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十二,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故事是确有其事吗
金人十二,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故事是确有其事吗?
“秦始皇造十二金人的故事是确有其事嘛?”
“当然确有其事,而且还有关于一个英雄的故事!”
秦始皇造了十二金人,其实是照一个人的样子造出来的,他就是——阮翁仲。
百度百科如下说:
1、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
话说,当年的翁仲从小就异于常人,别人家的小孩刚出生最多不过6斤8两,好家伙,他一生下来体重就20斤!
从小不仅长得快,还长得高,长得壮,身体各项指标也是正常水平,丝毫没有基因突变带来的那种弱智感。
这疯长的速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他把自己老爹给生生地吃垮了:一顿饭30多张大锅盔、20斤牛羊肉!
之后,因为这种非于常人的体魄,政府把他收了,成为陇西山地草原的一名秦军。
2、
在军营里,翁仲可谓是如鱼得水了,打仗都不用骑马,徒步飞驰比马还快。
一次和匈奴的小仗中,他一人身先士卒,腋下的十几支长矛就像连弩机一样连续射出去,威力比秦军的强弩大箭还要NB,
其他战士看这架势,啥也不干了,都把自己的长矛递给他,瞬息之间,匈奴骑兵都被射地人仰马翻了。
越打越来劲,激战得性起,竟雷吼一声,徒手把一匹战马撕成了两半,两手提着各半片血肉横飞的马尸排山倒海地乱打,就像一尊血红的天神踏步在一群侏儒之间……
匈奴人本本就比较迷信,远远地看见这么一个血红的巨人凶神恶煞地屹立于战场,人马不约而同地都瘫软在地了,边拜嘴里边喊:天神饶命……
3、
这一战,翁仲一战成名,天神翁仲的故事在草原传开了,匈奴再也不敢来犯:但凡有翁仲将军,马上就望风而逃。
翁仲不仅做了将军,而且也让秦始皇给记住了,始皇帝不相信世间会有如此奇伟的牛逼之人,一直想亲眼看看。
几年后,秦始皇准备来陇西慰军,中途在一片崎岖的山林里休息,
突然,巨石背后蹿出来两只斑斓猛虎,始皇帝浑身一激灵,本能地躲到一棵老树后拔出长剑……
千钧一发之际,山谷间一声雷吼,吼声未落,一个巨大的身形骤然扑到了始皇帝的树前,
没错,这位就是咱们的天神翁仲,
始皇帝一眼扫过去,“麻辣,此人高给两丈,黑衣黑甲铜套护腕,满脸的胡须蓬刺四张,真得就像个天神。
面对那两只猛虎,哦,不对,是两只”小猫“,天神凌空提起了两只猛虎,大喝一声,把它们丢到深沟去了!(求此时猛虎的心理阴影面积)
当晚,始皇帝单独召见翁仲夜饭,只有蒙毅陪同,听天神诉说种种传奇故事,不时舒畅的大笑声飘向深邃的夜空。
“匈奴见翁仲如见天神,望见而逃,亘古奇闻也!”蒙毅第二天困惑又惊叹地给始皇说。
“胡人多信天神巫术,当真以翁仲为天神亦未可知,天赐奇伟之士,我大秦真长城也!”始皇帝慨然一叹,转身对蒙毅吩咐道,“飞书咸阳,下诏少府章邯:举凡缴集天下兵器,一律铸为若干金人,具以翁促将军之像,镌刻翁仲之名,永镇咸阳!”
4、
第二年秋天,集天下的兵器铜铁最终化成了十二尊巨大的金人,分两排矗立在咸阳宫前的广场上。
每尊金人高五丈六尺,重三十四万斤,金光灿灿鸟瞰着车马行人,其赫赫威势远超过了周天子的九鼎之势。
后来,一直到了西汉时候,这十二尊金人依然威热赫赫地矗立在长乐宫门前,匈奴人一到长安,都视若天神马上跪拜。
可惜,到了东汉末年,所就是三国时期,大破坏者董卓为了铸钱,把十二尊金人熔化了十尊!
剩下的两尊金人翁仲后来也在魏晋南北朝大乱期间,被苻坚(草木皆兵典故的主人公)毁坏了。
十二尊天神金人自此不见于世。
辛弃疾生在金地长在金地?
谢红花老友的友邀请!
痛恨金人是辛弃疾的祖父教育的,辛家是士族,所以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加上他入南宋后长期和金对抗,从心理到生理都痛恨金人。
痛恨金人还有重要一点,灭金复南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而不是金人对他家族有多坏!
