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文什么意思,明代公主的真实婚姻是怎样的

2023-05-08 07:00:04 100阅读

榜文什么意思,明代公主的真实婚姻是怎样的?

谢谢题主出题诚邀!

现今人们一提起明朝似乎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情,十分感叹明朝那种“天子守国门,君主亡社稷”的君朝之壮举。若说明代的公主也会如先王那样放逐到朝外社会,甘苦同辱,小编就会觉得如一些野史下传的那样,某某公主下嫁给民间人士,最终都无疾而终,生活悲惨,定会让人感叹,不觉感到奇怪?甚至浮想联翩,还会编出许多奇闻趣事,让后人斤斤有味去评价。

榜文什么意思,明代公主的真实婚姻是怎样的

但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一下,明代公主的真实婚姻状态,下嫁民间,其实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如此悲惨,估计是一些个例情况出现,并不像如明皇穆宗朱载垕第四个女儿永宁公主那般似的,嫁给了一个短命鬼,然后此公主孤独守寡终老十二年,最后郁郁而终的结局。真实的情况,小编觉得可能并非如此,毕竟是皇帝女儿怎会让其嫁个平庸之辈、无聊之客,让其受苦受累,郁郁寡欢而终,想必一定是拉个大将军?仍或一个大臣公子和财主之家,不会让公主简简单单就下嫁给一个无聊平庸之辈,还郁闷而终?那岂不是说皇帝是瞎了眼,而且谁人还那么大胆敢欺骗皇上,不怕砍脑壳?因此小编认为,这里面出现的一些后人故意和随意杜撰编写的且流传后代久远的神奇故事,倒底可信度有多少?不得而知,权且将这些事作为一种可信可无的朝代野史,实不能归入和编撰为明代正史上的资料,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在明朝皇室中,早在朱元璋立朝时就定下了一些具体明规,按照大明法典:大凡公主的婚配,应该多选择民间的英俊善良的男子,而不许嫁于宫中文武大臣的子弟,更不能无视禁令娶公主为妻,若谁违反轻则鞭策,重则流放甚至砍脑壳子。这条明法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旦凡皇帝公主出嫁必须嫁予民间优秀男士,而绝不能在宫内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找一个宫内的官吏。由于明朝先祖订下的此条法律,因此在明朝,就有了一个很奇葩的规定,就是但凡公主要出嫁,她的夫婿必须是来自民间的优秀人才,或者是皇宫发榜,公开招纳并选择明朝社会中有识之士,或优秀将士与文人雅士,或者状元中招驸马,估计状元中选驸马是明朝皇帝招婿的最佳选择。

至于人们要问明朝这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以前多年皇宫内发生的事情,以及先皇所经历的痛苦,根据先朝发生的教训,迫不得已而总结出来的明朝扶政经验,目的就是防止外戚来干预朝政,尤其是驸马爷家族势力干预朝政,制造祸端,同时也为了防止大臣间的强强联合,也是为防止皇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先皇想出的没的办法的办法,否则皇帝也不可能让自己女儿千金玉叶之躯下嫁到民间,吃苦受累,还脱离自己视野范围。这纯属是实处无奈之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明朝的一种惯例,从某种程度看也只能这么办了。

偏偏这些明朝嫁主法典,当初制订只为皇家朝政采取的措施以及施政纲略之服务,谨防朝内或入朝小人给朝延带来动荡不安和隐患。然而,明皇此措施防内却未防到外,这个典律倒也给了明朝社会上一些善玩小手段,脑壳子灵光之人,以及花言巧语骗婚好事者,提供了诈婚的土壤,并有了可乘之机。因为这些人也不管什么龙配龙凤配凤之理,只要老鼠儿子会打洞,指不定榜上皇家了,一夜间则令家族鸡犬升天,九族荣光,且不说荣华富贵享不尽。故此我们看到其实也不止只是这个明朝嘉靖的公主遭遇了民间巧言如簧、能说会道之人的骗婚,而且还发生了由此产生的很多明朝公主,稀里糊涂地不问孬傻地嫁給民间男子,入洞房既成了事实,甚至还有个公主嫁给了一个癞痢壳,男人脸宠还俊,平时却戴个假发,晚上上床才发现是一个癞痢头,还淌醒臭滴水。若谈什么优秀估计连边都粘不上,什么酒色好赌之徒,什么好吃懒做?骗吃骗喝之孙,也还不少。

