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的母亲,蒋介石先生的灵柩在哪
蒋经国的母亲,蒋介石先生的灵柩在哪?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的传统,就算经过时空的阴隔,政治因素的分歧,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藩篱,这也是“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引起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原因。也正因为同一血缘、同一文化以及大陆呈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更多台湾商人融入了大陆的经济生活,潜移默化地消弭着两岸的分歧和对立。这种自下而上的愈演愈烈的交融,让我们看到了两岸人民的民意,看到了两岸关系的前景。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十六大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谊会会长陈昭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深情感慨。
陈昭典说,浙江人民对台湾同胞非常热情,包括蒋介石老家奉化的老百胜对蒋也很宽容,如果蒋家愿意让蒋的灵柩回乡安葬,而且按一定的程序来办,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指出,蒋介石一直希望能把自己葬在中山陵,与孙中山先生葬在一起,这恐怕不能实现。
毕竟同根同源,“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一时间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
凄凉离乡
1919年4月25日,迫于战事紧急,蒋介石离开溪口,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一步。
此前,宣称“下野”的蒋介石在故乡“超长时间”地隐居了3个月零4天,并且在溪口与全家过了一个大年夜,是其自1913年离乡以来36年中的第一次。
离别时,“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谁为为之,孰令至之一?一息尚存,誓必重回故土。”
蒋家父子一行乘车换轿到溪口40公里外的海边,再坐竹排上汽艇,由汽艇军舰。甲长戴扬士记得自己撑的竹排还未回到岸边,就听到太康舰上士兵欢迎蒋介石的口号声。蒋介石给撑排的40位甲长每人赏了一块银元。太康舰载蒋家父子抵上海赴台北,其后是中美号座机送他们在福州、广州、重庆、成都之间节节奔走,在他们背后是红旗滚滚。
同年12月10日午后2时,中美号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目标台湾。“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枪然”。当天下午6时30分,蒋介石一行抵达台北。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自此退缩到台湾安了26年。
蒋介石在溪口时曾经反省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1949年2月1日日记)“直到撤离大陆以前,蒋介石的生活一直动荡不安,在台湾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但相对来说,生活要平和稳定得多。”美国著名政治传记作家布赖思·克罗泽在他的《蒋介石传》里写道。
蒋介石复杂的思乡情结
虽然偏安一隅,局势岌岌可危,但是蒋介石的“人在台湾,心在大陆”的意识相当明显。他在统治台湾的政策上,一切建设,几乎以“反攻大陆”的理念铺路,他不容异已反对,就算是麾下的幕傣爱将,一旦提出“反共无望伦”的看法,也一律重刑严惩,这种行为一直为世人所唾弃。
但在另一方面。蒋介石要求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仍需客观承认。
在百年大业的教育问题上,蒋介石不断地灌输“台湾民众恨大陆”的理念,在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是一知半解时,就要求他们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国文课本上,则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育。他甚至压抑台湾当地通行的闽南语,成功地推行了两岸民众都能沟通的“国语”,这使得两岸虽有半个世纪的隔绝,但是却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没有想象中的陌生,让两岸民众间仍然存在一股共同的文化血脉。
另外,他的思乡情结含蓄地寄托在所居官邸及行馆上,要求有类似故乡浙江奉化的景致。
以“大溪慈胡”为例,此地原名碑尾,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蒋介石 初来此地,认为大溪的秀丽山峦,宛如奉化家乡的山水之美,因此特别喜爱这里。同时,为了感念母亲王太夫人的慈爱,故将碑尾的地名改成了“慈湖”,在此建立“总统”行馆,常常驻足于此。而这里,也变为日后安置蒋介石父子遗体之处。
