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母亲

2023-05-07 11:45:03 90阅读

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母亲?

从事文艺工作数十年来,我饰演过众多的母亲形象。

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母亲

从古到今,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庭妇女到职场女性,她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舐犊情深,共同诠释着中国母亲的伟大无私。

最近一段时日,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热度再上一个台阶。

在我看来,这是一道非常考验家长智慧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父母?事实上,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优秀的榜样人物为我们做出了指引。

今年七月下旬,我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的邀请,参加录制了其中《徐霞客游记》的拍摄,我所扮演的徐霞客的母亲,就是一位杰出母亲的代表。

在文化的巨流中,徐霞客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他凝聚了一生考察祖国名山大川的心血的游记,是一份妥妥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历久弥新。

古人说“霞客之奇,孺人成之”,孺人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正是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徐霞客才能够大胆放心地走上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

在徐霞客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丈夫要志在四海”,如果就守在家里,那是篱笆围起来的小鸡、马鞍束缚住的小马,是没有出息的。

徐霞客二十二岁那年,母亲亲手给他制远游冠,勉励他完成理想。

为了表明对徐霞客的支持,王孺人在八十岁高龄之际,还陪伴儿子出游考察,表示“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言下之意是让儿子放心,我身体很好,你出远门也不要有太多顾虑。

徐霞客是个大孝子,他曾说“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

在母亲去世之后,他开启了人生最后阶段的那次“万里遐征”,同时也留下了《徐霞客游记》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精彩的篇章。

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

You have no flash plugin installed

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om here

历史上徐霞客的母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在徐霞客的成长、成材以及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重要作用?这是我要面对的新课题。

我要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在丈夫去世后,她靠着精湛的家传织布手艺,独立挑起抚育子女的责任;

别具巧思的是,剧本为徐母这个角色设计了特定的场景,使“母亲”的含义有了更广的联系和更深的开掘,那就是这个节目的讲叙线索由徐霞客长江探源贯穿始终,“母亲”和“母爱如河”互为象征,深化了徐霞客游记的文化意义。

节目设计了一个场景:母亲对儿时的徐霞客讲述长江的源头在岷江,小霞客好奇地问:母亲怎么会知道的呀?母亲告诉他:是书上写着的。

这就是说,徐母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用对大自然的热爱唤起了徐霞客对长江探源的好奇心与向往,形成了他一生游历事业的初心。

还有一个重要场景:晩年的徐霞客患严重足疾不能行走,身陷长江探源的绝境,在进退两难之时,母亲的形象以“穿越生死”的方式又一次出现,劝他“回家”。

母亲鼓舞他“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而在徐霞客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呼唤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

这里,母亲是一个与大地、长江等融为一体的幻象,徐霞客一生都走在祖国的怀抱里。于是,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母亲的意象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在饰演徐母时,我的内心有许多感慨。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她的举止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伟大人物的母亲尤其是这样。所以,我就是想表现出母子间那种天然的信任与依赖。

作为女性,也许只有在做了母亲以后,才能切身体会到这颗再也放不下来的心;作为儿子,再不平凡的人物,大概也只有在母亲面前才会真正的身心松弛,因为他确是回到了自己生命的家。

这个节目多次表现徐霞客与母亲之间的良性亲情、融融血缘的关系,与徐霞客游历山川溯源长江的壮举形成互补对应,深化了艺术的感染力。

尤其我要说的是,徐霞客的扮演者贾一平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非常到位,表演情绪饱满又拿捏得当。

我与一平以前有过多次合作,在表演中自然默契,所以在这次节目中,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不仅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历史典籍,还对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动人的呈现。

典籍在时间的尘封里是冷清寂寞的,但是在现代科技与现代艺术的演绎下,走出深宫殿堂,走向了生机勃勃的社会民间,让寻常百姓家都能观看、欣赏和喜欢,是多么好哇。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认真观察,会发现《典籍里的中国》所讲述的绝大多数历史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庭,鼓励他们成材,目送他们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节目也是一个极好的中华家庭教育范本,个中智慧,值得今天的父母认真学习。

中国名菜传说?

