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哪个朝代,柳公权早期书法风格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柳公权早期书法风格?
答:柳公权书法特点是字体结构非常的遒劲,且每一个字都非常地严谨,笔画刚劲有力,笔画书写流畅、用笔变化丰富,丰润劲朗,雄强坚毅,风神俊逸,沉着果敢,正大光明,直指心性。柳公权是唐代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以楷书最为著名,他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并和颜真卿齐明,并称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最被人熟知的,就是楷书,刚开始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开始看唐代名家的书法,然后在自己的书法中吸收了颜真卿、欧阳询的长处,并加上自己的创新,就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柳体”。
柳公权的字体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以此说明下笔的力度很足;除此之外,书法作品干净秀丽,一幅作品一气呵成,比较连贯流畅;以及书法作品的结构很严谨,字体之间充满整体性和力度美。
柳公权的书法好在哪里?
说到柳公权,就要提起颜真卿了,因为颜真卿的“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啊,把一个书法家的书法比喻形容成“筋”与“骨”,那就说明了书法中充满生命力与精气神,“柳骨”是柳公权书法的最大特征,那么柳公权的书法具体好在哪里呢?
柳公权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顿挫转折明确,遒媚得体,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从历史时间来看,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唐朝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有辉煌灿烂的成就,其中在初唐时,唐太宗爱重“二王”的书法,而且特别提倡王羲之的书法,在一代君王的观念中确立了视觉艺术中书法的至尊地位,使初唐时期,乃至整个唐朝时期“王书”风行天下,以至于柳公权的书法也是初学王羲之,
柳公权自幼好学,12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吟诗作赋,被誉为“神童”,柳公权学习书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书法用笔在于心,心正笔就正,笔正了,才有法度”,他的话颇有道理,字如其人,有骨气有正义,这也是柳公权书法被称为“柳骨”的原因之一,
稍微了解古代有成就的书法家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得知,他们学习书法都是取法乎上,就是专注学习书法大家的书法,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又学习其他书家的书法了,集众家之长,然后自成一家,柳公权便是这样,其书法初学“二王”之后,又学欧阳询、颜真卿、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笔法体势,
当然了,柳公权是以楷书著称,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之一;他的书法好就好在特征形象逼真,有“柳骨”美誉,不得不感慨“见字如见人”啊,柳公权是用心、用全身意气在创作,书法中尽显浓厚的清正之气,没有一点尘俗风气,正如“艺术本天成,书法就是自然形成的”。
柳公权楷书和王羲之楷书?
实事求是的说,这是个难题。原因是没有见过王羲之的大楷书法,所以不好比较。如果说仅以柳公权和王羲之比大楷书法,可能柳公权要略胜一筹。
如果比小楷书法,王羲之当之无悔为第一。柳公权也有小楷作品,但其成就没有大楷影响远大。不过据说,有一个版本的刻帖《洛神赋十三行》就处于柳公权,其小楷水平也可在一流书法排行之内。
王羲之的楷书学的是钟繇,后来并继承了当时能够见到的各种字体的优秀笔法。王羲之在历览各家经典的基础上,“增损古法,裁成今体”,承古求变,创造了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书风。由于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有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作用和地位,其书法传至唐代,就有了书圣之美誉。无论各体作品,都成为人取法学习的不二法门的经典或楷模。
从楷书的发展来看,唐代的柳公权的楷书不可避免也会间接或直接吸取或受王羲之书风的影响与受益与王羲之。从传为柳公权临摹大令《十三行》足以为佐证。
我们知道,柳公权的楷书初学王书然后遍阅当时笔法,形成了体势劲媚的书风格。其笔画均匀痩硬,棱角外拓,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的书风和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对后世的影响不亚于王羲之。
如果以书风的审美标准以自然质朴妍美为原则品评的话,王羲之当为第一,故其成就自然也最高。
楷书书法地位最高的是?
中国历史上楷书书法最高地位的应该是赵,颜,柳,欧。即赵孟頫,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其各自的特点是:欧体结构严谨,笔力险峻,法度独特。
颜真卿的字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笔势遒劲,有大家风范。
柳公权的字淸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抜。
赵孟頫的字圆润清秀,端庄严谨,又不失飘逸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