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期,冷战开始的标志和结束的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期,冷战开始的标志和结束的标志?
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3月)
冷战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二战美军有多少士兵阵亡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造成超过7200万人死亡。
1939年全世界人口的3%被填进去了,间接造成的困苦和死伤无可计量。美妞收尸镇楼美国人参战时间较晚,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才举国加入战争,大规模的玫瑰远征军抵达北非参战时,已经是1942年7月了。当然,美国还有重要的太平洋战场,尤其在菲律宾殖民地,美国前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16112566 名美国大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
除了被杀之外,有130201人被敌人俘虏,战争结束后,有116129人返回家园。美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有29204名官兵倒在法国。
默兹-阿尔贡战役中又倒下26277人。
阿登森林的突出部战役中,有19276名士兵阵亡在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
许特根森林战役,再次损失12000人。
进军中欧杀入德国时,又阵亡了15009人。
决战意大利的北亚平宁战役,损失了8486人。
……
欧洲战场上美军共阵亡18.3万人,加上非战斗身亡人数为25.1万。
太平洋战争这边显得更惨烈一些,除去非战斗身亡数字,太平洋地区美陆军总共阵亡了41592名官兵,加上陆航开飞机阵亡的15694人,共计阵亡57286人。
美海军阵亡了31157人;陆战队马润阵亡19733人。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海岸警备队等部门,共计阵亡108504人。
挂死在教堂上的美国空降兵,后来人们给他做了个模型继续挂着如果算上非战斗死亡人数,太平洋地区的美军身亡人数将达到15.6万人。
没毛病,美军的战场阵亡有一整套完整的套路,想阵亡没那么容易。
美国的平民是各国中死亡最少的,如珍珠港遇袭,死亡平民共计68人。
倒是不少“平民”死在做生意的蓝海上,比如被德国U艇击沉商船而死的美国平民人数高达5000人。
实际上,美国二战在外面一共也就是死了12100个平民。
按照战后的估计,美国在二战中约有416800名军人死亡(一说40.7万),12100名平民死亡,总损失41.94万人。1939年,美国人口为1.31亿,也就是说,美国差不多失去了总人口的0.3%。但是,这 0.32% 中也包括 12,100 名平民死亡人数。
包括平民在内,总死亡人数为41.94万人。除此之外美军还有671801名伤病士兵,为此美国为战伤和阵亡军人颁发了1076245枚紫心勋章,而这种勋章迄今也就颁发了190万枚。当然,紫心勋章是有条件的,比如被炮弹吓出精神病,天冷冻伤了,天热晒伤了,天潮沤伤了,吃坏肚子了,摔骨折了,被车撞伤了,撤退负伤的等等都不够格。参战的16112556名美军中,有1.8%死在了战场上。罗伯特卡帕名作,1945年4月18日倒在莱比锡阳台上的士兵,他被称为美军欧战中死去的最后一人根据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的数据,服役上战场的每1000名美军,有8.6人在行动中阵亡,3人死于其它原因,17.7的人受非致命战伤。这个数字按比率来说比朝鲜战争要小,当时179万在朝美军,36574 人在战斗中被打死,共有 54246 人死亡,被干掉了2%。
所以朝鲜战争确实令美国人骨头里都在打寒战,他们并没有见识到真正的大阵仗。
二战阵亡和损失数字在美国人看来很多,可是在其他主要参战国来看简直如同毛毛雨。在二战中死亡的各个国家的人口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阵营,苏中美英法为主的盟军,德意日为主的轴心国。虽然最后胜利者是盟军阵营,但盟国的损失大大高于轴心国,7200万比1100万。除了士兵损失,还有大量的平民、妇女、儿童被以各种方式杀害。例如日本对中国平民的屠戮以及纳粹对犹太人、斯拉夫人的灭绝。还有很多游击队、抵抗分子、武装平民,没有被算成军人。德国军队在二战中死亡和失踪人数为530万—740万;意大利死亡人数约20万,大部分为士兵,主要死于北非。盟国和轴心国的军事死亡比例,盟国苏联中国是大头,轴心国德国日本是大头苏联有2660万人的损失,其中870万苏军官兵在战争中丧生(俄2005年数据)。英国损失36万,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另算。法国士兵死亡加失踪约20万。中国损失了1800万,其中士兵死亡148万。此外,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度约有1200 万人死于与战争相关的疫病和饥荒。日本损失人数为300万,按照日本历史教科书,官兵死亡185万。今天的电影和某些宣传里,付出最大牺牲,打了最难的仗,啃了最硬的骨头,拿下敌人最精锐部队,人民付出最惨痛代价,用最悬殊的战力赢得胜利的,仿佛是美国?!
