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鱼,象形石和画面石哪个更受欢迎
彩霞鱼,象形石和画面石哪个更受欢迎?
玩石者象形石、画面石都喜欢的,但可能会有所偏爱。这几年玩石的高潮是画面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画面石相对来说形成难度较低,数量远比象形石大,玩石者较易得到。这些年新出的精品象形石难得看到,但精品画面石常见。象形石形成难度大存世量少,价值会较大。
可以分享一些乡村自然美景的图片吗?
分享几张原生态的乡村图片,虽然同为山村,但是不是又各具地方特色呢?
六、七月份的青海高原,蓝天白云下到处油菜花飘香。不管从哪个方向,一眼望去……
远处白色的佛塔,镶嵌在黄、绿色的美景中格外显眼,想不到吧?这里海拔已经超过了3100米。
九月份的青海高原,山间遍地的青稞熟了,收割后一个个扎在一起普通中透着另类的美。
只有五、六户人家的村里,难得碰到几个人。漫步山间地头我能感受到,收获带给这里的喜悦。
金秋十月的山下,道路两侧及旁边都是金灿灿一片。
眼前的景色,不由的让我陷入了对美的各种幻想之中。
川南的高山上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清晨一眼望去满眼的雾气。
大山及花、草、树木都被笼罩其中,人在这里似乎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悬崖峭壁下的涓涓流水,给炎热的山里增添了一丝清凉。
水渠边的各种野花竟相盛开,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一支支含苞待放的野百合。
一路向上,经不住路边各种水果的诱惑,让我忍不住打开了手机相机……
此时身在这里大山被踩在脚下,而天空似乎就能触手可及,其实海拔只有1000多米而已。
贵州一角就像歌中所唱的一样:“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对了,图中就是风景如画的贵州山水,一首动听高昂的歌声唱出了贵州特色。
眼前,稻田被包围在山间随风起舞。远远的就能闻到水稻的清香。
这里错落有致的美景,在夕阳下犹如一副美丽的油画不仅让我感叹。
树上沉甸甸的橘子挂满枝头,孩子们悦耳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之间,让这里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我是漫游的cai,记录美好生活,分享漫游见闻!欢迎关注支持。
形容牡丹花的词语有哪些?
牡丹这一意象进入诗词领域从唐代开始,这与唐人热衷于牡丹有关,这一偏好一直延续到宋代。所以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宋代有大量吟咏牡丹的诗词。
关于牡丹的诗词总近1500多首,其中唐宋就占到75%的比例,将近1200多首诗词。可见唐宋人对牡丹的喜爱。而在唐宋牡丹的诗词中,宋又占据了大概900多首,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宋人比唐人还爱牡丹。
牡丹意象的发端在谢灵运!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载:“牡丹,前史中无说处,惟《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这段记载指出在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谢康乐集》才有“牡丹”一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又唐韦绚所撰《刘宾客嘉话录》中载:“世谓牡丹近有,盖以前朝文士集中无牡丹歌诗。公尝言杨子华有画牡丹处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花亦久矣。”在其它艺术门类中,只在北齐人杨子华的绘画作品中出现了画得分明的牡丹。
但有唐一代,牡丹不仅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文献资料及其他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中,成为审美领域“热宠”的意象,更被奉为“国花”,在唐代社会的政治、民俗、文化生活中大放异彩,这在诗文中有丰富的体现。
周敦颐《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一原本在唐前鲜有所闻的花卉,一跃而成“富贵”之花,与武则天、唐玄宗、杨玉环以及“诗仙”李白关系密切。在文学典籍中,对武则天与牡丹之事记载颇多。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序中云:“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预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预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
另一奠定牡丹富贵之花意蕴的标志性事件是文学史上大家津津乐道的唐玄宗、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以及李白奉制作《清平调》三首之事。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唐时“赏牡丹”这一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一览无余。后虽经安史之乱的重创,但奇怪的是,社会的剧烈动荡并没有让唐人对牡丹的赏玩之风消退,对牡丹的狂热一直延续到北宋,成为唐宋两代的文人在诗、词、赋、文中争相吟咏的对象,涌现出不少名篇佳作。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李商隐《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罗隐《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温庭筠《牡丹二首》
