5月,美国将冲绳交还日本,但仍驻有美军。惟此后多年当地美军陋习未改,且军事基地滋扰居民,导致当地民众近年示威不断,要求美军撤离冲绳。

冲绳与日本本土有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传统,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同化政策,冲绳现在仍是日本最贫穷的县。

深受中国影响

琉球王国虽然换了几个王朝,它向中国“进贡“,而中国则给它“册封“,这种关系前后维持了500年,直到琉球完全被日本吞并为止。

琉球就通过这种关系,不仅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当时锁国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又南下安南(越南)、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亚齐、爪哇(印尼)、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骚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琉球历代国王朝贡中国

旅游冲绳的最深刻印象是,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

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叁个国家。叁山的“世主“,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琉球王国的后人

公元19世纪后半叶之后,清朝国力衰落,对琉球的影响渐渐被日本完全压倒。公元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时,琉球末代国王尚泰派使臣去道贺,不久后日本明治天皇单方面宣布琉球为日本领土,并将琉球王国降格为琉球藩,等于把琉球降级成了日本的一个自治区。公元1875年,日本派军队封锁了琉球港口,禁止琉球船只出海前往清朝进贡。四年之后,日本正式废除琉球藩,在琉球故地设立了冲绳县。琉球王国正式灭亡,强行将琉球王族整体迁往日本居住。琉球末代国王尚泰虽然一度也曾称病拖延前往日本,但最终还是无力抗拒,去了日本。

▲琉球末代国王尚泰照片

1885年,尚泰被封为侯爵,列入日本华族,彻底的归顺日本。1901年8月19日,尚泰于东京病逝,享年59岁。其长子尚典袭爵,入选日本贵族院。

▲琉球末代王子尚典照片

尚典死后,其长子尚昌袭爵,尚昌甚至还来到过中国旅行。尚昌死后,其长子尚裕袭爵。但是在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后,贵族阶层被取消,尚裕的侯爵身份也被消除。1996年,尚裕被冲绳县政府授予那霸市名誉市民的称号。

尚裕曾担任日本海军大尉,但后期主要从商。二战之后,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新宪法,所有“华族”的爵位都被剥夺,尚裕也不例外,此后他在日本也成为了普通的平民。1980年代,他还曾向冲绳(琉球故地)首府那霸市捐献了不少琉球王族的宫廷用品。尚裕1996年在日本东京去世。

▲现任“尚家当主”尚卫

尚裕死后,他的儿子尚卫继承的“尚家当主”的地位,但因为已经没有爵位,所以只是在家族内有一些特殊地位了。但尚卫的三姐圭子目前被琉球居民选为主持传统祭祀仪式的高级神女“闻得大君”,这也算尚氏家族和琉球目前最大的联系了,也是其王族历史的最后遗存。

而除了目前居住在日本的尚氏家族之外,琉球本地目前还居住有一些琉球王室的后代,他们对琉球的认同似乎更强一些。比如几天之前还有新闻说琉球当地五个琉球王室后裔到日本起诉要求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归还早年从玉陵拿走“做研究”用的王族遗骨。

▲琉球灭国后留在中国,改穿清朝服饰的向德宏

而除了在今天日本境内的这些后代之外,在琉球灭国前夕,尚泰王曾经密令自己的姐夫向德宏带领一支使团来中国求助,希望为琉球赢得最后一线生机。随行的有向德宏的儿子向松金。后来琉球灭国,清廷的外交援助也没有结果。向德宏的随行人员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刎殉国,向德宏则和随行的毛凤来和蔡大鼎等人留在了中国。公元1891年,向德宏在福州去世,他的儿子向松金不久后移民夏威夷(当时仍是独立国家),其家庭在当地生活至今,并仍然供奉有向德宏的牌位。

▲冲绳民众对其文化深感自豪

琉球人渴望复国

寻求琉球独立一直琉球人的梦想,也一直在斗争着,但是逐年下降。2005年,琉球大学副教授林泉忠对18岁以上冲绳人(琉球人)进行了电话调查(注:问卷对象为「 ”冲绳人”,而非「 ”琉球族人”),他收集了1029份有效回答,其中40.6%的人认为自己是冲绳人(琉球人),21%认为自己是日本人,36%认为自己既是日本人也是冲绳人。24.9%的人表示支持冲绳独立,58.7%的人表示反对冲绳独立。

琉球官员林世功在北京奔走,复国无望后悲愤自杀,清廷看其可怜,赏银200两葬在通州立禅庵村,后陆续有琉球人葬于此地。 2007年,同一系列的调查访问超过1000名当地人,41.6%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冲绳人、25.5%认为自己是日本人、29.7%认为自己既是冲绳人亦是日本人。20.6%的人认为冲绳应该独立,64.7%认为不应该独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冲绳人认为自己与日本本土人存在着区别,冲绳人把日本本土人称为”大和人”或 ”内地人”。而冲绳也是目前日本对部落民没有歧视的地域之一。

琉球独立运动人士清楚意识到,驻冲绳美军基地是美日同盟的基石,74%的驻日美军都是驻扎在当地。美国庞大的驻军,令冲绳人感到不安。

李鸿章在清朝与日发生战争中?