当然有些后来在公主调教下或者是在皇权威逼下,慢慢收敛改观,给个地方小官做跑的屁颠屁颠的,倒也尽力而转变好的也有一些,试想谁不怕皇权鞭子和掉脑壳子?谁敢跟公主作对?那是百般竭力讨好,只要是公主下嫁了自己入了围,那怕是让其天上去摘星星,爬地上当马骑,端屎倒尿什么苦活都的抢着干,只要博得公主高兴,赏赐个什么玉呀、环呀?金锭银两呀,不亦乐乎?能爬上公主床更是万幸。

当然,人们在发现公主被骗在其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明朝皇帝遭遇了骗婚之嫌未遂之历,此事发生在明朝的弘治八年间,一位叫袁相的人贿赂了当时负责嫁娶公主事宜的太监李广,而李广又善于巧言善辩,是个很能弦赞之人,便在先皇面前一个劲地夸这个袁相,一直夸到嘉靖帝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且在宫内下旨。恰在此时有人站出来,及时告发了李广,据说此人乃是李广的近敌,不愿看到皇上平白无故地让奸臣所骗,也为了讨好皇上得到重用,经仔细调查得到确实证据,呈贡皇帝,才使得公主没有嫁出去。这件事也让皇帝气不打一出来,骗婚居然骗到老子头上?这还得了?于是下旨严惩了这两个耍滑逞奸之人。

可是在这之后,却还是让这位嘉靖皇帝好了伤疤忘了痛,最终也就骗惨了,没此幸运了,此皇终于让社会民间上骗子高手,实实在在的骗了一回。若说受骗还是因这个嘉靖帝没真正把心思用到为女儿着想上,为公主找个好人家,好郎婿。原因是嘉靖帝已把整个人精力和心思,都放到了为取得长生不老的炼丹丸的研究上了,那有时间去安排和细查招婿之人底细?加上宫内也有些心怀不轨之臣从中作梗,巴不得看皇帝家笑话,已使得平时皇上威严施政压力屡屡遭到一些不公,以此借机间接报复一下,让你女儿下嫁个庸俗之人,遭罪吃苦,遭此打击,而且与臣无关。

反过来,正因为皇家这条规定,倒也给了民间许多奇男俊才一个个接近皇室机会,每当到了一定发榜招亲之时,就有不少年轻才俊蠢蠢欲动,积极报名,欲大展才华之能,讨得上面喜欢。当然也有托皇室内人引荐民间男子才干的,打探和买通宫边吏卒,也就是中间的托儿和说客专干此勾当的,从中得到一点好处。

这里小编还应强调一下,能够享受公主待遇,称的上皇家公主身份的,除皇帝女儿外,还有一些如皇帝近亲女人,如姑、妹等,但在明朝时期则只能指皇帝女儿。首先,在明代,能被称公主的,只有皇帝的女儿,《明史》载:“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壻曰驸马都尉”,就是说皇帝祖父的女儿称大长公主,皇帝父亲的女儿称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她们皆授金册,禄二千石。从以上这些规范中明确划分了明朝公主称谓要素。

其次,小编认为明代公主婚配的对象,也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是只嫁平民,而不嫁权贵阶级?实际上明代对驸马的选择是经历了由勋贵子弟到庶民子弟这一大反转的。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局并不稳定,内外皆存在着反对明朝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稳固皇位与天下的需要,明帝多会将公主许配给公侯子弟,“王纳功臣之女,公主配大臣之子,未有疏忌之嫌也”,以此来拉拢朝中重臣,结成利益同盟,继而巩固朱家对天下的统治。从这上面又看出明朝公主并不仅仅只嫁民间公子,而且还有很多是皇帝为拉拢一些重臣,培养皇族势力范围,为己服务而许配朝中大臣之子,进而控制朝中利益关系之纽带,以此互相牵制,荣辱与共,让明朝江山不致生乱。