当然,一码归一码,对当年为反法西斯战争献出生命的勇士,我们还是应该尊敬。
为什么两次世界战争都是德国发起的?
首先谢谢邀请。
有人说当德国用思想拷问这个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陷入沉思,而当德国用铁锤殴打这个时间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作为世界上出现哲学家和思想家最多的国家为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这实在是德国的悲哀。德国大思想家歌德曾经这样评价德国民族,作为德国个人他是那么优秀,而作为德国人民族而言,他又是那么的不幸。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根本无法与欧洲老牌帝国英法相比,由此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普鲁士开始崛起,在19世纪初,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反而显得更加紧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德意志邦联成立于1815年。最终于1871年在击败法国以后完成了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爆发出最伟大的力量与活力,短短数年时间就成为欧洲大陆仅次于法国的欧洲政治,军事和经济大国。而当这这时候,德意志要开拓市场和海外殖民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德国的立足之地。而德国的强大,自然引发了英法两个大国不安。矛盾就此产生,德国希望重新瓜分市场,而英法则是要维护自身利益,把德国排除在外。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必须要说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均的殖民地大战,没有正义可言,而德国最大错误就是他失败了。而真正挑起第一次大战的英国却成为赢家,英国为了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围堵,限制德国的发展,对于德国的海外市场进行打压,并联合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进行打压,英国目的只有一个,不允许欧洲出身第二个强国,这与他当初打压法国,俄罗斯都是一个意思。对于德国挑衅从而爆发了第一次大战爆发。战争结束以后,德国倒下了,英国的目的也达到了,但从新崛起的却是另外一个庞然大物美国。英国失算了。
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实际上就是整个欧洲对于德国的打压。战后英法对德国敲骨吸髓般的打压,让德国一夜之间沦为赤贫,导致德国上下对英法为首欧洲国家充满了愤恨,而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他就是报复,德国今天忍耐的越久,他日德国报复起来就会越狠。德国的伟大在于他可以迅速拟补战争的创伤,在二战结束后经过魏玛共和国时代贫困之后,德国再次崛起,成为欧洲第一大国,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即便是在最贫穷的时候,也始终教育与科技放在了国家的首位。在希特勒上台以后,一强大的,一个始终令欧洲大国担心的德意志重现了,已经开始散发出令人不安的气息,担心正在成为现实。
德国确实是二战的元凶,他不过是要拿回一战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真正纵容和暗中支持德国却是美国的大资本家,大财团,因为美国要控制欧洲,要成为世界的霸主。在二战爆发以后,美国置身事外。待时机成熟以后,美国和一战一样,最后出手收拾残局,等到二战的结束以后的结果就是欧洲彻底破败,美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二战时期,如果希特勒决定在1936年瓜分波兰以后收手,德国可以成为最大的赢家,但希特勒贪欲太大,没有俾斯麦一样的远见。而后对西欧的入侵,尤其对法国的入侵,让德国走向了最终的失败。
两次大战德国都发起国(一战不准确)德国行为导致他并不不冤枉。但这绝非德国的本意。因为战争一旦发动,就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只有最终胜负出现之后,才可以结束,而德国的不幸在于德国失败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说一战要比二战更加惨烈?