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
其祖父辛赞,做过金国县令,然而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任上保护平民,暗中反抗金国。
在辛弃疾小时候,他经常灌输辛弃疾抗金复宋,“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每出差金国上京,还带他考察军情,教他兵法韬略。
后来,辛弃疾拜师毫州刘瞻,刻苦学习。
同学党怀英曾对辛弃疾说:“兄文采出众,豪放任侠,李白不过如此。”
辛弃疾摇摇头:“诸葛亮,刘寄奴才是真男人。”
日后,党怀英因对苟安南宋失望,出仕金国,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
因为,他有一个梦想,要像诸葛亮兴复汉室一样复兴大宋。要像刘裕一样干出惊世的北伐伟绩。
这个梦想萦绕了辛弃疾的一生!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学习骑马射箭,学习兵法典籍。史称:“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兔”
二十一岁那年他聚集两千人参加了征讨金主完颜亮的起义军,后来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所杀,辛弃疾又带领五十多人袭击万人大军,捉拿了叛徒,一路南下,将叛徒交给南宋朝廷处治。
那般岁月是何等的恣意豪迈!
壮岁𥰁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作为南宋坚定的主战派,一直不受重视。
辛弃疾南归后,义军被解散,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官。
后来他在南宋地盘上先后做了二十多年地方官史。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进行练兵筹晌等北伐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上饶,铅山的时间也接近二十年。
由于时时,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打击,他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
那么辛弃疾要这么做?
他的《论亡虏疏》中有这么一句话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辛弃疾从小生活在金朝通知下,对金朝的形式很了解,他知道在金朝的北方也有强悍又野蛮的强敌,就跟辽朝时北方女真是辽的强敌一样!
当年辽朝占据幽云十六州,形成宋辽对峙。后来金国崛起灭了辽,又把宋朝赶到淮河南边,占据北方大片土地,显然金的实力要比辽强,等到另一个民族崛起又会灭金,然后继续侵略宋朝,那时候宋朝还有退路吗?
到那时侵略过来的将是比金朝更加强大的对手,对方过了长江,宋朝还有什么实力抵抗??
所以辛弃疾才极力奔走呼号要求主战。
可是从整个历史来看,你必须要去北伐,就算收复不了失地也要保持一种军事优势,这样当更强大的对手出现才能赢得一线生机!
辛弃疾的想法没错!
如果南宋不搞议和,不断深入进击,就是收不回中原,也能练兵鼓舞士气,也可宣威北方,使女真以外的后起少数民族闻之惊惧,对宋朝心存畏惧之心。
反过来,宋金争斗不歇,也会使金一方也会持志不懈,日习于战,不会逐渐消沦其昔日的勇武好斗,也不会这么快亡于蒙古。
在血与火的时代,在危机四伏的世界,最怕的就是整个国家“乍然一息”。
但是南宋已安于江南舒适的生活了!虽然辛在政治上越来越失势,可是他不想做“然然可可,学人言语的秦吉了”!他宁可一生不受重用,碌碌为为,也不愿向现实妥协!
开禧北伐前辛一直从里到外赞襄韩侂胄,力劝他立刻出兵,其实应该是战争责任人之一。
《玉堂嘉话》及议边事,主和议者众,公日“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汽我与金不共戴天耶”辛还写了《六州歌头》大赞韩侂胄
西湖万顷,楼观矗千门。春风路,红堆锦,翠连云。俯层轩。风月都无际。荡空蔼,开绝境,云梦泽,饶八九,不须吞。翡翠明珰,争上金堤去,勃窣媻姗。看贤王高会,飞盖入云烟。白鹭振振,鼓咽咽。 记风流远,更休作,嬉游地,等闲看。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直使长江如带,依前是、保赵须韩。伴皇家快乐,长在玉津边。只在南园。
从实际情况上讲,南宋当时出兵伐金完全是一群头脑发热的人不理智之举。
当时军事方面准备严重不足。南宋四十年未战了,能打战的己年过花甲,关键时刻,薛叔似,许及之,丘崈等心发虚找各种理由推托,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坐镇指挥的大帅。
所以,韩只能草荤任用邓龙友主持全面工作,四川方面草草以大草包程松为宣抚使,使四川一切大权全落在野心家,阴谋家吴曦手中。
所以辛弃疾是一流的文学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军事家。他年轻时率十余人突入敌营生擒叛徒,并不能证明他有多深刻的军事才能。
辛弃疾一个文艺诗者范的人物,可是
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又太骨感
不过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有理想,有报复,有激情,也为之奋斗过,此生何以为傲,坚持为傲也!
120个金人是多少翼?
十翼。
游戏中玩家1翼就会有1条黄条,12翼也就会有12条黄条。每升1翼所需要的小金人数量不一样。一翼需要1个小金人,二翼需要2个小金人,三翼需要5个小金人,四翼需要10个小金人,五翼需要20个小金人,六翼需要35个小金人,七翼需要55个小金人,八翼需要75个小金人,九翼需要100个小金人,十翼需要120个小金人,十一翼需要150个小金人,十二翼需要200个小金人。
十二金人是国宝吗?