这种嫁给大臣之子或诸候王的情况很多,怎么能说公主都嫁到民间了?小编不认同这种观念,也是一种片面想法。实际上从朝廷利益考虑,孰轻孰重,皇帝也是看的很清的,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将临安公主嫁于韩国公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寿春公主嫁给颍国公傅友德之子傅忠,永嘉公主嫁给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镇,汝宁公主嫁给吉安侯陆中亨之子陆贤,明成祖朱棣就将安成公主和咸宁公主分别嫁与西宁侯宋昇的两个儿子,常宁公主嫁给西平侯沐英之子沐昕。这后续一系列皇嫁女操作,不难看出,公主嫁给有权有地位的人家还是存在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分析明代公主的真实婚姻,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一概认为明代公主就是这样。

试想明朝太祖、成祖之所以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朝中重臣的儿子?仅仅只是嫁给某大臣的儿子吗?如前所述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稳固天下,牢固控制他们的统治。当时明太祖元璋刚立国,天下不稳,自然需要众臣一心,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因此他急需与朝中重臣建立更深的关系,而联姻无疑是加深感情的最好方法。而成祖是靠篡位登基的,他就更是需要众臣与他一心,不要反对他的统治,去支持他的统治,继而稳固他的天下,也是一种权宜之计。

人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公主出嫁也得看时候,到了仁宗时期,随着朱家的天下越来越稳固,内外反明势力基本被肃清,明朝诸帝就不再着眼于利用与朝中重臣联姻来稳固朱家天下,而是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加强皇权、稳固自身统治上来。为了加强皇权制度,明帝自然是不允许外戚干政问题再现明朝中。如此,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明诸帝也就开始不再让公主嫁与朝中重臣之子,不愿再让有权势的勋贵子弟成为皇亲国戚,而是更倾向于让政治背景低、品行好的庶民子弟做驸马,以此扰乱朝纲。

可以看出,明仁宣帝之后,公主嫁于高官之子的,仅记载的就只有三位:明宣宗常德公主嫁给阳武侯薛禄之子薛桓,明英宗嘉善公主嫁给兵部尚书王骥之孙王增,崇德公主嫁给兴济伯杨善之孙杨伟。其余在明史有记载的公主,其驸马基本上都是庶民或低级官员子嗣,比如明英宗淳安公主嫁给锦衣卫军士蔡城之子蔡震,明宪宗永康公主嫁给国子监生崔儒之子崔元,明孝宗永福公主嫁给贫民邬景和,嫁人对象掺杂不齐,但己不是重臣家族人了。

当然,公主虽嫁与平民家庭,但她的生活却并不会差到哪去,吃喝玩乐一样不缺,皇权待遇还是要跟上的。这也是很多民间男子千方百计削尖脑壳往里钻,通过公开招榜涌跃报名,积极争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买通探路官和招榜官员,竭力表榜自己,拿出浑身解数,只为一赌芳容,得到公主。至于皇家什么好处先不说其年俸二千石依旧照给,就单单是皇帝给其的嫁妆和庄田,就足以让外嫁之女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还有各种特权,总之,公主叫你朝东你不敢朝西。在生活上,这些公主们虽然下嫁到庶民的家庭中,可她们却不会因此而受一点苦,依然是能够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金枝玉叶,哪些个招婿娶了公主之人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跟着享福了,只是男子脾气性格从此得改一改了,只要不犯怒不作傻,老实听话,则相安无事了,谁叫你娶了公主。

