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组词语,形容故事结束的成语
卒组词语,形容故事结束的成语?
罢战息兵
成语释义:停止或结束战争。
不堪卒读
成语释义: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草草了事
成语释义: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淡抹浓妆
成语释义:淡:浅,薄;抹:抹粉;浓:密、厚;妆:化妆。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
荡气回肠
成语释义: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动人心弦
成语释义: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关门大吉
成语释义:指商店倒闭或企业破产停业。
回肠荡气
成语释义: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灰飞烟灭
成语释义: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精妙绝伦
成语释义: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久负盛名
成语释义: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扣人心弦
成语释义:扣:敲打。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鸣金收兵
成语释义: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耐人寻味
成语释义: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一牛一马一鬼打一成语?
牛头马面niú tóu mǎ miàn
【解释】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婆。”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牛鬼蛇神、妖魔鬼怪
【例句】老人们经常说阎王手下有~两个鬼。
死可以换成什么字?
从我们熟悉的数起,代替“死”的字词可以有:亡、故、卒、逝、殁、殪、毙、殂、殒、薨、丧、去世、逝世、弃世、过世、毙命、殒命、长逝、永别、长眠、断气、咽气、合眼、闭眼、走了、去了、老了、没了、不在了、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见马克思、命赴黄泉、寿终正寝、一命呜呼。
崇高点的有:
牺牲、舍身、献身、就义、捐躯、殉职、殉国、殉难、殉节、阵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与世长辞、溘然长逝。
佛系道系点的有:
升天、涅盘、坐化、羽化、圆寂、归寂、入寂。
以上的字虽然都是代表死,但是还是有区分的,比如 “圆寂” 是指和尚的死,“薨” 则指的是古时候公主、皇后或爵位大官的死。
卫州文言文字词解析?
班宏,卫州汲人也。父景倩,秘书监。宏少举进士,授右司御胄曹,后为薛景先凤翔掌书记,又为高适剑南观察判官,累拜大理司直,摄监察御史。时青城山有妖贼张安居以左道惑众,事觉,多诬引大将,冀以缓死,宏验理而速杀之,人心乃安。既而郭英代适,以厌人望,奏署秘书郎,兼雒令,以疾免。大历三年,四迁至给事中。时李宝臣卒于其位,子惟岳匿丧求位,上遣宏使成德问疾,且喻之。惟岳厚赂宏,皆不受,还报合旨,迁刑部侍郎,兼京官考使。时右仆射崔宁考兵部侍郎刘乃上下,宏驳曰:“夷荒靖难,专在节制,尺籍伍符,不校省司。夫上行宣美之名,则下开趋竞之路;上行阿容,下必朋党。”因削去之。乃知而谢曰:“乃虽不敏,敢掠一美以徼二罪乎?”寻除吏部侍郎。贞元初,迁尚书,复副窦参。参初为大理司直,宏已为刑部侍郎,及参为相,领度支,上以宏久司国计,因令副之。参以先贵,常私解悦之曰:“参后来,一朝居尚书之上,甚不自安,一年之后,当归此使。”宏心喜,岁余,参绝不复言。宏性刚愎,为人间之,且怒食言,公事多异。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勤恪官署,晨入夕归,下吏劳而未尝厌苦,清白勤干,称之于时。贞元八年七月卒,年七十三,废朝,加赠,谥曰敬。《旧唐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摄监察御史摄:代理。B.冀以缓死冀:希望。C.以厌人望厌:厌烦。D.上遣宏使成德问疾,且喻之喻:劝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厌”是“满足”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B.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C.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D.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初(时间和事件)武臣赏罚无法(新的陈述对象)吏得高下为奸(新陈述对象)竦为集前比(并列)著为定例(新陈述对象)事皆按比而行。考点: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史记中为何记载诸侯王去世为卒而不是薨?
等级制度森严的往古社会,一个人的"呜呼哀哉"也有不同的称谓。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就是阶级社会,层次社会造成的。
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也就是那个君临天下的人,叫皇帝。他一切都封顶了。没办法再高了吗?有的。
——这又要把秦始皇拉出来。皇帝是他发明的,他做了几年,不感兴趣了。他又不准別人干,就把这尊号放在一边。他称真人。显然是受了术士们的忽悠。什么是真人呢?就是,水淹没了头顶也淹不死(切题了?),跳入火中也烧不痛,没感觉。秦始皇一听来兴趣了,说"吾慕真人",这回是连"朕"也不要了,要了个空洞无物的名词来玩。这样一来,就是想与天地同寿了。
回头来说上层人物的"与天地同寿"了。
金字塔,大家都明白是个什么东西,从尖顶往下,一层层下来,(按吾大汉勋业分封爵二十级以降,到最下一层)。大概就是皇帝,诸侯王,大夫,士,庶人这些了。他们死的实质一样,但喊法不一样。自佛教传入,道教忌讳,又有许多称谓。
据《礼记,曲礼下》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宗教忌讳死,称为西归,仙游,升天,坐化,羽飞,圆寂,就木,入土,谢世,作古。而当下也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可谓名目繁多。
从天子死曰崩而言,这特指周天子,他是共主。后来秦始皇变天了,要作皇帝,就称皇帝了。但后世依旧在天子,与皇帝之间划等号。同"朕"一样专用。他们的死,也专用"崩","驾崩","山陵崩"了。诸侯的薨,与大夫的卒,士的不禄,不是太严格,这三类人是交叉关系,都在大臣之内。庶民就太广泛了,直接到底,不玩虚的,死就死了。死了入土为安。
史书上记载,有个互补和褒贬关系。这与作者在写作时有些关系。再说,梁孝王是诸侯王,应该是薨才对,但又在之前来个"卒",这个"卒",与"薨"相交使用,不重复词语。这跟"之"字十九个,个个写法不一直相类。就是叠补借用之法。这在战国以后就不再是严格的要求了,因为春秋时,周礼就崩坏了,谁也不想再拟古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