滇菜,也就是云南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却因为食材丰富、菜品繁多、口味各异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丰富的,目前统计在案的滇菜品种有3700多种,实际上没统计出来的还有很多。滇菜也是最包容,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面面俱到,既不偏甜、亦不偏麻、偏辣。

不只如此,在很多滇菜的背后还有着不少离奇曲折的传说和故事,可以说是美味和传说共同成就了滇菜的盛名。今天洋芋君就挑选了十二道有故事的滇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过桥米线

1

鼎鼎大名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了。

传说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在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汽锅鸡

2

云南菜系的“镇家之宝”,除了广为人知的过桥米线,就数汽锅鸡了。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临安府巡视,临安知府命厨师各献一道菜,年仅24岁的杨沥将火锅的原理运用并改制成美观的汽锅。乾隆大悦,将汽锅带回宫中,从此成为国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锅鸡在滇南地区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烧饵块

3

除了米线,饵块也是云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烧饵块的由来,说起来也有一段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于是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当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然而聪明的老百姓们也想出了应对的方法,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粑粑也就是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大救驾

4

大救驾源自腾冲,其中典故可以追溯到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攻打昆明的时候。

那时明朝永历皇帝一路逃至腾冲,饥饿难忍,当地人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口不绝,并非常满意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家常炒饵块被世人称为大救驾。

宜良烤鸭

5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烧鸭”李海山。后来等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烧鸭”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并娶了位毛姓姑娘为妻,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

虎掌菌炒鸡丝

6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虎掌菌炒鸡丝这道菜的由来也跟朱元璋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夺了王位之后,逃到了云南削发为僧,在狮子山上当和尚。朱棣派刺客到云南来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华寺传经,途中被刺客认出。刺客便暗中尾随到了南华寺外,伺机行刺。 南华寺住持南禅法师,当晚设素宴为建文帝接风洗尘。刺客探知此事,便潜入寺中厨房,在做成的“巴掌菌”里放了毒药,要毒死建文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来。他还一边吃着饭一边和南禅法师说着话。不一会儿,便把盘中“巴掌菌”吃得干干净净。南禅法师知道建文帝旅途辛苦,一路劳累,便请建文帝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觉得头昏乏力,不一会儿便昏昏而睡。

然而第二天早上建文帝并没有死,他还在寺中讲经呢。原来天上的玉皇大帝早知道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营救。他来到南华寺外边山林中,把自己走过的脚印,变成了巴掌菌。这种菌子能解百毒。小和尚采回的新鲜巴掌菌,炒成了一道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了。所以建文帝吃了毒菌,却没有死。因为这个缘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称为“虎掌菌”。从此,“虎掌菌炒鸡丝”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一道名贵佳肴。

鸡枞宴

7

西安有饺子宴,昆明就有鸡枞宴。昆明的鸡枞宴体现的是正经八百的烹饪技术,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其高层次的技术含量,都能做出别具特色的滇味名菜。而关于鸡枞的故事和传说就更多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鸡枞产云南,生沙地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他鸡枞。明代新科状元杨慎流落到云南,首次喝到鲜美的鸡枞菌汤,以为这种美味不应该是人间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

火把虾

8

火把虾源自彝族新年火把节。

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不负众望,智取战胜了两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虫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各处燃起,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就以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作为纪念。火把虾不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风味。

傣味鬼鸡

9

傣味鬼鸡的由来同样与一个民族有关。

这道菜来源于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菜名听起来诡异,味道却是好极了!火红的辣椒,味道浓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韧感的稚嫩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犹如夜晚霓虹灯般缤纷,而其浓郁香辣的地方风味更是让夏日昏睡的味蕾马上醒神。

石屏烧豆腐

10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你随处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吃。关于石屏豆腐的发明者,民间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豆浆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进来的人其实不是婆婆,而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膏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是那样的质嫩味美。

掺入井水,并没有破坏豆浆的凝固,相反居然还变成了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膏豆腐还要鲜嫩的豆腐。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一时间名噪天下,名闻遐迩,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古今中外探险家的名字及他们的事迹?

国内:

徐霞客(徐霞客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

张骞(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的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刘雨田(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玄奘(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在旅行过程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国外: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阿蒙森(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哥伦布(人类史上第一次发现了美洲大陆 )

三个探险家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含义?

给你四个: 1.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另外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由于他的阵亡,使麦哲伦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机遇. 2.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3.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4.徐霞客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当年明月写徐霞客时到底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明朝末年的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走遍天下、考察名山大川、三江五岳,始终具有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最终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并开创了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的故事,歌颂了徐霞客锲而不舍得精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