是的,很有收藏价值,,,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金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得甚为广泛。在传说中,他既是一位雄才大略,功盖环宇,堪称中华民族骄傲的帝王,另一面却又专横、暴虐、嗜杀。为了维持秦帝国江山永驻,秦始皇帝做出了种种至今在世界上仍让人叹为观止的壮举,十二金人的的铸造便是其中一个,虽然没有修建万里长城、建造阿房宫和筑造秦皇陵那么工程浩大,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让人难以解释的千古之谜。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目的,在民间野史流传着诸多的传说,有一个版本是这样描述的:秦国灭六国后,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但由于吕不韦曾经专权的阴影和辛辛苦苦征战得来的皇位不易,为了实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的宏伟愿望,他坐稳帝位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确保长治久安,使江山流传之万世的问题。他认为,要坐稳天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别人使用武力夺权。于是,他总是在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收缴民间的兵器。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在大臣们的陪同下,秦始皇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表演,正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战舞。秦始皇观赏之余,又触动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病。这时候,恰巧探子来报,说临洮一个山民在当地见到十二个巨人,且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他假托征兆,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铸成十二个金人,实际上此举不过是他出于巩固赢氏皇权的考虑。
十二金人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有一天,秦始皇在阿房宫中酣睡,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天气大变,天空昏暗无光,并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于是他非常惊恐害怕,正在手足无措之际,忽然一个白发苍苍、长髯飘飘的老道来到他的面前。这个老道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挥动着后中的拂尘,对他指点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说完,随着眼前金光一闪,老道人便不见了,秦始皇也从梦中惊醒。他梦醒后,本着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的信念,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铸成十二个金人。
经过艰辛的铸造,秦都咸阳的阿房宫前屹立起十二个铜器铸造的大金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戎族的服装,身上雕有精细的花纹,显得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金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的记载。
那么,这巨大沉重,让秦始皇从此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十二金人,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因为十二金人今日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根据历史典籍中的描述想象。
金人的重量和高度
关于金人的重量史料中有这么几个数字。一是“重各千石”;二是“钟小者皆千石也”;三是各重三十四万斤或是各重二十四万斤。之所以出现四种数字呢,是因为这些数字均属估计值。非确切数字。试想,这么大的金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量的,重量只能是估计。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金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确切说来,应该有十二个数字才对。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二百五十六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今三万零七百一十五公斤;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六万一千五百零二公斤,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八万七千一百二十八公斤,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金人重也在三十吨以上,大的则在六吨以上。
关于金人高度史料记载也有三种说法:一是高三丈;二是坐高三丈;三是“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这就是说金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合今八米多,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合今十三米以上。
金人的造型,从相貌上来看应是狄人相貌,服饰也是狄服。
金人是坐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传说王莽称帝前梦见五枚金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金人正背均有铭文。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铸造如此大的金人,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金人应该均有铭文。
金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八万公斤,体积为九点八立方米,最小的重量三万多公斤,它的体积为三点五立方米。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金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金人是空心的。
金人造型的思考,十二这个数字寓义着什么呢?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二这个数字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
夷是上古人对域外人的称谓,狄是地名,即现在甘肃的临洮。秦长城西起临洮,临洮在长城内,也就是说原来的夷狄人现在已经成了国人。将金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金人的铸造方法和过程推测也让人很费工夫。两千多年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时,能铸造三十到八十余吨的铜器确属一件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铜钟,座高五点九米,重约五万公斤,内外满铸佛经文字,声音洪亮,荣膺为“钟王”。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铸造的。因此,专家们推定,秦十二金人采用的应该就是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
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坩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近是十三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金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曾经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话,再加上建国之后的担忧心情,这种说法是可信的。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十二个金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如此巨大的金人会不翼而飞?目前,关于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十二个金人也一起被烧毁了。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十二个金人是毁在董卓的手上。东汉末年,董卓率军攻入长安,将其中十个金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史书有记载,如《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载:(董卓)悉椎破金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孝灵皇帝下》: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金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关中记》云:董卓坏金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曰:是岁,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金人、承露盘。盘折,金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金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皇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馀,置内殿前。
《后汉书》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金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正史《三国志》《后汉书》与《资治通鉴》均记载董卓毁金人铸成铜钱,应该是可信的,“悉椎破金人 ”与“悉取雒阳及长安金人”之“悉”是“尽、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说,十二金人都毁于董卓之手, 《关中记》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其记叙的内容也有探讨的地方,不过《魏略》上说到了有两个金人是现铸的,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董卓毁了十二金人之十,留了两个被魏明帝带到了霸城。不过,所有的正史只说“金人”而没有说“十二金人”或“秦金人”,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董卓毁掉的金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铸的“十二金人”吗?
根据《魏略》的说法,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金人运到洛阳。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虎又把这两个金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六百年的十二金人就全部被销毁了。
第三种说法比较乐观的,一些历史学家根据史料记载认为,十二个金人并未被毁掉,因为它们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十二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人类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还能目睹秦朝十二金人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