这是因为身为公主,可身份摆在那里,可以说是高贵无比,因此就算下嫁,在夫家也没有谁敢欺负她?毕竟她可是皇族,如果夫家敢欺负她,这就是打皇家的脸,等于是欺君罔上,这可是满门抄斩的重罪,试问谁敢去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对于下嫁的公主而言,即使是嫁到庶民家庭,她的地位也不会有丝毫的下降,谁也不敢招惹,那怕出去偷了人也的忍气呑声,这就是找公主的委屈,因为这些公主总觉得没达到自己心愿,变着法子折磨夫君,或者是直接找个男仆和公子聊以寂寞,总不至于天天面对丑男和老翁。

但话说回来,对于公主而言,为什么要不守妇道?因明朝的公主无法自由的选择夫婿,而只能够听从皇帝的吩咐,无论皇帝选择的夫婿是帅是丑,是高是矮,是健康还是多病,只要皇帝认准的,公主就不能有任何的借口可以拒绝。因此,对于公主而言,她们最为痛苦的地方,其实不在于经济,也不在于地位,而是在于感情,这也是一些公主暗渡陈仓,甚至找一些男人发泄的原因。

由于当时明朝皇帝多将选驸马一事交由总管太监负责,而具体选婿太监又往往会被人用钱财所收买,所以明朝经常出现公主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庶民子弟骗婚的事情。比如明孝宗年间,孝宗为妹妹德清公主挑选驸马时,负责此事的太监李广就被富民袁相收买,从而被选为驸马,有史记载:“弘治八年,内官监太监李广,受富民袁相重贿,选为驸马,尚德清公主,婚期有日矣”,不过好在此事被谏官发现,并被上报孝宗,孝宗帝这才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不能这么将就马虎,而后在原定婚期之前,下令废除了袁相的驸马身份,令再选驸马,德清公主这才幸免于难。

但是,不是所有的公主都跟德清公主一样幸运,多数被骗婚的公主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明神宗为妹妹永宁公主挑选驸马时,因梁家人重金贿赂了太监冯保,最终永宁公主嫁给了“其人病瘵羸甚,人皆危之”的梁邦瑞。而后,婚后不到一个月,本就时日无多的梁邦瑞就一命呜呼,害的永宁公主寡居数年,最终郁郁而终,堂堂大明公主落得个如此结局,真的令人唏嘘无比。

总的来说,明代有些公主的婚姻是可悲的,因明代选驸马制度上的缺陷,致使少许公主被别有用心的人骗婚。而这些别有用心之人多是短命鬼,他们就是希望借着娶公主来冲喜,来让自己的病变好。但是,我们都知道,病就是病,靠婚嫁是治不了的,因此最终这些被骗婚的公主,她们的结局也就不难想象,那就是孤独终老直至郁郁而终。

不过,当时明朝制度也是严劣的,皇室社会风气就是“饿死极小,失节极大”,对于这点则有别于其他朝代公主,她们可以选择“离婚”或者再嫁,而大明不同的是,明代公主即使婚姻不幸甚至守寡,也不能改嫁,只能是孤独终老。比如那位德清公主孀居三十一年而薨,这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孤苦伶仃,永宁公主在结婚当天就发现驸马已病入膏肓,但已无可挽回,只能是照旧成婚,但婚后一月丈夫便去世了,此后永宁公主也未再改嫁,她独自一人承受不幸婚姻,数年后悲伤而逝,在明朝这位德清公主是最寂残的女人!这只能说,明朝被骗婚的公主虽然享尽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但其婚姻多数却是悲惨无比,基本上就是以孤独终老,郁郁而终为结局,除个别得到幸福外。

总结:小编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在封建王朝制度下,不仅仅只是明朝公主婚嫁不幸,其实几个朝代又有多少皇家公主是嫁了一个好儿郎,真正皇家夫婿?都是封建王朝皇权下的牺牲品,根本是没幸福而言,这也是一个历史王朝的真实反应,公主是这样,皇帝又如何?

高考前摔跤预示着什么?