人类历史滚滚向前,回头望去,除了辉煌的发展,还有满目疮痍的战争。其实,因为信仰与理念的不同,不同种族间的战争在所难免,但要说起规模,“一战”“二战”名列前茅,两次战争分别持续了4年和7年的时间,数千万人的伤亡,数万亿军备的投入,造就了当下我们看到的历史。
从伤亡人数来看,二战远比一战多,7000多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从军备上来看,二战时期,各国都经历了高速发展,所拥有的科技水平也非一战可比,但在惨烈程度上,一战却远远超过二战。
落后的武器,使得战场情况更加凄惨二战时期,各种新式武器问世,诸如重型轰炸机、航母,在提高杀伤性能的同时,也让步兵火力更加强大,可一战时期,进攻武器较为落后,对于敌人固守的堡垒,在重机枪的打击之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克服困难,只能靠人肉冲锋,抓住机会进行打击。
我们如何评价惨烈程度,其实这里涉及人道主义,在高科技武器下一击毙命,和人肉厮杀、血肉淋漓的观感自然不同。二战中,很少还有野外对峙的战局,在坦克、火炮的加持下,普通的防御工事起不了什么用处。
在一战中,这种场面就较为普遍,一天内伤亡即便过万,敌我双方的阵地,也并不能快速的前进后退。尤其从进攻模式上看,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无数士兵乌压压的向前冲去,在振聋发聩的喊声中,面对万夫莫敌的重机枪倒成一片,实在凄惨,这样的场景,早已不是战场,无数士兵仿佛在被屠宰,前赴后继,无能为力。
有些受伤幸存的士兵,终日生活在战壕中,但供应短缺的医疗部队,并不能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救治,这样无边的绝望和疼痛中,许多士兵最终没有挺过去,腐烂发臭的身体,控诉着他们不幸的一生。
这种局面,维持了长达4年的时间。4000多万人的法国损失了136.5万的青壮年,一代青年人几乎消耗殆尽,法国在当时还算强国,还沦落至此。大规模、不计后果的战争之下,胜利能代表什么,恐怖的死亡与破坏注定成为无法逆转的结局。
缺乏国际规则约束,一战使用了大量化学武器日益惨烈的战争场面,让士兵的精神开始崩溃,战争的意义仿佛也开始模糊。二战的死亡人数虽多,但由于时间线较长,死亡人数比较分散,不会出现一战空前规模的血腥大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伤亡人数就十分惊人。
在狂热的求战状态之下,许多国家开始疯狂扩军,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加持,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求胜,逼迫士兵冲出战壕,为所谓国家而战。求胜思想不断催动,杀伤量惊人的化学武器就此催生,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气。
根据相关统计,高达12000吨芥子气在一战中被用于战争,伤亡人数达到130万人。
与普通的氯气不同,想要抵御这种毒气,防毒面具根本没有用途,此毒气通过皮肤或者呼吸道进入人体,为了及时防御,许多士兵和平民长时间的要佩戴防毒面具、眼镜、绑腿,可当时设备落后,防毒面具根本不像当今这样方便,一旦戴上,便是长时间的煎熬,在浑浊的内部空气和持续的高温下,许多人陷入崩溃,有些士兵甚至自杀。
不仅如此,在攻击完人群后,芥子气并不会自动分解,而是继续存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战争末期,化学武器的使用越来越广,德军阵亡士兵中,死于芥子气的就高达20%。
一战的结束没有赢家,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更大的“惨烈”意义上说,如果说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列强并起,那么一战之后,这种局面可谓是彻底改变。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走向解体的阴影之下,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也不复存在。英法作为所谓的“战胜国”,所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昂贵。
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走向衰退,法国陷入了长时间的恢复期。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崛起,一战前,实力尚且处于英德法俄之下的美国,摇身一变成“渔翁”,坐看鹬蚌相争之后,登上世界第一。
这场战争甚至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得欧洲国家全部衰落。此时回看战争的意义,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老旧的国家与思想注定会被时代抛弃,血腥的杀戮与惨烈的战争,仿佛被大火燃尽的森林,注定会生长出新一代的生命和国家。无论美国、日本,都趁此机会跻身强国,接着书写世界历史的进程。
英法百年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百年战争指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战争起因是英王争夺法国王位与法国境内的领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1066年9月,法国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称威廉一世。通过联姻与继承,英王在法国占有广阔的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力图将英国人从领土上驱逐出去。1328年,法国夺回富饶的佛兰德斯地区。