除了“大溪慈湖”外,“涵碧楼”也是蒋介石生前常往的行馆。“涵碧楼”位于台湾中部,是国际驰名的观光景点。日月潭名胜之一“慈思塔”,为日月潭最高点,采中国宝塔建筑,共分9层,塔顶二层为蒋母王太夫人的纪念室,也是为感念母思而设的,可见蒋介石对于无法回乡探视先妣,感到万分愧疚。
此外,他还仿北京故宫外观建圆山饭店,饭店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圆山在当时还是世界十大著名饭店之一,饭店的建立除了想招待当时来台的贵宾外,坊间亦传说他是怀念当时在中国掌权时,得意风光的年代。
海峡“密使”
尽管表面上音讯隔绝,但海峡两岸一直有来自双方高层的暗中交流,其中的中介被传媒称为“密使。”他们在海峡两岸壁垒森严时期,起着不小觑的作用。
1950年5月下旬,高雄市“凯歌归”饭店的老板李次白乘船抵沪,成了1949年之后国共间的每一位“密使”,因为他的妹夫是陈毅的胞兄陈熙。策划者是他的两位黄埔六期同学和一位蒋经国的亲信。据说,蒋经国认为李是陈毅的至亲,“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要进攻台湾。蒋经国以为希望不大,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给李的意见也是:目前谈国共合作为时尚时。
1957年4月,住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宋宜山坐火车入京。宋是宋希濂的兄弟,也是衔蒋介石之命来试探中共的合作意图。一年前,章士钊受托向台湾方面转送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密函。函中呼吁两党合作和统一,还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两周之后,宋返回香港写了一份1..5万字的报告。据说,蒋介石恼恨该报告对新中国的“激动”,嘱宋不必返台。1973年,宋宜山因为参加了在香港逝世的章士钊的追悼会,被台湾撤消“立法委员”职务。
1973年5月中旬,一架的专机飞抵,92岁的章士钊坐在轮椅上被抬下飞机。香港的传媒纷纷猜测,章是带着国共和谈使命的。老人家的确是受毛泽东、周恩来之托而来,抵港第二天就开始约见旧人。可惜不假年,一个半月后,章干钊在港去世。
1975年春节期间,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周恩来来访台,与蒋介石重开谈判,造福人民;吁请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局面。据说,旅美多年刚刚返台的陈立夫是受命于风烛残年的蒋介石。两个月后,89岁的蒋介石去世。
反统战不妥协的蒋经国,在1981年就暗许自己的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台湾的著作披露说,沈诚在1986年至1987年里频频穿梭于两岸。1987年3月,大陆政协邀请沈诚赴北京晤谈。沈密谏蒋经国力主突破“三不”,蒋经国的回答是:对民间接触,台北方面的政策是新“三不”,就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
北方方面的建议是: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并且致函蒋经国,请他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蒋经国的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在双方取得一定协议前尽量不赴会。需要在政府部门成立协调机构来运作。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废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
“移灵奉安委员会”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崩俎”。
菲律宾一家报纸说:蒋介石“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蒋介石在台湾搞土改搞“党改”,就是光复大陆的梦想不改。现在,他守着的还是“一个中国”。
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其灵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别墅。“慈湖”在台北市南60公里处,蒋在这里信照溪口的建筑样式建了几排平房,生前经常来此小住,并且批示自己身后暂厝于此。所谓暂厝就是暂时放置,并非安葬,要“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将介石在南京时,曾经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朱元璋墓)之间的一块地为墓地,并且建了一座“正气亭”以为标记。
1996年7月8日,蒋纬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
因为蒋家的失势,台湾仇蒋之风日炽,蒋纬国担心蒋家父子的陵寝被突击破坏,而且蒋氏父子拖了几十年仍无法下葬,因此希望台湾当局能有所安排。
但是,当时台湾省籍情绪的问题,一再地被政客炒作,如果贸然移灵,这会让许多外省族群对当政的李登群有更多“误解”,认为本省籍的李登辉是要把“外来政权”的两蒋赶回大陆,于是移灵一事又被搁置下来。
现阶段两蒋的灵柩,由军队保护着,目前担心的反而不是被坏,而是怕被遗忘。
民国时期有哪些风流韵事?