想多了,摔跤一般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或是没注意路面是否平整,或是没注意路面上的设施和车辆等,或是没注意行色匆匆的路人。这可能跟你高考前的压力有关,应该是过度焦虑所致。

摔跤可以说是“及第(地)”,站起来是“登第”。只要人没伤着,调整好心态,摔一跤没什么好烦恼的。

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劫持的东宫二王后来怎样了?

东宫及二王的最终下落,是明末清初一大悬案。由于时局异常混乱,三个皇子去了哪里,结局如何,连当时的人都无法弄清。

后世也只能从互相矛盾,真假难辨的史料中梳理出一些线索,以备参考。

一,末世皇子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朱由检共有七个儿子,

太子:朱慈烺,母周皇后。次子:朱慈烜,母周皇后(夭折)三子:朱慈炯,母周皇后(定王)

四子:朱慈炤,母田贵妃(永王)

五子:朱慈焕,母田贵妃(夭折)

(后世学者认为第四子乃朱慈焕,即永王。第五子为朱慈炤,夭折。二人被清朝有意混淆)

六子:朱慈灿,母田贵妃(夭折)七子:(无名),母田贵妃(夭折)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包围北京,城内只有太监和老弱残兵防守,形势已万分危急。

十八日,李自成提出“西北封王,割地讲和”,被崇祯拒绝。

愤怒的闯王下令攻城,守城太监先后开门投降,北京外城陷落。

到十八日夜晚,内城守军也开门投降,北京内城沦陷。

崇祯见各门皆被攻破,京营兵也早做鸟兽散。他心灰意冷地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国母,宜死。”

他叫太监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上演了一场凄凉的告别。

太子(十六岁),定王(十二岁),永王(十岁)来到父亲面前时,仍穿皇子的衣服。崇祯训斥道:“此何时?可弗改装乎?”

他命宫女找来旧衣,亲自为孩子们换上,并伤心地说:

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罢。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着做官的人,老者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

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长官。

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勿忘我今日戒也。——《绥寇纪略》

周皇后也哭着和儿子们告别,崇祯叫太监们带孩子赶快逃命,并仰天大叫:“尔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

三个孩子被带走后,周皇后返回坤宁宫自缢而亡。

随后,崇祯提剑来到坤宁宫,见周皇后已死,长平公主正在母后尸体前哀嚎。

他对公主说:“尔何为生我家?”随后挥剑砍去,公主手臂被斩断,昏死过去。他又提剑杀死了年仅五岁的昭仁公主。

杀死女儿的崇祯冲进南宫,命宫女逼懿安张皇后自缢。

随后他与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二人在寿星亭旁一棵大树下自缢身死。

此时正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子时。崇祯一死,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土崩瓦解。

太监并未带皇子们逃出京城,而是将他们献给了闯王。

二,乱军失散

三月十九日,闯王率大队人马入城。

贼驰而进,皆白衣青帽,张劲弓,挟修矢,每人拴短棍数条,卸枚疾走。——《明季北略》

明朝官员除少部分自杀外,大多选择了投降。一千二百多名官员按要求,改换青衣小帽,前往会极门报姓名职衔,等待大顺政权录用。

李自成一入城,便张榜搜寻崇祯父子的下落。

献出者赏金万两,封伯;敢匿者族灭全家。——《流寇长编》

榜文一下,太监们便将三位皇子献给了闯王。

太子来到闯王面前,不肯跪拜。

闯王厉声问道:“汝父皇何在?”

太子答:“崩于南宫。”

闯王又问:“汝家何以失天下?若父何以至此?”

太子答:“我何知,问之百官。”

闯王见太子如此有胆,不禁欣赏,便轻声说:“汝父在,我必有以尊养之,汝勿虑也。”

朱慈烺反问:“何不杀我?”

