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肃杀,带玮的唯美诗句

2023-05-05 11:00:04 99阅读

秋气肃杀,带玮的唯美诗句?

杨友夔《松江》

落日满大江,孤舟犹独行。

秋气肃杀,带玮的唯美诗句

蒹葭 交相风,中有肃杀声。

适从城中来,始觉秋气清。

世路若迫隘,江湖自宽宏。

平生独入玮,久与白鸟盟。

吴师正《刘阮洞》

环姿玮态踌躇久,熟识人间未尝有。

罗幙深沉邀客留,胡麻为饭辣浆酒。

杨慎《王子渊祠》

玮晔灵芝发秀翘……

仿写长歌行大神帮忙?

长歌行

开放分类: 古诗

【标题】:长歌行

【年代】:汉

【作者】:无名氏(汉乐府)

【选自】:宋 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

【内容】: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注评】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

日:太阳。晞:晒干。○描绘葵的形象。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ǖn)黄华叶衰。 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时常。恐:动词,担心。秋节:秋季。至:动词,到。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衰老,衰败。

○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海:大海。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

时:名词,时候。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归:动词,回。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孔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意即勤奋。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可译为“空”。伤悲:悲伤。○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情景动人。

【译文】

1)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2)院子里长着青翠碧绿的蔬菜。

等到太阳一出来,菜叶上的露水就被晒干了。

温暖的春天在散布她的恩惠。

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壁壁生晖。

时常担忧秋天的到来。

花啊,叶啊全都枯萎了。

千百条江河都滚滚流向东海。

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返回?

年富力强时不努力发奋作为。

等到年老体衰时就只能空自悲伤。

中心思想:这首诗是触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之情。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但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

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刘禹锡寂寥的秋天是什么诗?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有哪些诗词写出了秋的壮美?

秋叶如花,秋景如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欢乐的季节。秋风染彩千山叶,秋阳浸香万树果。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彩共绘秋之韵。色色美丽,果果飘香!

一、要说描写秋天壮美的诗词,首推非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长沙》莫属。

词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让我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那种壮美秋色和生命的力量!

毛泽东主席那种气势、那种胸怀、那种豪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二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日雨后,乌云消散,绚丽的彩霞与孤鹭一起飞翔。雨后江水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美哉!壮哉!

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巣《不第后赋菊》

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最后用无门慧开禅师的这首“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作为结语。

让我们赞叹自然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的诗词水平到底如何?

著名文化学者康震老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

自其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舞台以来,陆陆续续地上了很多文化类的节目,比较有名的如中国诗词大会,因此,康老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一个人一旦出了名,那么关于他的话题总会层出不穷。像康老师这样以文化学者闻名的人,上的节目又总是和中国古典诗歌有关,所以,难免有人会问:

康震会写诗词吗?他的诗词水平到底如何?

我个人认为,如康老师这般的学者,研究诗词既已年岁日久,对诗歌的格律不可能不了解,只是,要作诗歌单只掌握格律顶多算及格,而要写出优秀的诗歌除了有形式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内容,这也是评价一首诗歌好与坏的标准。

而康老师其人,在一次中国诗词大会的收官时,曾经即兴作了一首诗歌,诗云: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此诗一出,大有惊天动地之威力,原因无他,正如许多网友指出的,格律尚且不及格,至于内容,更是乏善可陈,这对于早已声名在外的康震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黑点。

可是,这是一首即兴之作,也算是应景之作,写不好也实属正常,而且,人家康老师只是一位诗歌研究者,而不是诗人,单以此盖棺定论,则未免有些偏颇。本来,写诗与做诗歌理论研究是二而一,也是一而二的事,但若真要讨论一个人是否会创作诗歌,还必须得从既有的作品考量。

而康老师,虽有书籍出版,可是还未看到有原创类的诗歌流传出来,或许是笔者的孤陋寡闻,只是,在没有作品为其正名的情况下,我们姑且还是认为康老师是一个不会作诗的诗歌学者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