民国时期,属风流之地,还看青楼。
青楼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很不雅,相反在中国古代乃至民国,青楼具有很丰富的性文化。
比如说见花魁之前,你得吟诗作对,这诗送到花魁面前,她如果看着你很有才华,那才会同意迎客,但迎了客,还不一定能见面,迎了客以后,中间得隔一道屏风,男的坐在堂屋,女的在闺房,这就得开始聊天。
具体就是聊琴棋书画,聊附庸风雅,最后把花魁聊高兴,聊的让人觉得你这人胸有笔墨,不是出口成脏的草包,那才会撤去屏风面见。
而且青楼文化,还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最出名的,莫过于北京八大胡同。
南边最著名的,则是秦淮河,比如金陵十三钗。
后来又有了上海滩,很多民国电视剧里都曾出现过此类场景。
而青楼里负责管事儿的,一般叫做老鸨子,男的在南方叫龟公,而北方叫大茶壶。
妓女的叫法也分等级,尤为五花八门,诸如“清倌、大家、红牌、花魁、女校书、女乐、教坊司、营妓、土娼”等,各地叫法不一,但也大差不离。
后来民国政府虽然也有过几次“禁娼运动”,但因为民间的极不配合,收效甚微,于是干脆就搞成合法产业,一律交税。
妓女甚至得持证上岗,一是证明没人强迫,是自愿干这营生,二也是为交税提供凭证。
说起具体的风流事迹,那得提一个人,徐树铮。
此人不仅在政界左右逢源,更是北京八大胡同的常客,由他身上发生的风流事迹,真是数不胜数。
八大胡同当时最高档的妓女,叫清吟小班。
而胡同内几乎人尽皆知,一旦清吟小班里的哪位清倌,被徐树铮看上,就根本不会按规矩来。
徐树铮作为一名老司机,始终是“先上车,后给钱”,不合乎“当时先给钱,或者先打赏”的规矩。
另外徐树铮一生之中,一共娶过三位清吟小班里的红姑娘,这些姑娘就都成了他的姨太太,其中有一个叫苏芸仙的名妓,京剧和昆剧那叫一个炉火纯青,宛如天籁。
徐树铮为了能天天听她唱曲儿,就干脆把她从八大胡同带回家,娶成姨太太。
从此以后,天天给他唱,想听什么就唱什么,让徐树铮觉得,简直比神仙还快活。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谢谢。
从不需要你处心积虑的去讨好怎么看?
“感情中,真正爱你的人,从不需要你处心积虑的去讨好”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我是青源阳阳,很高兴为您解答此题。
一:感情中的双方关系感情中的双方关系就是像是正负两极的磁铁一样,彼此离不开,而且一见面就相互吸引。
感情中的女方是要人呵护的,感情中的男方是需要付出的。
在感情中的事情,往往有人说,真正爱你的人,是不需要你处心积虑地去讨好。
因为讨好来的爱情并不值钱,更不值得人珍惜。
二:举例分析曾经有个小视频,讲的就是女孩子和男孩子之间的故事,男孩一直喜欢打游戏,女孩子没有办法拒绝,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才发现,两个人的感情还真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够成全的。
当女孩子提醒男孩子,家里的电灯坏了的时候,男孩子只顾自己玩游戏玩得开心。女孩子下班回来看见电灯还没有修好,自己动手修好。当女孩子深夜打不到车的时候,要求男孩去接她的时候,男孩还是只顾打游戏,女孩一个人在外面又冷又怕,赶回到家的时候,男孩才出来。当女孩子生病的时候,男孩还要求女孩子做饭,做家务,女孩拖着生病的身体,为他做好的晚餐,当女孩去洗澡的时候,男孩回来,将菜一个人吃得精光。从这个小视频来看,女孩是一味的付出,是处心积虑地对男孩好,但是换来的却是冷漠,自私的男孩。当女孩转身离去的时候,男孩都不清楚自己错在了哪里。
三:感情中的平等关系感情中的双方,都是对等的,如果哪一方开始倾斜的时候,就说明恋爱的关系发生了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就会出现隔阂,隔阂的最后结果就是分手。
要保持好双方之间的关系就要维护好双方自己的平衡关系。
结语: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个人应该都互相体谅一下,不要因为一方的付出而沾沾自喜,那是不平等的付出,将会破裂,只有好好珍惜对方的付出,让对方觉得自己的爱没有白费,那么爱情的美好才是属于两个人的感情。
最后祝大家健康,幸福,快乐!欢迎关注@青源阳阳。
你曾经读过的最好的书是什么?
