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资料,兴化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名胜古迹资料,兴化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兴化名胜古迹——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翻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
故居为粉墙灰瓦,面积虽不大,倒可暂避喧嚣。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
兴化名胜古迹——兴化四牌楼
兴化四牌楼为全国仅存的三座古四牌楼之一,上悬四十七块彰显兴化贤人功德的匾额,表达历代人们对七十五位兴化名人景仰。
兴化四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年的悠悠岁月,四十七块匾额彰显着上自南宋开科第一,下迄民初仁寿之征,越五个朝代兴化籍历史人物七十五位.
史料记载,四牌楼曾两次被毁。第一次被毁在1796年,嘉庆元年的一场大火,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张可立重修。第二次被毁是1966年“文化革命”的疯狂年代,主体建筑被拆除,大部分匾额被肢解,那砸不烂的几根石柱至今仍深埋在小南门补锅塘的旧河沿下。
1990年,兴化人民政府在原址之东北重建四牌楼,与博物馆浑然成一体。重建的四牌楼,四十七块匾额除一块旧匾、六块仿旧外,其余四十块分别由我国当代四十位大书法家题书。兴化四牌楼不仅成为文化厚重的历史文物,而且成了集当代中国书法大成的艺术的瑰宝。
兴化名胜古迹——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陵园位于江苏省兴化新垛镇施家桥东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为中心,陵园内陈列有施氏家世表、与施耐庵及其后裔有关的各类文物以及《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资料。
什么叫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分类:
1、有形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2、无形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平遥原名?
平遥旧称“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53]。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文物保护原则十六个字?
保护为主,实施文物维修工程。2011至今,宣州区完成了包括龙溪塔在内的文物维修工程共13项,其中省保单位8处、市保单位2处,区保单位2处、一般文物点1处,共计投入维修资金1300余万元。目前在建的文物维修工程有3处,投资约350万元。
抢救第一,及时开展文物抢救。在水阳江开卡工程中,及时安排专业人员抢救搜集文物,共采集瓷器标本380件,后为保护展示采集的瓷器标本,投入约17万元建成宣州区文物展厅。在北门棚户区改造中,对不可移动文物点别士桥、桃源桥,投入约60万元进行异地迁移保护。
加强管理,夯实文物保护基础。一是文物调查。2013-2016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384件套,近两年新发现并登记古窑址16座,古建筑4处,古墓葬1处,家谱3份。二是文物升级。共申报成功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18处,市保单位16处,区保单位23处。2020年宣州区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皖中片区,宣城市仅宣州区和泾县入选。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三是文物安全。对各级各类文物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聘请文物保护员23名,并进行岗前业务培训。每年开展文物安全检查200余人次。
合理利用,发挥文物多维功能。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开展“江淮鉴宝行”、腾讯现场直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活动,宣传《文物保护法》和全区文物情况。将蒋山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和向阳革命烈士陵园申创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宣教活动。同时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编制了4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并拍摄了宣传视频
黄山的资料简介?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长江、长城、黄河同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
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
黄山雄踞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
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 ,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