李鸿章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称“裱糊匠”,让濒临死亡的满清王朝又续了几十年的命,实际上也是对他人生所做一切事务的真实写照。

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对于列强经济、军力的认识是要超过其他朝臣尤其是那些清流的,因此他的眼光实际上要比清流们更加长远。

但问题就在于李鸿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主张尽量避免与列强开战。新疆被沙俄和扶持的傀儡势力强占后,左宗棠等人坚决主张收回新疆,李鸿章却一再上书主张放弃新疆:“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镇南关大捷

1883的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李鸿章却说“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然后乘胜求和,订定《中法新约》。

当然李鸿章还有一个目的,因为在中法战争进行期间的1884年12月4日,日本在朝鲜扶持的亲日派(开化党)趁机勾结日军挟持朝鲜国王暗杀诸位朝鲜亲华大臣发动甲申政变,幸而被清军击败。

因此当时李鸿章认为应当先对付日本。可真的到了甲午战争了,李鸿章又畏首畏尾,总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与日本媾和,哪怕光绪皇帝下令整军备战,李鸿章却多次和日本交涉,一厢情愿地要求双方同时撤走军队。

甲午战争

结果就导致当时的中国军队也没有做好与日本开战的准备,在战争中“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助手,良足以拱卫京畿”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清朝陆军更是节节败退,对日军形不成有效抵抗,最终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事情,时任军械局书办的刘芬,也就是李鸿章的外甥,因为贪财好色被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利用,出卖大量机密情报,导致丰岛海战清军运兵船被日本联合舰队围攻,清军千余人全部丧生,护送的北洋舰队的广乙舰被毁,操江舰被俘。

马关条约谈判

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底线被日方完全掌握,电报密码完全泄露而不自知,致使谈判过程中中方陷入极大被动。另外谈判中还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就是李鸿章被日本的“热血青年”刺伤,导致日本在谈判中瞬间处于不利位置,可惜没能利用好这次机会。

李鸿章更大的悲哀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即便李鸿章是满清重臣,手中掌握不小的权力,说难听了在慈禧跟前也就是个跑腿的,要战要和并不是他就能说了算,也不是光绪说了算,还是得慈禧拍板。李鸿章的主和,避免战争,实际上就是慈禧的意思。

所以说并不能单纯以是不是卖国贼这样简单的划分给李鸿章下定论,只能说历史的局限性、李鸿章自身的局限性、满清当时糟糕的现状使得他不可能真的做到尽善尽美,说白了就是个裱糊匠,只能在表面上修修补补,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事实。

有人说是张之洞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四大名臣之一,他主要的功劳是发展军事重工业和兴办新式学堂,其中兴办新式学堂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或者说对清王朝的灭亡起到了推进作用。

兴办新式学堂怎么对清王朝灭亡起到推进作用,听我来给你分析。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在这之前,官员选拔采取“九品中正制”,当官靠推荐,底层老百姓是没有机会的,这就形成了阶层固化,草根阶层要想改变命运只有造反,这十分不利于王朝稳定。科举制度的实施让草根阶层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对社会底层读书人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吃了败仗,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痛定思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于是在恭亲王奕訢的主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造船造枪造炮需要有人才,中国没有,现培养招不来人,因为科举存在,学子们的思想还是学而优则仕,向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看不到未来的出路。有一例子,当时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工作才招到100人。

为解决人才问题,清政府一开始在科举中增加算学科和经济学科,考中者也可以入仕,但问津者仍然不多,洋务运动人才缺口巨大,这一办法无疑是杯水车薪。就这戊戌变法失败后算学科和经济科被取消,科举又恢复了原貌。

缺乏人才洋务运动困难重重,张之洞兴办新式学堂也推广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袁世凯、张百熙等连连上奏,请废科举以推广学校。清廷迫于压力,答应废除科举,时间是1905年9月2日。

科举制度被废,底层读书人入仕的路子被堵死,要想实现草根逆袭,不得不回到科举之前的老路上——造反。造反要有兵,军队机会最多。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的八旗兵绿营兵都已经腐败,丧失了战斗力,朝廷没办法,让曾国藩办团练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开启了办团练的先河,全国纷纷效法,几乎各省都办。于是底层读书人纷纷加入团练队伍,寻找并等待机会。这些文化人的加入,为团练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提供了理论指导。团练队伍其实就是后来的革命力量。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团练加入革命队伍,成了推翻清王朝的力量。

说张之洞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张之洞的所作所为只是顺应社会潮流,张之洞提出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学堂,大清朝廷是同意的,说大清朝廷在自掘坟墓也未尝不可。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内战牺牲的算民族英雄吗?

内战牺牲的应当不算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指抵御外来侵略而献身的英雄,在我国历史中有许多民族英雄像岳飞、邓世昌、张自忠等等。在内战牺牲的英雄应当是人民英雄,人民英雄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我国领导人也曾在他们的纪念碑题词,彰显对他们的怀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