闯王答:“汝无罪,我岂妄杀。”

太子说:“如此,当听吾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吾百姓。”李自成点头答应。

二十二日,崇祯的尸首被发现。李自成命太监买了两具棺材,将崇祯夫妇尸首停放在东华门外,请僧人念经超度。

超度过后,李自成宣告四方:

帝礼葬,王礼祭,二子待以杞,宋之礼。——《明季北略》

随后,李自成带三位皇子对崇祯帝和周皇后进行了祭祀。

四月初三,帝后梓宫由东华门发引。三位皇子前往送行,明朝官员们无一人肯为先帝执绋,场面极其凄凉。次日,帝后葬入田贵妃陵中。

此后,三位皇子就留在闯王身边。

北京易主不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便与关外的满清勾结,准备引清兵入关对抗大顺军。

李自成见吴三桂不肯归顺,便于四月十三日率军亲征,三位皇子也同在军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到达山海关,与吴军激战一天一夜。

次日,四万满清骑兵突然入关与吴三桂合兵一处,李自成败退至永平。

吴三桂开出停战条件:交出太子,李自成回京后,马上撤出北京。

李自成无奈,只好将太子交出。

吴三桂得到太子后,对外宣布入京后将奉太子登基,恢复大明。并要求北京的臣民身穿孝服为先帝服丧,等待太子入城。

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降贼诸臣,许其反正,立功自赎。——《明季北略》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便撤出北京。

吴三桂正欲进城,多尔衮却命他继续追击李闯,太子不得入京。

吴三桂只好把太子送到太监高起潜家中安置,自己则绕过北京,直追李自成。

五月三日,满清八旗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入北京。

五月五日,多尔衮下令为崇祯挂孝三日,三日过后,所有臣民剃发改装。

予与明朝虽为敌国,殊切痛惋,今特令举国臣民挂孝三日,以尽君父之情。三日以后,除服剃头,衣冠悉遵大清之制。——《甲申纪事》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城三易其主。在如此纷乱的时局中,太子和二王的去向就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三,南北太子案

(1)北太子案

顺治元年十一月,嘉定侯周奎(周皇后之父)府中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自称是太子,要见外公。周奎却说自己不认识,并命在家中养伤的长平公主前来辨认。

公主见到后便与他抱头痛哭,周奎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外孙——前朝太子朱慈烺。

周奎向太子询问之前的经历。太子回答说:

城陷之时,独出匿东厂门。一日夜出,潜至东华门,投豆腐店中。

店小二知为避难之人也,易予以敝衣,代之司爟。恐有败露,居至五日,潜送至崇文门外尼姑庵中,以贫儿投托为名,尼僧不疑,遂留居半月。而常侍偶来得见尼僧,始觉。

常侍谋之竟日,恐不能终匿,常侍遂携归,藏予密室,以故得存无恙。今闻公主在,故来。

——《甲申传信录》

按照《甲申传信录》的记载,朱慈烺压根没被闯王劫持,而是在京城沦陷前就躲起来了。这就与《甲申纪闻》和《明季北略》的记载互相矛盾,可见在明末清初,人们已经搞不清三位皇子的真实遭遇了。

太子与公主痛哭一场,公主拿了一件锦袍给他,并叮嘱他不可再来。

没过几天,太子又来到周府,周奎留宿。但过了两天周奎就对太子说:“你今后就说自己姓刘,是个说书的,因生活无着落而冒充太子。”其实周奎是惧怕受牵连,早就将此事报告给了清廷,并说此人是假太子。

太子不肯听从,周奎便叫人将他赶出门外。巡逻士兵将他抓住,送到刑部审理。

刑部主事钱凤览把宫内的太监和曾侍卫东宫的十名锦衣卫找来辨认,一番辨认后,众人确定此人正是太子朱慈烺。

但前明的官员们怕惹上麻烦,在辨认时总是问一些太子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干脆装病不出来。

已经投降清朝的谢陞,曾是东宫讲师,太子见到他时直接说道:“谢先生岂不相识?”谢陞不敢回答,鞠躬拱手离去。

群臣们为太子的真假争论不休时,多尔衮在朝堂上这样说:

我自由着落,何必汝辈苦争?尔等言太子真伪都无妨,言真,不过优以王爵;言伪,必伪者家识之乃决。

很快,多尔衮下令将坚持太子为真的钱凤览,朱六韶,杨时茂等人处死。

次年四月初十,清廷公告天下,称刑部大牢中的太子为假。

这道公告一出,关押在大牢中的太子就被处决了。

后世很多人认为,被清廷处死的是真太子。

(2)南太子案

崇祯死后两个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弘光政权。

弘光帝由藩王继位,自然不愿有任何先皇之子尚在人间的消息。他登基后,马上给崇祯及三个皇子上了谥号。这反映了弘光政权对太子和二王的态度。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三月,南京却来了一位自称是太子的人。

据这位太子说,吴三桂奉命追击李自成之前,将自己送到高起潜处安顿。二人由海路来到扬州,高起潜听说南京已经为先帝及皇子们上了谥号,便担心带着太子到南京会惹来麻烦。于是派侄儿高梦箕将太子带到苏杭一带躲避。

太子在路上被人看破身份,一时间苏杭百姓议论纷纷。高梦箕不敢隐瞒,只得上奏弘光帝,请朝堂决断。弘光帝派太监李继周将其接到南京辨认。

太子到达南京后,住在寺庙中。弘光帝派张,王两位太监前往辨认。两个太监见了太子后,慌忙下拜,痛哭流涕。

弘光得知后,愤怒地说道:

“真假未辩,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明季南略》

随后,恼怒的弘光将李继周,张,王两位太监杀死。又派前京营总督卢九德前去探视。

卢九德刚到,太子就呵斥道:“卢九德,汝何不叩首?”卢九德尚被这威严震慑,不自觉地下拜叩头。

他战战兢兢地退出后,交代守卫的军士:“好好看守,如果是真太子自然应当保护;即便是假的,此人来头也不小。”

听到卢九德的汇报后,弘光下旨将太子迁移到锦衣卫都督冯可宗的宅内,严加看管。

随后,大学生马士英与王铎上奏称太子为 假冒,并列举了许多疑点。

弘光又命前东宫讲师刘正宗,李景谦,方拱乾前往辨认。结果太子只认识方拱乾,不认识刘正宗和李景谦。

经众人一番盘问后,确定此人是假太子。

于是,这位太子便被关押在监狱中。经过一系列审理,冯可宗得出这样一个审查结果:

假太子原名王之明,从北方逃难至此,听说先帝皇子下落不明,便冒充太子欺骗朝廷。

弘光朝廷腐败无能,内斗不断,早就失去民心。故此朝廷越说太子为假的,舆论就越认为是真的。

宁南伯左良玉也借此大做文章,他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要发兵攻打南京,解救太子。

案子正闹得不可收拾时,清军铁骑攻入了南京,弘光政权覆灭。

三个月后,太子和弘光帝,潞王等人被押解北京处斩。

南北太子案至此结束,到底谁才是真太子呢?后人一般倾向于北太子为真,南太子为假,然而毕竟也是推断,真相早已无从得知。

四,“朱三太子”王士元

三皇子朱慈炯(定王)自闯王兵败后就基本没了消息,当是死于乱军之中。

但不知为何,从顺治登基一直到康熙末年,民间往往将“朱三太子”作为一种旗号和象征,借此进行反清活动。

起义首领都说自己是三太子或受其密诏,这些“三太子”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叫朱慈灿,有的叫朱慈炯,有的仅仅只是姓朱。

这说明,民间对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并不清楚,只是将其作为反清的旗帜和象征,借其名义起兵罢了。

一百多年间,“朱三太子”打掉一个又冒出一个。于是,这个称呼成了满清贵族的心病。

在众多被捕杀的“朱三太子”中,以康熙四十七年杀死的“王士元”最受清廷重视,因为此人正是潜藏民间多年的永王朱慈焕。

康熙四十六年,浙江绍兴,宁波一带有张念一等人自称奉三太子密诏,竖起大明旗帜,招兵起义。他们集结于四明山中对抗清廷。

康熙对此高度重视,命苏州织造李熙暗中调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

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张念一兵败被擒,并交待了朱三太子的藏身之地。

四月初三,山东汶上县李方远家七十六岁的教书先生张观用被捕,此人正是张念一供词中的“朱三太子”。经审理,老翁交待:

