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熊猫的相关资料,国宝大熊猫的相关资料表格
关于大熊猫的相关资料,国宝大熊猫的相关资料表格?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的资料介绍表格?
一、外形: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二、生活习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三、身份
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
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九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

扩展资料: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
虽然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
关于大熊猫的资料有哪些?
大熊猫是食肉目大熊猫科的1个单属单种。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或竹熊。大熊猫体长1.2~1.5m,体重50~80kg,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m,体重近200kg;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大熊猫是一个孑遗物种。曾有活化石之称,但不确切。据古生物学研究,它起源于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诸省,在陕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发现。由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伴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一块块地消失。据文献考证,直到公元前,在中国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还都有大熊猫分布,但目前大熊猫已仅生存在南起四川省大、小凉山,沿邛崃山向北至岷山和甘肃省白水江上游,以及陕西省秦岭等少数地区。现代大熊猫的典型栖息环境特点是山高、谷深、树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大熊猫虽属食肉兽,却喜素食,据调查,它们取食的植物有50多种,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植物,尤喜吃这些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虎、豹等天敌无法钻进茂密的箭竹丛追猎,而它们却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围袭,还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乔木,隐身于枝杈间,此刻,其黑白花纹还可起到保护色作用。大熊猫在形态构造上,以及生态和生理上都有不少与这种独特生存环境相关的适应特点。譬如,裂齿退化,臼齿咀嚼面变宽,适于压咬和嚼碎竹秆;竹类较难消化,而且大熊猫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兽一样,肠道短,盲肠不发达,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较粗糙,因此它们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频繁,当它们在竹丛中穿行时,常边走,边吃,边排泄,在其栖息地几乎到处可见到一团团长约10~15cm,直径5~7cm,长圆形,两端稍尖,由一段段碎竹片构成的粪便。大熊猫既怕酷热,又畏严寒,冬季不蜇眠,一年四季活动,有随气温变化进行垂直迁移习性。夏秋季节多在中山带以上活动,而在冬春时节则向低山区积雪较少的向阳山坡或溪边转移。常到河溪边喝水,饮水量很大,冬春季节常把肚子喝得很胀而行动蹒跚。大熊猫性温驯,不怕人,行动缓慢,能泅水,善爬树,有剥树皮行为。野生大熊猫多在春末夏初发情交配,此时可听到它们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声。晚秋产仔,每胎产1~2仔。初生幼仔很小,仅100g左右,不睁眼,体裸露无毛,死亡率高达30%~50%。幼兽生长发育较慢,半年后始能独立取食。6~8岁性成熟,由于发情期持续时间短,多数只有10天左右,常出现雌雄发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寿命约25到30年。现代大熊猫属残存分布的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只有几十个互不相连的斑点状分布区,估计总数仅有几千只,而且每逢其栖息地竹类因自然开花而大面积枯死时,都有大批大熊猫死亡,其分布点也随之减少。其濒临绝灭的主要内因是其器官结构功能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能力低下,以及较多依赖特化的外界生存条件,应变能力很差等;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开发则是致使其濒危的重要外因。为救大熊猫,延缓其自然衰亡进程,中国将它们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1965年以来,先后在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宝兴、马边、美姑,甘肃省文县和武都,陕西省佛坪等县建立了十几个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还在卧龙和白水江两个自然保护区中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基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是延续其种系的又一重要途径。1963年北京动物园首开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纪录,昆明等地动物园的大熊猫也相继繁殖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动物园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温贮存大熊猫精液的成功经验,为延续大熊猫种系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大熊猫一生中的最大遗憾是什么?
关于大熊猫一生中的最大遗憾,本人并没找到权威的资料,但是想和您分享一个和大熊猫有关的事实:
大熊猫曾是繁殖困难动物,繁育难度极大。20世纪60年代末,全球野生大熊猫种群仅存约百余只,而圈养环境下的大熊猫繁殖也较为困难。1990年7月,四川省林业厅带领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实验全面展开。其中,通过为大熊猫进行性行为研究,他们发现大熊猫只有在2-3天的发情期内才有可能受孕,因此只能在这段时间内将大熊猫放在一起,来增加其繁殖机会。其中一对雌雄熊猫被连续放在一起5年,但从未有过受孕。由此可见,大熊猫在圈养条件下繁殖的困难程度。
虽然大熊猫的繁殖困难对于它们来说是问题但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迈人的成就,许多大熊猫也都成功繁育,其中一项全球首例的人工授精技术是中国科学家成功创造的,这无疑也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上古神兽?
大熊猫被称为上古神兽是因为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吉祥、神圣的动物。此外,大熊猫的生存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600万年前,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因此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感和高贵的象征意义。同时,大熊猫的形象可爱、独特,也为其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大熊猫还被列为中国的国宝动物,受到了特别的保护和重视,其珍稀程度和在文化上的重要性也为其赢得了“上古神兽”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