佛兰德斯的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佛兰德斯易手,英王爱德华三世便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以报复法国。佛兰德斯人因失去原料来源,便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仍同英国保持密切的联系。英法双方矛盾日趋尖锐。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是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去世,无子,法国卡佩王朝遂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自称法兰西王。为了争夺法国王位继承权,双方遂兵戎相见,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入侵法国,挑起战争。1340年6月,英法两国发生海战,舰船数量占优的法国海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为陆上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其子(黑王子)进攻法国诺曼底。8月,丧失海军的法王腓力六世欲雪前耻,遂将精锐重装骑兵派到前线,意图用铁蹄将英军踏为齑粉。当时英国以步兵为主,根本没有与法国铁骑相抗衡的骑兵,步兵对骑兵,英军肯定吃亏。然英军是有备而来。为对付身披铠甲的法国骑士,英军制造了秘密武器~大弓及使用火药的武器(火药使用于西欧战争中,此为首次)。大弓射程远(射程350公尺),射速快,精确度高,能远距离射穿骑士的铠甲。号称六万的法国骑士在克雷西同二万英军步兵相遇,双方展开会战。英军诱敌进攻,待法国骑兵进入射程,英军万箭齐发,火器大作。法军新式武器打乱了阵脚,溃不成军。英军步兵抓住战机短兵相接猛攻法国骑兵。身着笨重铠甲的法军顿时陷入被动,败下阵去。法国骑士战死1500人,协助法国的波西米亚王约翰亦殁于阵。英军控制了陆上进攻的主动权,乘胜占领了法国门户诺曼底。1347年又攻占了法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加来。同年,英、法两国订立了暂时休战协定。1356年9月,英法展开普瓦提埃之战,英黑王子大败法军,俘虏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其众臣。英国借此狮子大开口,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法王被俘,法国王子查理摄政。法军惨败,国内赋税加重,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将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自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割让给英国。1364年,王子查理继承王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为了夺回失地复仇雪耻,法王查理励精图治,利用休战机会整饬军队,改革税制,积极备战。法王新组建了步兵、野战炮兵及舰队,后来又恢复了骑兵建制。1369年起,法国采用突袭与游击战术,连续发动攻势,迫使英军逐步退至沿海一带。至1380年,法国收复大部失地。为了保住在法国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的恶化(爆发瓦特•泰勒起义),英国遂同法国于1396年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法王查理六世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又重燃战火。英王率军一万于阿金库尔大破三万法军,俘获奥尔良公爵;随后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全境。法国的半壁江山复沦入英军手中。1420年,英法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勃艮第公国,包括法国中部和东部一些地区)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继续向南推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要塞奥尔良城。奥尔良城岌岌可危,然法国贵族却无一人敢前去解围。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军。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取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解救了被围困7个月之久的奥尔良城。英军节节败退,战争由此开始向有利于法军的方向发展。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法国人心自此振奋。1435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于法王。1453年夏,英国什卢斯巴利伯爵塔尔菩特率军远征法国南部之加斯科尼,在卡斯提隆大败。此为百年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英法百年战争至此以英国失败而终结。除北方港口加来外,法国收复了英王在法国的全部领土。英法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使英国放弃了谋求大陆的企图,转而走向海洋扩张的道路。英法百年战争是一场交战双方均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的战争。起先是英法两国为王位继承问题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被迫进行反侵略;战争性质由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