你好,给你推荐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籍,是美国企业家彼得·考夫曼编写的《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式和处世智慧。
虽然他是投资家,但这些智慧对于各行各业的人都有非常实在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先看一些网友看完以后的亲身体验:
“这真是一本名副其实让人醍醐灌顶的书,其中的多元思维模式和那种善于通过学习和改变自身理念的做法真的可以让人一下豁然开朗,人类误判心理学即使不是鸿篇巨制,但因为芒格的思维,散发出了智慧的光芒,我瞬间成为了芒格粉。”“芒格的智慧总结起来就一条: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
实现的路径是两条:跨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心理学的研习。
心理学是认知提升的核心因素,而多学科知识能避免心理学上的偏执和极端意识(潜意识)。”
“是查理芒格智慧大结集。其中关于人性、逆向思维、自我观点证伪、底层逻辑等内容,对我的思考、处理问题及行为方式都有改变。第二次购买了。”“如果,你当下遇到瓶颈不知如何是好,可以看看这本书,他会让你不仅仅是手握锤子的人,还有更广阔的思维。也会让你有了一个特别好的概念和执行方案,那就是检查清单。”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的感触和收获或相同或不同。我个人是第三次读这本书,谈谈让我收获最大的三个点,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参考:
1、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局限和认知盲区,看待事物往往难以更加全面客观,或者说难以更好地从整个生态系统去思考。
如果能够学习运用多元思维模型,你对事物全面且深入的理解能力将会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查理·芒格认为:
世界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例如他要投资一个公司,他不会简单从财务信息进行评估,而是从它内部经营情况以及它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情况做出全面分析。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那么如何更好地学会这种多元思维模型呢?
查理·芒格说: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并全部用上,而不是只有几种……”不同学科的知识其实是可以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独立存在,我们需要学会融会贯通。比如说我们较为熟悉的学科有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物理学、统计学等等。
举个简单的案例,最近认识一位新媒体作者,原先是位记者,同时她又学了心理学、营销学、育儿等内容,加上一直在提升的写作能力,所以她现在发展非常好。
心理学现在是她深入学习的,而其他领域她也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所以你会觉得她很强,不仅专业领域做得好,还能结合其他领域内容一起运用。而她现在一篇文章的收入可能是其他普通作者几十倍的收入。
对于我个人而言,学了这方面内容以后,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改变:
01、以前思考方式非常受局限,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肤浅地去思考问题现在虽然不敢说思考非常全面深入,但至少能够从更多方面去思考和分析,不再轻易走进死胡同里,看事情也更加理性客观。
02、能够把更多内容结合在一起运用以前有点读死书的感觉,怎么读怎么用,不懂变通,也不会融会贯通。但是现在会试着把更多的内容结合起来。
例如我本职工作从事的是销售,然后学了一些心理学,经济学,之后再慢慢学着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尤其工作上遇上问题的时候,这些学过的不同内容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它们可以一起为我专业的领域贡献。
03、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以前的思维模式固有、单一,主要是由于成长的环境、经历等方面造成。
学习查理·芒格的思维之后,慢慢学着从过去那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来,对这个世界及对自己的认知,也不知不觉得到提升。这种提升可能一时不明显,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直到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
我这样说可能还不够具体,具体可以去看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真实案例,还有很多细节内容,如果耐心去看,会受益匪浅的。