自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焕。

李自成兵败后,他与一位毛姓将领逃入河南,二人买了田地,靠农耕为生。后来清廷查拿流寇,毛某惊慌之下丢下自己逃命而去。

朱慈焕不敢呆在河南,一路乞讨来到凤阳。凤阳的王乡绅将他收为义子,取名王士元。

没几年,王乡绅病死。王士元只好出家为僧,继续流落江湖。

他漂泊到浙江余姚县时,还俗入赘在胡家,从此有了家庭。他以教书为业,人称王先生。

此时的朱慈焕只想当一个老实本分的小民,虽然每年都有人打着明朝旗号起兵,但他丝毫不敢有非分之想。

就这样,王士元平安低调地生活了数十年,没人发觉他的真实身份。王士元自己也有了五子三女,还有一个孙子。

由于王士元为儿孙取名时,依旧遵从朱元璋制定的明皇室字辈。而明室的字辈特征又很明显,带有金木水火土等偏旁,这样不寻常的取名方式很快就引起了外人注意。

康熙四十年之后,浙江一带多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兵,这让年逾古稀的王士元十分紧张。而张念一等人早已怀疑他就是前明皇子,于是以他的名义反清复明。

王士元本人虽未曾参与,但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鸡林旧闻》

官府抓捕王士元,王士元无可奈何,于康熙四十五年带家眷逃到湖州长兴县。

这年十一月,由于官服捉拿的紧,王世元的妻妾,三个女儿和大儿媳都在惊恐中上吊而亡,他的儿孙也先后被抓进大牢。

王士元带一子逃到山东汶上县,改名为张用观,在早年认识的李方远家做起了教师。

四月初三,王士元父子被捕。

半个月后,王世元祖孙三代被押往北京受审。

康熙帝故意将朱慈焕和夭折的朱慈炤混淆,认为朱慈焕早已夭折,王士元假冒前朝皇子,按律凌迟处死,五个儿子斩首示众,其余亲友发配宁古塔。

对于康熙帝的这一举动,清人李方远曾这样评论过: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避,以熄乱阶。——《张先生传》

史学家孟森曾断定,王士元正是永王。清朝为了证其为伪,颠倒是非的将皇四子与皇五子混淆,以至于二三百年来人们都认为朱慈焕是夭折的皇五子,帝王心术的恐怖,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

东宫二王的始末,在明末时已众说纷纭,难辨真伪。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抱怨的那样:

太子无踪,执笔,其何所适从哉!

连经历明清鼎革的谈迁尚且感觉无从下笔,后世就更不可能搞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而以上关于三位皇子的事迹,仅仅是各种史料中之一种。其真伪如何,要靠读者自己判断了!

总榜和榜十什么区别?

抖音直播间的总榜是指:一位粉丝打赏主播的礼物,总共有多少。就是认识这位主播后总共送出多少礼物,叫总榜。直播间中榜十是指:当天主播在直播过程中,粉丝送出礼物最多的前十位,称榜前十。总榜跟榜十最大的不同就是,总榜只有主播能看到的,谁总共送给他多少礼物。榜十是全直播间的人都能看到的。

印信和榜文的大致意思?

印信榜文在古代是指有官府印章的公告。

古代印信有两种意思:

1、公私印章的总称。

唐代元稹的《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中写到:敛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写到:中书省捉获得王容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清代黄景仁的《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2、借指权力或官职。

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延媒劝赘》中写到:三台印信都权掌,谁敢居吾上。

清代昭连的《啸亭续录·稗事数则》中写到:乾隆末,定王屡摄金吾印信。

古时候官府的榜文指的是旧时官府张贴的文告。释义:公告,榜上的名文或告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