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醉后佳期在,歌余旧意非。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莫惜薰炉夜,因风到舞衣。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
白居易《白牡丹》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王维《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北宋欧阳修所做植物专著《洛阳牡丹记》先叙花品,再释花名,最后以牡丹的培植技术与洛阳民众赏花的风俗作结,不仅内容丰富、层次井然,更以叙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成为宋代牡丹专著的典范。欧阳修作为文坛盟主其文影响巨大,因而宋代士人纷纷效仿,出现了许多描写牡丹栽培、种植及鉴赏的作品。
北宋文人相比较唐代文人,以独特的眼光与视角观察和表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诗文创作无论在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审美意趣上与唐人相比都有很大突破。
北宋文人在审美对象选择上的世俗化和意趣表现上的日常化的转型,彰显着独特的创造活力,以潇洒自适的风流姿态在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牡丹》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小槛徘徊日自斜,只愁春尽委泥沙。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扬子华。
刘克庄《记牡丹事二首》
西洛名园堕劫灰,扬州风物更堪哀。纵携买笑千金去,难唤能行一朵来。
辛弃疾《杏花天·牡丹比得谁颜色》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梅尧臣《牡丹》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 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帖妥裁轻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
邵雍《牡丹吟》
一般颜色一般香,香是天香色异常。真宰功夫精妙处,非容人意可思量。
范成大《次韵朱严州从李徽州乞牡丹三首》
佳人绝世堕空谷,破恨解颜春亦来。莫对溪山话京洛,碧云西北涨黄埃。
王安石《後殿牡丹未开》
红襆未开知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除去唐宋,后人的牡丹诗词就差的多了,唯有个别几首可以看,其中以徐渭和唐寅的为好。因为其二人的牡丹图都是极佳。配合着诗文图画,牡丹的内涵气质更显独到之处。《牡丹图》唐寅
故事开元重牡丹,沉香亭北冷泉南。如今颜色还依旧,风雨江东月润三。
《李端端落籍图》唐寅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
《牡丹图扇面》
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旧时姚魏种,高压洛阳城。
《燕子楼》徐渭
牡丹春后惟枝在,燕子楼空苦恨生。昨泪几行因拥髻,当年一顾本倾城。
分为翡翠笼俱老,讶道泉台伴不成。犹胜分香台上妾,更无一个哭西陵。
有没有一首诗?
1、《一字诗》——清代陈沆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译文: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2、《黄昏》清代何佩玉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译文:水边岩石旁的花儿和柳树,斜阳下鸟儿飞过,一个僧人回到了有山有水满是黄叶的禅寺里。这首诗将将夕阳西下、黄叶满地、飞鸟回林、僧人归寺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一种恬静之美。3、《古谣》——唐代王建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译文:河水东西流向,一头在东,一头在西,天上的彩霞有聚拢的,也有散开的。路上的行人,有来有往,麻类植物和它映在水中的倒影,一个直立着,一个倒立着。4、《题秋江独钓图》——清代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5、《一字诗咏四大美人·西施》——古代佚名一颦一笑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译文:西施经常捧心而皱着眉头,她忍辱负重,霍乱吴宫,以身救国,瞬间国家就倒塌衰败。和船与桨一生为伴,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彩的近义词是什么?
彩:cǎi 各种颜色交织
近义词:
丽
光
组词:彩云。彩虹。彩霞。彩绘。彩陶
造句:
彩云飘在空中,自然得意洋洋,但最多只能换取几声赞美;唯有化作细雨,才能给世界创造芳菲。
站在窗边凝望着那遥远的天际,彩云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好像红苹果,一会儿好像,紫葡萄,一会儿又仿佛变成蓝宝石,珍珠,彩玉,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
空中的彩虹,你何必与坚固的拱桥比恒久呢?你自有你的绚丽。
童年就像雨后彩虹,抬头仰望,却遥不可及。
溪水中映现出杜鹊花的影子,像一片片彩霞。
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盘旋。
由彩陶黑与白的色彩组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知白守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