2、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也非常值得学习。
比如说要研究企业如何强大,查理·芒格一般是先研究企业如何衰败。他会不断收集各种人物、机构、公司失败的案例,看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做成他检测决策的清单。
也就是说他非常善于逆向思考,并且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来检测自己的决策,这看似简单的做法,实则非常高明,并且人们常常没有想到。
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别人是怎么思考事情,我们又是如何思考事情,以及我们该当如何改进,都非常清晰明确了。
3、查理·芒格的处世智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合作了很多年,他们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除了过人的才能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内在的品质。
首先,查理·芒格特别喜欢读书,他的孩子称他为“行走的书架”。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什么时候有空闲时间,就抽出来读。他说:“我手里只要又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他也说过,他认识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不读书的。
但是读书的作用可能一时不明显,但长期的累积之后就显现出来了,例如一个人的涵养、品格、气质、智慧、思维、格局等等,查理·芒格能这么优秀,肯定和读书分不开。
其次,查理·芒格非常坚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生活中也这样。
有一次,他们趁着假期,全家去太阳谷滑雪。回来当天,大家在争分夺秒赶回程的飞机,查理·芒格却冒着风雪,带着15岁的儿子出门,绕路给车子加油。
他儿子看到油箱里还有半箱油,好奇问:
“爸爸,还有那么多汽油,我们为什么要停下来?”查理·芒格回答:
“查理,你要是借了别人的车,别忘了加满油再还给人家。”查理·芒格非常有智慧,又能够很好地运用多元思维模型,但他并不会借此去做违反法律或违背道德的事情,甚至是愿意多为别人做一些,贡献多一些。他说:
“我们并不自称是道德高尚的人,但至少有很多即便合法的事情,也是我们不屑去做的。”相信他不仅是这样说,确实也这样做。
最后,他的淡定与从容也非常值得学习。
他有一次过安检,不知为何机器总响,他便配合一次又一次安检,等终于通过的时候,飞机早就起飞了。
结果他没有半点着急,只是静静等下一班机,顺便开始阅读。
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因为安检而赶不上飞机,该有多着急和懊恼,可是他却非常淡定从容。联系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烦恼、痛苦、急躁,反而没有了这份淡定从容。
也就不奇怪为何别人能够成功,而我们一直是普通人。可见,学习这本书的智慧,对我们的内心也是一种修炼。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如果要一一讲,确实讲不完,比如里面还有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误判心理学、自我观点证伪、更多人性的思考和真相等等。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不足点:1、信息量太大,看第一遍的时候很难消化,甚至第一遍会有点觉得难以抓住重点。我也是看了第三遍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宝藏。
2、内容包含了查理·芒格传略;生活、学习决策方法;即席谈话;查理十一讲;文章、报道与评论等版块,每个版块看似分散,实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贯穿在一起就是查理·芒格的智慧,这个可能需要至少看3遍才能更好融会贯通。
3、这本书有548页,厚实的一本,随身带着有些重。其次是我留意到它的价格一直在百元以上,即使在中国销售好些年,还是没有降下来。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和处世智慧,这些都是依据事实得来的结果,并非空谈,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改变自己,得到更多的提升,这本书确实值得阅读。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参考,谢谢!
民国时期哪位总统的后人最有爱国情怀?
若以爱国事迹的影响力而论,当属袁世凯后人最有爱国情怀,而且三代的爱国事迹都较为突出。
袁世凯一生有一妻九妾,共育17个儿子,15个女儿,而其长子袁克定、六子袁克桓及其长女和八子袁克轸之子袁家政的爱国情怀尤为突出。
那么,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后人称赞的爱国情怀呢?
袁克定:即使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也不为日军的威逼利诱所动而当汉奸据袁克定的表弟张伯驹回忆,抗战期间,已经年迈的太子爷(袁克定)过着穷困潦倒的隐居生活,身材干瘦短小,常穿一身长袍,戴一顶瓜皮小帽,拄着拐杖,走路一瘸一拐得很厉害,仅靠一个老忠仆捡拾街上的烂白菜帮子和窝窝头勉强度日。
当华北沦陷后,日本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向袁克定抛来了橄榄枝,邀请其加入华北伪政权。但是,袁克定却宁肯忍受穷困潦倒的苦日子,也不愿当汉奸。
当时,袁克定为断绝日本人再次前来游说的念头,并登报声明:“因病不问世事,不见宾客!”。
事后,有人将这份刊登声明的报纸装裱起来,并题诗表彰其爱国的气节。
袁克定旧照虽然,袁克定也曾有过“伪造假报纸”,鼓动父亲“称帝”被骂“欺父误国”的诟病,但其爱国情怀却颇受世人称赞。
袁克桓:即使工厂被毁,也不愿逃离避祸,更不愿为日军效劳,并且救护难民和国军伤兵超万人袁克桓,是袁世凯的六子,被称为近代实业家。1913年,年仅15岁的袁克桓,就有了“实业兴国”的梦想。于是,他毅然放弃继续在英国留学的机会,辍学回国,开办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还是江南水泥厂、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抗战开始后,袁克桓的大多公司便处于沦陷区,许多企业家早就携带金钱和贵重物品跑去了国外,但袁克桓却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留下来,一心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
日军占领南京后,便要求袁克桓建在南京的江南水泥厂为他们服务。瞬间,袁克桓便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直接绝对日军,刚刚建起的江南水泥厂恐怕不保,让大舅管理的华新南辰溪水泥厂不就是被日军毁了吗,而他又不想当汉奸,怎么办。
袁世凯与子女合影旧照但是,袁克桓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时,水泥厂的设备都是从丹麦进口的,而且还没有结清尾款,按合同约定,这些设备的产权还属于丹麦。
于是,袁克桓经过与丹麦公司代表辛德贝格和德国技师卡尔·昆德磋商后,在厂门口挂上了丹麦国旗,而在厂内则树起了德国国旗。
虽然,日军很是恼怒,但也不想再次引发国际矛盾。因此,袁克桓便想趁机在厂内创建医院,以救护遭受日军欺凌的难民和因抗战受伤的国军。
随后,在辛德贝格和卡尔的出面下,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邀请来厂,厂区的简易医院迅速建立,并在107天的时间内共救护难民和国军伤兵达1万余人,也有人说3万余人。
同时,南京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刘易斯·斯迈思博士,以到厂区医院考察为名,趁机拍摄下了厂区一带日军的诸多暴行。
1939年11月,日军又让小野田洋灰株式会社常务董事与三井洋行水泥部长面见袁克桓,强硬表示合作意向,但依旧被袁克桓婉拒了。
1943年7月14日,日军要求征用江南水泥厂的制造设备,但袁克桓还是咬牙顶住了压力。
见此,日军似乎已经失去了耐心,并于1944年9月直接派出部队,将水泥厂的设备洗劫一空。
袁克桓青年时旧照1948年,随着蒋介石的屡战屡败,袁克桓的许多商界朋友开始纷纷离开大陆,并劝他一同离开。但是,袁克桓却说:“日本人打来,我都没走。现在,我和我的家人,更不会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意请袁克桓出任天津市副市长,但他却以母亲杨氏(袁世凯五姨太)“不可从政”的遗训为由婉拒了。
1956年,袁克桓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孙辈:接过父辈手中的爱国接力棒,继续用行动书写爱国情怀的新篇章袁克桓育有二子五女,当新中国成立后,正在美国留学的长子袁家宸(原名袁复),果断回国,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同时,还主动将父亲留下的一块九亩土地无偿献给学校,用以学校校舍扩建。
1958年,当子女们听说北京天安门广场建设需要一批风景树时,便主动将北京香山四王府祖坟栽种的二百棵雪松献给了国家。
此外,袁世凯的孙子(八子袁克轸之子)袁家政,从小就随家人去了香港。但是,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时,毅然放弃了准备前去美国就读大学的机会,力排众亲友的劝说,执意回国做贡献。
如此爱国情怀,相比那些拿着国家的支助前去美国留学,结果却留下给美国做贡献的那些忘恩负义的才子们来,又如何能同他们的爱国情怀相比呢。
(备注:担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分别有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张勋、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及李宗仁。)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